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4276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底座,尤其涉及一种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



背景技术:

常见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多是不可调整角度,如此,造成使用者无法依据需求,而调整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角度。为此,相关业者虽有开发出可调整角度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但其使用不方便,且容易发生夹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的角度不易调整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其用以与一儿童安全座椅的座椅本体可拆卸地设置,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包括:一底座本体、一活动件及一操作件。底座本体设置有能与座椅本体相互固定的结构,底座本体包含有一底部结构及一顶部结构,底部结构与顶部结构彼此相互固定;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置放于一平面时,底部结构的部分对应抵靠于平面。活动件的一端可旋转地枢接于底座本体,活动件能被操作而以与底座本体相互枢接的一端为中心,向远离或靠近底座本体的方向旋转;活动件的一端更包含有多个调整结构;其中,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置放于平面时,活动件的部分对应抵靠于平面。操作件可旋转地设置于底座本体的一端,操作件邻近于多个所述调整结构设置,且操作件具有至少一个卡固结构,该卡固结构能选择性地与部分的调整结构相互卡固,以限制活动件相对于底座本体的活动范围。其中,操作件被外力作用而向远离底座本体方向旋转时,该卡固结构能脱离彼此相互卡固的调整结构,而活动件得以被外力作用向远离或靠近底座本体的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的儿童安全座椅底座更包含有多个弹性件,该操作件被外力作用,而向远离该底座本体的方向旋转时,多个所述弹性件被压缩而对应产生一弹性回复力,该操作件不再被外力作用时,多个所述弹性件能使该操作件回复至未被作用时的状态。

优选地,该底座本体更包含有一盖板,其设置于该底座本体的一端,该盖板包含有一盖板开口,该操作件可旋转地枢接于该盖板;该操作件的部分对应外露于该盖板开口,以供使用者操作该操作件而选择性地使该操作件远离或靠近该底座本体;多个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该盖板及该操作件。

优选地,该操作件包含有一第一操作部,该第一操作部对应外露于该底座本体的一端,该第一操作部邻近于该底部结构的一侧内凹形成有一第一操作凹槽,该第一操作部受外力作用时,该操作件将向远离该底座本体的方向旋转。

优选地,该底座本体的一端具有一操作开口,该操作开口邻近于该活动件的多个所述调整结构设置,而该操作件的第一操作部及该第一操作凹槽对应外露于该操作开口,该操作件的所述卡固结构对应穿过该操作开口,而与部分的多个所述调整结构相互卡固。

优选地,该活动件远离该底座本体的一侧具有一第二操作部,该第二操作部远离该底座本体的一侧内凹形成有一第二操作凹槽,该第二操作凹槽提供使用者操作,以选择性地使该活动件向远离或靠近该底座本体的方向旋转。

优选地,多个所述调整结构为多个贯穿该底座本体的穿孔,且多个所述穿孔彼此间隔地设置,该操作件的该卡固结构的一端呈现为勾状,而所述卡固结构的该端能对应穿设于部分的多个所述穿孔中。

优选地,该底座本体的一端具有一操作开口,该操作开口邻近于该活动件的多个所述调整结构设置,而该操作件的第一操作部及该第一操作凹槽对应外露于该操作开口,该操作件的所述卡固结构对应穿过该操作开口,而与部分的多个所述调整结构相互卡固;该操作件受外力作用而向远离该底座本体方向旋转时,该操作件的部分能对应抵顶抵顶该底座本体邻近于该操作开口的部分,而所述卡固结构则不外露于该操作开口。

优选地,该底座本体的一侧包含有一容置凹槽,该活动件对应位于该容置凹槽中;该活动件具有多个所述调整结构的一侧呈现为曲面,多个所述调整结构彼此间隔地排列设置,且各横排包含有至少两个该调整结构。

优选地,该底座本体相反于设置有该操作件的部分具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与外连通,该底座本体对应于该容置槽设置有一盖体,该盖体枢接于该底座本体,而选择性地遮蔽该容置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使用者可以快速、方便且不会夹手地进行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的角度调整,且整体结构简单而制作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2为儿童安全座椅的组装及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的示意图。

图4~5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盖板与活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的局部剖视图。

图8~9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的局部作动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调整角度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调整角度后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2,其为儿童安全座椅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2,用以与儿童安全座椅S的座椅本体1可拆卸地设置。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2包含有一可与座椅本体1相互固定的结构(例如图中所示的杆体结构C),而座椅本体1则可通过相对应的卡勾结构(图未示),与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安全座椅S的底座2相互连接固定。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6,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的分解及组装示意图。如图所示,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2(以下简称底座2),包含一底座本体20、一活动件21、一操作件22、两个弹性件23、一盖板24及一盖体25。活动件21及操作件22可活动地设置于底座本体20,活动件21及操作件22能分别相对于底座本体20旋转,且操作件22的部分能与活动件21的部分相互固定,以限制活动件21相对于底座本体20的活动;使用者可以是通过操作操作件22及活动件21,而对应改变活动件21相对于底座本体20的位置,进而改变底座2的角度。

进一步来说,底座本体20包含有一底部结构201及一顶部结构202,底部结构201可以是通过多个锁固件(例如螺丝)与顶部结构202彼此相互固定。底座2置放于一平面(图未示)时,底部结构201的部分是对应抵靠于平面。其中,底部结构201及顶部结构202的外型及其相对应的固定结构,不局限于图中所示,其可依据需求加以变化。

活动件21的一端(如图中标号211所示的位置)可旋转地枢接于底座本体20,且活动件21能被操作而以与该底座本体20相互枢接的一端为中心,向远离或靠近底座本体20的方向旋转。在具体的应用中,底座本体20的顶部结构202面对于底部结构201的一侧,可以是内凹形成有一凹槽2021,而底部结构201对应于该凹槽2021可以是具有一开口2011,亦即,底座本体20的一侧可以是内凹形成有一容置凹槽SP(如图7所示),而活动件21可以是对应位于容置凹槽SP中;底座本体20的顶部结构202可以是具有两个枢接孔2022,而活动件21的一端可以是具有两个彼此相对设置的枢接轴211,借此,活动件21的两个枢接轴211可以对应枢接于两个枢接孔2022,且对应设置于凹槽2021及开口2011中。其中,活动件21枢接于底座本体20后,活动件21的部分及底座本体20的部分可以于底座2置放于一平面(图未示)时,共同抵靠于该平面;换句话说,底座2是通过部分的底座本体20及部分的活动件21而固定设置于平面,借此,当活动件21受外力作用,而向远离或靠近底座本体20的方向移动时,将对应改变底座2整体的角度。

活动件21相反于具有两个枢接轴211的一端,形成有一曲面结构212,该曲面结构212形成有多个调整结构213,多个所述调整结构213例如可以是多个贯穿活动件21设置的穿孔,而多个所述穿孔可以是彼此间隔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穿孔213的数量可以依据需求加以变化,较佳地,每一横排是具有两个以上的穿孔。

如图6所示,操作件22包含有两个枢接杆件221、多个卡固结构222及一第一操作部223;两个枢接杆件221设置于操作件22彼此相对的两端,多个卡固结构222及第一操作部223则对应设置于操作件22彼此相反的两侧。操作件22的两个枢接杆件221对应枢接于盖板24的两个枢接孔241,而操作件22能被操作而选择性地相对于盖板24旋转。如图5及图7所示,所述盖板24是对应设置于底座本体20的一端,而操作件22则对应于被操作时,可选择性地向远离或靠近底座本体20的方向旋转;当然,在其他的应用中,操作件22亦可以是直接枢接于底座本体20,而非枢接于固定于底座本体20上的盖板24,于此不加以限制。于本实施例图中,是以多个卡固结构222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卡固结构222可以是依据需求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在较佳的应用中,操作件22的两个枢接杆件221可以是分别套设有一弹性件23,且各弹性件23的一端可以是固定设置于操作件22,各弹性件23的另一端则可以是固定设置于盖板24(或是底座本体20)。借此,当操作件22受外力作用,而向远离底座本体20的方向旋转时,两个弹性件23将被扭转,而对应产生一弹性回复力;而,当外力不再作用于操作件22时,操作件22则可通过两个弹性件23所产生的弹性回复力,自动地回复至未被外力作用时的状态。较佳地,盖板24设置于底座本体20时,是对应遮蔽多个所述弹性件23,借此避免相关使用者,误触多个所述弹性件23而造成伤害或是造成弹性件23的损坏。

如图5至图7所示,底座本体20对应设置盖板24的一端具有一操作开口2023,且该操作开口2023与底座本体20的凹槽2021相互连通,而盖板24对具有一盖板开口242;枢接有操作件22的盖板24固定设置于底座本体20时,操作件22的多个所述卡固结构222则对应外露于凹槽2021(容置凹槽SP),而操作件22的第一操作部223则对应外露于操作开口2023及盖板开口242。

操作件22的各该卡固结构222的末端可以是呈现为勾状,且多个所述卡固结构222的个数是对应于活动件21的多个所述调整结构213的个数,而当操作件22对应设置于底座本体20的一端时,外露于凹槽2021中的多个所述卡固结构222则对应与部分的调整结构213(穿孔)相互卡固,借此限制活动件21相对于底座本体20的旋转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使用者更方便地操作所述操作件22及活动件21,所述第一操作部223邻近于底部结构201的一侧,可以是内凹形成有一第一操作凹槽2231,借此,使用者的部分手指可伸入第一操作凹槽2231,而方便地使操作件22将向远离底座本体20的方向旋转;当然,所述第一操作部223及所述第一操作凹槽2231是对应外露于底座本体20的操作开口2023,以便于使用者操作。相对地,活动件21远离底座本体20的一侧亦可以是具有一第二操作部214,第二操作部214远离底座本体20的一侧同样可以内凹形成有一第二操作凹槽2141,借此,使用者的部分手指可伸入第二操作凹槽2141中,而方便地使活动件21相远离或靠近底座本体20的方向旋转。

请参阅图7,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2的局部剖视图。如图所示,当操作件22的多个所述卡固结构222对应与活动件21的部分穿孔(调整结构213)相互固定时,活动件21及操作件22皆无法相对于底座本体20移动,而底座本体20、活动件21及操作件22则呈现为固定的状态。

如图8所示,当使用者通过第一操作部223,而使操作件22向远离底座本体20的方向旋转时,多个所述卡固结构222能对应与多个所述穿孔213分离,从而使得活动件21可相对于底座本体20活动;此时,使用者可以是通过第二操作部214,来使活动件21向靠近或远离底座本体20的方向移动,进而改变活动件21相对于底座本体20的位置。在较佳的应用中,可以是使操作开口(2023)的口径小于操作件22延伸形成多个所述卡固结构222的长度;如此,当操作件22受外力作用,而向远离底座本体20旋转时,多个所述卡固结构222能对应抵顶于底座本体20邻近于操作开口(2023)的部分,而多个所述卡固结构222则不会外露于操作开口(2023),借此,可有效避免卡固结构222损毁,且同时可避免儿童将手指伸入容置凹槽(SP)中,而发生夹手的问题。

如图9及图10所示,当使用者调整活动件21至特定位置后,可以是放松所述操作件22,而使操作件22受所述弹性件23的作用,自动地向底座本体20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多个所述卡固结构222能对应穿设于活动件21不同的穿孔213中,据以再次与活动件21相互固定,如此,使用者即可完成调整底座2角度的作业。

特别说明的是,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较佳的应用中,底座本体20相反于设置有操作件22的部分可以是具有一容置槽2024,容置槽2024与外连通,且底座本体20可以是对应于该容置槽2024设置有一盖体25,盖体25枢接于底座本体20,而该盖体25可选择性地遮蔽该容置槽2024。如此,使用者则可利用该容置槽2024设置相关婴儿用品。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