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6658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使气囊平滑展开的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身构造。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在气囊展开时通过气囊(52)使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向车厢内侧变形以膨胀展开,且具备气囊导向件支承部(32),所述气囊导向件支承部(32)将气囊导向件(32)保持在其前端(32c)从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隔开而其上表面(32a)与存储状态的气囊(52)的下表面对向的通常位置,并且随着展开时的气囊(52)向气囊导向件(32)的上表面(32a)赋予按压,使气囊导向件(32)移动到从上方覆盖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的作用位置。
【专利说明】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其在汽车侧面碰撞或横滚时等使气囊沿车顶侧梁(>一 7寸4 K > 一>)呈窗帘状展开。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汽车搭载的是帘式气囊装置,所述帘式气囊装置在汽车侧面碰撞或横滚时使气囊沿车顶侧梁并向下方呈窗帘状展开以保护乘客。
[0003]这种帘式气囊装置的气囊以沿车顶侧梁而折叠起来的存储状态来配置,且由车顶装饰件的末端部覆盖车厢内侧。另外,在该存储状态下,在车顶装饰件的末端部的端缘,以从车厢内侧重叠的状态配置有中立柱装饰件、后侧立柱装饰件(々* 一夕^一卜I」Λ)等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
[0004]为了使气囊展开,由要膨胀展开的气囊使车顶装饰件的末端部向车厢内侧弯曲变形,并且使气囊从因该变形而产生的、在末端部和侧玻璃及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隙呈窗帘状向车厢内展开。
[0005]但是,立柱装饰件通常由比软质的车顶装饰件更硬质的部件来形成,具体而言,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来形成 ,以使其不易因乘客及行李等的接触而变形或划伤及损坏。这种合成树脂特别具有在低温时易固化开裂的性质,在气囊的展开时,当急剧膨胀展开的气囊进行接触时,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就会损坏,导致其碎片有可能飞溅到周围。
[0006]作为该对策,例如,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具备气囊导向件的帘式气囊装置,所述气囊导向件在气囊窗帘状地展开时以覆盖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方式进行展开。
[0007]下面,参照图7及图8对专利文献I的帘式气囊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从车厢内侧看帘式气囊装置所配置的车厢侧部的状态的概要侧面图,图8是图7的沿着VII1-VIII线的放大剖面图。
[0008]如图7所示,帘式气囊装置100主要由气囊101和充气筒构成,所述气囊101横跨前立柱111、中立柱112及后侧立柱114等之间以沿车顶侧梁115而折叠起来的存储状态来配置;充气筒在未图示的侧面碰撞时等进行工作以喷出气体。
[0009]如图8所示,帘式气囊装置100的气囊101由车厢内的形成天花板的车顶装饰件117的向下方弯曲的末端部117A来覆盖车厢内侧。另外,在车顶装饰件117的末端部117A的端缘,从车厢内侧重叠有立柱装饰件118的上端部118A。
[0010]中立柱112主要由立柱内板113、侧外板115的中立柱部115A构成。在侧外板115的车顶侧梁部115B的车厢内侧,车顶侧梁116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在车顶侧梁116的车厢内侧,结合有立柱内板113的上端部。另外,在形成于车顶侧梁116的上部的结合凸缘上,结合有车顶侧梁部115B的内侧缘部及车顶板119的外侧缘部。
[0011]在设置于中立柱112的车厢内侧的立柱装饰件118的上端部118A,一体地形成有向车厢外侧上方延伸的安装壁部118B,从安装壁部118B的上端向车厢外侧下方而形成的安装部118C通过卡子而固定于立柱内板113。[0012]另一方面,形成有从安装壁部118B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上壁部118D,在从上壁部118D的上端向车厢外侧斜上方延伸的导向壁部118E,设有折叠起来的气囊101。另外,在上壁部118D设有气囊导向件120,所述气囊导向件120通过上部120A向车厢内侧方向变形,来覆盖立柱装饰件118的上端部118A。
[0013]气囊101通过从充气筒供给气体,从折叠起来的状态而如假想线所示膨胀展开。在该气囊101的膨胀展开时,气囊导向件120的上部120A向车厢内侧变形,如假想线所示,覆盖立柱装饰件118的上端部118A。另外,在气囊101进行膨胀展开时,通过气囊101的膨胀展开力引起的按压力,如假想线所示,将车顶装饰件117的末端部117A向车厢内侧方向推开。
[0014]这样,在气囊101的展开时,通过由气囊导向件120来覆盖立柱装饰件118的上端部118A,急剧膨胀展开的气囊101就不会与立柱装饰件118的上端部118A直接接触,能够对立柱装饰件118的上端部118A的损坏防患于未然,能够防止其碎片飞溅到周围。
[001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 230474号公报
[0016]但是,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在气囊101的展开时,通过其膨胀展开的按压力,将车顶装饰件117的末端部117A向车厢内部按下。另一方面,在中立柱112的一部分中,通过车厢内方向的按压力,将气囊导向件120的上部120A按压而弯曲变形,且连续地将气囊导向件120的上部120A及车顶装饰件117的末端部117A —同按下,因此将该部的车顶装饰件117的末端部117A按下的按压力会减小,并且车顶装饰件117的末端部117A的按下的开始发生滞后,局部地阻碍气囊101的膨胀展开,从而在气囊101的膨胀展开上发生时间性的偏差,妨碍气囊101的平滑的膨胀展开。另外,有可能在展开时造成气囊101的展开完成时间滞后等影响。

【发明内容】

[0017]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气囊平滑地展开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
[0018]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的发明配置有沿车顶侧梁折叠的存储状态的气囊,并且具备形成天花板并由末端部覆盖所述存储状态的气囊的车顶装饰件,以及覆盖立柱的车厢内侧的立柱装饰件,并且在气囊膨胀展开时,使所述车顶装饰件的末端部向车厢内侧按压变形以使气囊从该末端部和所述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之间向车厢内呈窗帘状膨胀展开,其中,所述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包括:板状的气囊导向件,其上表面与所述存储状态的气囊的下表面对向,且其前端成为车厢内部侧;以及气囊导向件支承部,其将该气囊导向件保持在该气囊导向件的前端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隔开而其上表面与存储状态的气囊的下表面对向的通常位置,并且随着展开时的气囊向气囊导向件的上表面赋予向下方向的按压,使该气囊导向件移动到该气囊导向件将膨胀展开的气囊引导到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隔开的非接触状态的作用位置。
[0019]据此,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要展开的气囊将车顶装饰件的末端部向车厢内部按压,另一方面,通过向下方方向对气囊导向件的上表面赋予按压,通常位置的气囊导向件移动到将要膨胀展开的气囊引导到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隔开的非接触状态的作用位置,由此急剧膨胀展开的气囊不会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抵接,能够防止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损坏等。
[0020]另外,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将车顶装饰件的末端部向车厢内部按下的按压力不会影响到向下方对气囊导向件赋予按压的按压力,而是沿着车顶装饰件的末端部,直接发挥作用而按下,因此不会横跨气囊的全长地阻碍气囊的膨胀展开,可得到平滑且均匀的膨胀展开,从而可得到迅速的膨胀展开。
[0021]第二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中,所述作用位置的气囊导向件由前端从上方覆盖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这是气囊导向件的具体的作用位置,通过由气囊导向件从上方覆盖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在展开时,能够可靠地防止气囊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接触。
[0022]第三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中,所述作用位置的气囊导向件的前端比立柱装饰件上端部更靠车厢外侧,且其上表面位于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上端相同的高度或位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上端上方。
[0023]这是气囊导向件的具体的作用位置,通过将气囊导向件的前端设定在比立柱装饰件上端部更靠车厢外侧,且将其上表面设定在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上端相同的高度或上方,在展开时,能够可靠地防止气囊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接触。
[0024]第四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中,所述作用位置的气囊导向件的前端比立柱装饰件上端部更靠车厢外侧,且位于将膨胀展开的气囊引导到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隔开的非接触状态的比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
[0025]这是气囊导向件的具体的作用位置,通过将气囊导向件的前端定位成比立柱装饰件上端部更靠车厢外侧,且将其上表面定位于比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上端更靠下方,详细而言,设定在将膨胀展开的气囊引导到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隔开的非接触状态的比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在展开时,能够防止气囊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接触。
[0026]第五方面的发明在第一?四中任一方面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中,所述气囊导向件支承部具有: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其具备比所述立柱装饰件更向车厢外侧突出的支承部,及前端引导部,所述前端引导部在该支承部的前端经由铰链向车厢内部侧上方延伸,并且其前端经由铰链与所述气囊导向件的前端结合;以及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其基端与所述立柱结合,且在其前端具备可滑动接触所述气囊导向件的下表面的抵接部。
[0027]据此,能够以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和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实现的简单的构成来构成气囊导向件支承部,所述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具备比立柱装饰件更向车厢外侧突出的支承部,及前端引导部,所述前端引导部在该支承部的前端经由铰链向车厢内部侧上方延伸,并且其前端经由铰链与气囊导向件的前端结合;所述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的基端与所述立柱结合,在所述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的前端具备可滑动接触所述气囊导向件的下表面的抵接部。
[0028]第六方面的发明在第五方面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的基础上,其中,所述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及气囊导向件与所述立柱装饰件形成为一体。据此,通过使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及气囊导向件与立柱装饰件形成为一体,可得到构成零件数量的削减,从而可得到作业及管理的简化。
[0029]发明效果
[0030]根据本发明,在气囊的展开时,通过要展开的气囊向下方对气囊导向件赋予按压,使通常位置的气囊导向件移动到将膨胀展开的气囊引导到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隔开的非接触状态的作用位置,由此要急剧膨胀展开的气囊不会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抵接,能够防止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损坏等。
[0031]另外,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将车顶装饰件的末端部向车厢内部按压的按压力不会影响到向下方对气囊导向件赋予按压的按压力,而是沿着末端部,直接发挥作用而按下,因此不会横跨气囊的全长地阻碍气囊的膨胀展开,可得到平滑且均匀的膨胀展开,从而可得到迅速的膨胀展开。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的概要的从车厢内侧看车厢侧部的概略侧面图;
[0033]图2是图1的沿着I1-1I线的放大剖面图;
[0034]图3是图2的III部放大图;
[0035]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0036]图5是表示气囊展开状态的剖面图;
[0037]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概要的概略剖面图;
[0038]图7是表示具备现有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身构造且表示从车厢内侧看车厢侧部的状态的概略侧面图;以及
[0039]图8是图7的沿着VIII — VIII线的放大侧面图。
[0040]符号说明
[0041]10 侧外板
[0042]IOA中立柱部
[0043]11 前立柱(A立柱)
[0044]12 中立柱(B立柱)
[0045]13 立柱内板
[0046]15 后侧立柱(C立柱)
[0047]16 车顶侧梁
[0048]17 侧梁内板
[0049]18 侧梁外板
[0050]21 车顶装饰件
[0051]2IA末端部
[0052]24 前立柱装饰件(立柱装饰件)
[0053]25 中立柱装饰件(立柱装饰件)
[0054]25A上端部
[0055]31 气囊导向部
[0056]32 气囊导向件[0057]32a上表面
[0058]32b下表面
[0059]32c前端
[0060]33气囊导向件支承部
[0061]34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
[0062]35支承部
[0063]36自动铰链(七>7 t O、(铰链) [0064]37前端引导部
[0065]38自动铰链(铰链)
[0066]39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
[0067]40导向件下表面抵接部
[0068]45立柱装饰件
[0069]45A上端部
[0070]51帘式气囊装置
[0071]52气囊
[0072]55充气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73](第一实施方式)
[0074]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的概要的从车厢内侧看车厢侧部的概略侧面图;图2是图1的沿着I1-1I线的放大剖面图;图3是图2的III部放大图;图4是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另外,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方向,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
[0075]如图1所示,在车厢侧部,从前方起依次配置有前立柱(A立柱)11、中立柱(B立柱)
12、后侧立柱(C立柱)15、未图示的后立柱(D立柱),并且前立柱11、中立柱12、后侧立柱15及后立柱的上部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梁16结合。
[0076]本实施方式的帘式气囊装置51主要由气囊52和大致圆柱形状的充气筒55构成,所述气囊52从前立柱11横跨中立柱12及后侧立柱15之间,以沿车顶侧梁16而折叠起来的存储状态来配置,所述大致圆柱形状的充气筒55与气囊52的长度方向后端连接以在侧面碰撞时及横滚时等进行工作来吐出气体。
[0077]气囊52的上缘部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安装片53,这些安装片53与车顶侧梁16联接。使气囊52膨胀展开的充气筒55通过托架等而联接固定于车顶侧梁16。另外,充气筒55的气体喷出部55a与气囊52的后端部52a连接。充气筒55与未图示的气囊E⑶连接,且在由侧面碰撞检测传感器或横滚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侧面碰撞或横滚状态时进行工作以产生气体。
[0078]如图2及图3所示,帘式气囊装置51的气囊52由中立柱装饰件25及车厢内的形成天花板的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从车厢内侧来覆盖。换言之,折叠成长形状态的存储状态的气囊52存储在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IA的内侧。
[0079]另外,在该存储状态下,配置于中立柱12的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及配置于后侧立柱15的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上端部45A以从车厢内侧重叠的状态配置在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IA的端缘。
[0080]中立柱12由配置于车厢内侧的以截面呈大致帽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内板13和配置于车厢外侧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外板10的中立柱部IOA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在该立柱内板13和中立柱部IOA之间,配置有沿中立柱部IO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立柱加强部14。
[0081]车顶侧梁16由配置于车厢内侧的截面呈帽状的侧梁内板17和配置于车厢外侧的侧梁外板18形成封闭截面构造,在侧梁内板17上固定有立柱内板13的上端部13A。另外,在侧梁外板18上固定有立柱加强部14的上端。
[0082]在形成于车顶侧梁16的上部的结合凸缘16A上,结合有侧外板10的侧梁外部IOB的车宽方向内侧缘部及车顶板19的车宽方向外侧缘部。另外,沿车顶板19的下表面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支撑件20的车宽方向端部与侧梁内板17的车厢内侧面结合。
[0083]如图2及图3的剖面所示,且如图4的立体图所示,中立柱装饰件25具有截面呈大致-字状的基部26,所述截面呈大致-字状的基部26具有与中立柱12的车厢内侧相对向的内侧面26A、与中立柱12的前面侧及后面侧相对向的前侧面26B及后侧面26C,并且在内侧面26A的上端形成有从车厢内侧重叠于车顶装饰件21的下端部21A的上端部25A。另夕卜,在前侧面26B的下端形成有由卡子等固定于中立柱12的立柱内板13上的安装部27A,在后侧面26C的上端形成有由卡子等固定于侧梁内板17上的安装部27B。
[0084]在中立柱装饰件25的内侧面26A上开有安全带插通孔28,从未图示的安全带装置的收缩器抽出并由设置于中立柱12的贯通环29翻转后的安全带56从安全带插通孔28被引导到车厢内侧。另外,安全带装置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省略说明。
[0085]在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附近,配置有由气囊导向件32和气囊导向件支承部33构成的气囊导向部31,所述气囊导向件支承部33由对气囊导向件32的移动进行控制的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34及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39构成。
[0086]气囊导向件32在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和中立柱内板13之间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可延伸,且为矩形板状,所述矩形板状具有与被折叠的存储状态的气囊52的下表面相对向的上表面32a及下表面32b ;与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IA对向的前端32c经由由薄壁部形成的具有挠性的树脂铰链即自动铰链38,与后述的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34的前端引导部37 —体地连结。
[0087]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34具有比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更靠下方从内侧面26A向车厢外方向沿斜上方突出的大致矩形板状的支承部35,且设有连结支承部35的下表面和内侧面26A的加强筋35A。在支承部35的前端连接有矩形板状的前端引导部37,所述矩形板状的前端引导部37经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由薄壁部形成的具有挠性的自动铰链36向车厢内方向上方延伸;在前端引导部37的前端经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由薄壁部形成的挠性的自动铰链38 —体地连结气囊导向件32的前端32c。
[0088]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39是大致曲柄状地弯折的板状,具有与立柱内板13结合的基部39a,以及主体部39b,所述主体部39b从基部39a向车厢内部弯曲而与立柱内板13隔开,且向上方弯曲以与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34的支承部35的前端接近而对向;在主体部39b的上端具有截面圆弧状的抵接部40,所述截面圆弧状的抵接部40与折叠后的状态的气囊52的下表面隔开间隙而对向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0089]如图3所示,在气囊导向件32的上表面32a与存储状态的气囊52的下表面对向的通常状态下,气囊导向件32的前端32c在比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更靠上方与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隔开间隙而对向,气囊导向件32的下表面32b与形成于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39的抵接部40隔开间隙而对向。
[0090]另一方面,当通过气囊52的膨胀展开而对气囊导向件32的上表面32a赋予按压力时,即,当向下方的按压力P2发挥作用时,通过其按压力P2,气囊导向件32被按下,如假想线所示,气囊导向件32的下表面32b与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39的抵接部40抵接而被挡住,且,前端32c被以自动铰链38为轴向下方转动的前端引导部37,朝向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的上端25a引导向车厢内侧及下方,从而从上方覆盖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并且被挡在与上端部25抵接的作用位置,即,被挡在气囊导向件32将膨胀展开的气囊52引导到与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隔开的非接触状态的作用位置。
[0091]另外,关于配置于后侧立柱15的后侧立柱装饰件45,省略说明,但是也具备与气囊导向部31同样的构成及作用的气囊导向部。
[0092]接着,参照图3及表示气囊展开状态的图5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093]当由车辆的未图示的侧面碰撞传感器或横滚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侧面碰撞或横滚时,从侧面碰撞传感器或横滚检测传感器向充气筒55发送信号,充气筒55进行工作以向气囊52喷射气体。喷射到气囊52内的气体通过使气囊52膨胀,来借助其向车厢内方向的按压力Pl,从前立柱11侧遍及比后侧立柱15更靠后方的大致全长地将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向车厢内侧方向推开。
[0094]另一方面,气囊52的膨胀展开力通过朝向下方方向的按压力P2,将配置于中立柱装饰件25的气囊导向部31的气囊导向件32按下,所述下方方向的方向与将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压向车厢内部的按压力Pl的方向不同。如图3的假想线所示,且如图5所示,被按下的气囊导向件32的下表面32b与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39的抵接部40抵接而被挡住,且,前端32c被以自动铰链38为轴向下方转动的前端引导部37,朝向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的上端25a引导向车厢内侧及下方,如图5所示,从上方覆盖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并且与上端部25A抵接而被挡在作用位置。同样,配置于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气囊导向件32也移动到作用位置,从而覆盖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上端部45A。
[0095]这样,在气囊52的膨胀展开时,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由倾斜成坡状的气囊导向件32从上方覆盖,同样,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上端部45A由气囊导向件从上方覆盖。由此,急剧地膨胀展开的气囊52不会与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及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上端部45A直接抵接,如图5所示,气囊52从通过气囊52的膨胀展开力而变形的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和由侧玻璃及气囊导向件32覆盖的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由气囊导向件32从上方覆盖的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上端部45A之间的间隙向车厢内膨胀展开。
[0096]这样,在气囊52展开时,通过由气囊导向件32覆盖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且同样地由气囊导向件覆盖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上端部45A,使得急剧展开的气囊52不会与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及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上端部45A直接接触,从而能够防止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及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上端部45A的损坏,能够对其碎片飞溅到周围的事件防患于未然。
[0097]另一方面,在气囊52膨胀展开时,气囊52的膨胀展开力,特别是将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推向车厢内方向的按压力Pl在按压方向上与向下方按压气囊导向件32的按压力P2不同,不会受到气囊导向件32的按下等影响,而是沿着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直接发挥作用,从而将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IA推开,因此不会遍及气囊52的全长阻碍气囊52的膨胀展开,从而可得到圆滑且均匀的膨胀展开,能够确保迅速的膨胀展开。
[0098]另外,通过将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34及气囊导向件32与中立柱装饰件25形成为一体,可得到构成零件数量的削减,从而可得到作业及管理的简化。
[0099](第二实施方式)
[0100]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通过在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位附带同一符号,来省略该部的详细说明。图6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对应的剖面图。
[0101]如图6所示,对于气囊导向部31,在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的附近,配置有由板状的气囊导向件32和气囊导向件支承部33构成的气囊导向部31,所述气囊导向件支承部33具备对气囊导向件32的移动进行控制的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34及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39。
[0102]气囊导向件32与气囊52的下表面对向并且是具有可抵接甚至可滑接的上表面32a及下表面32b的矩形板状,与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对向的前端32c经由自动铰链38与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34的前端引导部37 —体地连结。
[0103]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34在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的下方,具有从内侧面26A向车厢外方并向上方突出的大致矩形板状的支承部35,在支承部35的前端经由自动铰链36连接有向车厢内部并向上方延伸的矩形板状的前端引导部37,在前端引导部37的前端经由自动铰链38 —体地连结有气囊导向件32的前端32c。另外,在支承部35的上方且在比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的上端25a更靠下方位置,突出设置有从内侧面26A向车厢外方侧突出的挡块41。
[0104]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39具有与立柱内板13结合的基部39a及从基部39a向车厢内部弯曲且向上方弯曲的主体部39b,在主体部39b的上端具有与被折叠的状态的气囊52的下表面隔开间隙而对向的抵接部40。
[0105]在气囊导向件32的上表面32a与被折叠的存储状态的气囊52的下表面抵接的通常状态下,气囊导向件32的前端32a在比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更靠上方与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隔开间隙而对向,气囊导向件32的下表面32b与形成于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39的抵接部40隔开间隙而对向。
[0106]另一方面,当通过气囊52的膨胀展开对气囊导向件32的上表面32a作用向下方向的按压力P2时,通过其按压力P2,气囊导向件32被按下,如图6的假想线所示,气囊导向件32的下表面32b与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39的抵接部40抵接而被挡住,且前端32c被以自动铰链38为轴向下方转动的前端引导部37,在车厢内侧方向导向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并且与形成于中立柱装饰件25的挡块41抵接而被挡在作用位置。
[0107]在与该挡块41抵接而被挡住的作用位置,气囊导向件32的上表面32a保持在与中立柱装饰件25的前端部25A的上端25a相同的高度或保持在上方。另外,在配置于后侧立柱15的后侧立柱装饰件45中,省略说明,但也具备与气囊导向部31同样的构成及作用的气囊导向部。
[0108]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109]当由车辆的未图示的侧面碰撞传感器或横滚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侧面碰撞或横滚时,充气筒55就进行工作以向气囊52喷射气体。喷射到气囊52内的气体通过使气囊52膨胀,遍及从前立柱11侧到比后侧立柱15更后方的全长将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向车厢内侧方向推开。
[0110]另一方面,通过气囊52的膨胀展开力,特别是通过向下方方向的按压力P2,将配置于中立柱装饰件25的气囊导向部31的气囊导向件32按下,所述向下方方向的按压力P2的方向与将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向车厢内方向按压的按压力Pl的方向不同。如图6的假想线所示,被按下的气囊32使气囊导向件32的下表面32b与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39的抵接部40抵接而被挡住,且使前端32c由以自动铰链38为旋转轴向下方转动的前端引导部37,向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的上端25a并向车厢内侧及下方引导,从而前端32c与形成于中立柱装饰件25的挡块41抵接以被挡在将膨胀展开的气囊52引导到与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隔开的非接触状态的作用位置。同样,在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上端部45A,气囊导向件被挡在作用位置。
[0111]由此,在气囊52的膨胀展开时,通过与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相邻地配置有与上端部25A的上端25a的高度相同或比其高的坡状倾斜的气囊导向件32,同样,与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上端部45A相邻地配置有气囊导向件,急剧地膨胀展开的气囊52不会与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及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上端部45A直接抵接,如图6的假想线所示,而是从变形后的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和侧玻璃及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上端部45A之间的间隙,向车厢内展开。
[0112]由此,急剧展开的气囊52不会与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及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上端部45A直接接触,能够防止中立柱装饰件25及后侧立柱装饰件45的上端部45A的损坏,能够对其碎片飞派到周围的事态防患于未然。
[0113]另一方面,在气囊52的膨胀展开时,气囊52的膨胀展开力,特别是将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向车厢内部推开的车厢内方向的按压力Pl不会影响到气囊导向件22的按下等,而是横跨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的大致全长地直接发挥作用以将车顶装饰件21的末端部21A推开,因此可得到气囊52的圆滑且均匀的膨胀展开,能够确保迅速的膨胀展开。
[011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挡块41抵接而被挡住的作用位置的气囊导向件32的上表面32a以位于与中立柱装饰件25的前端部25A的上端25a同一高度或更上方的方式构成,但在将膨胀展开的气囊52引导到与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隔开的非接触状态的范围内的作用位置的气囊导向件32的上表面32a也可保持在前端部25A的上端25a稍下方。
[0115]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气囊导向件32的前端32c挡在中立柱装饰件25的上端部25A附近的方式配置挡块41,但也可构成为,例如,如图6的假想线42所示,在支承部35,以可抵接前端引导部37的下表面的方式设置挡块42,通过前端引导部37与挡块42抵接,将气囊导向件32保持在作用位置。[0116]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可进行种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中立柱装饰件及后侧立柱装饰件上配置气囊导向部,但也可根据汽车的款式,仅配置于中立柱装饰件。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有由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及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将气囊导向件从通常位置引导到作用位置的气囊导向件支承部,但也可由其他适当装置,例如,将气囊导向件从通常位置引导到作用位置的导轨等,构成气囊导向件支承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其配置有沿车顶侧梁折叠的存储状态的气囊,并且具有形成天花板的车顶装饰件以及覆盖立柱的车厢内侧的立柱装饰件,所述车顶装饰件的末端部覆盖所述存储状态的气囊,并且在气囊膨胀展开时使所述车顶装饰件的末端部向车厢内侧按压变形,以使气囊从该末端部和所述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之间向车厢内呈窗帘状膨胀展开,其中,所述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包括: 板状的气囊导向件,其上表面与所述存储状态的气囊的下表面对向,且所述气囊导向件的前端成为车厢内部侧;以及 气囊导向件支承部,其将该气囊导向件保持在该气囊导向件的前端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隔开而该气囊导向件的上表面与存储状态的气囊的下表面对向的通常位置,并且随着展开时的气囊向气囊导向件的上表面赋予向下方向的按压,使该气囊导向件移动到该气囊导向件将膨胀展开的气囊引导到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隔开的非接触状态的作用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其中, 所述作用位置的气囊导向件由前端从上方覆盖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其中, 所述作用位置的气囊导向件的前端比立柱装饰件上端部更靠车厢外侧,且所述作用位置的气囊导向件的上表面位于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上端相同的高度或位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上端上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其中, 所述作用位置的气囊导向件的前端比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更靠车厢外侧,且位于将膨胀展开的气囊引导到与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隔开的非接触状态的比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其中, 所述气囊导向件支承部包括: 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其具备比所述立柱装饰件更向车厢外侧突出的支承部,以及前端引导部,所述前端引导部在该支承部的前端经由铰链向车厢内部侧上方延伸,并且所述前端引导部的前端经由铰链与所述气囊导向件的前端结合;以及 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其基端与所述立柱结合,且在其前端具备可滑动接触所述气囊导向件的下表面的抵接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其中, 所述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及气囊导向件与所述立柱装饰件一体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其中, 所述气囊导向件下表面引导部具有基部以及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从所述基部向车厢内部弯曲而与立柱内板隔开,且向上方弯曲以与所述气囊导向件前端引导部的所述支承部的前端接近而对向。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帘式气囊装置的配置构造,其中, 在所述支承部的上方且在比所述立柱装饰件的上端部的上端更靠下方位置,突出设置有从内侧面向车厢外方侧突出的挡块。
【文档编号】B60R21/213GK103661225SQ201310398974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7日
【发明者】仓桥宏幸 申请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