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1107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该帘式气囊装置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或翻车(rollover)等时展开以覆盖车室的侧面部,由此可保护乘员。
背景技术
以往,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189099号(专利文献1)和US2004/0150189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所示,帘式部件(气囊)沿着车柱和车顶的侧缘部予以固定,当车辆发生碰撞等时,上述帘式部件对应于充气机产生的气压而被膨胀,由此该帘式部件被展开以覆盖车室侧部内表面、即从车顶装饰板的车宽方向侧部到后柱前缘部的规定下方位置的范围,从而保护乘员以免受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或翻车等时所产生的冲击的影响。
另外,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314655号(专利文献3)所示,由比车顶装饰板硬质的材料构成的车顶侧部装饰板(roofside trim)(车顶侧部内装饰件(roofside innergarnish)),沿着由角窗玻璃(quarter window glass)等构成的侧窗玻璃的上缘部予以设置,车顶纵梁的下部被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覆盖,上述帘式部件沿着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内侧缘部与车顶装饰板侧缘部的重叠部予以设置,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内侧缘部和车顶装饰板侧缘部对应于帘式部件的展开压力而向下方变形,由此帘式部件从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和车顶装饰板的重叠部向车室侧展开。
如上述专利文献1、2所示,帘式部件(气囊)展开以覆盖从车顶装饰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缘部到位于后柱前缘部的规定下方位置的车室的侧部内表面,此时,帘式部件的前端下部与前柱卡合,后端下部与后柱卡合,由此可稳定地保持其展开状态,因此,当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或翻车等时,可通过上述帘式部件有效地抑制乘员或其身体的一部分向侧方移动等。
但是,上述帘式部件从上述车顶装饰板的后缘部与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的重叠部向车室侧展开时,若无法使上述后柱装饰板充分变形,则上述帘式部件的展开会因为该后柱装饰板而受到阻碍。另外,在寒冷地区等,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的后柱装饰板存在因温度下降而强度显著降低的倾向,因此帘式部件展开时,上述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等会因为帘式部件的展开压力而容易产生断裂。
另外,如上述专利文献3所示,在设置有可覆盖车顶纵梁下部的车顶侧部装饰板的车辆中,必需使由比上述车顶装饰板硬质的材料构成的车顶侧部装饰板和上述后柱装饰板的重叠部、具体而言为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缘部和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的重叠部产生变形,由此使帘式部件从两部件的重叠部向车室侧展开。因此,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缘部以及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会因为上述帘式部件的展开压力而容易产生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规定条件成立时,可有效地抑制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等断裂飞散,同时可使帘式部件恰当展开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
本发明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包括,沿着车辆顶部下表面设置的由软质材料构成的车顶装饰板;由比上述车顶装饰板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覆盖位于车辆后方的后柱的后柱装饰板;设置在上述后柱装饰板的前方且上端部位于车顶装饰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窗玻璃;设置有帘式部件的气囊装置,该帘式部件,固定在车身上,当规定条件成立时对应于所供给的气压而形成膨胀状态,从而在至少从车顶装饰板侧缘部到后柱前缘部的规定下方位置覆盖侧窗玻璃的内表面;上述侧窗玻璃的上端部附近部位和上述车顶装饰板之间设置有车顶侧部装饰板,该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缘部从车室侧与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重叠,上述帘式部件从车顶侧部装饰板后缘部和后柱装饰板前缘上端部的重叠部,向车室侧展开。
采用上述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部位可对应于上述帘式部件的展开压力而向车室侧变位,由此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无需产生较大的变形,并且可避免过大的应力作用在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同时可使帘式部件向车室侧展开。因此,即使在气候寒冷时,后柱装饰板因通过外板、侧窗玻璃等进入车室内的冷气而被冷却,从而容易产生破裂,当帘式部件展开时也可有效地防止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产生断裂飞散。而且,如上所述,由于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缘部从车室侧与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重叠,因此无需采用将后柱装饰板的上部前方部位牢固固定在后柱上的结构,在通常情况下即可将后柱装饰板的上部前方部位保持在稳定的安装状态,并可提高帘式部件的展开性能。此外,在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缘部与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以对接状态进行设置时,可以有效地防止两部件的对接部因制造误差或热胀冷缩等而形成阶梯缝隙,由此可将外观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后部车身的侧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III-II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IV-IV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后部车身的侧部从上方观测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后柱装饰板的上部的安装状态的水平剖视图。
图7是表示后柱装饰板的中间部的安装状态的水平剖视图。
图8是表示后柱装饰板的下部的安装状态的水平剖视图。
图9是表示帘式部件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帘式部件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图10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的实施例。该帘式气囊装置,包括,对应于可检测或可预知车辆发生侧面冲撞事故或翻车等情况的未图示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而进行运作的充气机1;沿着车辆的车顶纵梁2折叠成蛇形折曲状而予以收纳设置的帘式部件3;将上述充气机1运转时所产生的气体供给至上述帘式部件3而使该帘式部件3扩张展开的供气管4。
上述车辆,设置有由前排座椅5、中间座椅6以及后排座椅7构成的三排乘员座椅。另外,在上述车身的侧面前部设置有由A柱8构成的前柱,在其后方以规定间隔设置有由B柱9和C柱10构成的中柱,并且在上述车身的侧面后部设置有由D柱11构成的后柱。在上述车辆的顶部,沿其下表面设置有由聚氨酯发泡塑料、发泡聚乙烯等软质材料构成的车顶装饰板12,并且在上述D柱11的前方设置有由上端部位于上述车顶装饰板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窗玻璃构成的侧窗玻璃13。
另外,在上述车身的侧部,设置有由比上述车顶装饰板12硬质的ABS、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的A柱装饰板14、B柱装饰板15、C柱装饰板16以及D柱装饰板17,以覆盖上述各车柱8~11的车室侧壁面。此外,在上述侧窗玻璃13的上端部附近部位和车顶装饰板12之间,设置有由比车顶装饰板12硬质的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的车顶侧部装饰板18,该车顶侧部装饰板18覆盖位于上述C柱装饰板16和D柱装饰板17之间的车顶纵梁2的下面部。另外,从侧视方向看,车顶侧部装饰板18和D柱装饰板17前缘部之间形成的角度,设定在120°以下,由此可确保就座于后排座椅7的乘员的乘座舒适性(视野等)。
如图3所示,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其后端部附近部分在通过金属材料的后部夹件19予以定位的状态下相对于车顶纵梁2的内板2a装卸可能地予以卡合,同时其前部通过合成树脂材料的前部夹件20以前后移动可能的状态相对于车顶纵梁2的内板2a装卸可能地予以卡合。在上述前部夹件20的设置部位,凸设有在安装时使用的定位销21,同时还设置有由绳状体等构成的防飞散部件(未图示),该防飞散部件在后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产生脱离时,使该车顶侧部装饰板18停留在从脱离前的状态向下移动大概1~10cm左右的位置,以防止其完全脱落。
另外,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前缘部18b,从车室侧(下方)与C柱装饰板16的后缘上端部16a重叠,同时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从车室侧(下方)与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重叠。如图4所示,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内侧缘部18a从车室侧(下方)与上述车顶装饰板12的侧缘部12a(车宽方向的外侧缘部)重叠,由此从下方支撑该车顶装饰板12的侧缘部12a。
又如图5所示,从上方观测后部车身的侧部时,上述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和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从俯视方向看分别呈车宽方向外部向后方倾斜的形状。另外,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用于提高车室内的外观的美观性。此外,当执行大致覆盖整个车室上壁的车顶装饰板12的安装作业时,为了防止因该车顶装饰板12的横向尺寸过大而难以从车身的后方开口部搬入车室内,可先卸下车顶侧部装饰板18,以便将车顶装饰板12搬入车室内并安装于上壁,然后再安装上车顶侧部装饰板18,由此可提高车顶装饰板的安装性能。
上述D柱装饰板17,沿D柱11的内板11a的内壁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其前缘上端部17c位于靠近侧窗玻璃13后端部的位置(参照图6)。如图5所示,在上述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及其后方,粘贴有胶带22、23。该胶带22、23,可作为飞散抑制部,当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对应于上述帘式部件3的展开压力而发生断裂时,可防止其飞散。
另外,如图6所示,上述D柱装饰板17的上部,设置有与D柱11的内板11a装卸可能地予以卡合的上部夹件24,由此将D柱装饰板17的前部安装在D柱11的内板11a上,并可允许D柱装饰板17因热膨胀而产生变位。除了上述上部夹件24外,在上述D柱装饰板17的上部后侧,设置有使D柱装饰板17的后部以定位状态安装在D柱11的内板11a上的定位夹件25。例如,在上述D柱11的内板11a上,形成允许上述上部夹件24插脱的卡合孔,通过夹件24与卡合孔的卡合,可将D柱装饰板17的前部安装在D柱11的内板11a上,并可允许D柱装饰板17在热膨胀时产生变位。
如图8所示,上述D柱装饰板17的下部,设置有将D柱装饰板17安装在D柱11的内板11a上的下部夹件26、27。上述下部夹件26、27,特别是靠近后门34的下部夹件27,与上述上部夹件24相比,采用了刚性较高的材料,或减少了用于弹性变形的槽的数目,由此具有牢固的卡合力。因此,上述D柱装饰板17,其下部可保持稳定的安装状态,同时上方前部以容易脱离的状态支撑在车身上。另外,如图7所示,在上述D柱装饰板17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位,形成有安装件29所使用的设置孔30,该安装件29将用于支撑就座于后排座椅7的乘员所使用的未图示安全带的安全带固定配件(belt anchor)28安装在上述D柱11的内板11a上。此外,在上述D柱装饰板17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位,还设置有覆盖上述安全带固定配件28的设置部位的罩28a。
如图4所示,上述帘式部件3,通过安装支架31固定在车顶纵梁2的内板2a等构成的车身部件上,由此从A柱8的上方沿着车顶纵梁2的车室侧壁面向车身后方延伸设置。而且,上述帘式部件3,设置在车顶装饰板12与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重叠部的上方、即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内侧缘部18a和车顶装饰板12的侧缘部12a的重叠部的上方,由此该帘式部件3可从上述重叠部向车室侧展开。
即,上述帘式部件3,设置在车顶装饰板12与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重叠部附近,并可向下方展开,当车辆发生侧面冲撞等时,上述帘式部件3受到来自充气机1的气压的作用而沿着图4所示的虚线发生膨胀,由此向下按压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内侧缘部18a与车顶装饰板12的侧缘部12a的重叠部。对应于该帘式部件3的展开压力,上述车顶装饰板12的侧缘部12a离开车顶侧部装饰板18而向下方变位,由此上述帘式部件3,以车顶装饰板12的侧缘部12a为导向部,从车顶装饰板12与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重叠部向车室侧展开。另外,在图4中,符号32表示充气机1的安装部件,该安装件32和上述帘式部件3的安装支架31以构成一体的状态固定在车顶纵梁2的内板2a上。另外,在图6~图8中,符号34表示车辆的后门。
如图5~图8所示,上述帘式部件3的后部3a,通过安装支架33固定在D柱11的内板11a上,由此沿着D柱11的前缘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该帘式部件3的设置部位被上述D柱装饰板17所覆盖。而且,上述帘式部件3的后部3a的展开方向α,设定为从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与由D柱装饰板17构成的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17c的重叠部向车室侧展开。该展开方向α,如本实施例所示,当帘式部件3折叠成蛇形折曲状时,是从折叠后的帘式部件3的根部指向折叠后的帘式部件3的顶端的方向,当帘式部件3卷绕成筒状时,从垂直于帘式部件3的延伸方向的剖面看,是从帘式部件3的安装位置附近穿过筒状体中心的方向。
即,上述帘式部件3的后部3a,连接有从俯视方向看从该帘式部件3的后部3a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3b。该帘式部件3的倾斜部3b,沿着上述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与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的重叠部予以设置,并且该帘式部件3的倾斜部3b的展开方向α,如图9所示,沿着前后方向从指向下方逐渐向指向车辆外侧扭转,由此帘式部件3的倾斜部3b,沿着其展开方向α展开时可经过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的车宽方向内侧部位X。
并且当车辆发生侧面冲撞等时,上述帘式部件3的后部3a产生膨胀,由此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从车宽方向内侧沿着斜下方向而按压向车宽方向外侧,以解除上述后部夹具19及前部夹具20相对于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卡合状态,从而该车顶侧部装饰板18从车顶纵梁2脱离,上述帘式部件3的后部3a,沿着图6所示的虚线向车室侧展开,使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从车宽方向内侧向外侧变形。另外,此时也可解除上述上部夹具24的卡合状态,以更利于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的上述变形。
另外,如上所述,沿着D柱11的前缘部上下延伸设置的帘式部件3的后部3a,与上述倾斜部3b相比,进一步进行扭转,使其展开方向,如图6及图7所示,指向车身外侧。在此状态下,帘式部件3的后部3a通过上述安装支架33安装在D柱11的内板11a上。此外,上述帘式部件3的后部3a,还向D柱11的前缘部所设置的凸缘部11b膨胀,并且通过该凸缘部11b引导而将D柱装饰板17的侧缘部17b按压向前方,同时进入车室,由此如图10所示,通过帘式部件3可在至少从上述车顶装饰板12侧缘部到D柱11前缘部的规定下方位置覆盖侧窗玻璃13的内表面。
另外,上述帘式部件3的前端部,设置有由用于将帘式部件3保持在展开状态的带状部件构成的保持部件35,该保持部件35的前端部固定在A柱8上。上述帘式部件3,在其展开状态下,与乘员保护无关的部位,即远离就座于上述各座位5~7的乘员的头部的位置,通过缝合表里的面料等方式形成膨胀受到抑制的非膨胀部36~38,包含从上述D柱11所构成的后柱与侧窗玻璃13之间展开的上述帘式部件3的后部3a的部分,即上述非膨胀部36~38以外的部分,构成对应于来自上述充气机1的气压而产生膨胀的膨胀部。
当检测或预测到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或翻车等事故时,上述充气机1进行运作,通过上述供气管4,向折叠为蛇形折曲状并沿着上述车顶纵梁2的内侧面部及D柱11的前缘部予以收容设置的帘式部件3的膨胀部进行供气,该帘式部件3从上述收纳位置向车室内膨胀展开,从而如图10所示,在规定范围内覆盖车辆的侧部。由此,帘式部件3,在A柱8的下部和D柱11的下部受到支撑以覆盖车室的侧部,由此在A柱8的下部和D柱11的下部之间以赋予沿着帘式部件3的前后方向的张力的状态予以展开,并且如上所述,帘式部件3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位形成有非膨胀部36~38,而其下部大致整体形成膨胀部,由此帘式部件3的下部的车宽方向的膨胀量大于其上部和中部,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帘式部件3的前后方向的张力,以有效地加强对乘员的保护效果。
收容设置在上述A柱8和D柱11之间的上述帘式部件3,沿着图4所示的虚线向下膨胀,从而向下按压上述车顶装饰板12与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重叠部。上述车顶装饰板12,由比车顶侧部装饰板18柔软的材料制成,易变形,因此由该车顶侧部装饰板18从下方支撑的上述车顶装饰板12的侧缘部12a容易向下方变形,并且上述帘式部件3通过该车顶装饰板12的侧缘部12a引导向车室侧展开。另外,沿着上述D柱11的前缘部收容设置的上述帘式部件3,从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与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的重叠部向车宽方向外侧膨胀,从而可沿着图6所示的虚线,使D柱装饰板17的前缘部产生变形的同时而向车室侧展开。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包括,沿着车辆顶部下表面设置的由软质材料构成的车顶装饰板12、由比该车顶装饰板12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覆盖位于车辆后方的D柱11构成的后柱的D柱装饰板17、设置在该D柱装饰板17的前方且上端部位于车顶装饰板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角窗玻璃构成的侧窗玻璃13、固定在车身上,当规定条件成立时对应于所供给的气压而形成膨胀状态,从而在至少从车顶装饰板12的侧缘部12a到D柱11的前缘部的规定下方位置覆盖上述侧窗玻璃13的内表面的帘式部件,所以通过使帘式部件3的前端下部经上述保持部件35等与A柱8构成的前柱连接,并且使帘式部件3的后端下部经由上述安装支架33等与D柱11连接,可以将该帘式部件3稳定地保持在展开状态,当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或翻车等时,可通过上述帘式部件3有效地抑制乘员或其头部等身体的一部分向侧方移动。
而且,上述侧窗玻璃13的上端部附近部位和车顶装饰板12之间设置有车顶侧部装饰板18,且该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从车室侧与上述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重叠,并且上述帘式部件3从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与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的重叠部向车室侧展开,因此对应于上述帘式部件3的展开压力,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的车宽方向内侧部位可向车室侧(下方)变位,或者车顶侧部装饰板18可从车顶纵梁2脱离以解除车顶侧部装饰板18相对于上述D柱装饰板17的支撑状态,由此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无需产生较大的变形,并且可避免过大的应力作用在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同时可使帘式部件3的后方部3a向车室侧展开。
因此,即使在气候寒冷时,D柱装饰板17因通过外板、上述侧窗玻璃13等进入车室内的冷气而被冷却,例如其温度降至零下30°左右等,从而D柱装饰板17等容易产生破裂,当帘式部件3展开时也可有效地防止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产生断裂飞散。而且,如上所述,由于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从车室侧与上述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重叠,因此无需采用将上述D柱装饰板17的上部前方部位牢固固定在D柱11上的结构,在通常情况下即可将上述D柱装饰板17的上部前方部位保持在稳定的安装状态,并可提高帘式部件3的展开性能。此外,在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与上述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以对接状态进行设置时,可以有效地防止两部件的对接部因制造误差或热胀冷缩等而形成阶梯缝隙,由此可将外观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另外,如上述实施例所示,帘式部件3沿着其展开方向α展开时经过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的车宽方向内侧部位X,由此可以将应力集中于该部分X,从而对应于上述帘式部件3的展开压力可使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容易地向车室侧变位,因此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避免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断裂飞散的情况的发生。
另外,除通过扭转帘式部件3的倾斜部3b,使上述帘式部件3的展开方向α如图9所示而斜向外侧,从而使上述帘式部件3沿展开方向α展开时经过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的车宽方向内侧部位X的上述实施例外,也可设置限制帘式部件3的展开方向α的引导部件,通过该引导部件引导帘式部件3,使其向上述方向展开。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上述帘式部件3的倾斜部3b沿着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和由D柱装饰板17构成的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17c的重叠部予以设置,因此其膨胀时,可以将帘式部件3的展开压力有效地集中于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因此,随着上述帘式部件3的膨胀,使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因上述帘式部件3的展开压力而产生大幅度变形,或使其容易脱离车顶纵梁2,从而使帘式部件3顺畅地从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与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之间的部位向车室侧展开。
另外,如上述实施例所示,D柱装饰板17构成的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17c,从俯视方向看,向斜后方及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由此在上述帘式部件3膨胀时,可尽可能地减小作用有最大应力的上述前缘上端部17c向前方及车宽方向外侧的突出量,以进一步有效地避免该部分断裂。而且如图5所示,沿着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内侧缘部18a设置的帘式部件3,通过折曲而使其沿着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和由D柱装饰板17构成的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17c的重叠部予以设置,此结构可防止折曲角度过大,因此可防止上述折曲部阻碍帘式部件3的展开。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内侧缘部18a从车室侧与车顶装饰板12的侧缘部12a重叠,因此通常情况下,可由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支撑软质材料构成的车顶装饰板12的侧缘部12a,以有效地抑制其变形。而且车辆发生侧面冲撞等时,上述帘式部件3从上述软质材料构成的车顶装饰板12与硬质材料构成的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重叠部向车室侧展开,因此可使上述车顶装饰板12的侧缘部12a容易地产生变形,从而收纳设置的帘式部件3可沿着该车顶装饰板12的侧缘部12a向车室侧顺畅地展开。而且可以使沿着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内侧缘部18a设置的帘式部件3与沿着上述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收纳设置的帘式部件3的倾斜部3b相互联动地向车室侧展开,从而可以使帘式部件3的展开操作顺畅地进行。
另外,如上述实施例所示,上述D柱11构成的后柱的前方设置有C柱构成的中柱,并且设置有覆盖该C柱的C柱装饰板16构成的中柱装饰板,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前缘部18b从车室侧与C柱装饰板16的后缘上端部16b重叠,由此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可对应于上述帘式部件3的展开压力而产生大幅度变形,或者车顶侧部装饰板18可从车顶纵梁2脱离,从而可抑制上述C柱装饰板16的后缘上端部16b发生过大的变形,同时使上述帘式部件3向车室侧更加顺畅地展开。
而且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车顶侧部装饰板18支撑上述C柱装饰板16的后缘上端部,由此保持稳定的安装状态,并且在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前缘部18b与上述C柱装饰板16的后缘上端部16b以对接状态进行设置时,可以有效地防止两部件的对接部因制造误差或热胀冷缩等而形成阶梯缝隙,由此可将外观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态。特别是如本实施例所示,上述D柱装饰板17,从侧视方向看,呈前缘上端部17c向前方倾斜的大致平行四边形,并且D柱装饰板17的后部通过上述定位夹件25定位固定时,前缘上端部17c呈悬臂状态,但采用上述结构可有效地防止上述缝隙的形成。
此外,如上述实施例所示,上述帘式部件3的后部3a,设置有在帘式部件3展开时在D柱11构成的后柱与侧窗玻璃13之间膨胀的膨胀部,由此可以利用该帘式部件3的后部3a有效地保护就座于后排座椅7的乘员。而且,通过上述帘式部件3的后部3a的膨胀,可以有效地增大帘式部件3的展开时的张力,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或翻车等时可以通过该帘式部件3进一步有效地抑制乘员或其身体的一部分向侧方移动等。
而且如上所述,帘式部件3,在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与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的重叠部膨胀并展开时,位于车顶侧部装饰板18附近的帘式部件3在D柱装饰板17的前缘部附近向下方展开,由此该重叠部位的装饰板易受到较大的展开压力的作用。但即便此时,若采用上述各种结构,也可防止D柱装饰板17或车顶侧部装饰板18发生断裂。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的周边部位粘贴有胶带22、23,因此车辆发生侧面冲撞等时,即使帘式部件3的后部3a形成的膨胀部在上述D柱11构成的后柱与侧窗玻璃13之间膨胀而引起上述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发生断裂,也可通过由上述胶带22、23构成的防飞散部件有效地抑制该断裂部分的飞散。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后部夹件19,使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端部附近部位相对于车顶纵梁2的内板2a等构成的车身装卸可能地予以固定,因此车辆发生侧面冲撞等时,上述帘式部件3从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与D柱装饰板17构成的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17c的重叠部向车室侧展开时,对应于该按压力,可以解除上述后部夹件19的卡合状态,使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脱离车身部件,从而使上述帘式部件3容易地展开。
特别是如上述实施例所示,通过金属材料的后部夹件19,使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端部附近部位相对于车身装卸可能地予以固定,由此可以有效地避免使用合成树脂制成上述后部夹具19时,在低温下因其丧失弹性而导致上述帘式部件3展开时无法顺畅地解除上述后部夹件19的卡合状态的情况的发生。因此,即使在寒冷气候下上述后部夹件19的温度例如降低至零下30°左右等时,若车辆发生侧面冲撞等,上述帘式部件3从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与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之间向车室侧展开时,对应于该按压力,可以切实且顺畅地解除上述后部夹件19的卡合状态,使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脱离车身部件。
而且如上述实施例所示,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端部附近部位,以通过上述后部夹件19进行定位的状态,形对于车顶纵梁2的内板2a装卸可能地予以固定,由此可以防止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与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的重叠量因制造误差等而产生较大的变化。因此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适当地支撑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而且,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等时,可以通过解除上述后部夹件19相对于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卡合状态,使上述帘式部件3从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缘部18c和D柱装饰板17的前缘上端部17c的重叠部切实地向车室侧展开。
另外,除将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端部附近部位相对于车顶纵梁2的内板2a装卸可能地予以固定的上述实施例外,也可采用将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18的后端部附近部位相对于由具有规定强度的硬质装饰板构成的车身部件装卸可能地予以固定的结构。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D柱装饰板17构成的后柱装饰板的上部后方部位,以通过上述定位夹件25进行定位的状态固定在车身上,并且其上部前方部位通过上部夹件24以可因热膨胀而产生变位的状态支撑在车身上,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等时,可保持上述D柱装饰板17的上部后方部位的定位状态,并且对应于上述帘式部件3的展开压力可解除上述D柱装饰板17的上部前方部位通过上部夹件24而形成的卡合状态,由此前缘上端部17c可顺畅地变形,并使帘式部件3的后部3a向车室侧展开。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对在设置有前后3列乘员用座椅6~9的车辆中应用本发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设置有前后两列乘员用座椅的车辆中也可应用本发明,此时设置于车辆最后方的C柱构成上述后柱,由车顶侧部装饰板18覆盖位于该C柱与其前方的B柱构成的中柱之间的车顶纵梁2的下面部。另外,上述侧窗玻璃13从侧视方向看呈倒三角形时也可应用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车辆顶部下表面设置的由软质材料构成的车顶装饰板;由比上述车顶装饰板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且覆盖位于车辆后方的后柱的后柱装饰板;设置在上述后柱装饰板的前方且上端部位于车顶装饰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窗玻璃;设置有帘式部件的气囊装置,该帘式部件,固定在车身上,当规定条件成立时对应于所供给的气压而形成膨胀状态,从而在至少从车顶装饰板侧缘部到后柱前缘部的规定下方位置覆盖侧窗玻璃的内表面;上述侧窗玻璃的上端部附近部位和上述车顶装饰板之间设置有车顶侧部装饰板,该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缘部从车室侧与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重叠,上述帘式部件,从车顶侧部装饰板后缘部和后柱装饰板前缘上端部的重叠部,向车室侧展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帘式部件,沿着其展开的方向展开时经过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缘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帘式部件,沿着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缘部和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的重叠部予以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从俯视方向看,向斜后方及车宽方向外侧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内侧缘部,从车室侧与车顶装饰板的侧缘部重叠,上述帘式部件,从车顶装饰板侧缘部和车顶侧部装饰板内侧缘部的重叠部向车室侧展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盖位于上述后柱前方的中柱的中柱装饰板,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前缘部,从车室侧与上述中柱装饰板的后缘上端部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帘式部件,设置有在展开时在后柱和侧窗玻璃之间膨胀的膨胀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车顶侧部装饰板,设置有使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端部附近部位相对于车身装卸可能地予以固定的夹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夹件采用金属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后柱装饰板,其上部后方部位在被定位的状态下固定在车身上,同时其上部前方部位以可因热膨胀而产生变位的状态支撑在车身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的后部结构,包括设置有帘式部件的气囊装置,该帘式部件,固定在车身上,当规定条件成立时对应于所供给的气压而形成膨胀状态,从而在至少从车顶装饰板侧缘部到后柱前缘部的规定下方位置覆盖侧窗玻璃的内表面,上述侧窗玻璃的上端部附近部位和车顶装饰板之间设置有车顶侧部装饰板,该车顶侧部装饰板的后缘部从车室侧与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重叠,上述帘式部件从车顶侧部装饰板后缘部和后柱装饰板前缘上端部的重叠部向车室侧展开。采用本发明,当规定条件成立时可有效地抑制后柱装饰板的前缘上端部断裂飞散,同时可使帘式部件适当地展开。
文档编号B62D25/02GK101045442SQ200710088659
公开日2007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9日
发明者山际刚, 日高昭一郎, 中尾宏明, 平田基晴, 渡边努, 佐伯秀治, 吉川秀明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