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5813阅读:26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扳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扳机,是一种主要用于松紧或装卸各种螺丝螺帽特别是机动车辆上的螺帽的工具。
目前常用的扳机主要是设置有冲击离合器的风动扳机。这种扳机需要配备空压机,其工作会受空压机气压高低的影响;另外,这种设备体积大、占地面积多,操作也麻烦,需要操作人员负重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扳机,这种扳机结构紧凑,体积小,占地面积少,并且操作方便。
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按下述方式实现的。
电动扳机,包括车架、车轮、车轮架、电机、电机开关和冲击离合器,冲击离合器的输出端连接板头,还设置有锥齿减速机构和花键轴,电机轴与锥齿减速机构之间设置传动机构,锥齿减速机构与冲击离合器之间通过花键轴连接。
如果要松紧的螺帽是汽车钢板骑马丝螺帽,可将车架保持平放状态,推至所需要的位置;如果要旋扭的是汽车轮胎螺丝螺帽,则可将车架立起,利用前车轮将车推至所需要的位置。在板头上安装相应的套筒,并使套筒套住螺帽;操纵电机开关,使电机轴按需要方向转动,电机轴通过传动机构、锥齿减速机构和花键轴带动冲击离合器工作,冲击离合器通过板头驱动套筒转动或作间断冲击式转动,从而将螺帽扭紧或松卸。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电动扳机不仅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占地面积少,而且操作简易方便、省力,可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另外,还具有一机两用(可松紧轮胎螺帽和钢板骑马丝螺帽)、速度快、效率高、安全性能好、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与风动扳机相比,不需要配备空压机,工作不受气压高低的影响,不需要操作人员负重操纵,占地面积不足风动扳机的五分之一。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扳机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附
图1的俯视图。
如附图所示的电动扳机,包括车架(4)、车轮(15)、车轮架(5)、电机(11)、电机开关(14)和冲击离合器(13),冲击离合器的输出端连接板头(12),还设置有锥齿减速机构(2)和花键轴(3),电机轴与锥齿减速机构之间设置传动机构(1),锥齿减速机构与冲击离合器之间通过花键轴连接。
如附图所示,锥齿减速机构(2)主要由两个主动锥形齿轮、一个被动锥形齿轮和一个传动轴构成,两个主动锥形齿轮设在传动轴上,被动锥形齿轮设在两个主动锥形齿轮之间,并呈咬合状态,花键轴(3)的一端套在被动锥形齿轮的轴槽内,另一端套在冲击离合器的轴槽内。锥齿减速机构和冲击离合器的壳体固定在车架上。
如附图所示,传动机构(1)由两个呈咬合状态的齿轮构成,一个设在电机轴上,另一个设在锥齿减速机构的传动轴上。
如附图所示,车架上安装有四个车轮,包括两个前车轮和两个后车轮,前车轮安装在前车轮架上,后车轮安装在后车轮架上,车架的后端设置有手柄(8)。车架可以平放,也可以立起,平放时利用四个车轮行走,立起时利用两个前车轮行走。
如附图2所示,车轮架(5)支撑在设在车架上的支承轴(6)上,车轮架与车架或支承轴之间设置升降弹簧(7)。这样车架的高度可以调节,可以调节车架平放和立起时板头距地面之间的距离,从而便于板头和螺帽之间的结合,并且可以适应不同高度的螺帽和不同的工作环境。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扳机,包括车架(4)、车轮(15)、车轮架(5)、电机(11)、电机开关(14)和冲击离合器(13),冲击离合器的输出端连接板头(12),其特征在于设置有锥齿减速机构(2)和花键轴(3),电机轴与锥齿减速机构之间设置传动机构(1),锥齿减速机构与冲击离合器之间通过花键轴连接。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机,其特征在于锥齿减速机构(2)主要由两个主动锥形齿轮、一个被动锥形齿轮和一个传动轴构成,两个主动锥形齿轮设在传动轴上,被动锥形齿轮设在两个主动锥形齿轮之间,并呈咬合状态,花键轴(3)的一端套在被动锥形齿轮的轴槽内,另一端套在冲击离合器的轴槽内。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扳机,其特征在于传动机构(1)由两个呈咬合状态的齿轮构成,一个设在电机轴上,另一个设在锥齿减速机构的传动轴上。
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扳机,其特征在于车轮架(5)支撑在设在车架上的支承轴(6)上,车轮架与车架或支承轴之间设置升降弹簧(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扳机,是一种主要用于松紧或装卸各种螺丝螺帽特别是机动车辆上的螺帽的工具。包括车架(4)、车轮(15)、车轮架(5)、电机(11)、电机开关(14)和冲击离合器(13),冲击离合器的输出端连接板头(12),还设置有锥齿减速机构(2)和花键轴(3),电机轴与锥齿减速机构之间设置传动机构(1),锥齿减速机构与冲击离合器之间通过花键轴连接。这种电动扳机不仅体积小、占地面积少,而且操作简易方便、省力。
文档编号B60S13/00GK2456978SQ0120546
公开日2001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1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1年1月11日
发明者郑东, 郑力 申请人:郑东, 郑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