一种细胞培养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75043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细胞培养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培养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细胞培养袋。
【背景技术】
[0002]细胞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医疗领域发展非常迅猛的一项技术,是继手术、化疗、放疗三大传统疗法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技术,可杀灭传统疗法残留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达到控制甚至治愈肿瘤的目的。细胞免疫治疗通过采集患者自体外周血,分离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诱导,大量扩增具有靶向杀伤功能的免疫细胞,然后再回输到人体以杀灭肿瘤细胞。
[0003]目前,免疫细胞培养一般采用1-2L细胞培养袋,细胞扩增培养过程中添加培养液需要打开导液管的盖子,接上去除活塞的注射器空筒,然后放置于试管架上,注入培养液,操作完成后丢弃注射器空筒,拧回导液管的盖子。在细胞培养的过程中需进行多次添加培养液的操作,导液管口也需多次与注射器空筒口连接,操作欠方便,容易增加细胞污染的几率,而且每次操作均需使用新的注射器,造成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且降低细胞污染的细胞培养袋。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种细胞培养袋,包括袋体、导液管和筒体,所述袋体上设有出液口和取样口,所述筒体的一端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筒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开口,所述出液口与第一开口通过导液管连接,所述袋体的内表面设有褶皱。
[0007]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第一筒体远离第二筒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第二筒体远离第一筒体的一端,所述第一筒体为锥台状,所述锥台状的第一筒体的截面面积小的一端设置第一开口。
[0008]进一步的,所述导液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圆柱状内螺纹,所述第一开口和出液口分别设有圆锥状外螺纹。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开口上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为螺旋盖。
[0010]进一步的,所述取样口上设有密封件。
[0011 ]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靠近第二开口的位置设有固定件。
[0012]进一步的,所述筒体沿第一开口到第二开口方向设有刻度。
[0013]进一步的,所述筒体与导液管可拆卸设置。
[0014]进一步的,所述褶皱具有凹陷部和凸起部。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I)导液管连接筒体,在细胞培养过程中添加液体时,打开第二开口,往筒体注入培养液即可,从而避免细胞培养过程中多次在导液管口接驳注射器空筒,减少细胞污染的几率,同时也减少细胞培养过程中注射器的使用量,减少资源浪费;临床回输细胞前进行细胞收集时只需拆卸筒体,将细胞悬液由出液口沿导液管倒入收集管即可,操作简便,可降低细胞污染的几率;
[0017](2)在袋体的内表面设置褶皱,通过褶皱增加袋体的表面积,以利于袋体内的细胞获得更好的生长和活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细胞培养袋的整体结构图。
[0019]标号说明:
[0020]1、袋体;12、出液口 ;13、取样口 ;14、褶皱;15、凹陷部;16、凸起部;2、导液管;3、筒体;31、第一开口 ;32、第二开口 ;33、第一筒体;34、第二筒体;35、密封盖;36、固定件;37、刻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22]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导液管连接筒体,从而避免细胞培养过程中因导液管多次接驳注射器空筒而带来的细胞污染问题。
[0023]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细胞培养袋,包括袋体1、导液管2和筒体3,所述袋体I上设有出液口 12和取样口 13,所述筒体3的一端设有第一开口 31,所述筒体3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开口 32,所述出液口 12与第一开口 31通过导液管2连接,所述袋体I的内表面设有褶皱14。
[0024]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5](I)通过导液管连接筒体,从而避免细胞培养过程中导液管多次接驳注射器空筒,减少细胞污染的几率,同时也减少细胞培养过程中注射器的使用量,减少资源浪费;
[0026](2)在袋体的内表面设置褶皱,通过褶皱增加袋体的表面积,以利于袋体内的细胞获得更好的生长和活性。
[0027]进一步的,所述筒体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筒体33和第二筒体34,所述第一开口31设置于第一筒体33远离第二筒体34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口 32设置于第二筒体34远离第一筒体33的一端,所述第一筒体33为锥台状,所述锥台状的第一筒体33的截面面积小的一端设置第一开口 31。
[0028]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筒体的锥台状设计,有利于减少液体在筒体内的残留量。
[0029]进一步的,所述导液管2的两端分别设有圆柱状内螺纹,所述第一开口 31和出液口 12分别设有圆锥状外螺纹。
[0030]由上述描述可知,圆柱状内螺纹与圆锥状外螺纹的紧固连接的设计可增强接口的强度和严密性,添加液体过程中液体不易渗漏。
[003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开口 32上设有密封盖35,所述密封盖35为螺旋盖。
[0032]由上述描述可知,密封盖的设置具有开盖方便,便于添加培养液操作的进行。
[0033]进一步的,所述取样口 13上设有密封件。
[0034]由上述描述可知,取样口上设有密封件,将取样口密封。
[0035]进一步的,所述筒体3靠近第二开口 32的位置设有固定件36。
[0036]由上述描述可知,固定件设置可以方便地将筒体卡在试管架上,通过筒体直接给袋体添加培养液。
[0037]进一步的,所述筒体3沿第一开口 31到第二开口方向32设有刻度37。
[0038]由上述描述可知,筒体上设置刻度可方便操作人员定量添加细胞培养所需的血浆及细胞因子。
[0039]进一步的,所述筒体3与导液管2可拆卸设置。
[0040]由上述描述可知,导液管连接筒体的设计简化了添加培养液的操作步骤,每次添加培养液时只需将筒体通过固定件卡在试管架上,打开筒体上的密封盖,通过筒体直接添加培养液,操作完毕后盖上密封盖即可,不需要每次添加液体时都要接上注射器空筒。而且,导液管与筒体可拆卸,临床回输细胞前进行细胞收集时只需拆卸筒体,将细胞悬液由出液口沿导液管倒入收集管即可,操作简便,可降低细胞污染的几率。
[0041]进一步的,所述褶皱14具有凹陷部15和凸起部16。
[0042]由上述描述可知,褶皱的凹陷部和凸起部的设计可进一步增加气体交换面积,有利于细胞获得更好的生长状态和活性。
[0043]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0044]本实施例的一种细胞培养袋,包括袋体1、导液管2和筒体3,所述袋体I上设有出液口 12和取样口 13,所述筒体3的一端设有第一开口 31,所述筒体3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开口 32,所述出液口 12与第一开口 31通过导液管2连接,所述袋体I的内表面设有褶皱14。所述筒体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筒体33和第二筒体34,所述第一开口 31设置于第一筒体33远离第二筒体34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口 32设置于第二筒体34远离第一筒体33的一端,所述第一筒体33为锥台状,所述锥台状的第一筒体33的截面面积小的一端设置第一开口31。所述导液管2的两端分别设有圆柱状内螺纹,所述第一开口 31和出液口 12分别设有圆锥状外螺纹。所述第二开口 32上设有密封盖35,所述密封盖35为螺旋盖。所述取样口13上设有密封件。所述筒体3靠近第二开口 32的位置设有固定件36。所述筒体3沿第一开口 31到第二开口方向32设有刻度37。所述筒体3与导液管2可拆卸设置。所述褶皱14具有凹陷部15和凸起部16。
[004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细胞培养袋具有减少细胞污染的几率、减少资源浪费和利于袋体内的细胞获得更好的活性的优点。
[00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细胞培养袋,其特征在于,包括袋体、导液管和筒体,所述袋体上设有出液口和取样口,所述筒体的一端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筒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开口,所述出液口与第一开口通过导液管连接,所述袋体的内表面设有褶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第一筒体远离第二筒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第二筒体远离第一筒体的一端,所述第一筒体为锥台状,所述锥台状的第一筒体的截面面积小的一端设置第一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圆柱状内螺纹,所述第一开口和出液口分别设有圆锥状外螺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上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为螺旋盖。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样口上设有密封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靠近第二开口的位置设有固定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沿第一开口到第二开口方向设有刻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与导液管可拆卸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具有凹陷部和凸起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细胞培养袋,包括袋体、导液管和筒体,所述袋体上设有出液口和取样口,所述筒体的一端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筒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开口,所述出液口与第一开口通过导液管连接,所述袋体的内表面设有褶皱。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培养袋具有减少细胞污染的几率、减少资源浪费和利于袋体内的细胞获得更好的活性的优点。
【IPC分类】C12M3/00
【公开号】CN204727898
【申请号】CN201520383329
【发明人】姜舒, 张芸, 纪惜銮, 杨顺, 谷志芬, 罗朝霞
【申请人】深圳市茵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请日】2015年6月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