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摆臂衬套和悬挂上摆臂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2258阅读:1102来源:国知局
汽车摆臂衬套和悬挂上摆臂总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挂系统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摆臂衬套和悬挂上摆臂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悬挂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缓冲和吸收来自车轮的振动,传递驱动力和制动力。汽车悬挂系统包括许多部件,其中汽车悬挂摆臂装置是其核心部件。汽车悬挂摆臂装置通常起到导向、支撑、减震的作用,而且关系到行车的稳定性,在路面不平的行车情况下,需要产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以控制行车方向,保证车辆平稳行驶。

现有技术的冲压件汽车悬挂上摆臂总成包括摆臂本体、球铰、衬套。摆臂本体为冲压件,摆臂本体一端设有凸台,凸台中压装有球铰,球铰与摆臂本体为分体式连接;摆臂本体另一端两侧冲压有两个孔,衬套通过过盈配合压装在两个孔里,其中,衬套为两骨架衬套,骨架包括内管与外管,衬套的内、外管之间硫化了一层橡胶。然而,现有技术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一是由于衬套摆角较大,现有的两骨架的衬套结构容易出现开裂问题,影响衬套的疲劳寿命,从而影响整车的安全性;二是由于上摆臂总成的本体为冲压件,摆臂本体占用空间大,本体重量较大,不利于上摆臂总成的轻量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摆臂衬套和悬挂上摆臂总成,以克服现有技术的悬挂上摆臂总成的衬套容易出现开裂、影响整车的安全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摆臂衬套,包括由内往外依次设置的内管、中间管和外管,所述内管与中间管之间设有第一橡胶层,所述中间管与所述外管之间设有第二橡胶层;所述内管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橡胶层接触的区域上设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朝着所述汽车摆臂衬套的中心轴方向延伸。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进一步增加中间管与第二橡胶层的接触面积,所述中间管的外壁与所述第二橡胶层接触的区域上设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朝着所述汽车摆臂衬套的中心轴方向延伸。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进一步增加中间管的内壁与第一橡胶层的接触面积,使得第一橡胶层与中间管紧密配合,所述中间管的内壁与所述第一橡胶层接触的区域上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朝着所述汽车摆臂衬套的中心轴方向延伸。

作为优选方案,考虑到中间管和外管可对内管起到加强的作用,使得衬套的整体强度高,所述内管、中间管和外管的轴向长度依次减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挂上摆臂总成,包括摆臂本体,所述摆臂本体的两端设有上述的衬套,所述摆臂本体的中部设有球铰组件。

作为优选方案,考虑到在保证摆臂本体强度的同时,有助于减轻摆臂本体的重量,有利于摆臂本体的轻量化,所述摆臂本体设为锻铝件。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有助于实现摆臂本体在根据受力规律下的轻量化,所述摆臂本体的截面呈“凸”形。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保证衬套与摆臂本体紧密连接,便于使用,所述衬套与所述摆臂本体过盈配合。

作为优选方案,考虑到球铰组件与摆臂本体连接的稳固性,方便球铰组件的使用,所述球铰组件与所述摆臂本体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保证球铰组件使用方便,所述球铰组件包括壳体、球头销、球头座以及防尘罩;所述球头销包括球销柱以及位于所述球销柱一端的球头,所述球头安装于所述球头座内,所述球头座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防尘罩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球销柱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汽车摆臂衬套和悬挂上摆臂总成,其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通过设置内管、中间管和外管的三骨架衬套结构,并在内管与中间管之间设有第一橡胶层,中间管与外管之间设有第二橡胶层,同时内管的外壁设有第一凹陷部,有助于增加内管与第一橡胶层的接触面积,保证了衬套径向刚度的同时,减小了衬套的扭转刚度,解决了大摆角的衬套易出现开裂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衬套的疲劳寿命,从而提高了整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衬套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悬挂上摆臂总成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悬挂上摆臂总成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D-D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悬挂上摆臂总成的球铰组件的剖视图。

图中:1-摆臂本体,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第三连接部,2-球铰组件,3-衬套孔,4-衬套,21-壳体,22-盖板,23-内球座,24-外球座,25-骨架,26-卡箍,27-防尘罩,28-球头销,281-球销柱,282-球头,41-内管,411-第一凹陷部,42-第一橡胶层,43-中间管,431-第二凹陷部,432-凸起部,44-第二橡胶层,45-外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摆臂衬套,包括内管41、中间管43和外管45,内管41与中间管43之间设有第一橡胶层42,中间管43与外管45之间设有第二橡胶层44;内管41的外壁与第一橡胶层42接触的区域上设有第一凹陷部411,第一凹陷部411朝着汽车摆臂衬套的中心轴方向延伸。通过设置内管41、中间管43和外管45,同时内管41的外壁设有第一凹陷部411,以增加内管41与第一橡胶层42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有助于防止衬套4开裂,该结构在保证衬套4径向刚度的同时,减小了衬套4的扭转刚度,解决了大摆角的衬套4易出现开裂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衬套4的疲劳寿命。

优选地,中间管43的外壁与第二橡胶层44接触的区域上设有第二凹陷部431,第二凹陷部431朝着汽车摆臂衬套的中心轴方向延伸,进一步增加中间管43与第二橡胶层44的接触面积。另外,中间管43的内壁与第一橡胶层42接触的区域上设有凸起部432,凸起部432朝着汽车摆臂衬套的中心轴方向延伸,优选地,凸起部432正对第二凹陷部431设置,以便于进一步增加中间管43的内壁与第一橡胶层42的接触面积,使得第一橡胶层42与中间管43紧密配合。此外,考虑到中间管43和外管45可对内管41起到加强的作用,使得衬套4的整体强度高,内管41、中间管43和外管45的轴向长度依次减小。此外,值得说明的是,内管41与中间管43之间可通过硫化设置第一橡胶层42,中间管43与外管45之间可通过硫化设置第二橡胶层44,硫化是指线性高分子通过交联作用而形成的网状高分子的工艺过程。

如图2-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挂上摆臂总成,包括摆臂本体1,摆臂本体1的两端设有上述的衬套4;摆臂本体1的中部设有球铰组件2。

具体地,结合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的摆臂本体1呈“U”形,以使得摆臂本体1的整体性能好以及使用更加方便,摆臂本体1包括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和第三连接部13,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设在摆臂本体1的两端,第三连接部13设在摆臂本体1的中部,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和第三连接部13的位置关系呈三角形分布,在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12部均设有上述的衬套4,第三连接部13设有球铰组件2。值得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位于“U”形的摆臂本体1的两个自由端。

另外,摆臂本体1设为锻铝件,锻铝件的材料和结构在保证摆臂本体1强度的同时,有助于减轻摆臂本体1的重量,有利于摆臂本体1的轻量化。此外,结合图3和图4,摆臂本体的截面呈“凸”形,进一步有助于实现摆臂本体在根据受力规律下的轻量化。

此外,衬套4与摆臂本体1过盈配合,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均加工有衬套孔3,衬套4与衬套孔3过盈配合,以使得衬套4与衬套孔3紧密连接,便于使用。值得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可以分别设置第一衬套孔、第二衬套孔,第一衬套孔和第二衬套孔的尺寸规格完全相同,本实施例将第一衬套孔和第二衬套孔统一为衬套孔3,另外,第一衬套孔和第二衬套孔上通过过盈配合分别压装上述的衬套4,即使得衬套4的外管45分别与第一衬套孔和第二衬套孔过盈配合。另外,球铰组件2与摆臂本体1一体成型,以使得球铰组件2与摆臂本体1连接更加稳固,方便球铰组件2的使用。

值得说明的是,球铰组件2可以采用现有常规技术。具体地,如图5所示,球铰组件2包括壳体21、球头销28、球头座以及防尘罩27;球头销28包括球销柱281以及位于球销柱281一端的球头282,球头282安装于球头座内,球头座安装在壳体21内;防尘罩27的一端与壳体21相连,另一端与球销柱281相连。此外,球头座还包括内球座23以及与内球座23连接的外球座24,内球座23的一侧与球头282相连,另一侧与外球座24相连,外球座24位于壳体21与内球座23之间。此外,在壳体21上还可以设置盖板22,以起到连接和防护的作用。壳体21上还可以设置凹槽,防尘罩27可以通过卡箍26固定于凹槽内,便于将防尘罩27与壳体21稳固连接。值得说明的是,在球销柱281与球头282连接处设有骨架25,骨架25的一端与壳体21接触,另一端与防尘罩27的内壁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汽车摆臂衬套和悬挂上摆臂总成,通过设置三骨架衬套结构,该结构保证了衬套4径向刚度的同时,减小了衬套4的扭转刚度,解决了大摆角的衬套4易出现开裂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衬套4的疲劳寿命,从而提高了整车安全性,进一步,摆臂本体1设为锻铝件,在保证摆臂本体1强度的同时,有助于减轻摆臂本体1的重量,有利于摆臂本体1的轻量化。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