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3792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移动泵站,特别是一种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
背景技术
便移动泵站,因为其操作简单、机动性强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便移动泵站主要是用于防洪排涝、农业灌溉、抗旱抢险、水产养殖、临时调水等,其功能简而言之就是抽水。便移动泵站一般是小功率作业,其移动方式多采用车载。随着实际应用中需求的变化,人们对便移动泵站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现有的便移动泵站在陆地上的应用已经很成熟,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不仅会在陆地上使用泵站,水中也同样会用到,比如船厂对一些设备进行调试的时候,一些设备可以在陆地上调试,一些设备需要在水中调试,需要将泵站置于水中抽水,并且泵站吸口的高度也需要调节。现有的泵站大多满足不了这种需求,或者能满足但是造价昂贵,使用和维护都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实现水陆两栖作业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中,包括第一舱室、第二舱室和泵站,所述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舱室位于所述第一舱室上方,所述第一舱室的空间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舱室的空间尺寸,所述第一舱室包括压载舱、空舱和泵舱,所述泵舱与所述第二舱室连通,所述泵站包括泵、吸入口和排出口,所述泵设置在所述泵舱及所述第二舱室内,所述吸入口及所述排出口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泵连接,所述吸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底部,所述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顶部。上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中,所述第二舱室上还设置有水密门。上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中,所述第二舱室的顶部还设置有透气帽和/或泵维修吊耳。上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中,所述泵舱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中央,所述压载舱和所述空舱环绕所述泵舱设置。上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中,所述压载舱和/或所述空舱的顶部还设置有人孔。上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中,所述压载舱还设置有放泄旋塞。上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中,所述第一舱室顶部还设置有护栏,所述护栏的一侧安装有弹簧门。上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中,所述第一舱室还设置有系缆桩、运输吊耳和/或防撞部件,所述系缆桩及所述运输吊耳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顶部,所述防撞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侧面。上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中,所述第一舱室还设置有海底门,所述海底门相对于所述吸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底面上,所述海底门上还设置有格栅。上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中,所述第一舱室和所述第二舱室均为矩形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1.能实现水陆两栖作业,结构简单,安装操作方便,不需要复杂的保养,与泵站为一体结构,移动方便,机动性强;2.使用水密结构,内部隔有压载舱,可以调节其在水中作业时的吃水,实现两栖作业的功能;3.采用漂浮式水中工作模式,吸口位于其底部,并设有格栅防护,可有效地避免因异物的吸入堵塞管路或泵;同时由于该实用新型可用缆绳进行固定,排出口用软管进行连接,因此在同一水域可实现便移动作业。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定。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俯视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栗站设置不意图;图2B为图2A的A --- A剖面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舱室划分示意图;图38为图3么的8 --- 8截面图; 图3C为图3A的C 一 C截面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舱室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舱室俯视图; 图4C为图4B的D --- D截面图; 图4D为图4B的E --- E截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 I第一舱室 11压载舱 12空舱 13泵舱 131泵基座14人孔 15放泄旋塞16护栏 161弹簧门17系缆桩 18运输吊耳19防撞部件[0043] 10海底门 101格栅 2第二舱室 21水密门 22透气帽 23泵维修吊耳 24电缆管 25直梯3泵站 31泵 32吸入口 33排出口 34管路35蝶形止回阀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参见图1A — 2B,图1A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俯视图,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泵站设置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A — A剖面图。本实用新型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包括第一舱室1、第二舱室2和泵站3,所述第一舱室I和第二舱室2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舱室2位于所述第一舱室I上方,所述第一舱室I的空间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舱室2的空间尺寸,所述第一舱室I和所述第二舱室2优选均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一舱室I包括压载舱11、空舱12和泵舱13,所述泵舱13与所述第二舱室2连通以共同作为安置泵的容置空间,所述泵站3包括泵31、吸入口 32和排出口 33,所述泵31设置在所述泵舱13及所述第二舱室2内,所述吸入口 32及所述排出口 33分别通过管路34与所述泵31连接,在排出口 32的连接管路34上还可设置蝶形止回阀35,所述吸入口 32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I的底部,所述排出口 33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I的顶部。
参见图3A - 4D,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舱室划分示意图,图3B为图3A的B — B截面图,图3C为图3A的C 一 C截面图,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舱室底面结构示意图,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舱室俯视图,图4C为图4B的D — D截面图,图4D为图4B的E-E截面图。所述泵舱13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I的中央,该泵舱13的底部中央位置处设置泵基座131,所述压载舱11和所述空舱12环绕所述泵舱13设置,本实施例中,泵舱13周围有六个压载舱11和一个空舱12。本实用新型可以调节各个压载舱11的水量,以调节本实用新型在水中的漂浮姿态和本实用新型的吃水,来满足吸入口 32的高度,避免水中异物的吸入。所述压载舱11还设置有放泄旋塞15。所述压载舱11和/或所述空舱12的顶部还设置有人孔14 (参见图1B)。为保证本实用新型在水中使用时人员的安全,所述第一舱室I顶部在工作区域还设置有护栏16,所述护栏16的一侧安装有弹簧门161,弹簧门161打开之后会自动弹回,保证人在工作区域的安全性。在水中应用的时候,为了固定它,要系上缆绳,所以所述第一舱室I还设置有系缆桩17,该系缆桩17设置在所述护栏16的外围,为了避免其与码头碰撞造成损伤,还设置了防撞部件19,该防撞部件19例如可以为防撞轮胎,可以起到缓冲效果,还可设置运输吊耳18,所述系缆桩17及所述运输吊耳18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I的顶部,所述防撞部件19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I的侧面。所述第一舱室I还设置有海底门10,所述海底门10相对于所述吸入口 32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I的底面上,所述海底门10上还设置有格栅10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舱室2上还设置有水密门21。所述第二舱室2的顶部还设置有透气帽22和/或泵维修吊耳23 (参见图1A)。泵维修吊耳23可设置在第二舱室2的顶部一侧,用来将泵31吊起以作维修。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水密门21进入第二舱室2,第二舱室2的内部有直梯25可以到达泵舱13的底部,第二舱室2及泵舱13内部有照明,有泵31的启停开关,外部有透气帽22,环境舒适,非常人性化。本实用新型采用漂浮式作业,在同一水域,不同地点进行移动作业时,只用拆卸泵站3的排出口 33的管路,就可以轻松的移动至指定位置,无需任何其他运输设备进行辅助。第二舱室2及泵舱13内布置有泵31、管路34、照明以及泵31的启停开关,为了方便进出,设置了水密门21及直梯25 ;第二舱室2及泵舱13的管路34和电缆管24通过时,都保证泵舱13的水密性;且在第二舱室2的顶部布置了透气帽22,确保能在天气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泵31的工作环境。在水中使用时不需要打开格栅101,因为在水中工作时泵站3的吸入口 32完全没于水中,可以直接抽水,格栅101可以起到阻隔异物的作用。将软管连接到泵站3的排出口 33,并将泵站3的电源接到陆地上,利用运输吊耳18起吊到水中放下,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水密性,可以漂浮在水中。启动电源,泵31开始工作,就可以开始作业了。本实用新型在水中工作时,如果需要调节它的吃水,可采用如下方式:这里会用到便携式潜水泵,将便携式潜水泵放入水中,打开压载舱11的人孔14盖,把便携式潜水泵的排出端的接管放入压载舱11内,向压载舱11内注水。需要注意的是,向每个压载舱11注入的水量可以调节,所以,为了保持平衡,可以向四角的压载舱11注入差不多量的水,如果想让泵站3的吸入口 32更低或更高一些,可以注入不等量的水使其倾斜。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姿态和吃水都注水调节完毕之后,关闭人孔14的盖,防止意外进水。排水时,其操作过程相反,即把便携式潜水泵放人压载舱11内,向外排水。本实用新型可以在陆地上使用,使用时,利用本实用新型自带的运输吊耳18将本实用新型吊装到车上,拖运到需要的地方,选一个合适的位置停放,可以直接在车上使用,也可以将其吊到码头上使用。使用的时候,首先松开格栅101的螺栓,取下格栅101,将外接抽水管路的法兰与泵站3的吸入口 32的法兰连接在一起,将外接抽水管路置于要抽的水域中。穿过弹簧门161到达泵站3的排出口 33,并将软管与泵站3的排出口 33连接在一起,将软管引导至需要的位置。将泵站3的电路接到陆地上的电源,就可以启动泵31,并开始作业。本实用新型漂浮工作时,吸入口 32本身浸入水中,无需再增加管路;泵31工作时,水从吸入口 32进入并从排出口 33排出。本实用新型在每个压载舱11和空舱12都布置了人孔14,便于对舱室内进行维护;并且每个压载舱11都布置了放泄旋塞15,完成工作后可通过该放泄旋塞15将舱室内残余的水有效排出。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可设计为4mx4m,底部设计为平面便于放置和车载,可以用车拖运到需要的地方;该实用新型的全部重量可控制在10吨,利用本身的运输吊耳18可将其吊装至运输车、码头及水中,具有较好的机动性。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升级改造,例如在第二舱室2及泵舱13内部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泵组的数量,组成更复杂的系统,实现更强大的功能,以满足更多的需求。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舱室、第二舱室和泵站,所述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舱室位于所述第一舱室上方,所述第一舱室的空间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舱室的空间尺寸,所述第一舱室包括压载舱、空舱和泵舱,所述泵舱与所述第二舱室连通,所述泵站包括泵、吸入口和排出口,所述泵设置在所述泵舱及所述第二舱室内,所述吸入口及所述排出口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泵连接,所述吸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底部,所述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舱室上还设置有水密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舱室的顶部还设置有透气帽和/或泵维修吊耳。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舱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中央,所述压载舱和所述空舱环绕所述泵舱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载舱和/或所述空舱的顶部还设置有人孔。
6.如权利要求1、2或5所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载舱还设置有放泄旋塞。
7.如权利要求1、2或5所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舱室顶部还设置有护栏,所述护栏的一侧安装有弹簧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舱室还设置有系缆桩、运输吊耳和/或防撞部件,所述系缆桩及所述运输吊耳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顶部,所述防撞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侧面。
9.如权利要求1、2或5所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舱室还设置有海底门,所述海底门相对于所述吸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底面上,所述海底门上还设置有格栅。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舱室还设置有海底门,所述海底门相对于所述吸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底面上,所述海底门上还设置有格栅。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舱室和所述第二舱室均为矩形结构。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舱室和所述第二舱室均为矩形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小型两栖便移动泵站房,包括第一舱室、第二舱室和泵站,所述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舱室位于所述第一舱室上方,所述第一舱室的空间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舱室的空间尺寸,所述第一舱室包括压载舱、空舱和泵舱,所述泵舱与所述第二舱室连通,所述泵站包括泵、吸入口和排出口,所述泵设置在所述泵舱及所述第二舱室内,所述吸入口及所述排出口分别通过管路与所述泵连接,所述吸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底部,所述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舱室的顶部。本实用新型能实现水陆两栖作业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复杂的保养,与泵站为一体结构,移动方便,机动性强。
文档编号B60F3/00GK202965856SQ20122063377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7日
发明者陈善润, 左伟, 汤小龙, 张恩翔, 赵晴, 钱君杰, 胡尚城, 于长江 申请人: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海阳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龙口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