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二轮、三轮车用电池组和其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1541发布日期:2019-08-27 19:42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电动二轮、三轮车用电池组和其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搭载于电动助力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电动二轮、三轮车的电池组和对其电池组充电的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动助力自行车迅速普及,从多个制造商在市场销售各种各样的电动助力自行车。此外,作为出租脚踏车而出借电动助力自行车的例子也增加。

在电动助力二轮车、三轮车搭载有能够充电的电池组搭载,自行车的马达借助来自电池组的供给电力旋转。

电池组具有针对每个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制造商而不同的形状,但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大致具有如图15所示的构造。

在由塑料形成的容纳壳52,其上部一体成形有把手53,把持该把手53进行电池组的搬运、向自行车的收纳箱的出入。在容纳壳52,容纳多个在多个并列的电池单元62的两端面配置有铅板65的电池单元61,进而,容纳有回路基板71、连接器72。

另外,在图15,作为连接器另外图示有输出用连接器72和充电用连接器73,但在专利文献1记载了也可以将这些用一个来兼用。

在回路基板71安装包括CPU的控制回路,此外,连接来自连接器的缆线、来自电池单元的导线,控制回路执行电池单元的充电控制。

此外,该电池组具备在推开关91时显示剩余充电量的LED灯92。与充电率对应的个数的LED灯92点亮。控制回路也执行这样的剩余充电量的显示的控制。

但是,为了对电池组充电而从自行车卸下电池组来安装充电器、将结束充电的电池组安装于自行车非常花功夫。此外,在对安装于自行车的状态的电池组插入电线末端的插头来充电的情况下,伴随频繁的插拔,容易发生连接器的接触不良。此外,有从电池组的壳露出的导电部分被雨水、洗车水淋湿而带电的危险。进而,充电器有以雨水为主要原因而短路导致破损的可能。

考虑这点,在下述专利文献2,提出了通过基于电磁感应作用的非接触供电来对电动助力自行车的电池组充电的装置。

但是,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系统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具有图16所示的回路结构。

供电侧具备直流供给部11、高频振荡回路(转换器等)12、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一次侧绕组(供电绕组)14、电容器13,前述直流供给部11供给直流,前述高频振荡回路(转换器等)12将直流转换成高频交流,前述电容器13被连接于高频振荡回路和一次侧绕组之间。

另一方面,受电侧具备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二次侧绕组(受电绕组)15、整流回路17、平滑电容器18、负载19、电容器16,前述整流回路17将在二次侧绕组受电的交流整流,前述平滑电容器18使整流回路的输出平滑化,前述负载19被供给已被整流的电流,前述电容器16被连接于二次侧绕组和整流回路之间。在非接触充电系统中,负载19为电池组。

供电侧的电容器13及受电侧的电容器16为了补偿一次侧绕组和二次侧绕组之间具有空隙的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漏电抗来提高供电效率而被连接。如图16所示,已知将串联电容器13连接于一次侧、将并联电容器16连接于二次侧的方式、将串联电容器连接于一次侧及二次侧双方的方式等。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中,如图17(a)所示,电池组2被配置于自行车的座的下部,容纳二次侧绕组的受电部20配置于后部货架的下部空间,电池组2和受电部20之间被缆线连接。供电侧具有内置有高频振荡回路9的供电站23,容纳一次侧绕组的供电部21借助缆线10连接于供电站23。

如图17(b)所示,供电部21具有容纳一次侧绕组4的树脂壳22,受电部20具有容纳一对二次侧绕组6的树脂壳26。受电部的树脂壳26在一对二次侧绕组6之间具备插入供电部的树脂壳22的插入空间S,将供电部的树脂壳22插入该插入空间S,进行利用非接触供电的充电(非接触充电)。

专利文献1 : 日本特开2013-1771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 : 日本特开2012-039831号公报。

现在市售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电池组、其充电器针对自行车制造商而不同,所以即使欲在自行车的乘入处对电池组充电,只要不自备充电器或在去处准备合适的充电器,就无法充电。

若在公共设施、民用设施等设置电动助力自行车的供电站而使用者能够简便地利用,电动助力自行车的便利性提高,能够预料乘坐其的人增多,但在各制造商的电池组、充电器不具备互换性的现状下,这样的构想难以实现。

此外,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自行车用电池组的非接触充电具备能够在搭载于自行车的状态下充电、没有带电的危险性、不发生由于连接器的磨耗引起的劣化等较多的优点,但难以期待欲与其他公司差别化来提高份额的各制造商采用非接触充电用的统一规格的电池组。

此外,即使决心进行该采用,为了过去已销售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维护等,需要继续制造旧型的电池组、充电器,制造商的负担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考虑该情况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前述电池组是搭载于电动二轮自行车、电动三轮自行车或者电动摩托车(本说明书中将它们一并称作“电动二轮、三轮车”。)的电池组,仅通过对现有的装置稍加改变而能够进行非接触充电,此外,现有方式的充电也能够进行,此外,提供一种对该电池组充电的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被搭载于电动二轮、三轮车而对电动二轮、三轮车的马达供电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具备容纳壳、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受电绕组、供电绕组装配部,前述容纳壳容纳有电池单元,前述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受电绕组用于对电池单元进行非接触充电,被固定于容纳壳的侧壁的外壁面或内壁面,前述供电绕组装配部供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供电绕组能够卸下地装配于与前述受电绕组相向的位置。

该电池组能够在搭载于电动二轮、三轮车的状态下进行非接触充电。

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中,将内置受电绕组的受电壳,前述受电壳具有第一主平面和第二主平面,前述第一主平面以与前述侧壁的外壁面面接触的状态被固定,前述第二主平面在前述第一主平面固定于前述外壁面时露出,将供电绕组装配部设置于受电壳的前述第二主平面。

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中,将受电绕组以与容纳壳的侧壁的内壁面面接触的状态固定,将供电绕组装配部以经由侧壁与受电绕组相向的方式设置于容纳壳的侧壁的外壁面。

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通过使内置有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供电绕组的供电壳与受电绕组的位置面接触来进行非接触供电。

此外,优选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中,在供电绕组装配部设置卡合部,前述卡合部与内置有供电绕组的供电壳卡合。

通过具备该卡合部,受电绕组和供电壳的供电绕组在被规定的位置准确地相向,进行高效率的非接触充电。

也可以是,作为该卡合部,设置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突起或孔,使其与设置于供电壳的主平面的孔或突起卡合。

此外,也可以是,卡合部由支承供电壳的一对L字形框构成,使该一对L字形框以线对称的状态离开来相向。

这样能够将供电壳稳定地保持于电池组的外壁面。此外,L字形框不连结,所以雨水不会积存。

此外,也可以是,作为卡合部,设置被以与容纳壳的外壁面相接的状态插入供电壳的插入孔,在支承供电壳的下表面的插入孔的底面设置间隙。

这样,能够将供电壳稳定地保持于电池组的容纳壳的外壁面。此外,在插入孔的底面存在间隙,所以没有雨水积存的可能。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中,能够将受电绕组及供电绕组由被扁平地卷绕的绕组构成。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中,也可以将受电绕组及供电绕组卷绕于平板的芯来构成。

此外,优选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将电池组搭载于电动二轮、三轮车时,在出现于电动二轮、三轮车的侧面的容纳壳的侧壁固定受电绕组,且与该受电绕组相向地配置供电绕组装配部。

在将电池组搭载于电动二轮、三轮车时,在容纳壳的侧壁的内,在电动二轮、三轮车的前后方向的侧壁,有在其附近存在车辆的框的可能性,但在朝向电动二轮、三轮车的侧方的侧壁侧不存在框,所以供电绕组向供电绕组装配部的装配容易。

此外,也可以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具备用于与电池单元充电用的充电器电气连接的连接器。

这样,能够将电池组在装配于电动二轮、三轮车的状态下进行非接触充电,也能够从电动二轮、三轮车卸下来使用充电器以以往的方式充电。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供电壳、高频电源、电线、电线缠绕部、壳主体,前述供电壳内置有供电绕组,前述供电绕组被装配于电池组的供电绕组装配部,前述高频电源生成被供给于供电绕组的高频交流,前述电线的一端被连接于高频电源,另一端被连接于供电壳的供电绕组,前述电线缠绕部缠绕电线,前述壳主体容纳高频电源及电线缠绕部,在非接触充电时,从壳主体抽出电线,使得供电壳达到搭载于电动二轮、三轮车的电池组。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驶上板、站、供电壳保持部,前述驶上板在电动二轮、三轮车的车轮驶上时,借助电动二轮、三轮车的重量以支点为中心倾斜,前述站固定于驶上板,在驶上板倾斜时,上部接近电动二轮、三轮车侧,前述供电壳保持部在站的上部,将内置有供电绕组的供电壳经由球形接头保持,在电动二轮、三轮车的车轮驶上驶上板时,供电壳的主平面与搭载于电动二轮、三轮车的电池组的供电绕组装配部面接触。

在该充电装置中,若使电动二轮、三轮车的车轮驶上驶上板,则呈能够自动地进行非接触充电的状态。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各自行车制造商的电池组的外壁面或内壁面安装受电绕组而能够进行非接触充电。该电池组也能够进行使连接器电气连接于充电器的以往方式的充电,由此在各自行车制造商,在保持与目前为止的制品的继续性的同时,能够使制品具有非接触充电的追加功能。电池组的个人使用者仅增加充电的选项,能够继续使用已经持有的充电器,不会受到不利影响。

因此,使用各自行车制造商的电池组来向非接触充电的标准化能够容易地实现。

随着该标准化,能够期待在公共设施、民用设施等设置多个非接触充电站,这样的电动二轮、三轮车地充电环境的整备・扩充能够使电动二轮、三轮车的便利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通过该标准化,能够以低成本设立以电动助力自行车为对象的租赁系统、共享系统,能够将电动助力自行车活用于多种多样的情况。

非接触充电站处的电池组的充电无需从电动二轮、三轮车卸下电池组就能简便地实施。此外,即使被雨淋湿也无带电的危险性,也没有由于接点的磨耗劣化引起的连接不良的担心。

因此,能够减轻设置有非接触充电站的公共设施、民用设施、租赁系统、共享系统的停车场的管理、监视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图。

图1(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电池组的图。

图1(c)是表示供电壳的图。

图2是表示图1(a)的电池组被搭载于电动助力自行车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图1(a)、图1(b)的电池组的回路结构的图。

图4(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图。

图4(b)是表示从图4(a)的非接触充电装置抽出电线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图4(a)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回路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由扁平状的供电绕组及受电绕组构成的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磁通量的流动的图。

图7是表示借助直放于地表的非接触充电装置进行电池组的充电的状态的图。

图8(a)是表示将图7的非接触充电装置设置于站上时的状态的图。

图8(b)是表示将图7的非接触充电装置设置于站上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设置有多个图8(b)的站的停车场的图。

图10(a)是表示供电绕组及受电绕组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10(b)是表示图10(a)的供电绕组及受电绕组相向的状态的图。

图10(c)是表示供电绕组及受电绕组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10(d)是表示供电绕组及受电绕组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11是表示供电绕组及受电绕组的其他例的图。

图12(a)是表示供电壳保持部的变形例1的图。

图12(b)是表示被保持于图12(a)的供电壳保持部的供电壳的图。

图13(a)是表示供电壳保持部的变形例2的图。

图13(b)是表示将图13(a)的供电壳保持部的一部分去除的状态的图。

图14(a)是表示借助自行车的重量自动地进行向非接触充电的安装的站的图。

图14(b)是表示自行车行驶至图14(a)的站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以往的电池组的图。

图16是表示非接触供电的回路结构的图。

图17(a)是表示进行以往的非接触充电的自行车的图。

图17(b)是表示图17(a)的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图1(b)表示追加有非接触充电功能的电池组30、130。图1(a)的电池组30为,在容纳电池单元的容纳壳31的外壁面,固定有内置非接触供电变压器的受电绕组的扁平状的受电壳40,外形上仅受电壳40的存在与现有的电池组不同。

此外,图1(b)的电池组130为,受电绕组被固定于容纳壳31的内壁面,在图1(b)中,将存在受电绕组的内壁面的受电绕组固定区域140用虚线表示。该电池组130在外形上除了后述的突起143以外,与以往的电池组相比没有不同。

固定受电壳40的容纳壳31的外壁面如图2所示,是在将电池组30搭载于电动助力自行车时出现于电动助力自行车的侧面侧的容纳壳的面,扁平的受电壳40的主面被以与该外壁面面接触的方式固定。

将受电绕组固定于容纳壳31的内壁面的情况也相同,在出现于电动助力自行车的侧面侧的容纳壳31的内壁面,扁平的受电绕组以面接触的状态被固定。

以下,对在容纳壳31的外壁面固定有受电壳40的电池组30进行说明,但在容纳壳31的内壁面固定有受电绕组的电池组130的情况也相同。

图3表示对于电池组30追加的能够进行非接触充电功能的回路结构。被卷绕成扁平状的受电绕组(二次绕组)401隔着电容器16连接于整流回路17,受电绕组401受电的交流被转换成直流。整流回路17的直流输出借助平滑电容器18平滑化,向充电控制回路42输入,充电控制回路42控制电池单元43的充电。此外,在该回路包括使用LED45显示电池剩余量的电池剩余量回路44。

该回路结构内,受电绕组401被容纳于受电壳40。电容器16、整流回路17及平滑电容器18被安装于容纳壳31内的回路基板,例如图15所示的回路基板71。此外,受电绕组401借助将容纳壳31的侧壁贯通的电线等电气连接于回路基板71。

充电控制回路42、电池单元43、电池剩余量回路44、剩余量显示用LED45如图15所示,被以往的电池组所具备,能够利用它们。

因此,将容纳有受电绕组401的受电壳40固定于容纳壳31外壁面,对于容纳壳31内的回路基板追加电容器16、整流回路17及平滑电容器18,若将受电绕组401电气连接于该回路基板,则能够进行非接触充电。

另一方面,非接触充电装置60如图4(a)所示,具有高频电源56、供电壳50、电线58、电线缠绕器57、插头51及电线54,前述高频电源56将商用电源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后,转换成高频交流,前述供电壳50内置供电绕组,前述供电壳50是扁平的,前述电线58将供电壳50的供电绕组和高频电源56之间连接,前述电线缠绕器57缠绕该电线58,前述插头51及电线54将商用电源的交流电力向高频电源56传送,高频电源56及电线缠绕器57被收纳于壳55。

如图4(b)所示,非接触充电时,电线58被从壳55抽出,供电壳50接合于电池组30的受电壳40。在受电壳40,接合供电壳50的部位是权利要求书中所指的“供电绕组装配部”。

如图1(a)、图1(c)所示,在受电壳40的露出面,设置有用于与供电壳50卡合的突起403,在供电壳50设置有该突起403嵌合的孔503。在非接触充电时,供电壳50的孔503嵌合于受电壳40的突起403,规定供电壳50相对于受电壳40的位置。

此外,在将受电绕组固定于容纳壳31的内壁面的电池组130的情况下,如图1(b)所示,在与受电绕组固定区域140对应的容纳壳31的外壁面设置有突起143,形成“供电绕组装配部”,在非接触充电时,供电壳50的孔503嵌合于该突起143来规定供电壳50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将突起设置于供电壳50侧,将孔设置于受电壳40、容纳壳的外壁面。

图5是表示对图3的受电侧回路供电的非接触充电装置60的回路结构的一例。

高频电源56具备交流适配器561、整流器562、平滑电容器563、直流-直流转换器564、转换器12,前述交流适配器561使商用交流的电压下降,前述整流器562对其输出进行整流,前述平滑电容器563使被从整流器562输出的脉动电流平滑化,前述直流-直流转换器564改变被平滑化的直流的电压,前述转换器12将被从直流-直流转换器564输出的直流转换成高频交流,被从转换器12输出的高频交流经由电容器供给至被扁平状地卷绕的供电绕组(一次绕组)501。

图6表示在被扁平状地卷绕的供电绕组501和受电绕组401之间通过电磁感应进行供电时的磁通量的流动。

图7示意地表示被从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壳55抽出的供电壳50与搭载于电动助力自行车的电池组30的受电壳40接合的情况。

此外,非接触充电装置如图8(a)所示,将设置于壳55的脚部551插入设置于站75的上边的孔751,能够以能够与站75分离的方式结合(图8(b))。

图9示意地表示设置多个结合有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壳55的站75而能够向多个电动助力自行车非接触充电的停车场。

这样,该电池组30能够在在搭载于电动助力自行车的情况下使用非接触充电装置60进行充电。在非接触充电时,从连接于商用电源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壳55抽出供电壳50,仅结合于电池组30的受电壳40的供电绕组装配部、电池组30的外壁面的供电绕组装配部,所以不太花费功夫。即使下雨、下雪也能够安全地充电。

此外,该电池组30也能够进行从电动助力自行车卸下来与充电器电气连接的以往的方式的充电。

非接触充电装置60能够将壳55直放于地面、地板来使用,也能够将壳55与站75结合来使用。后者的方式适合在公共设施、民用设施、或者自行车的租赁系统、共享系统等多人利用的场所设置充电设施的情况,能够以低成本实现电动助力自行车用充电设施的新设、增设。此外,利用者自身能够简单且安全地实施用于对搭载于电动助力自行车的电池组30非接触充电的操作,所以充电设施的管理不需要较多的负担。

(受电绕组及供电绕组的变形例1)

受电绕组及供电绕组也可以是图6以外的形状。

在图10(a)、图10(c)、图10(d)表示将电线卷绕于板状的芯的平板状的绕组。

图10(a)的平板状绕组在板状的铁素体芯410的两侧配置构成磁极的铁素体芯411,在磁极间的板状铁素体芯410的部分卷绕有电线420。

该平板状绕组如图10(b)所示,能够通过使供电绕组及受电绕组的磁极用铁素体芯411互相相向来高效率地进行非接触充电。图10(b)的附图标记431表示非接触充电时在受电绕组和供电绕组之间循环的主磁通量。

该情况下,为了切断向受电绕组及供电绕组的非相向侧泄漏的漏磁通量,希望配置铝板430。

此外,平板状绕组也可以如图10(c)所示,构成为对板状铁素体芯410的除两端的部分卷绕电线420。该情况下,板状铁素体芯410的两端部分为磁极。

此外,也可以如图10(d)所示,以板状铁素体芯410和磁极用铁素体芯411在俯视时构成为H字形的方式,使板状铁素体芯410的宽度尺寸比磁极用铁素体芯411的长度短,对板状铁素体芯410的部分卷绕电线420来构成平板状绕组。

(受电绕组及供电绕组的变形例2)

内置于受电壳40的受电绕组及内置于供电壳50的供电绕组也可以是扁平以外的绕组形状。

图11表示对棒状芯481卷绕电线来构成的受电绕组402。另一方面,供电绕组502由截面コ字形的芯和电线构成,前述截面コ字形的芯由并行地相向的板状芯582、583、与它们正交的板状芯584构成,前述电线被卷绕于板状芯584。

受电绕组402被定位成在非接触供电时进入供电绕组502的相向的板状芯582、583之间。图11的585表示在非接触充电时在受电绕组402和供电绕组502之间循环的磁通量。

(供电壳卡合部的变形例)

在图12(a)及图13(a),表示在内壁面固定有受电绕组的电池组的外壁面设置的供电绕组装配部的供电壳定位用卡合部的变形例。

图12(a)的卡合部如图12(a)所示,在与容纳壳31的受电绕组固定区域140对应的外壁面具备以线对称的状态固定的一对L字形框180。在各L字形框180,以在与容纳壳31的外壁面之间产生相当于供电壳50(图12(b))的厚度的槽181的方式,在外壁面侧形成有切口。此外,一对L字形框180以在下边的框部分之间产间隙的方式,隔开间隔地固定于外壁面。

若将供电壳50从上方插入一对L字形框180的槽181,则供电壳50被以与对应于受电绕组固定区域140的外壁面密接的状态保持。

此外,一对L字形框180的下边框部分不连结,所以没有雨水积存的可能。

图13(a)的卡合部具有与覆盖图12(a)的L字形框180的前面侧的部件等同的基本构造,如图13(a)所示,对前后左右被包围的插入孔182插入供电壳50而被保持。支承供电壳50的下部的插入孔182的底面与图12(a)的下边框部分相同,对一部分设置间隙,使得雨水不会积存。

图13(b)将构成该卡合部的插入孔182的树脂部分的一部分去除来表示。铝板183被埋入包围插入孔182的前表面及左右侧面的树脂部分,借助该铝板183切断漏磁通。

图12(a)及图13(a)所示的卡合部能够将供电壳50稳定地保持于在内壁面固定有受电绕组的电池组的外壁面。

(供电侧站的变形例)

图14(a)所示的供电侧站构成为,供电壳50借助电动助力自行车的重量自动地与电池组30的供电绕组装配部接合。因此,即使不麻烦人的手也能够进行非接触充电。

该供电侧站如图14(a)所示,具有驶上板(乗上板)81、臂部82、供电壳保持部83,前述驶上板81供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后轮驶上(乗り上げる),前述臂部82从驶上板81的端部直立,前述供电壳保持部83在臂部82的上端保持供电壳50,供电壳50经由球形接头84结合于供电壳保持部83。

驶上板81的地面上的支承借助脚部87、弹簧85、突部86来进行,前述脚部87设置于臂部82的延长上,前述弹簧85支承驶上板81的不存在臂部82的一侧的端部,前述突部86位于脚部87和弹簧85的中间,作为驶上板81倾斜时的支点。

如图14(b)所示,若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后轮900行驶至驶上板81上,则由于其重量而弹簧85下沉,驶上板81以突部86为支点倾斜。因此,臂部82的上端靠近电动助力自行车一方,保持于供电壳保持部83的供电壳50被向设置有电池组30的供电绕组装配部的受电壳40、容纳壳31的受电绕组固定区域140推压。供电壳50被经由球形接头84保持于供电壳保持部83,所以能够自由地改变角度,被向受电壳40、容纳壳31推压的供电壳50以其主面面接触的状态与受电壳40、受电绕组固定区域140的外壁面接合。

因此,在收纳于供电壳50的供电绕组与收纳于受电壳40的受电绕组、固定于容纳壳31的内壁面的受电绕组之间进行高效率的非接触供电。

另外,这里对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充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电动摩托车等二轮车。此外,也能够应用于前轮为一轮的电动三轮自行车、电动三轮摩托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及充电装置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能够进行非接触充电,所以能够广泛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自行车、电动三轮摩托车等。

附图标记说明

30  电池组

31  容纳壳

40  受电壳

42  充电控制回路

43  电池单元

44  电池剩余量回路

45  LED

50  供电壳

51  插头

52  容纳壳

54  电线

55  壳

56  高频电源

57  电线缠绕器

58  电线

60  非接触充电装置

75  站

81  驶上板

82  臂部

83  供电壳保持部

84  球形接头

85  弹簧

86  突部

87  脚部

130  电池组

140  受电绕组固定区域

143  突起

180  L字形框

181  槽

182  插入孔

183  铝板

401  受电绕组(二次绕组)

402  受电绕组

403  突起

410  板状铁素体芯

411  磁极用铁素体芯

420  电线

430  铝板

431  磁通量

481  棒状芯

501  供电绕组(一次绕组)

502  供电绕组

503  孔

551  脚部

561  交流适配器

562  整流器

563  平滑电容器

564  直流-直流转换器

582  板状芯

583  板状芯

584  板状芯

585  磁通量

751  孔

900  后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