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7049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盘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汽车电子发展快速,例如手持导航仪应用较广泛。手持导 航仪常用吸盘装置固定于汽车挡风玻璃上,便于使用,并且吸盘装置也被广泛 使用在家居领域。
美国专利号US7178771B2,
公开日为2007年2月20日的专利文件公开 了一种吸盘,该吸盘主要由一可旋转的支撑板, 一底座,位于底座内的吸盘软 体以及连接支撑板和底座的连接柱组成,其中该支撑板可旋转的连接到该连接 柱上,连接柱内部包括较复杂的操作机构。吸盘软体、底座以及连接柱组成该 吸盘的负压产生机构,通过操作上述操作机构,在吸盘软体和待吸附表面之间 产生负压,从而将吸盘固定到待吸附表面上。该吸盘中的负压产生机构结构较 复杂,吸盘整体结构也^l复杂,因而生产成本4交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吸盘结构较复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结构较简 单,生产成本较低的吸盘装置。
本实用新型4是供的吸盘装置包括吸盘软体,吸盘软体一侧表面为吸着面, 另一侧表面为背面;底座,其中心轴线位置设置一通孔,且所述底座为中空结 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沿吸盘软体背面的中心轴线远离所述背面的方向伸出, 其自由端从所述底座的通孔中穿过;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可操作地与所述 连接柱配合以便使所述连接柱沿其轴线方向来回移动;以及布置在所述底座上 的接触部件,在所述吸盘软体的吸着面和待吸附表面接触时,接触部件和吸盘 软体背面的边缘部分接触,并将所述吸盘软体的边缘部分压靠在所述待吸附表 面上。
本实用新型中的吸盘装置在使用时,通过调节所述调节机构,使连接柱沿 其轴线方向来回移动,从而对吸盘软体产生拉力,由于接触部件将吸盘软体的 边缘部分压靠在待吸附表面上,吸盘软体和待吸附表面之间将产生负压,吸盘装置将被固定到待吸附表面上。与现有技术中的吸盘相比,本实用新型吸盘装 置不需要复杂的负压产生^4勾,吸盘装置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图l是本实用新型吸盘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吸盘装置中的吸盘软体和连接柱的立体视图; 图3 U)是本实用新型吸盘装置中底座的立体视图,图3 (b)是底座的 剖一见图4 (a)是本实用新型吸盘装置中的螺母的立体视图,图4 (b)是螺母 的剖^L图5 (a)是本实用新型吸盘装置处于自由状态的剖视图,图5 (b)是吸 盘装置处于吸附状态的剖^L图6是本实用新型吸盘装置中的支架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盘装置进行详细地说明。 参见图l,图l是本实用新型吸盘装置的立体视图。
其中,吸盘装置主要由吸盘软体10、连接柱40、底座20、位于底座上的 接触部件21和调节机构组成,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机构为螺母30,其中调节 机构不限于螺母30,还可以使用卡扣等其它方式。
优选的,吸盘装置还包括一支架50,支架50的一端固定在底座20和螺 母30之间,支架50用来承载物品,可以设计成多种形状。
参见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吸盘装置中的吸盘软体和连接柱的立体视图。
吸盘软体10靠近待吸附表面的一侧表面为吸着面,另一侧表面为背面, 吸盘软体10 —般釆用弹性材料制成。连接柱40沿吸盘软体10背面的中心轴 线远离吸盘软体10背面的方向伸出,其自由端设置有螺紋。
参见图3,图3 (a)是本实用新型吸盘装置中底座的立体^^图。图3 (b) 为底座的剖视图。
底座20位于吸盘软体10的背面,底座20围成中空结构,用于容纳吸盘 软体10,接触部件21位于底座20上, 一通孔22位于底座20的中心轴线位 置上。参见图4,图4(a)是本实用新型吸盘装置中的螺母的立体视图,图4(b) 为螺母的剖^L图。
螺母30由六方螺母32和壳体31组成,六方螺母内有螺紋33。
参见图5,图5 (a)是本实用新型吸盘装置处于自由状态的剖视图,图5 (b)是吸盘装置处于吸附状态的剖^L图。
如图5 (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吸盘装置主要由吸盘软体10、连接柱 40、底座20、位于底座20上的接触部件21和螺母30组成,其中在吸盘软体 10接触待吸附表面时,接触部件21和吸盘软体10背面的边缘部分接触,并 将吸盘软体10的边缘部分压靠在待吸附表面上。连接柱40的自由端从底座 20的通孔22中穿过,螺母30与连接柱40的自由端配合,通过调节螺母30 使得连接柱40能沿其轴线方向来回移动。调节机构和连接柱40之间的配合不 限于采用螺栓和螺母连接,也可以采用卡扣将连接柱40和调节机构连接起来, 调节连接柱40沿其轴线方向移动。
如图5(b)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吸盘装置在使用时,通过调节螺母30, 使连接柱40沿其轴线方向来回移动,从而对吸盘软体IO产生拉力,由于接触 部件21将吸盘软体10的边缘部分压靠在待吸附表面上,吸盘软体10和待吸 附表面之间将产生负压,吸盘装置将被固定到待吸附表面上。与现有技术中的 吸盘相比,本实用新型吸盘装置不需要复杂的负压产生机构,吸盘装置结构筒 单,生产成本较低。
参见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吸盘装置中的支架的立体视图。
支架50的一端固定在底座20和螺母30之间,支架50用来承载物品,可 以设计成多种形状,例如钩状或托盘状。
优选的,支架50还包括孔槽52,孔槽52位于支架50上,其中连接柱40 穿过孔槽52与螺母30连接在一起。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吸盘装置可以安装多个吸盘软体10,以增强稳定性。 通过调节连接柱40在孔槽52中的位置,多个吸盘软体10之间的距离可以灵 活改变,根据不同的吸附物体灵活调整吸盘软体IO之间的距离,使得吸盘装 置能在更多的待吸附物体上使用,多个点平衡性能较好,吸盘装置的使用范围 更广。本实用新型中的吸盘装置主要由吸盘软体IO、连接柱40、底座20、位于 底座上的接触部件21和调节机构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吸盘装置结构简单, 生产成本较低。此外吸盘装置可以在支架50上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吸盘软 体10,在吸附物表面不平整时也能获得较好的吸附力,不会导致吸盘装置跌 落,由于采用了孔槽52,多个吸盘软体IO之间的距离可以随着吸附物而改变, 吸盘装置可以在更多的吸附物上使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吸盘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调节机构和连接柱 40之间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使用螺母和螺栓连接,还可以使用卡接等其它方式 连接。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 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 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1、吸盘装置,包括吸盘软体,吸盘软体一侧表面为吸着面,另一侧表面为背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其中心轴线位置设置一通孔,且所述底座为中空结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沿吸盘软体背面的中心轴线远离所述背面的方向伸出,其自由端从所述底座的通孔中穿过;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可操作地与所述连接柱配合以便使所述连接柱沿其轴线方向来回移动;布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接触部件,在所述吸盘软体的吸着面和待吸附表面接触时,接触部件和吸盘软体背面的边缘部分接触,并将所述吸盘软体的边缘部分压靠在所述待吸附表面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远离吸盘软体的自由端设置有螺紋,所述调节^L构为一螺母, 所述螺母可操作地与所述连接柱上的螺紋配合以便使所述连接柱沿其轴线方 向来回移动。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吸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底座和所述调节机构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孔槽,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孔槽与所述调节机构配合将所述 支架固定在所述底座和所述调节机构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吸盘装置,吸盘装置包括吸盘软体,吸盘软体一侧表面为吸着面,另一侧表面为背面;底座,其中心轴线位置设置一通孔,且所述底座为中空结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沿吸盘软体背面的中心轴线远离所述背面的方向伸出,其自由端从所述底座的通孔中穿过;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可操作地与所述连接柱配合以便使所述连接柱沿其轴线方向来回移动;以及布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接触部件,在所述吸盘软体的吸着面和待吸附表面接触时,接触部件和吸盘软体背面的边缘部分接触,并将所述吸盘软体的边缘部分压靠在所述待吸附表面上。本实用新型中的吸盘装置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文档编号B60R11/00GK201350878SQ20092000117
公开日2009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15日
发明者吴谋凯 申请人: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