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框架侧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3517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的框架侧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的框架侧部件,即一种座椅框架侧部件或一 种椅背框架的侧部件。
背景技术
欧洲专利No. 233 822 Bl中已经,>开了这种框架侧部件。在下列文 献中也公开了类似的框架侧部件美国专利No. 6,264,275、欧洲专利 No. 11卯894B1、美国专利No. 6,276,650、以及DE 44 19 139 C2。
框架侧部件一方面应该能够承受高载荷,特别是碰撞载荷,另一方 面,框架侧部件的重量应该尽可能小。框架侧部件必须作为结构元件起 作用,通常,至少一个摇臂被铰接到座椅框架部件上,所述摇臂又以铰 链方式连结到纵向导引件。在椅背框架的侧部件上,通常设置有用于椅 背铰链或用于与椅背铰链的铰链臂的连接的支承孔。因此,专门形成框 架侧部件的分离区域以执行支承功能、连接到其它部件的功能或者保持 住其它部件的功能。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开发出一种机动车座椅的框 架侧部件,即使得框架侧部件在强度提高或至少相等的情况下比现有技 术的相应部件重量轻。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开发出上述类型的框架侧 部件,使其在强度至少相等的情况下总重量更轻。
就迄今为止已知的上述类型的框架侧部件而言,实现该目的的方案 在于框架侧部件被制成分层式,其具有至少两个层,第一层是决定框架 侧部件的形状的钢板部件,第二层是加强构件,加强构件在y方向上的 材料厚度比钢板部件的材料厚度大。
本发明的框架侧部件被制成分层式或夹层型。它具有至少两个层, 这两个层由不同的材料制成。仍然设置有钢板部件。钢板部件决定框架 侧部件的形状。该钢板部件与现有技术中使用的钢板部件具有相似之处。但是与现有技术的钢板部件相比,此处的钢板部件更薄同时重量更 轻。其通过形成第二层的加强体而得以加强。加强体也可以由例如塑料
材料之类的轻型材料制成。加强体在y方向上的厚度通常比钢板部件的 材料厚度大很多,例如是钢板部件的材料厚度的至少5倍,优选地至少 10倍。优选地,加强体设置有凹部和/或穿孔,以便节省重量。优选地 加强体具有网状结构,特别是当沿y方向观察时。
钢板部件即第一层构造成原则上满足框架侧部件需要具备的所有 机械要求。然而,钢板部件的强度不够。只有通过将钢板部件与加强体 组合来才可达到足够的强度。所述加强体大体上为从动体(passive body),加强体强化钢板部件需要被加强的地方以便达到足够的强度。 然而,加强体也可以形成支承区域,优选形成由钢板部件以机械方式支 撑的薄的支承环。
具有三个层的分层构造是优选的。或者加强体夹在两个钢板部件之 间,或者两个加强体位于一个钢板部件的两侧。由于具有分层结构,本 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获得可用于与部件结合从而满足相应机械要求的非 常多的可能性。能够采用比现有技术中所用的钢板薄很多的钢板材料, 优选采用高强度钢板。
通常,本发明的框架侧部件为大体上呈方形的框架的一部分。所需 的沿y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框架横构件连接到框架侧部件。优选地,加 强体不延伸到与框架横构件连接的区域中。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此处的钢板部件无需再变形到与现有技术的框 架侧部件相同的程度。在现有技术中,已试图通过使框架侧部件的轮廓 尽量简洁并使其发生非常大的变形而使其具有高强度。然而,变形有其 局限性。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再需要强烈的变形,附加加强体有 利地使框架侧部件得到加强。因此,本发明的方案独辟蹊径。
在优选的改进型式中,钢板部件由具有多种厚度和/或材质的一块钢 板制成。特别地打算采用被称为"拼焊板"的材料。所述材料是工业生 产的例如巻式钢板材料,它具有各种不同厚度,并且是例如不同厚度的 条带形式。


通过审阅所附权利要求和下文参考附图仅作为示例给出的本发明 实施方式的非限制性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
见。在所述附图中
图1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座椅框架侧部件和椅背侧部件的车辆座椅 的立体图2以装配图的形式在椅背右侧部件(当沿x方向观察时)的立体 图中示出了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3是与图2相似的立体图,但此处为椅背左側部件的立体图4是具有根据图2和图3的两个侧部件的安装好的椅背框架的立 体图5以椅背侧部件的侧视图的形式示出了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6是沿图5中的截面线VI-VI截取的截面图7是以装配图形式示出的座椅框架侧部件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 的立体图8是与图7相似的立体图,但此处为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立体
图9是座椅框架侧部件的第五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其中某些 部件以截面图示出;
图IO是沿图9中的截面线X-X截取的截面图ll是具有两个加强体的第六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立体图;以及
图12是以装配图形式示出的第六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l示出的车辆座椅以已知的方式具有4个框架侧部件,即一个左 侧座椅框架侧部件和一个右侧座椅框架侧部件20以及一个左侧椅背框 架侧部件和一个右侧椅背框架侧部件22。除了镜像相反的构造之外,这些框架側部件大体上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制成。
下文中将根据图2至图4描述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如这些图中所 示,椅背侧部件22制成分层式,它们由两个层形成。第一层由钢板部 件24形成,钢板部件24与现有技术中至今仍在使用的钢板部件24大 体相同。然而与现有技术的钢板部件相比,该钢板部件24能够由更薄 的材料制成,其自身无需具有其在现有技术中必须满足的总体强度。
第二层由加强体26形成,加强体26在当前所述的情形下由塑料材 料制成。第二层具有许多凹部和穿孔以便減轻重量。第二层通过注射模 制的方式制成。它在y方向上的材料厚度比钢板部件24的钢板材料的 厚度大很多,该厚度差别至少等于5倍,优选地等于10倍。使用高强 度钢板作为钢板部件24的材料,材料的屈服强度应该大于800牛顿/ 平方毫米,典型材料是DP1000,壁厚范围从0.6毫米至0.7毫米,并 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小于1毫米。与现有技术中没有分层结构的框架侧部 件相比,明显节省了重量,所节省的重量至少为25%,经常至少为40%。 尽管分层结构的重量较轻,但是还能够获得非常高的刚度,该框架侧部 件比现有技术的单壳框架侧部件更稳固。
根据现有技术将这两层结合在一起。为此目的,请读者参阅图5和 图6示出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图中示出了构造成与第一示例性 实施方式中大体相同的椅背侧部件22。在钢板部件24上,形成有长方 形的孔口 38。参见图6,在加强体26上^L置有延伸穿过孔口 38的相匹 配的卡接区域40。它们另外还形成保持装置,所述保持装置用于例如线 缆、盖、弹簧、电动马达、控制装置等各种附件。能够在钢板部件26 上设置凹部,所述凹部不是用于提供机械保持,而是仅仅设置成用于在 钢板部件24的没有被加强体26抵接的一侧上进行紧固和保持。此外, 加强体26能够在其背离钢板部件24的主表面上、但也可以在其窄表面 上具有用于容纳上述组成部件的任何类型的保持装置。
钢板部件24和加强体26也可以胶接或焊接到一起或者以其它方式 连结在一起.它们还可以不连结在一起,而是仅仅彼此抵靠。如图2中 最好地示出的,钢板部件26形成有与加强体26的形状相匹配的凹入部 42。加强体26被放置在该凹入部42中从而得以固定在x-z平面中。如 图6所示,其中示出的加强体26与钢板部件24的形状相匹配。加强体 26大体上填满了钢板部件24的凹入部形状的容积。替代性地,能够通过注射模制方式将加强体26模制到钢板部件24上,更具体地,钢板部 件24为注射模制件的构成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即可获得紧密的内部 结合。
加强体26还能够由塑料材料之外的其它材料制成。例如它还可以 由诸如轻金属、金属发泡材料、金属栅格结构等轻型材料制成。钢板也 可以是z字形的(zigzag shaped )。
在z方向上,加强体26的长度比钢板部件24的长度小很多,例如 仅为所述长度的70%,但是具体而言不到所述长度的80%。在x方向 上的相应尺寸也较小。如在图4和图5中清楚地示出的,在x-z平面上 钢板部件24大于加强体26,如图5中明显示出的,钢板部件24完全覆 盖所述加强体26。特意将加强体26设置在钢板部件24的那些承受高载 荷的区域中。加强体在高载荷区域的厚度比在低载荷区域的厚度大。
在图7中示出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座椅框架侧部件20由钢 板部件24、附加钢板部件44以及插在中间的加强体26形成。两个钢板 部件24、 44的形状大体相同并且同样决定了侧部件20的外部形状。两 个钢板部件24、 44在组装好的情况下形成中空空间,加强体26插入该 中空空间中。同样,在钢板部件24上设置有用于加强体26的卡接区域 40延伸穿过的孔口 38。尽管这种类型的孔口可以i殳置在附加钢板部件 44上,但是在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它们没有设置在那里。
在该笫三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加强体26同时形成有用于后摇臂46 的支承区域。为此目的,加强体26具有环形区域54,在安装好的情况 下环形区域54延伸穿过两个钢板部件24、 44上的孔48。通常情况下, 这些孔48的边缘决定了该支承区域的机械强度,加强体26的环形区域 54确保在滑动摩擦过程中有利的支承特性和较少的损耗。
图8中示出的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再次示出了两个钢板部件24、44, 除了此时插入其间的加强体26有所不同之外,它们的构造与第三示例 性实施方式中的钢板部件类似。如图所示加强体26具有栅格结构。加 强体26完全保持在由两个钢板部件24、 44结合而成的中空空间内。加 强体26例如通过现有技术中的结合技术-特别是通过超声焊接至少连 接到一个钢板部件。
在根据图9和图10的第五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再次示出了座椅框架侧部件20的具有三个层的分层结构。图10示出了两个钢板部件24、 44在相应的边缘区域的连接,所述连接能够通过点焊来实现。两个钢板 部件24、 44之间的中空空间基本上被加强体26占据。此处加强体26 不但具有用于支承的环形区域54而且还设置有凹穴50,凸榫52伸入到 凹穴50中。
在根据图11和图12的第六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仍然设置有 三个层的分层设置。然而,此时一个钢板部件24位于加强体26与附加 加强体56之间。在钢板部件24和两个加强体26、 56上,分别i殳置有 用于螺栓58延伸穿过的三个孔, 一个螺母与相应的一个所述螺栓关联 设置.通过这种方式,两个加强体26、 56得以牢固地连接到位于它们 中间的钢板部件54。在x方向上,两个加强体26、 56的长度都小于钢 板部件24的相应长度的60%。在z方向上,钢板部件24的尺寸也比两 个加强体26、 56的相应尺寸大,两个加强体26、 56的高度大约是钢板 部件24高度的80%。优选地,在后摇臂附近的区域被加强。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辆座椅的框架侧部件,即座椅框架侧部件(20)或椅背框架侧部件(22),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侧部件包括分层结构,所述框架侧部件具有至少两个层,第一层是确定所述框架侧部件的形状的钢板部件(24),第二层是加强体(26),所述加强体(26)在y方向上的材料厚度比所述钢板部件(24)的材料厚度大。
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框架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侧部 件还包括第三层,所述第三层是附加钢板部件(44),所述第二层位于 所述第 一层和所述第三层之间,并且所述第 一层和所述第三层结合在一 起,特别是焊接在一起;或者所述第三层是附加加强体(26),所述第 一层位于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三层之间。
3.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 述加强体(26)在x-z平面中的尺寸比所述第一层的尺寸小,并且所述 第一层覆盖所述加强体(26)。
4.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 述加强体(26)由比重小于制成所述钢板部件(24)的金属的比重的材 料制成,比重差为至少50%,特别是至少100%。
5.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侧部件,其特征在于,至 少一层结合到紧邻其设置的层,特别是通过胶接、形状配合连接、焊接、 铆接实现所述结合。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侧部件,其特征在于, 至少 一层不结合到紧邻其设置的层。
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 述加强体(26)包括至少一个功能元件,所述功能元件的组群包括线缆保持件、用于枢转运动的支承装置、盖容纳件、弹簧系统容纳件、马达 安装件、卡接件。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 述钢板部件(24)的壁厚小于1.5亳米,特别是小于l毫米,并且所 述钢板部件(24)由屈服强度大于800牛顿/平方亳米的高强度钢板制 成。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座椅的框架侧部件,即座椅框架侧部件(20)或椅背侧部件(22),该框架侧部件包括分层结构且具有至少两个层。第一层是决定框架侧部件的形状的钢板部件(24)。第二层是加强体(26),加强体(26)在y方向上的材料厚度比钢板部件(24)的材料厚度大。
文档编号B60N2/02GK101439683SQ200810177650
公开日2009年5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26日
发明者尼古拉·雷德金, 尼尔斯·马格努斯, 维尔弗里德·贝内克 申请人:C.劳勃·汉默斯坦两合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