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277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汽车座椅,包括:靠背,以及与靠背固定连接的主坐垫;靠背的正面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副坐垫,且副坐垫的正面朝向凹槽的底面;副坐垫的正面与凹槽的底面中的一个设有安全带,而另一个设有与安全带配合的卡扣;副坐垫与靠背可转动的连接;副坐垫的正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扶手,扶手与副坐垫可转动的连接;扶手与副坐垫的正面贴合,且副坐垫的正面与凹槽的底面贴合时,副坐垫的背面与靠背的正面齐平。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座椅既可用于成人乘坐,又可用于儿童乘坐;并且儿童无需乘坐时,可将汽车座椅中用于儿童乘坐的结构隐藏,不需再占用除汽车座椅以外额外的空间,从而节省了空间资源。
【专利说明】汽车座椅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0002]相关技术中,汽车座椅是按照成人标准设计的,不适宜儿童直接乘坐。当儿童乘坐汽车时,需先在汽车座椅上安装儿童安全座椅,儿童方可乘坐。当儿童不再乘坐时,又需将J L童安全座椅拆卸、收纳。其中,收纳起来的儿童安全座椅需占用除汽车座椅以外额外的空间,从而使空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汽车座椅,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000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包括:靠背,以及与所述靠背固定连接的主坐垫;
[0005]所述靠背的正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副坐垫,且所述副坐垫的正面朝向所述凹槽的底面;所述副坐垫的正面与所述凹槽的底面中的一个设有安全带,而另一个设有与所述安全带配合的卡扣;
[0006]所述副坐垫与所述靠背可转动的连接;并且所述副坐垫向上转动后,所述副坐垫的正面与所述凹槽的底面贴合;所述副坐垫向下转动后,所述副坐垫的背面与所述主坐垫贴合;
[0007]所述副坐垫的正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扶手,所述扶手与所述副坐垫可转动的连接;其中,所述副坐垫的左侧的所述扶手向右转动后,该扶手与所述副坐垫的正面贴合;所述副坐垫的右侧的所述扶手向左转动后,该扶手与所述副坐垫的正面贴合;
[0008]所述扶手与所述副坐垫的正面贴合,且所述副坐垫的正面与所述凹槽的底面贴合时,所述副坐垫的背面与所述靠背的正面齐平。
[0009]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汽车座椅既可用于成人乘坐,又可用于儿童乘坐;并且儿童无需乘坐时,可将汽车座椅中用于儿童乘坐的结构隐藏,从而将该部分结构收纳起来,这种收纳的方式不需再占用除汽车座椅以外额外的空间,从而节省了空间资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不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汽车座椅的结构不意图;
[0012]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卷帘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坐垫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001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如图1所示,包括:靠背4,以及与靠背4固定连接的主坐垫I。
[0016]靠背4的正面设有凹槽5 ;凹槽5内设有副坐垫2,且副坐垫2的正面朝向凹槽5的底面;副坐垫2的正面与凹槽5的底面中的一个设有安全带,而另一个设有与安全带配合的卡扣。
[0017]副坐垫2与靠背4可转动的连接;并且副坐垫2向上转动后,副坐垫2的正面与凹槽5的底面贴合;副坐垫2向下转动后,副坐垫2的背面与主坐垫I贴合。
[0018]副坐垫2的正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扶手3,扶手3与副坐垫2可转动的连接;其中,副坐垫2的左侧的扶手3向右转动后,该扶手3与副坐垫2的正面贴合;副坐垫2的右侧的扶手3向左转动后,该扶手3与副坐垫2的正面贴合。
[0019]扶手3与副坐垫2的正面贴合,且副坐垫2的正面与凹槽5的底面贴合时,副坐垫2的背面与靠背4的正面齐平。
[0020]上述汽车座椅既可用于成人乘坐,又可用于儿童乘坐;并且儿童无需乘坐时,可将汽车座椅中用于儿童乘坐的结构隐藏,从而将该部分结构收纳起来,这种收纳的方式不需再占用除汽车座椅以外额外的空间,从而节省了空间资源。该汽车座椅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0021]当儿童需要乘坐时,先将副坐垫2向下转动,从而使副坐垫2的背面与主坐垫I贴合,再将副坐垫2上的两个扶手3向左或向右转动,使其与副坐垫2呈一定的夹角,此时的汽车座椅可供儿童乘坐,具体为:贴合在主坐垫I上的副坐垫2可供儿童坐;两个扶手3可用于支撑儿童的胳膊等肢体,以保证身体平衡;凹槽5上朝向副坐垫2的一面可作为儿童乘坐时的靠背4,即供儿童倚靠;凹槽5的左右两侧的可作为限制乘坐的儿童上半身位置的两个限位结构,即保证儿童不会左右晃动至侧翻;副坐垫2的正面或凹槽5的上的安全带和卡扣可作为儿童乘坐时的另一安全措施,防止儿童向前倾倒时受伤。由此可见,此时的汽车座椅为儿童的前后左右都提供了全方位保护,从而保证了儿童乘坐的安全,实现了儿童安全乘坐的功能。此外,儿童乘坐的同时,成人也可以坐在主坐垫I上贴合副坐垫2的以外的位置。
[0022]当儿童不需要乘坐时,此时需要将用于儿童乘坐的结构收纳起来,具体的收纳方法为:将副坐垫2的左侧的扶手3向右转动,使其扶手3与副坐垫2的正面贴合;将副坐垫2的右侧的扶手3向左转动,使其扶手3与副坐垫2的正面贴合;再将副坐垫2向上转动,使副坐垫2的正面与凹槽5的底面贴合,此时副坐垫2的背面与靠背4的正面齐平。由上文可知,此时将用于儿童乘坐的结构收纳在靠背4的凹槽5内,从而避免了该部分占用汽车座椅以外的额外空间,进而节省了空间资源。同时由于将用于儿童乘坐的结构收纳后,副坐垫2的背面与靠背4的正面齐平,因此可供成人在设置副坐垫2的位置正常乘坐、正常倚靠,即达到与相关技术中卸载儿童安全座椅后的汽车座椅相同的效果。
[0023]其中,安全带可以采用多种结构设计,例如可采用目前儿童安全座椅上常用的五点式安全带。
[0024]此外,上述汽车座椅还可以进一步改进,以达到更多的有益效果,如图2-4所示,具体如下:
[0025]优选地,副坐垫2的一个侧边与靠背4通过第一转轴连接;扶手3与副坐垫2通过第二转轴连接。该设计中,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可以分别使副坐垫2和扶手3实现可转动的效果,并且还可以手动操作实现转动。
[0026]在上述优选设置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进一步优选地,副坐垫2设置第一转轴的侧边铰接有螺杆9,并且靠背4上设有套管10 ;套管10的轴向与凹槽5的底面垂直;套管10嵌套在螺杆9的外部并与螺杆9螺纹连接。
[0027]采用这种设计,可以避免儿童乘坐时,副坐垫2的侧面与凹槽5之间的缝隙对儿童形成安全隐患,例如被夹屁股等。具体为:螺杆9可以在嵌套在其外的套管10内螺纹旋转,进而发生沿其轴向的位移;当螺杆9发生沿其轴向的位移时,会带动副坐垫2也发生沿螺杆9轴向的位移,并且由于套管10的轴向与凹槽5的底面垂直,因而限制了螺杆9只能沿垂直于凹槽5的底面的方向移动,因而只有副坐垫2与主坐垫I贴合时,螺杆9才能在套管10内移动,即此时副坐垫2才能沿平行于主坐垫I的正面的方向移动。同时由于螺杆9与副坐垫2时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因此当副坐垫2收起时(即副坐垫2的正面与凹槽5的底面贴合时),螺杆9仍可以保持与套管10嵌套的关系,从而避免了螺杆9对副坐垫2转动造成的障碍。上述结构的具体用处为:当为儿童乘坐时,展开副坐垫2后(即将主坐垫I与副坐垫2贴合),通过旋转螺杆9,使其在套管10内移动并逐渐靠近凹槽5的底面,此时副坐垫2被带动逐渐向凹槽5的底面移动,直至副坐垫2的侧边与凹槽5的底面贴合,使其之间无缝隙,从而避免了该缝隙形成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汽车座椅的安全性。此外,当需收纳副坐垫2时,旋转螺杆9使其远离凹槽5的底面,进而副坐垫2逐渐远离凹槽5的底面,使副坐垫2的侧面与凹槽5的底面形成不影响副坐垫2转动的缝隙,再将副坐垫2向上转动,使其正面与凹槽5的底面贴合,可见通过将螺杆9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为副坐垫2和凹槽5之间预留出缝隙,以免影响副坐垫2的转动。
[0028]此外,上文中的铰接可通过合页11的结构实现。
[0029]上述优选的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均为手动,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化程度,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便性,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还包括第一电机、两个第二电机、第三电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第一电机与第一转轴连接,用于控制第一转轴的转动;两个第二电机分别与两个第二转轴连接,用于一一对应地控制两个第二转轴的转动;第三电机与螺杆9连接,用于控制螺杆9绕自身轴向转动。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均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
[0030]上述设计不仅增加了动力装置,还增加了控制器,从而实现了操作自动化。具体为:
[0031]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分别驱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螺杆9转动,进而分别带动副坐垫2转动,带动扶手3转动,带动副坐垫2沿套管10的轴向移动;而可编程控制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输入用户的指令,进而控制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的工作,从而控制副坐垫2、扶手3的运动,用户只需操作可编程控制器,即可使汽车座椅变成所需的状态,使用更加方便。
[0032]此外,由于通常汽车座椅的靠背4设置的高度较大,以增加乘客的舒适度,但是由于儿童身形较小,所需的坐垫尺寸较小,因而为了提高儿童乘坐的舒适度,可以将用于儿童乘坐的坐垫设计成较小的尺寸。具体为:坐垫上远离第一转轴的侧边与坐垫上设置第一转轴的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靠背4的高度。[0033]在上述优选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以下的优选设计:
[0034]例如,凹槽5为U形的凹槽5,凹槽5的自由端设置在靠背4的顶部;凹槽5的自由端设有卷帘6 ;卷帘6与靠背4可转动的连接;当卷帘6向后转动后,卷帘6与靠背4贴合;当卷帘6向前转动后,卷帘6的正面与靠背4的正面齐平;当卷帘6的正面与靠背4的正面齐平,且副坐垫2与靠背4贴合时,卷帘6的底端与副坐垫2的顶部相贴合。
[0035]上述设计可以保证儿童乘坐时上身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同时没有儿童乘坐时又不影响汽车座椅的正常功能。具体为:
[0036]当儿童乘坐时,副坐垫2与主坐垫I贴合,并将卷帘6向后转动,使其与凹槽5的底面或靠背4的背面贴合;此时由于U形的凹槽5的自由端设置在靠背4的顶部,贴合在述凹槽5的底面或靠背4的背面的卷帘6也不会将凹槽5的自由端与顶部空间隔离;即凹槽5与靠背4顶部的空间相通(即此时凹槽5的顶部为敞开式),此时儿童在上下蹦跳或者移动时,头不会碰到障碍物而受伤,可见,该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儿童乘坐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的安全性。
[0037]当儿童不需乘坐时,副坐垫2与凹槽5贴合,同时将当卷帘6向前转动后,卷帘6的正面与靠背4的正面齐平,并且此时卷帘6的底端与副坐垫2的顶部相贴合,从而使得卷帘6的底端与副坐垫2之间没有间隙,从而不会使凹槽5的部分凹陷结构暴露在外而出现卡住乘坐者肢体的问题,因此,该结构设计可供成人乘客正常倚靠,乘坐时更加舒适、安全。
[0038]上述卷帘6的转动功能可以采用多种结构设计,例如:靠背4上在凹槽5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传送带8 ;两个传送带8分别与卷帘6的左右两侧连接;并且两个传送带8内均设有第三转轴,第三转轴带动传送带8转动。其中,第三转轴带动传送带8转动,进而传送带8带动卷帘6转动,此外,在卷帘6的左右两侧都设置传送带8,可用于支撑卷帘6,从而提高卷帘6转动的稳定性。
[0039]此外,为了实现上述卷帘6转动的自动化操作,还可以进一步采用以下优化的设计,例如:还包括分别驱动两个第三转轴转动的两个第四电机;两个第四电机均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与上文第一转轴的自动控制原理相同,通过第四电机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可以实现卷帘6转动的自动化操作。
[0040]此外,由上文可知,卷帘6的功能之一是为乘客提供倚靠(即支撑乘客背部),因而,卷帘6的抗压性能越高,使用寿命越长。为了提高卷帘6的抗压性,避免其长期使用后变形,可采用如下的结构优化:
[0041]卷帘6的背面设有一个或多个滑轮7 ;靠背4上设有与滑轮7配合的滑轨。
[0042]卷帘6通过滑轮7依托在滑轨上,并且由于滑轨设置在靠背4上,因而增加了卷帘6底部被依托的面积,从而提高了其抗压性。
[0043]此外,由上文可知,卷帘6需要覆盖靠背4的顶部与靠背4的正面的接壤处,因而要求卷帘6的运动轨迹为曲线,所以要求卷帘6可以弯曲。此时若采用一体式结构的卷帘,则要求卷帘的材料具有适中的硬度和较高的强度,以保证卷帘6的抗压性和抗弯曲性。可见一体式结构的卷帘对材料的要求苛刻,但是若采用如下的优化设计,可避免该问题,降低材料成本,具体的优化设计为:卷帘6由多个依次连接的子卷帘片构成。即将卷帘6分成了多个子卷帘片。
[0044]此外,还可以在上文基础上,增加以下改进设计:副坐垫2和主坐垫I分别设有一个人体感应开关,两个感应开关均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并且当人体感应开关感应到人体时,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电源断开,反之,则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电源开启。该结构设计可以提高汽车座椅的安全性,可以避免人乘坐汽车座椅时,误触动动力装置(包括电机等)的开关导致这些动力装置非正常工作,进而对乘者造成伤害的问题,具体原理为:当人坐于汽车座椅(乘坐在副坐垫或主坐垫上)上时,人体感应开关感应到人体存在,进而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电源断开,进而被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的所有电机随之停止工作,从而避免动力装置非正常工作的问题。
[0045]其中,人体感应开关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感应开关,例如人体重量感应开关等。
[00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以及与所述靠背固定连接的主坐垫; 所述靠背的正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副坐垫,且所述副坐垫的正面朝向所述凹槽的底面;所述副坐垫的正面与所述凹槽的底面中的一个设有安全带,而另一个设有与所述安全带配合的卡扣; 所述副坐垫与所述靠背可转动的连接;并且所述副坐垫向上转动后,所述副坐垫的正面与所述凹槽的底面贴合;所述副坐垫向下转动后,所述副坐垫的背面与所述主坐垫贴合; 所述副坐垫的正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扶手,所述扶手与所述副坐垫可转动的连接;其中,所述副坐垫的左侧的所述扶手向右转动后,该扶手与所述副坐垫的正面贴合;所述副坐垫的右侧的所述扶手向左转动后,该扶手与所述副坐垫的正面贴合; 所述扶手与所述副坐垫的正面贴合,且所述副坐垫的正面与所述凹槽的底面贴合时,所述副坐垫的背面与所述靠背的正面齐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坐垫的一个侧边与所述靠背通过第一转轴连接;所述扶手与所述副坐垫通过第二转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坐垫设置所述第一转轴的侧边铰接有螺杆;并且所述靠背上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轴向与所述凹槽的底面垂直;所述套管嵌套在所述螺杆的外部并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机、两个第二电机、第三电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转轴链接;两个所述第二电机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三电机与所述螺杆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螺杆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三电机均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上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侧边与所述坐垫上设置所述第一转轴的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靠背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U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自由端设置在所述靠背的顶部; 所述凹槽的自由端设有卷帘;所述卷帘与所述靠背可转动的连接;当所述卷帘向后转动后,所述卷帘与所述凹槽的底面或所述靠背的背面贴合;当所述卷帘向前转动后,所述卷帘的正面与所述靠背的正面齐平; 当所述卷帘的正面与所述靠背的正面齐平,且所述副坐垫与所述靠背贴合时,所述卷帘的底端与所述副坐垫的顶部相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上在所述凹槽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传送带;两个所述传送带分别与所述卷帘的左右两侧连接;并且两个所述传送带内均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带动所述传送带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驱动两个所述第三转轴转动的两个第四电机;两个所述第四电机均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帘的背面设有一个或多个滑轮;所述靠背上设有与所述滑轮配合的滑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帘由多个依次连接的子卷帘片构成; 和/或, 所述副坐垫和所述主坐垫分别设有一个人体感应开关,两个所述感应开关均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并且当所述人体感应开关感应到人体时,控制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电源断开,反之,`则控制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电源开启。
【文档编号】B60N2/30GK203449979SQ201320509503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0日
【发明者】李庆辉 申请人:李庆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