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0854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的乘用车在日常生活中行驶状况负责,经常会遇到积水路面、颠簸路面等路况特别不好时,由于该车底盘离地间隙不够,特别容易出现底盘被刮伤的问题。以及乘用车在满载的情况下,底盘离地间隙更加小,对底盘的损坏非常严重。同时由于城市道路越来越好,运动型车辆越来越成为爱好者的喜爱,但是由于运动型车辆要求在赛道及良好路面时的离地间隙尽量低,降低重心,以提升车辆的操纵性能。现有可调节车身姿态的方法主要由可调式悬架系统来实现,可调式悬架系统主要根据车辆的需求,根据不同的路况对车辆的姿态进行调整,从而使车辆保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行驶,目前主要有三种装置:一、空气弹簧调节,通过对悬架的空气弹簧进行冲放气来调节离地间隙。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悬架弹性元件为空气弹簧的车辆,而现在大部分车辆为螺旋弹簧结构,如想采用此方法进行调节高度,则需将原车改装空气弹簧。这种方法成本较高,而且改装的空气弹簧可靠性不高。二、油气弹簧调节,通过对增减减振器减液压油的方式来调整汽车底盘的离地间隙来实现车身升降的变化。这种方法也仅适用于具有油气弹簧的车辆,对普通车辆进行加装难度、成本均很高。三、电磁式可调悬挂,该系统通过利用电磁反应来实现汽车底盘的高度升降变化。这种方法成本很高,改装难度较大。中国专利文献(公告日:2012-年4月11日,公告号:CN202186426U)公开了一种汽车整车姿态和主销后倾角可调节悬架系统,包括前减振器总成、连接螺栓组和转向节,所述前减振器总成底部设有卡箍,卡箍上设有与连接螺栓组相配合的安装孔组,卡箍与转向节之间通过连接螺栓组相连,所述的安装孔组为长圆孔,所述转向节顶部设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与卡箍的上端面接触定位。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有长圆孔的卡箍连接前减振器总成与转向节,利用调节凸轮定位来调节整车姿态和主销后倾角,该结构虽然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但是长时间使用会出现磨损现象,导致调节精度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身调整姿态平顺性、可靠性较差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身调整姿态的平顺性和可靠性的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本实用新型实现其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包括控制器、控制阀总成、液压动力总成和传感器总成,所述的液压动力总成分别与控制器和控制阀总成连接,所述的控制阀总成与控制器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的传感器总成与控制器通过信号线连接,还包括液压高度调节机构,所述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通过控制阀总成与液压动力总成连接,所述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液压支柱活塞、外缸筒、内缸筒、减振器活塞杆、顶胶、限位套和螺旋弹簧,所述的外缸筒与内缸筒配合设置且内缸筒与外缸筒之间设置有油腔,所述的液压支柱活塞滑动密封设置在的内缸筒和外缸筒之间。该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通过设置一液压高度调节机构,而该机构通过液压动力总成作为动力源在工作时提供高压力油,液压动力总成通过车载电瓶驱动,由控制系统控制。而控制阀总成由控制器控制其接通过或断开,当车身姿态需要升高时,控制器输入信号,启动液压动力总成提供高压油,同时控制器发出指令给控制阀总成控制他们打开与关闭,高压油经过控制阀总成流入液压高度调节机构,进入油腔内部,促使液压支柱调整机构的液压支柱活塞相对于外缸筒上升,带动顶胶和活塞套管一起上升,从而使车身姿态上升。当车辆姿态到达设定位置时控制器发出指令,控制控制阀总成关闭,停止充油,保持车身姿态不变,当需要车身姿态下降时,控制器得到指令,控制控制阀总成进行泄压,利用车辆的自重,使得油液流入液压动力总成,同时液压高度调节机构的液压支柱活塞缩回,到达设定位置时,控制阀总成关闭,保持车身姿态到设定位置。在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工作时,无论上升和下降,车辆的减振器的阻尼和弹簧刚度不发生变化,减振器的初始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从而能够保证车辆悬架上下跳动行程,保证了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同时也保证车辆具有良好的平顺性。该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可单独控制一个悬架的高度,也可以通过控制器同时控制执行单元一起动作调节整车高度。可实现前后同时调整,以及前后悬架单独调整。控制阀总成和液压动力总成一起,都是由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控制器接受传感器传来的信号与用户的输入,识别出当前的车身姿态,并判断应该进行的动作(举升或下降或保持不变),进而控制控制阀总成,同时可根据系统设定的高度来调节车身姿态到设定高度,也可以利用手动模式,来自行调节高度,该系统比较人性化。作为优选,所述的控制阀总成包括若干个电磁阀,所述的电磁阀为三位两通电磁阀。控制阀总成为若干个的电磁阀组成,且电磁阀采用三位两通电磁阀,这样的结构,当电磁阀处于一位时,液压调整机构与高压油路连通,机构内充油,车身举升;当电磁阀处于三位时,液压调整机构与回油路连通,机构内放油,车身下降;当电磁阀处于二位时,液压调整机构与液压油路断开,车身保持现有高度。每个电磁阀可单独控制一个悬架的高度,也同时可以经过控制器控制执行单元一起动作调节整车高度。可实现前后同时调整,以及前后悬架单独调整。控制阀总成和液压动力总成一起,都是由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控制器接受传感器传来的信号与用户的输入,识别出当前的车身姿态,并判断应该进行的动作(举升或下降或保持不变),进而控制各个电磁阀,同时可根据系统设定的高度来调节车身姿态到设定高度,也可以利用手动模式,来自行调节高度,该系统比较人性化。作为优选,所述的外缸筒上对应油腔处设置有油嘴总成,所述的油嘴总成通过液压管路与控制阀总成连接。设置油嘴总成,油嘴总成通过油路与控制阀总成连接,这样可以使油腔与外部的油路相通,实现对液压高度调节机构的控制。作为优选,所述的液压支柱活塞的上端设置有环形限位面,所述的液压支柱活塞的下端为活塞缸筒结构。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液压支柱活塞向上向下运动,同时在液压支柱活塞下降的过程中,环形限位面与外缸筒的上端接触实现限位,限定液压支柱活塞的运动下限,保证液压高度调节机构的正常运作。[0015]作为优选,所述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设置有四组,四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分别与控制阀总成连接。液压高度调节机构设置为四组,分别对应汽车的四个独立悬架,通过控制阀总成可单独控制一个悬架的高度,也同时可以经过控制器控制执行单元一起动作调节整车高度。可实现前后同时调整,以及前后悬架单独调整。作为优选,所述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减振器活塞杆与内缸筒固定连接,所述的限位套套设在减振器活塞杆上且限位套的上端设置在内缸筒内部,液压支柱活塞内壁与内缸筒的外壁密封滑动连接,液压支柱活塞的外壁与外缸筒内壁滑动密封连接,所述的顶胶固定设置在液压支柱活塞顶端,所述的螺旋弹簧套设在外缸筒的外侧。该液压高度调节机构的设置,在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工作时,无论上升和下降,车辆原有的减振器的阻尼和弹簧刚度不发生变化,原减振器的初始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从而能够保证车辆悬架上下跳动行程,保证了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同时也保证车辆具有良好的平顺性。该液压高度调节机构,能够在不工作时保证原车的各项性能不变,能够快速的调整车辆的离地间隙,且在调整完毕后能长时间保持一定高度,同时在车辆举升(离地间隙增大)、车辆降低(离地间隙降低)的状况下,也能保证原车的悬架特性以及车辆的良好平顺性,并且具有加装简单,可靠性高等优点。作为优选,所述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设置有八组,每两组为一套,每套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分别与控制阀总成连接。液压高度调节机构设置为八组,每两组为一套,同时控制一个独立悬架,这样的结构在调节过程中更加平稳。作为优选,一套液压高度调节机构中的一组设置为:减振器活塞杆与内缸筒固定连接,所述的限位套套设在减振器活塞杆上且限位套的上端设置在内缸筒内部,液压支柱活塞内壁与内缸筒的外壁密封滑动连接,液压支柱活塞的外壁与外缸筒内壁滑动密封连接,所述的顶胶固定设置在液压支柱活塞顶端;一套液压高度调节机构中的另一组设置为:所述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中的液压支柱活塞上端为封闭式结构,液压支柱活塞内壁与内缸筒的外壁密封滑动连接,液压支柱活塞的外壁与外缸筒内壁滑动密封连接,所述的螺旋弹簧套设在外缸筒的外侧。该液压高度调节机构采用两组为一套的设置,同一套中的每一组分别设置,使减振器与弹簧分开放置,通过车辆对应的单个电磁阀同时控制两套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实现调节车身姿态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不仅能够在不工作时保证原车的各项性能不变,而且能够快速的调整车辆的离地间隙,而且在调整完毕后能长时间保持设定的高度,在车辆举升(离地间隙增大)、车辆降低(离地间隙降低)的状况下,也能保证原车的悬架特性以及车辆的良好平顺性,并且具有加装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液压高度调节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液压高度调节机构,2、液压管路,3、传感器总成,4、信号线,5、液压动力总成,6、控制阀总成,7、控制器,8、控制线,9、液压支柱活塞,10、外缸筒,11、油嘴总成,12、减振器活塞杆,13、顶胶,14、活塞套管,15、内缸筒,16、限位套,18、螺旋弹簧,19、油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包括控制器7、控制阀总成
6、液压动力总成5和传感器总成3,液压动力总成5分别与控制器7和控制阀总成6连接,控制阀总成6与控制器7通过信号线4连接,传感器总成3与控制器7通过信号线4连接,控制阀总成6包括若干个电磁阀,电磁阀为三位两通电磁阀。还包括液压高度调节机构1,液压高度调节机构I通过控制阀总成6与液压动力总成5连接,液压高度调节机构I包括液压支柱活塞9、外缸筒10、内缸筒15、减振器活塞杆12、顶胶13、限位套16和螺旋弹簧18 (见图2),外缸筒10与内缸筒15配合设置且内缸筒15与外缸筒10之间设置有油腔19,液压支柱活塞9滑动密封设置在的内缸筒15和外缸筒10之间。外缸筒10上对应油腔19处设置有油嘴总成11,油嘴总成11通过液压管路2与控制阀总成6连接。液压支柱活塞9的上端设置有环形限位面,液压支柱活塞9的下端为活塞缸筒结构。对应于车辆的悬架,液压高度调节机构I设置有四组,四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分别与控制阀总成6连接。也就是,每一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I中,减振器活塞杆12与内缸筒15固定连接,限位套16套设在减振器活塞杆12上且限位套16的上端设置在内缸筒15内部,液压支柱活塞9内壁与内缸筒15的外壁密封滑动连接,液压支柱活塞9的外壁与外缸筒10内壁滑动密封连接,顶胶13固定设置在液压支柱活塞9顶端,顶胶13上端设置有活塞套管14,螺旋弹簧套18设在外缸筒10的外侧。液压动力总成5主要作为该系统的动力源在工作时提供高压力油,液压动力总成5主要由车载电瓶驱动,由控制系统控制。控制阀总成6为若干个的电磁阀组成,电磁阀为三位两通电磁阀,当电磁处于I位时,液压高度调节机构I与高压油路连通,机构内的油腔19充油,车身举升;当电磁阀处于3位时,液压高度调节机构I与回油路连通,机构内放油,车身下降;当电磁阀处于2位时,液压高度调节机构I与液压油路断开,车身保持现有高度。每个电磁阀可单独控制一个悬架的高度,也同时可以经过控制器7控制执行单元一起动作调节整车高度。可实现前后同时调整,以及前后悬架单独调整。控制阀总成6和液压动力总成5 —起,都是由控制器7发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控制器7接受传感器总成3传来的信号与用户的输入,识别出当前的车身姿态,并判断应该进行的动作(举升或下降或保持不变),进而控制各个电磁阀,同时可根据系统设定的高度来调节车身姿态到设定高度,也可以利用手动模式,来自行调节高度,该系统比较人性化。实施例2: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包括控制器7、控制阀总成
6、液压动力总成5和传感器总成3,液压动力总成5分别与控制器7和控制阀总成6连接,控制阀总成6与控制器7通过信号线4连接,传感器总成3与控制器7通过信号线4连接,控制阀总成6包括若干个电磁阀,电磁阀为三位两通电磁阀。还包括液压高度调节机构1,液压高度调节机构I通过控制阀总成6与液压动力总成5连接,液压高度调节机构I包括液压支柱活塞9、外缸筒10、内缸筒15、减振器活塞杆12、顶胶13、限位套16和螺旋弹簧18,外缸筒10与内缸筒15配合设置且内缸筒15与外缸筒10之间设置有油腔19,液压支柱活塞9滑动密封设置在的内缸筒15和外缸筒10之间。外缸筒10上对应油腔19处设置有油嘴总成11,油嘴总成11通过液压管路2与控制阀总成6连接。液压支柱活塞9的上端设置有环形限位面,液压支柱活塞9的下端为活塞缸筒结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I设置有八组,每两组为一套,每套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分别与控制阀总成6连接。每一套液压高度调节机构I中的一组设置为,减振器活塞杆12与内缸筒15固定连接,限位套16套设在减振器活塞杆12上且限位套16的上端设置在内缸筒15内部,液压支柱活塞9内壁与内缸筒15的外壁密封滑动连接,液压支柱活塞9的外壁与外缸筒10内壁滑动密封连接,顶胶13固定设置在液压支柱活塞9顶端,顶胶13上端设置有活塞套管14 ;每一套液压高度调节机构I中的另一组设置为,液压高度调节机构中的液压支柱活塞9上端为封闭式结构,液压支柱活塞9内壁与内缸筒15的外壁密封滑动连接,液压支柱活塞9的外壁与外缸筒10内壁滑动密封连接,螺旋弹簧18套设在外缸筒10的外侧。该实施例中,车辆对应的单个电磁阀同时控制两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1,实现调节车身姿态的功能。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所示的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工作原理:当车身姿态需要升高时,控制器7输入信号,启动液压动力总成5提供高压油,同时控制器7发出指令给控制阀总成6、控制电磁阀对应的阀体,控制他们打开与关闭,高压油经过电磁阀流入液压高度调节机构1,促使液压高度调节机构的液压支柱活塞9相对于外缸筒15上升,带动顶胶13和活塞套管14 一起上升,从而使车身姿态上升。当控制器7发出指令,车辆姿态到达设定位置,控制电磁阀关闭,停止充油,保持车身姿态不变,当需要车身姿态下降时,控制器7得到指令,控制控制阀总成,进行泄压,利用车辆的自重,使得油液经过液压管路2流入动力单元,同时液压高度调节机构I的液压支柱活塞9缩回,到达设定位置时,电磁阀关闭,保持车身姿态到设定位置。在液压高度调节机构I工作时,无论上升和下降,车辆原有的减振器的阻尼和弹簧刚度不发生变化,减振器的初始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从而能够保证车辆悬架上下跳动行程,保证了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同时也保证车辆具有良好的平顺性。该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当压力低于当前载荷时,液压高度调整机构为下降状态,此时车身高度为最低;当压力大于车辆当前载荷下正常压力时,液压调整机构处于上升阶段即车身高度为最高,但液压支柱中的压力保持一定时,高度保持不变,从而该系统可以根据设计高度来调节高度,也可以更加手动自行调节。该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它不仅能够在不工作时保证原车的各项性能不变,而且能够快速的调整车辆的离地间隙,而且在调整完毕后能长时间保持高度,同时在车辆举升(离地间隙增大)、车辆降低(离地间隙降低)的状况下,也能保证原车的悬架特性以及车辆的良好平顺性,并且具有加装简单,可靠性高等优点。该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可应用于不同车辆,对不同形状弹簧的适应性提高,提高通用性,降低了设计及加工成本。该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的高度控制方式主要由液压支柱活塞中的压力大小来决定,当压力低于当前载荷时,液压高度调节机构为下降状态,此时车身高度为最低;当压力大于车辆当前载荷下正常压力时,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处于上升阶段即车身高度为最高,但液压支柱活塞中的压力保持一定时,高度保持不变,从而该系统可以根据设计高度来调节高度,也可以更加手动自行调节。
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包括控制器、控制阀总成、液压动力总成和传感器总成,所述的液压动力总成分别与控制器和控制阀总成连接,所述的控制阀总成与控制器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的传感器总成与控制器通过信号线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压高度调节机构,所述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通过控制阀总成与液压动力总成连接,所述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液压支柱活塞、外缸筒、内缸筒、减振器活塞杆、顶胶、限位套和螺旋弹簧,所述的外缸筒与内缸筒配合设置且内缸筒与外缸筒之间设置有油腔,所述的液压支柱活塞滑动密封设置在的内缸筒和外缸筒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阀总成包括若干个电磁阀,所述的电磁阀为三位两通电磁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缸筒上对应油腔处设置有油嘴总成,所述的油嘴总成通过液压管路与控制阀总成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支柱活塞的上端设置有环形限位面,所述的液压支柱活塞的下端为活塞缸筒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设置有四组,四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分别与控制阀总成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减振器活塞杆与内缸筒固定连接,所述的限位套套设在减振器活塞杆上且限位套的上端设置在内缸筒内部,液压支柱活塞内壁与内缸筒的外壁密封滑动连接,液压支柱活塞的外壁与外缸筒内壁滑动密封连接,所述的顶胶固定设置在液压支柱活塞顶端,所述的螺旋弹簧套设在外缸筒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设置有八组,每两组为一套,每套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分别与控制阀总成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一套液压高度调节机构中的一组设置为:减振器活塞杆与内缸筒固定连接,所述的限位套套设在减振器活塞杆上且限位套的上端设置在内缸筒内部,液压支柱活塞内壁与内缸筒的外壁密封滑动连接,液压支柱活塞的外壁与外缸筒内壁滑动密封连接,所述的顶胶固定设置在液压支柱活塞顶端;一套液压高度调节机构中的另一组设置为:所述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中的液压支柱活塞上端为封闭式结构,液压支柱活塞内壁与内缸筒的外壁密封滑动连接,液压支柱活塞的外壁与外缸筒内壁滑动密封连接,所述的螺旋弹簧套设在外缸筒的外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包括控制器、控制阀总成、液压动力总成和传感器总成,所述的液压动力总成分别与控制器和控制阀总成连接,所述的控制阀总成与控制器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的传感器总成与控制器通过信号线连接,还包括液压高度调节机构,所述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通过控制阀总成与液压动力总成连接,所述的液压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液压支柱活塞、外缸筒、内缸筒、减振器活塞杆、顶胶、限位套和螺旋弹簧,所述的外缸筒与内缸筒配合设置且内缸筒与外缸筒之间设置有油腔,所述的液压支柱活塞滑动密封设置在的内缸筒和外缸筒之间。该可调节车身姿态的系统,平顺性,并且具有加装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
文档编号B60G15/00GK203046799SQ20122069403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4日
发明者黄富平, 吴士奎, 李丽华 申请人:宁波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