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866911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大型客车等车辆是现代常见的交通工具,随着车辆的发展以及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也呈上升趋势,其事故伤亡已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安全。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看,我国发生的交通事故中,侧面碰撞的事故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因侧面碰撞造成的人员伤亡率也相当高。与车辆正面碰撞相比,汽车侧面很容意迎击撞击而变形,从而直接伤害到车内人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急需提供一种新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通过伸缩组件和撞击面板,在车辆两侧形成保护层,以提高车辆侧身的防撞性能。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包括伸缩组件和与所述伸缩组件对应设置的撞击面板;所述撞击面板位于车辆侧身的凹槽内,所述伸缩组件固定在车架上;所述凹槽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撞击面板迎击撞击时,所述伸缩组件沿车辆横向方向向两侧伸出所述连接孔,驱使所述撞击面板伸出所述凹槽至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进一步地,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的所述撞击面板排布呈弧形形状。进一步地,所述伸缩组件包括伸缩杠和工作箱;所述伸缩杠位于所述工作箱内,所述伸缩杠始终有沿所述伸缩杠轴向方向伸出所述工作箱的趋势;所述工作箱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或者,所述伸缩组件包括伸缩杠和承力框;所述伸缩杠位于所述承力框内,所述伸缩杠能够沿所述伸缩杠轴向方向伸出所述承力框;所述承力框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工作箱包括箱体、气压缸和气压传动杠;所述气压缸和所述气压传动杠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气压传动杠的一端与所述气压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伸缩杠连接;所述气压缸能够通过所述气压传动杠驱使所述伸缩杠沿所述伸缩杠轴向方向伸出所述箱体。进一步地,所述承力框包括框体;所述框体内设置有隔层板、电机、连接杆、弹簧和电触发器;所述框体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隔层板、所述电机分别与所述框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上固定设置有撞子;所述电机能够驱使所述连接杆朝靠近所述隔层板的方向移动;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隔层板上,另一端通过所述电触发器与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与所述伸缩杠相对应的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远离所述框体的一端与所述撞击面板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撞击面板始终有缩回所述凹槽的趋势;所述伸缩杠外套有杠体弹簧,以使所述伸缩杠始终有缩回所述框体的趋势;所述撞击面板迎击撞击时,所述电触发器通过所述弹簧驱使所述连接杆沿远离所述隔层板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撞子抵接所述伸缩杠,驱使所述伸缩杠伸出所述框体,以使所述撞击面板伸出所述凹槽至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所述框体内固设有承力加固体,所述承力加固体设置在所述撞子远离所述伸缩杠的一侧;所述撞子能够沿所述承力加固体随所述连接杆移动。进一步地,所述伸缩组件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发出令所述伸缩杠伸出或者收回所述工作箱的动作指令;或者,所述控制器用于发出令所述伸缩杠伸出或者收回所述承力框的动作指令。进一步地,所述伸缩组件包括第一伸缩机构,相对应的,所述撞击面板包括前附翼;所述前附翼位于所述车辆的前翼子板。进一步地,车辆两侧的所述前翼子板的支撑架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固梁,所述前附翼靠近车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固梁铰接,远离所述车头的一端通过第一弹性元件与所述前翼子板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二伸缩机构,相对应的,所述撞击面板包括后附翼;所述后附翼位于所述车辆的后翼子板。进一步地,车辆两侧的所述后翼子板的支撑架之间连接有第二加固梁,所述后附翼靠近车尾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固梁铰接,远离所述车尾的一端通过第二弹性元件与所述后翼子板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三伸缩机构,相对应的,所述撞击面板还包括主翼;所述主翼位于所述车辆的车门外板;所述主翼的一端通过第三弹性元件与所述车门外板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四弹性元件与所述车门外板的另一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车门外板包括前车门外板和后车门外板,所述主翼包括前主翼和后主翼;所述第三伸缩机构固定于所述车辆的两侧的中立柱对应的车架底板;所述前主翼的一端通过第五弹性元件与所述前车门外板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六弹性元件与所述前车门外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主翼的一端通过第七弹性元件与所述后车门外板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八弹性元件与所述后车门外板的另一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还包括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车辆迎击撞击时生成电信号并将所述电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进一步地,所述前附翼、所述主翼和所述后附翼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后,排布成整体无缝平滑连接的弧形防护体。进一步地,所述伸缩组件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所述第三伸缩机构电连接,驱使所述前附翼、所述后附翼、所述主翼彼此之间独立伸出所述车辆侧身。进一步地,所述撞击面板的面积不少于相应所述车辆侧身的面积的20%。本发明提供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通过所述伸缩组件,沿车辆横向方向向两侧伸出,穿过车辆侧身的凹槽的所述连接孔,抵接所述撞击面板,令所述撞击面板伸出车辆侧身的所述凹槽,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令所述撞击面板在车辆的两侧形成保护层,保护迎击撞击或者即将迎击撞击的车辆侧身,进而有效地防止了所述车辆侧身迎击撞击发生变形,进而保护了位于所述车辆内的人员的安全,提高了所述车辆侧身的防撞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的主视图(工作箱);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的俯视图(工作箱);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的活扣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的主视图;图5为本发明变形例提供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撞击面板);图6为本发明变形例提供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伸缩组件);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的立体图(承力框);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的承力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伸缩组件;11-伸缩杠;12-工作箱;13-第一伸缩机构;14-第二伸缩机构;15-第三伸缩机构;2-撞击面板;21-前附翼;22-后附翼;23-主翼;24-前主翼;25-后主翼;3-活扣座;31-底座;32-搭扣;33-螺栓;4-承力框;41-框体;42-电机;43-连接杆;44-弹簧;45-电触发器;46-撞子;47-隔层板;48-承力加固体;5-杠体弹簧;6-弹性元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参照图1-图3、图7、图8中,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其中,图1、图2为工作箱式伸缩组件,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的主视图,图中所示的剖面线并非表达剖面线,而是为更清楚的显示前附翼、后附翼和主翼等结构;图2为图1所示的俯视图,由于视角的原因,所述撞击面板未在图中显示;图3为本实施例中的活扣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承力框式伸缩组件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的立体图,图中未示出撞击面板。图8为承力框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图2、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包括伸缩组件1和与所述伸缩组件1对应设置的撞击面板2;所述撞击面板2位于车辆侧身的凹槽内,所述伸缩组件1固定在车架上;所述凹槽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撞击面板2迎击撞击时,所述伸缩组件1沿车辆横向方向向两侧伸出所述连接孔,驱使所述撞击面板2伸出所述凹槽至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由于车辆按承载形式之不同,可将车身分为非承载式车身和承载式式车身。所述车辆为非承载式车身时,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包括车身,不包括底盘,所述车架的底板特指车身的底板;所述车辆为承载式车身时,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包括车身和底板。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伸缩组件1,沿车辆横向方向向两侧伸出,穿过车辆侧身的凹槽的所述连接孔,抵接所述撞击面板2,令所述撞击面板2伸出车辆侧身的所述凹槽,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令所述撞击面板2在车辆的两侧形成保护层,保护迎击撞击或者即将迎击撞击的车辆侧身,进而有效地防止了所述车辆侧身迎击撞击发生变形,进而保护了位于所述车辆内的人员的安全,提高了所述车辆侧身的防撞性能。其中,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的所述撞击面板排布呈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弧形形状、平板形状、折线形状、曲线形状等;优选地,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的所述撞击面板排布为弧形形状或者类似弧形形状,也即,所述撞击面板能够在所述车辆的两侧排布成弧形防护体;通过所述撞击面板在迎击撞击或者即将迎击撞击的车辆侧身形成的弧形防护体,以使车辆两侧相对平滑、无凸出的钝角,进而使车辆游走于被撞击物,降低了伤害,还加强了所述撞击面板的抗冲击力。可选地,所述撞击面板的面积不少于相应所述车辆侧身的面积的20%;即所述车辆的其中一侧的侧身的所述撞击面板的面积不少于其所在车辆侧身的面积的20%;其中,所述撞击面板的面积占相应所述车辆侧身的面积的比例范围例如可以为20%-90%。所述撞击面板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撞击板部,多个撞击板部能够在所述车辆的两侧排布成整体无缝平滑连接的弧形防护体或者有缝间隔设置的弧形防护体。需要说明的是,撞击板部例如可以为本申请的前附翼、后附翼、主翼等,也即所述前附翼、所述主翼和所述后附翼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后,排布成由头到尾、三者连贯的、整体无缝平滑连接的弧形防护体。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方案中,所述伸缩组件1包括伸缩杠11和工作箱12;所述伸缩杠11位于所述工作箱12内,所述伸缩杠11始终有沿所述伸缩杠11轴向方向伸出所述工作箱12的趋势;所述工作箱12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具体而言,所述工作箱12可以与所述车架的车身固定连接,也可以与所述车架的底板固定连接,还可以与所述车架的车身、底板共同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工作箱12与所述车架的底板固定连接,或者所述工作箱12与所述车架靠近底板的部分固定连接。通过所述伸缩杠11,沿所述伸缩杠11轴向方向伸出所述工作箱12,穿过所述连接孔,抵接所述撞击面板2,令所述撞击面板2伸出车辆侧身的所述凹槽。所述伸缩杠伸出所述工作箱的工作方式,可以是机械式、液压式、气压式,或其他可以让所述伸缩杠自由伸缩的方式;也即,所述工作箱内可以包括电机、液压缸或者气压缸等能够驱使所述伸缩杠伸出所述工作箱的零部件。优选地,所述伸缩杠采用机械式的工作方式伸出所述工作箱,以便所述车辆迎击撞击或者即将迎击撞击的瞬间,快速响应从所述工作箱中伸出所述伸缩杠,进而驱动所述撞击面板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在车辆的两侧形成由所述撞击面板组成的保护层,从而保护位于所述车辆内人员的安全。由于车辆迎击撞击发生在瞬间,因此所述撞击面板在伸缩组件的所述伸缩杠的驱动下,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的反应时间很短,优选地,反应时间小于0.1秒。优选地,所述工作箱包括箱体、气压缸和气压传动杠;所述气压缸和所述气压传动杠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气压传动杠的一端与所述气压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伸缩杠连接;所述气压缸能够通过所述气压传动杠驱使所述伸缩杠沿所述伸缩杠轴向方向伸出所述箱体穿过所述连接孔抵接所述撞击面板,以驱使所述撞击面板伸出所述凹槽至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所述工作箱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上,其形状大小依据车架内的空间而设计,并不局限于某一形状、大小。参见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所述伸缩组件1包括伸缩杠11和承力框4;所述伸缩杠11位于所述承力框4内,所述伸缩杠11能够沿所述伸缩杠11轴向方向伸出所述承力框4,具体实施时,可以是所述伸缩杠11全部位于所述框体41内且能够部分或者全部伸出所述框体41,也可以是所述伸缩杠11部分位于所述框体41内且能够继续朝向所述框体外伸出一定长度,或者,带齿轮的弹簧回卷器,与带齿轮的伸缩杠11配合作用,作用是可以代替杠体弹簧5的工作任务。所述承力框4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具体而言,所述承力框4可以与所述车架的车身固定连接,也可以与所述车架的底板固定连接,还可以与所述车架的车身、底板共同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承力框4与所述车架的车身、底板共同固定连接。通过所述伸缩杠11,沿所述伸缩杠11轴向方向伸出所述承力框4,抵接所述撞击面板2,令所述撞击面板2伸出车辆侧身的所述凹槽。可选地,参见图8所示,所述承力框4包括框体41;所述框体41内设置有隔层板47、电机42、连接杆43、弹簧44和电触发器45;所述框体41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框体41与所述车架的车身、底板共同固定连接。所述隔层板47、所述电机42分别与所述框体41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隔层板47位于所述框体41内,所述框体41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隔层板47的厚度范围例如可以为80mm-150mm,以提高所述隔层板47的强度,使所述隔层板47能够为弹簧44提供强大的支撑力。所述连接杆43上固定设置有撞子46,以使所述撞子46随所述连接杆43移动。所述电机42能够驱使所述连接杆43朝靠近所述隔层板47的方向移动,以压缩所述弹簧44,使所述弹簧44蓄积弹性势能。所述弹簧4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隔层板47上,所述弹簧44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触发器45与所述连接杆43连接。所述电触发器45能够触发所述弹簧44,以使所述弹簧44释放弹性势能、快速驱动所述连接杆43移动。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与伸缩杠11相对应的弹性元件6;所述弹性元件6远离所述框体41的一端与所述撞击面板2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撞击面板2始终有缩回所述凹槽的趋势,用于所述撞击面板的自动复位。所述伸缩杠11外套有杠体弹簧5,通过所述杠体弹簧5的弹性势能,以使所述伸缩杠11始终有缩回所述框体41的趋势,用于所述伸缩杠的自动复位。所述撞击面板2迎击撞击时,所述电触发器45通过所述弹簧44释放弹性势能驱使所述连接杆43沿远离所述隔层板47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撞子46抵接所述伸缩杠11,所述撞子46驱使所述伸缩杠11伸出所述框体41、穿过所述连接孔、抵接所述撞击面板2,驱使所述撞击面板2伸出所述凹槽至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所述撞子46驱动所述伸缩杠的方式,例如可以是通过图示的楔形结构驱动。所述车辆迎击撞击的威胁解除时,所述电机42驱使所述连接杆43朝靠近所述隔层板47的方向移动,所述撞子随所述连接杆43移动并远离所述伸缩杠11,所述弹性元件6驱使所述撞击面板2缩回所述凹槽实现撞击面板2的自动复位,所述杠体弹簧5驱使所述伸缩杠11收回所述框体41内实现伸缩杠11的自动复位。优选地,所述框体41内固设有承力加固体48,所述承力加固体48设置在所述撞子46远离所述伸缩杠11的一侧;所述撞子46能够沿所述承力加固体48随所述连接杆43移动,也即所述撞子46的移动轨迹与所述承力加固体48相适应。通过所述承力加固体48提供给所述撞子46的支撑力,使所述伸缩杠11能够伸出所述框体41。优选地,所述撞子46与所述伸缩杠11的抵接面为斜面或者近似斜面。其中,所述撞子46的数量与所述伸缩杠11的数量一一对应,即所述伸缩杠11的数量为多个时,所述撞子46的数量与所述伸缩杠11的数量相同,以提高所述撞击面板2伸出所述凹槽的速度。进一步地,所述电机42通过蜗轮蜗杆、伞齿轮副、锥齿轮副等传动连接件驱使所述连接杆43朝靠近所述隔层板47的方向移动,以收回所述连接杆43,令所述连接杆43不再作用所述伸缩杠11,以使所述撞击面板2在所述弹性元件6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缩回所述凹槽。所述弹性元件6例如可以为本申请的第一弹性元件、第二弹性元件、第三弹性元件、第四弹性元件、第五弹性元件、第六弹性元件、第七弹性元件、第八弹性元件。所述承力框4形状大小可依据车架内的空间而设计,并不局限于某一形状、大小;优选地,所述承力框4沿所述车辆的横向呈长方形、圆台形或者六角形。进一步地,所述承力框4与所述车架的顶部、所述车架的底部、所述车架的两侧中的一处或者多处连接;优选地,所述承力框4与所述车架的顶部、所述车架的底部、所述车架的两侧均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承力框4与所述车架的连接更加牢固,进而便于所述承力框4通过驱使所述伸缩杠11来驱使所述撞击面板2伸出车辆侧身的所述凹槽。需要说明的是,具有工作箱的伸缩组件和具有承力框的伸缩组件为伸缩组件的并列方案,可相互代替。所述承力框与所述工作箱相比,占用车辆内部空间更少。所述承力框呈框架结构与所述车架连接,其内部中空,基本不影响车椅在车内滑动以及车椅背可以平躺放下,极大改善了所述工作箱占用车辆内部靠近底板的空间而不能使车椅滑动位置、车椅背平躺放下等问题,提高了车内人员乘车的舒适度。本申请中第一伸缩机构、第二伸缩机构、第三伸缩机构既可以分别为具有工作箱的伸缩组件,也可以分别为具有承力框的伸缩组件;也即,所述撞击面板迎击撞击时,第一伸缩机构、第二伸缩机构、第三伸缩机构的所述伸缩杠伸出所述箱体或者所述框体、穿过所述连接孔,驱使所述撞击面板伸出所述凹槽至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参见图1、图2、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一可选方案中,所述伸缩组件1包括第一伸缩机构13,相对应的,所述撞击面板2包括前附翼21;所述前附翼21位于所述车辆的前翼子板。以便通过所述第一伸缩机构13驱使所述前附翼21伸出并凸出于所述前翼子板,从而保护迎击撞击或者即将迎击撞击的所述前翼子板,进而有效地防止了所述前翼子板内车辆零部件由于迎击撞击而发生损坏。具体而言,所述前附翼21位于所述前翼子板的凹槽内;所述撞击面板2迎击撞击时,所述第一伸缩机构13沿车辆横向方向向两侧伸出所述前翼子板的凹槽的连接孔,抵接并驱使所述前附翼21伸出所述前翼子板的凹槽,至凸出于所述前翼子板。所述前附翼21位于所述车辆的前翼子板上,相应的,所述第一伸缩机构13固定在车辆两侧的前翼子板之间的车架上;优选地,所述第一伸缩机构13固定在发动机舱与前立柱之间的车架的底板上,或者,所述第一伸缩机构13固定在发动机舱与前立柱之间的车架的车身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前附翼21的撞击强度,因此加固车辆两侧的所述前翼子板,具体的,车辆两侧的所述前翼子板的支撑架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固梁,所述第一加固梁即为本申请的方案对于车架或者车身额外增加的构件;所述前翼子板的支撑架为所述车架本身的一部分,不是对于车架或者车身额外增加的构件;所述前附翼21靠近车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固梁铰接,远离所述车头的一端通过第一弹性元件与所述前翼子板连接。以便通过所述第一加固梁提高车辆两侧的所述前翼子板的撞击强度,来提高所述前附翼21的撞击强度;所述前附翼21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固梁铰接,另一端通过第一弹性元件与所述前翼子板连接,以便所述前附翼21绕所述第一加固梁旋转,伸出所述前翼子板的所述前附翼21,与所述前翼子板呈夹角状态。本实施例中所述前附翼通过第一铰接件,与所述第一加固梁铰接,所述第一铰接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加固梁,另一端伸出所述前翼子板的预留孔与所述前附翼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一端固定于所述前翼子板,另一端伸出所述前翼子板的预留孔与所述前附翼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铰接件为第一活扣座,即:所述前附翼靠近车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固梁通过第一活扣座铰接,所述第一活扣座的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一加固梁,所述第一活扣座的搭扣与所述前附翼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机构驱使所述前附翼伸出并凸出于所述前翼子板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随所述前附翼伸出;所述前附翼收回于所述前翼子板的凹槽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随所述前附翼收回。所述伸缩组件1还包括第二伸缩机构14,相对应的,所述撞击面板2包括后附翼22;所述后附翼22位于所述车辆的后翼子板。以便通过所述第二伸缩机构14驱使所述后附翼22伸出并凸出于所述后翼子板,从而保护迎击撞击或者即将迎击撞击的所述后翼子板,进而有效地防止了所述后翼子板内车辆零部件由于迎击撞击而发生损坏。具体而言,所述后附翼22位于所述后翼子板的凹槽内;所述撞击面板2迎击撞击时,所述第二伸缩机构14沿车辆横向方向向两侧伸出所述后翼子板的凹槽的连接孔,抵接并驱使所述后附翼22伸出所述后翼子板的凹槽,至凸出于所述后翼子板。所述后附翼22位于所述车辆的后翼子板上,相应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14固定在车辆两侧的后翼子板之间的车架上;优选地,所述第二伸缩机构14固定在后排座位与行李舱的后支柱之间的车架的底板上,或者,所述第二伸缩机构14固定在后排座位与行李舱的后支柱之间的车架的车身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后附翼22的撞击强度,因此加固车辆两侧的所述后翼子板,具体的,车辆两侧的所述后翼子板的支撑架之间连接有第二加固梁,所述第二加固梁即为本申请的方案对于车架或者车身额外增加的构件;所述后翼子板的支撑架为所述车架本身的一部分,不是对于车架或者车身额外增加的构件;所述后附翼22靠近车尾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固梁铰接,远离所述车尾的一端通过第二弹性元件与所述后翼子板连接。以便通过所述第二加固梁提高车辆两侧的所述后翼子板的撞击强度,来提高所述后附翼22的撞击强度;所述后附翼22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固梁铰接,另一端通过第二弹性元件与所述后翼子板连接,以便所述后附翼22绕所述第二加固梁旋转,伸出所述后翼子板的所述后附翼22,与所述后翼子板呈夹角状态。本实施例中所述后附翼通过第二铰接件,与所述第二加固梁铰接,所述第二铰接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加固梁,另一端伸出所述后翼子板的预留孔与所述后附翼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一端固定于所述后翼子板,另一端伸出所述后翼子板的预留孔与所述后附翼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铰接件为第二活扣座,即:所述后附翼靠近车尾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固梁通过第二活扣座铰接,所述第二活扣座的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二加固梁,所述第二活扣座的搭扣与所述后附翼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机构驱使所述后附翼伸出并凸出于所述后翼子板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随所述后附翼伸出;所述后附翼收回于所述后翼子板的凹槽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随所述后附翼收回。所述伸缩组件1还包括第三伸缩机构15,相对应的,所述撞击面板2还包括主翼23;所述主翼23位于所述车辆的车门外板;所述主翼23的一端通过第三弹性元件与所述车门外板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四弹性元件与所述车门外板的另一端连接。通过所述第三弹性元件、所述第四弹性元件连接所述主翼23与所述车门外板,使所述主翼23伸出或者收回所述车门外板。具体而言,所述主翼23位于所述车门外板的凹槽内;所述撞击面板2迎击撞击时,所述第三伸缩机构15沿车辆横向方向向两侧伸出所述车门外板的凹槽的连接孔,抵接并驱使所述主翼23伸出所述车门外板的凹槽,至凸出于所述车门外板;优选的,伸出所述车门外板的所述主翼23平行或者近似平行所述车门外板。由于所述主翼位于所述车辆的车门外板上,相应的,所述第三伸缩机构固定在车辆两侧的车门外板之间的车架上;优选地,所述第三伸缩机构固定在车辆两侧的中支柱之间的车架的底板上,或者,所述第三伸缩机构固定在车辆两侧的中支柱之间的车架的车身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主翼伸出所述车门外板的凹槽的速度,所述第一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也可以分别抵接所述主翼,并驱使所述主翼伸出所述车门外板的凹槽,至凸出于所述车门外板;相应的,所述车架包括中支柱,设置有令所述第一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分别抵接所述主翼的连接孔;所述第一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所述第三伸缩机构同时联动作伸缩运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发出令所述伸缩杠伸出或者收回所述工作箱的动作指令,或者,所述控制器用于发出令所述伸缩杠伸出或者收回所述承力框的动作指令。所述车辆迎击撞击或者即将迎击撞击时,相应的撞击传感器采集信号,通过控制器发出指令,令所述伸缩杠伸出所述工作箱或者所述承力框抵接所述撞击面板,驱使所述撞击面板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所述车辆迎击撞击的威胁解除时,通过控制器可发出指令令所述伸缩杠收回所述工作箱或者所述承力框,或者通过人工方式令所述伸缩杠收回所述工作箱或者所述承力框。本实施例的又一可选方案中,所述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还包括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车辆迎击撞击时生成电信号并将所述电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依据所述电信号生成令所述伸缩杠伸出或者收回所述工作箱或者所述承力框的动作指令。当然也可以通过人工手动操作,生成电信号并将所述电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依据所述电信号生成令所述伸缩杠伸出或者收回所述工作箱或者所述承力框动作指令。本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组件可以通过触点控制的方式传递所述车辆迎击撞击的信号,也可以通过智能感应的控制方式传递所述车辆迎击撞击的信号。本实施例中,当车辆迎击撞击时,所述传感器组件生成电信号,并将所述电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令所述伸缩组件沿车辆横向方向向两侧伸出,即令所述伸缩杠伸出所述工作箱或者所述承力框;在所述伸缩组件的驱动下,所述撞击面板伸出车辆侧身的所述凹槽,并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在车辆的两侧形成保护层,来保护车辆及车内人员;当车辆解除撞击威胁时,所述传感器组件生成电信号,并将所述电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令所述伸缩组件沿车辆横向方向向两侧收回,即令所述伸缩杠收回所述工作箱或者所述承力框;然后所述撞击面板根据弹性元件的恢复弹性形变力,或者所述控制器控制弹性元件,收回车辆侧身的所述凹槽。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所述第三伸缩机构电连接,以驱使所述前附翼、所述后附翼、所述主翼彼此之间独立伸出所述车辆侧身。所述第一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所述第三伸缩机构可以同时启动,以驱使所述前附翼、所述后附翼、所述主翼同时伸出所述车辆侧身;或者,所述第一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所述第三伸缩机构依次启动,以驱使所述前附翼、所述后附翼、所述主翼依次伸出所述车辆侧身。优选地,所述第一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所述第三伸缩机构同时启动,同时抵接所述主翼、所述前附翼、所述后附翼;令所述主翼、所述前附翼、所述后附翼同时伸出所述车架,形成整体防护体;优选地,整体防护体是无缝平滑连接弧形防护体,或接近弧形防护体;所述第一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所述第三伸缩机构同时收回,所述主翼、所述前附翼、所述后附翼同时收回所述车架的各自凹槽内。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活扣座3包括底座31和搭扣32,所述底座31和所述搭扣32用螺栓33连接;所述第一活扣座、所述第二活扣座采用所述活扣座的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包括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第二弹性元件、第三弹性元件、第四弹性元件,可以是但不限定于机械伸缩杆、液压伸缩杆、气压伸缩杆、弹簧等;优选地,采用机械伸缩杆与压缩弹簧的组合,即在所述机械伸缩杆外圆周上套装所述压缩弹簧。具体的,所述弹性元件始终有令所述撞击面板收回所述车辆侧身的凹槽的趋势;所述伸缩组件抵消所述弹性元件的弹性形变拉力,驱使所述撞击面板伸出所述车辆侧身;当所述伸缩组件收回时,即所述伸缩组件撤回所述撞击面板伸出所述车辆侧身的推力,所述撞击面板在所述弹性元件恢复弹性形变的拉力作用下,收回所述车辆侧身的凹槽。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包括车辆两侧的前立柱、中立柱、后支柱等应钻孔留有相应孔道,以便所述伸缩组件的伸缩杠抵接所述撞击面板,即所述第一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所述第三伸缩机构分别抵接相应的撞击面板;其中车辆两侧的前立柱、中立柱、后支柱可作加宽处理,以迎合钻孔需要。增加所述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应尽可能避免改变所述车辆的外观,尤其是汽车等车辆;因为大部分汽车外观的设计符合空气动力学要求,以减少空气阻力系数;因此所述伸缩组件和所述撞击面板隐藏式安装在所述车辆。为了迎合所述车辆隐藏式的安装所述伸缩组件和所述撞击面板,需对车辆做出全新设计,来容纳所述伸缩组件和所述撞击面板;需做出全新设计的配件包括:前翼子板,后翼子板,车门外板,这些配件做出相应的新凹槽设计,提供容纳空间来容纳车辆的撞击面板,凹槽大小符合无缝设计,深度是符合隐藏设计,而且连贯前翼子板,后翼子板、车门外板的凹槽;其中,车门外板的门锁位置和油箱门的位置,也要留有相应的孔洞,保留其功能不受新设计的影响。本实施例中所述撞击面板为三段设计,即主翼、前附翼,后附翼;因为三个不同部位各有相对的内置结构、功能部署、位置条件,所以需要做出相应的分段处理手段,但其技术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对其车身外部保护,还要符合各部位的相应条件,如:车门开合条件,所以本方案将所述撞击面板分为三段,利用不同的保护部件的特性,适应在三种条件下的三种部位保护技术效果,而不丧失前翼子板,后翼子板和车门其原有功能。本实施例中所述撞击面板,包括所述主翼、所述前附翼、所述后附翼;所述撞击面板的形状结构,也就是所述主翼、所述前附翼、所述后附翼的形状结构可以是但不限于半月形,或平整形,或生产商设计的其他形状,而材质可以是但不限于金属,复合材料或其他高抗击材料,也可以是固态铸造体;所述主翼、所述前附翼、所述后附翼的外表面,即迎击撞击的一面,可附着软性材质,例如橡胶,复合材料等等,以便加强吸收撞击力的效果;由于多数车辆的前翼子板、后翼子板的外形尺寸小于车门外板,因此将位于前翼子板的凹槽内的所述前附翼、位于后翼子板的凹槽内的所述后附翼的形状,优选地,采用相同尺寸的矩形形状板;位于车门外板的所述主翼采用两块所述矩形形状板,两块所述矩形形状板在所述车门外板呈上下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主翼、所述前附翼、所述后附翼凸出范围不超过车辆的外置后视镜高度;所述主翼、所述前附翼、所述后附翼凸出后排布成弧形或者近似弧形形状的保护层。实施例二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该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车门外板、主翼及其连接关系的改进后的另一技术方案,实施例一所公开的除车门外板、主翼及其连接关系之外的其他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不再重复描述。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的主视图,图中所示的剖面线并非表达剖面线,而是为更清楚的显示前附翼、后附翼、前主翼和后主翼等结构。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车门外板包括前车门外板和后车门外板,所述主翼23包括前主翼24和后主翼25,也即适用于四个车门的车辆;所述第三伸缩机构15固定于所述车辆的两侧的中立柱对应的车架底板;所述前主翼24的一端通过第五弹性元件与所述前车门外板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六弹性元件与所述前车门外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主翼25的一端通过第七弹性元件与所述后车门外板的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八弹性元件与所述后车门外板的另一端连接。通过所述第五弹性元件、所述第六弹性元件连接所述前主翼24与所述前车门外板,使所述前主翼24伸出或者收回所述前车门外板;所述第七弹性元件、所述第八弹性元件连接所述后主翼25与所述后车门外板,使所述后主翼25伸出或者收回所述后车门外板;通过所述前主翼24伸出所述前车门外板、所述后主翼25伸出所述后车门外板,保护具有四个车门的车辆。具体而言,所述前主翼24位于所述前车门外板的凹槽内,所述后主翼25位于所述后车门外板的凹槽内;所述撞击面板2迎击撞击时,所述第三伸缩机构15沿车辆横向方向,向两侧分别伸出所述前车门外板的凹槽的连接孔,和所述后车门外板的凹槽的连接孔,分别抵接并驱使所述前主翼24伸出所述前车门外板的凹槽、所述后主翼25伸出所述后车门外板的凹槽;优选的,伸出所述前车门外板的所述前主翼24平行或者近似平行所述前车门外板,伸出所述后车门外板的所述后主翼25平行或者近似平行所述后车门外板。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前主翼伸出所述前车门外板的凹槽的速度,所述第一伸缩机构也可以抵接所述前主翼,并驱使所述前主翼伸出所述前车门外板的凹槽,至凸出于所述前车门外板;相应的,所述车架包括中支柱,设置有令所述第一伸缩机构抵接所述前主翼的连接孔;所述第一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所述第三伸缩机构同时联动作伸缩运动。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后主翼伸出所述后车门外板的凹槽的速度,所述第二伸缩机构也可以抵接所述后主翼,并驱使所述后主翼伸出所述后车门外板的凹槽,至凸出于所述后车门外板;相应的,所述车架包括中支柱,设置有令所述第二伸缩机构抵接所述后主翼的连接孔;所述第一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所述第三伸缩机构同时联动作伸缩运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大型客车上,所述伸缩组件和所述撞击面板安装位置及安装方式,可在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变形,基于上述思路的变形技术方案也属于该技术方案的保护内容,以下对变形进行举例说明:图5、图6为本变形例提供的车辆边侧翼防撞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剖面线并非表达剖面线,而是为更清楚的显示撞击面板结构;图6所示虚线为所述伸缩组件。参见图5、图6所示,所述撞击面板2位于车辆侧身的凹槽内;具体而言,由于大型客车的车辆侧身较大,发生撞击的部位一般位于车辆侧身的下半部分,因此所述撞击面板2位于车辆侧身的下半部分的凹槽内,以便更好的保护所述车辆。相应的,所述伸缩组件1固定在车架的下半部分;例如具有行李舱和乘客舱的长途大巴车,所述伸缩组件1固定在行李舱与乘客舱之间车架上,沿车辆横向方向向两侧伸出所述凹槽的连接孔,驱使所述撞击面板2伸出所述凹槽至凸出于所述车辆侧身。所述撞击面板、所述伸缩组件设置的数量取决于所述车辆的长度,优选地,均设置为5个。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