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辆的悬挂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6851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机动车辆的悬挂臂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辆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联接臂领域,再具体地涉及机动车辆的悬挂臂的实施领域。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通常包括基本竖直定向并且用于减轻悬挂装置振动的减振器。悬挂装置包括用于确保车辆结构与车轮之间的铰接联接的臂。这种铰接悬挂臂通常横向定向并且包括铰接装置以便遵循车轮的竖直移动。这种悬挂臂特别坚硬以用于尤其在刹车、加速以及转向时抵御与车辆驾驶相关联的约束。车辆的良好抓地力还需要这种悬挂臂的强度与较小的质量相结合。较小的质量对于在臂承受较大加速的条件下的车辆使用是特别有利的。已知可实施一种悬挂臂,例如具有基本中空的本体的形式的前悬挂三角件。

专利文件US8690176B2揭示了一种悬挂臂,这种悬挂臂的中空本体通过两个金属壁的组装而形成。第一壁的侧边缘被焊接在第二壁的对应侧边缘上。第一壁包括中央部分,所述中央部分纵向延伸并且用于抵靠在另一个壁的对应的中央部分上。该教导的有利之处在于联接臂基本较轻。然而中央部分限制了臂的硬度,还基本减少了与这种臂铰接的不同的铰接固定方式。另外,两个壳体在固定时的定位是不可靠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克服上文提及的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解决方案。更具体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小质量并且具有满足于功能的硬度的悬挂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动车辆的悬挂臂,所述悬挂臂包括两个半壳,所述两个半壳沿中间联结平面彼此固定并且形成所述臂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半壳包括第一固定边缘和第二固定边缘,所述第一固定边缘在所述中间联结平面中延伸并且在所述平面中相互接触,所述第二固定边缘横向且优选地垂直于所述平面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固定边缘的横向区域中相互接触。

第二边缘通过相互接触确保两个半壳在中间联结平面中的相对定位,第二边缘的相互接触基本通过第二边缘的各自覆盖来实施。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所述第一边缘和/或第二边缘通过焊接、优选地通过激光焊接彼此组装。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所述第二边缘形成所述臂的优选地凹形的弯曲轮廓。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所述第一边缘至少在所述第一边缘的一部分区域上大体平行于所述第二边缘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所述臂的横向截面的平均截面二次轴矩在15000mm4与22000mm4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所述臂还包括使所述臂与所述车辆铰接的横向套筒,所述套筒在所述臂的内部相对于所述半壳的中间联结平面横向延伸,所述套筒包括两个凸肩,所述两个凸肩止挡在所述两个半壳的内表面上。所述套筒可垂直于所述半壳的中间联结平面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所述套筒包括在所述套筒的至少其中一个端部处的凸缘,所述凸缘穿过其中一个半壳,所述凸缘优选地被塑性推压在所述半壳的外表面上以便确保将所述套筒固定在所述半壳上。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所述或至少一个凸缘用作任选地附加的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用于使所述两个半壳在所述中间联结平面中相对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所述套筒位于所述臂的第一端部处,所述两个半壳中的每个都包括在所述臂的第二端部处的与所述两个半壳中的另一个的对应部分接触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所述臂还包括使所述臂与所述车辆铰接的纵向套筒,所述套筒基本在所述两个半壳的中间联结平面中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所述半壳中的每个都包括具有弯曲凸起形状的部分,所述纵向套筒容置在所述两个部分之间,所述套筒优选地焊接在所述部分上。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所述具有弯曲凸起形状的部分中的每个都固定在纵向套筒的与在40°和70°之间的区域对应的圆形表面上。

有利地,通过激光焊接实施所述两个半壳在纵向套筒上的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所述半壳中的每个都是优选地由钢制成的金属板冲压件并且具有在500MPa/mm2与1800MPa/mm2之间的断裂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所述臂包括在第一端部处的相对于所述中间联结平面横向的横向套筒,所述横向套筒能够接收用于将所述臂固定在所述车辆的结构上的铰接装置,所述臂还包括在第二端部处的用于将所述臂固定在车轮上的球窝节。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方式,所述臂包括:在第一端部处的用于将所述臂首先固定在所述车辆的结构上的横向套筒;在第二端部处的用于将所述臂固定在车轮上的球窝节;以及在位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中间位置处的用于将所述臂补充固定在所述车辆的结构上的纵向套筒。

有利地,所述臂形成悬挂三角件,所述悬挂三角件具有将所述臂固定在所述车辆的结构上的两个固定装置以及将所述臂固定在所述车轮上的一个固定装置。

有利地,所述纵向套筒形成所述三角件的前铰接装置,所述前铰接装置基本沿所述车辆的纵向方向定向。

有利地,所述横向套筒形成所述三角件的后铰接装置,所述后铰接装置基本竖直定向。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悬挂臂的机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臂符合本发明,所述臂以铰接方式装配在所述车辆的结构上以及所述车辆的车轮上。

本发明的措施的有利之处在于这些措施能够便于具有较小质量并且具有满足于功能的硬度的悬架臂的实施。实际上,所述臂是中空本体并且该中空本体的结构通过沿中间联结平面组装两个半壳而制成,在所述半壳的一侧上的第一边缘相对于所述联结平面横向延伸,而在另一侧上的另一边缘在该中间平面中延伸,该实施是轻便的并且能够获得在所述两个半壳之间的内部体积,这能够确保所述臂的硬度。此外,该实施便于所述半壳在固定时的彼此定位。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和附图,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包括符合本发明的悬挂臂的机动车辆车桥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桥的悬挂臂的透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悬挂臂的横向剖视图;

-图4是图2和图3所示的悬挂臂的俯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悬挂臂的横向铰接套筒位置的剖视图;

-图6是横向铰接套筒装配在图2所示的悬挂臂上之前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包括符合本发明的悬架臂4的机动车辆的车桥2的透视图。所述悬架臂中的每个都以铰接方式装配到车辆结构6上(在本例中装配在发动机支架上),以及装配到车辆的车轮支撑件8上。

图2是符合本发明的悬挂臂4的透视图。铰接装置在本例中组装在悬挂臂上。可在第一端部10处观察到可弹性变形的横向铰接装置,当所述臂装配在车辆上时该铰接装置的轴线基本竖直定向。还可在所述臂的第二端部12处观察到被组装的球窝节。还可观察到位于所述臂的两个端部之间的中间位置13处的第三铰接装置并且当所述臂装配在车辆上时该第三铰接装置的轴线沿纵向方向定向。所述臂包括两个半壳14和16,所述两个半壳彼此固定并且共同形成臂4的结构。这种臂需能够抵御由车轮传递至车辆结构的不同弯矩。半壳14和16中的每个都是优选地由钢制成的金属板冲压件并且具有在500MPa/mm2与1800MPa/mm2之间的断裂强度。两个半壳14和16沿所述两个半壳的固定边缘彼此固定。在该图左侧可识别在所述臂的第一侧部上延伸的第一固定边缘18和20。在该图右侧还可观察到在所述臂的第二侧部上延伸的第二边缘22和24,第二边缘22和24形成臂4的优选地凹形的弯曲轮廓。第一边缘18和20至少在该第一边缘的一部分区域上在该第一边缘的一侧大体平行于第二边缘22和24延伸。沿中间联结平面“L”固定所述臂的两个半壳14和16。第一固定边缘18和20在所述两个半壳的中间联结平面“L”中延伸并且在该平面中相互接触,而在另一侧上第二固定边缘22和24相对于中间联结平面“L”横向延伸并且在该横向区域中相互接触。最后可观察到所述悬挂臂可具有在所述悬挂臂的端部10和12处的两个半壳14和16的开口截面,所述臂的第一边缘18和20和第二边缘22和24在每侧的联结被这些开口截面中断。可观察到在所述臂中纵向延伸的轴线“K”。

图3是符合本发明的悬架臂4沿截面III-III截取的横向剖视图。可看到所示出的与图2相关的两个半壳14和16,并且更具体地可观察到中间联结平面“L”在根据直角坐标系(X,Y,Z)的轴线定向的空间中的平面(X,Z)中延伸。G是在平面(X,Y)中的臂4所示截面位置处的重心。可观察到第一固定边缘18和20在两个半壳14和16的中间联结平面“L”中延伸并且在该平面中相互接触,而相对的第二固定边缘22和24垂直于中间联结平面“L”延伸并且在该垂直区域中相互接触。等于分别沿轴线Y和Z的弯曲惯性矩IGY和IQZ的和的截面二次轴矩IG对于这种臂4根据所述臂的截面可在15000mm4与22000mm4之间;臂4的几何形状因此有利于该臂的硬度。第二边缘22和24通过相互接触来确保两个半壳在中间联结平面“L”中的相对定位,第二边缘的相互接触基本通过第二边缘的各自覆盖来实施。第一边缘和/或第二边缘可通过激光焊接彼此组装。激光焊接的固定方法并不限制本发明,但是有利于所述臂的制造速度。

图4是符合本发明的悬挂臂4的俯视图。在本例中示出的臂(未示出铰接装置)能够组装在车辆上。该视图的有利之处在于能够使特定实施例中的所述臂的第一边缘18和20可见。第一边缘18和20在第一端部10与用于固定第三铰接装置的中间位置13之间延伸;第一边缘18和20还在该中间固定位置与所述臂的第二端部12之间延伸。另一侧上,第二边缘22和24在所述臂的第一端部10和第二端部12端部之间优选地以连续方式直接延伸。

图5是悬挂臂4在位于所述臂的第一端部处的横向铰接装置位置处的剖视图。在该剖视图上示出了该铰接装置的唯一套筒26。还可在背景中看到位于所述臂的中间位置处的纵向铰接装置,该纵向铰接装置包括基本在两个半壳14和16的中间联结平面“L”中延伸的套筒27。横向套筒26在所述臂的内部相对于所述两个半壳的中间联结平面“L”横向延伸。套筒26包括两个凸肩,所述两个半壳的内表面29和31在组装时止挡在所述两个凸肩上。套筒26还包括在该套筒的端部中的每个处的凸缘36和38,所述凸缘穿过半壳14和16中的每个,所述凸缘被推压在所述半壳的外表面上,这确保将套筒26固定在半壳上。所述凸缘可作为使所述两个半壳14和16在中间联结平面“L”中相对定位的附加部件。套筒26位于所述臂的第一端部处,两个半壳14和16沿垂直于中间联结平面“L”的方向的定位可在所述臂的另一端部处通过所述两个半壳中的一个半壳的优选地中央部分(未示出)与另一个的对应部分接触来简化。再回到背景中的纵向铰接装置,该纵向铰接装置依然是位于所述臂的中间位置处,该纵向铰接装置此处被实施成容置在两个半壳14和16的具有弯曲凸起形状的两个部分28和30之间的套筒形式,并且所述套筒优选地通过穿过这些部分28和30的激光焊接来固定。

图6为与图5相关的横向套筒26的视图,但所示的该横向套筒处于被组装在所述悬架臂的半壳上之前的未变形状态。可看到两个凸肩32和34能够接收两个半壳的内表面,还可看到两个凸缘36和38用于穿过所述半壳中的每个并且被塑性推压在所述半壳的上表面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