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5769发布日期:2018-07-17 23:31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hev(hybridelectricalvehicle:混合动力电动机动车)及ev(electricalvehicle:电动机动车)等车辆中设置有收容蓄电池(高压蓄电池)、dc-dc转换器、逆变器等高压系统设备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种车辆具备用于将高压系统设备的温度维持在适当范围内的冷却机构,以便防止异常的温度上升引起的高压系统设备的性能劣化。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中,将冷却风从车室取入到在后部座位的后方下部配置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内,并且将冷却高压系统设备后的冷却风向车室及行李箱分散排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41945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这种车辆中,即使将冷却高压系统设备后的冷却风向车室及行李箱分散排出,在存在排出的排气(热气)的偏颇时,也有可能给乘客带来不适感。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冷却高压系统设备并从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向车内排出的冷却风适当称为“冷却排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其使高压系统设备的冷却排气在车宽方向上分散,由此能够减少冷却排气的偏颇引起的乘客的不适感。

本发明提供以下方案。

第一方案为一种车辆(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v),其具备:

形成车室(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室11)的地板部的底板(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底板16);

铺设在所述底板上的地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地毯20);

配置于所述车室的后部的后部座位(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部座位10);

配置于所述后部座位下且收容高压系统设备(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高压系统设备d)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以及

从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排出冷却所述高压系统设备后的冷却风的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流路f),其中,

在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形成有车宽方向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宽方向空间s1、s2),

所述排气流路与所述车宽方向空间连通。

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车宽方向空间(s1)形成于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前表面与所述地毯之间。

第三方案在第一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车宽方向空间(s2)形成于从所述底板的后端部立起的上弯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上弯部16a)的前表面与所述地毯之间。

第四方案在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车辆还具备将所述排气流路分支为右前方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前方排气流路f1)、左前方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前方排气流路f2)及后方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方排气流路f3)的分支构件(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分支管道14),

所述冷却风经由所述右前方排气流路、所述左前方排气流路及所述后方排气流路向车内排出。

第五方案在第四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车辆具备:

从所述底板的右端部立起的车辆右侧车身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右侧车身部18r);

从所述底板的左端部立起的车辆左侧车身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左侧车身部18l);

在所述车辆右侧车身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右侧前后方向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侧前后方向空间s3);以及

在所述车辆左侧车身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左侧前后方向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侧前后方向空间s4),

所述分支构件配置于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右侧,

所述右前方排气流路与所述右侧前后方向空间连通,

所述左前方排气流路经由所述车宽方向空间与所述左侧前后方向空间连通,

所述后方排气流路与朝向车辆右后方的后方排气管道(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方排气管道21)连通。

第六方案在第四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车辆具备:

从所述底板的右端部立起的车辆右侧车身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右侧车身部18r);

从所述底板的左端部立起的车辆左侧车身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左侧车身部18l);

在所述车辆右侧车身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右侧前后方向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侧前后方向空间s3);及

在所述车辆左侧车身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左侧前后方向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侧前后方向空间s4),

所述分支构件配置于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左侧,

所述左前方排气流路与所述左侧前后方向空间连通,

所述右前方排气流路经由所述车宽方向空间与所述右侧前后方向空间连通,

所述后方排气流路与朝向车辆左后方的后方排气管道(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方排气管道21)连通。

第七方案在第五方案或第六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车辆具备将暖风向所述车室的脚下空间吹出的加热器管道(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管道19),

所述右侧前后方向空间及所述左侧前后方向空间与形成在所述加热器管道与所述地毯之间的管道周边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管道周边空间s5、s6)连通,

所述右侧前后方向空间内及所述左侧前后方向空间内的所述冷却风经由所述管道周边空间向所述车室排出。

第八方案在第五方案至第七方案中任一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地毯具备用于将所述右侧前后方向空间内及所述左侧前后方向空间内的所述冷却风向所述车室排出的排气孔(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孔20e)。

第九方案为一种车辆(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v),其具备:

配置于车室(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室11)的后部的后部座位(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部座位10);

配置于所述后部座位下且收容高压系统设备(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高压系统设备d)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以及

从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排出冷却所述高压系统设备后的冷却风的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流路f),其中,

所述车辆还具备将所述排气流路分支为右前方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前方排气流路f1)、左前方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前方排气流路f2)及后方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方排气流路f3)的分支构件,

所述冷却风经由所述右前方排气流路、所述左前方排气流路及所述后方排气流路向车内排出。

第十方案在第九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分支构件在第一分支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分支部14a)将所述排气流路分支出所述左前方排气流路和所述右前方排气流路中的任一方,且在比所述第一分支部靠下游的第二分支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分支部14b)将所述排气流路分支为所述左前方排气流路和所述右前方排气流路中的另一方及所述后方排气流路。

第十一方案在第九方案或第十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在内部收容冷却风扇(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冷却风扇8),

所述冷却风扇具备风扇壳体(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风扇壳体8a)、内装于该风扇壳体的旋转风扇(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旋转风扇8b)、以及配置于该旋转风扇的中心部且驱动旋转风扇旋转的马达(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马达8c),

进气口(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进气口8d)形成于作为所述旋转风扇的旋转轴方向的所述风扇壳体的下表面部,

排气口(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口8e)以沿着所述旋转风扇的切线方向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风扇壳体的侧面,

所述冷却风扇配置成所述排气口朝着所述分支构件而朝向斜上方。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由于冷却高压系统设备后的冷却风的排气流路与沿着车宽方向的车宽方向空间连通,因此能够使高压系统设备的冷却排气在车宽方向上分散而减少冷却排气的偏颇引起的乘客的不适感。另外,由于利用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与地毯之间来形成车宽方向空间,因此能够节省空间且以低成本使冷却排气在车宽方向上分散。

根据第二方案,能够利用形成于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前表面与地毯之间的车宽方向空间来使高压系统设备的冷却排气在车宽方向上分散。

根据第三方案,能够利用形成于从底板的后端部立起的上弯部的前表面与地毯之间的车宽方向空间来使高压系统设备的冷却排气在车宽方向上分散。

根据第四方案,通过经由右前方排气流路、左前方排气流路及后方排气流路使高压系统设备的冷却排气向三个方向分散,由此不仅能够进一步减少冷却排气的偏颇引起的乘客的不适感,还能够降低排气噪音。

根据第五方案、第六方案,能够利用形成于车辆右侧车身部与地毯之间的右侧前后方向空间、形成于车辆左侧车身部与地毯之间的左侧前后方向空间来使高压系统设备的冷却排气进一步分散。

根据第七方案,能够利用管道周边空间将右侧前后方向空间内及左侧前后方向空间内的冷却风向车室分散排出。

根据第八方案,能够将右侧前后方向空间内及左侧前后方向空间内的冷却风从地毯的排气孔向车室分散排出。

根据第九方案,通过经由右前方排气流路、左前方排气流路及后方排气流路使高压系统设备的冷却排气向三个方向分散,由此不仅能够减少冷却排气的偏颇引起的乘客的不适感,还能够降低排气噪音。

根据第十方案,分支构件在第一分支部将排气流路分支出左前方排气流路和右前方排气流路中的任一方,在比第一分支部靠下游的第二分支部将排气流路分支为左前方排气流路和右前方排气流路中的另一方及后方排气流路,因此与在一个分支部使冷却排气向三个方向分散的情况相比,能够向三个方向有效地分散冷却排气。

根据第十一方案,能够使冷却高压系统设备后的冷却风顺畅地朝向分支构件流动,且能够降低压力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中从后斜上方观察由地毯覆盖的地板部及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的立体图。

图2是从前斜上方观察取下地毯后的车辆的地板部及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的立体图。

图3是从前斜上方观察取下地毯后的车辆的地板部及取下分支管道并从收容凹部浮起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x-x剖视图。

图5是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6是图5的y-y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地毯的排气孔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管道周边空间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沿着附图标记的方向来观察的,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按照从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后方表示为rr、左方表示为l、右方表示为r、上方表示为u、下方表示为d。

[车辆]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v例如为混合动力车,搭载有对高压系统设备d(参照图4。)进行收容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配置于在底板fp上凹陷设置的收容凹部h,并紧固连结于底板fp。

[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

首先,参照图1~图6对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进行说明。

图1~图6所示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具备壳体3、覆盖壳体3的开口的盖4,在内部空间收容有蓄电池1等高压系统设备d及对蓄电池1进行冷却的冷却用部件c。冷却用部件c包含进气格栅5、内部进气管道6、第一内部排气管道7、冷却风扇8、第二内部排气管道9等。

壳体3是具有在车宽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树脂制的构件,并一体地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壳体主体3a和从壳体主体3a的开口缘部整周地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3b。

盖4一体地具有堵塞壳体主体3a的开口的盖主体4a和从盖主体4a的下端缘部整周地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4b,在盖主体4a的上表面支承后部座位10的座部。在盖主体4a的前表面左侧形成有用于从车室11向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内部吸入冷却风的进气孔4c,在盖主体4a的上表面右侧形成有用于将冷却高压系统设备d后的冷却风向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外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室11及行李箱12)排出的排气孔4d。

如图4所示,盖4的凸缘部4b经由环状的密封构件13与壳体3的凸缘部3b重合。重合的两个凸缘部3b、4b经由多个螺栓b紧固连结于底板fp。

冷却用部件c构成冷却风流路,该冷却风流路通过从车室11吸入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内部的冷却风来冷却蓄电池1,并将冷却后的冷却风向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外部排出。

蓄电池1是由多个单电池2构成的蓄电池模块,在本实施方式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中至少收容有上下配置两层的两个以上的蓄电池1。多个单电池2隔着沿着前后方向的间隙(未图示)而并列配置,并由通过这些间隙的冷却风冷却。

进气格栅5安装于在盖4上形成的进气孔4c,从后部座位10的前表面下方向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内部取入冷却风。内部进气管道6与进气格栅5连通,并且覆盖蓄电池1的前表面。另外,第一内部排气管道7覆盖蓄电池1的后表面,并且经由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内部空间与冷却风扇8连通。

当冷却风扇8驱动时,冷却风从车室11经由进气格栅5被吸入到内部进气管道6的内部,该冷却风通过蓄电池1的间隙而流入第一内部排气管道7,由此冷却蓄电池1的各单电池2。而且,冷却蓄电池1并流入到第一内部排气管道7中的冷却风被向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内部空间放出后,被冷却风扇8吸入,并经由第二内部排气管道9向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外部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8为西洛克风扇,如图6所示,具备风扇壳体8a、内装于该风扇壳体8a的旋转风扇8b、以及配置于该旋转风扇8b的中心部且驱动旋转风扇8b旋转的马达8c。冷却风扇8的进气口8d形成于作为旋转风扇8b的旋转轴方向的风扇壳体8a的下表面部,冷却风扇8的排气口8e以沿着旋转风扇8b的切线方向的方式突出形成于风扇壳体8a。

冷却风扇8在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内部以向右上倾斜的倾斜姿态配置,以便在从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内部空间吸入冷却蓄电池1后的冷却风并将吸入的冷却风经由第二内部排气管道9从盖4的排气孔4d排出时,使排气口8e朝着排气孔4d而朝向斜上方。而且,从排气孔4d排出的冷却风经由与排气孔4d连接的分支管道14向车室11及行李箱12分散排出。

[底板]

接着,参照图1~图4、图7、图8对底板fp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底板fp具备构成车室11的地板部的前底板16和构成行李箱12的地板部的后底板17。前底板16与后底板17在后部座位10的下方连接,并且其车宽方向两端部与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辆右侧车身部18r及车辆左侧车身部18l连结。在后底板17的前侧凹陷设置有收容凹部h,在该收容凹部收容有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

在前底板16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立起的上弯部16a,在前底板16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有中央通道16b。中央通道16b以使前底板16向上方凸起的方式弯曲,在下方形成的梯形通道空间中配置有用于排出发动机的排气的排气管(未图示)等。

车室11的地板部通过形成地板面的前底板16、从前底板16的右端部立起的车辆右侧车身部18r、从前底板16的左端部立起的车辆左侧车身部18l、以及从前底板16的后端部立起的上弯部16a而形成为具有规定的深度的托盘形状。另外,在车室11的地板部上,在前侧配置有使暖风向车室11的脚下空间吹出的左右一对的加热器管道19。加热器管道19的吹出部19a位于前部座位(未图示)的下方,朝向后方吹出暖风。

如图1所示,在车室11的地板部铺设有地毯20。地毯20具备:覆盖前底板16及中央通道16b的地毯主体20a;从前底板16的右端部立起而覆盖车辆右侧车身部18r的右侧立起部20b;从前底板16的左端部立起而覆盖车辆左侧车身部18l的左侧立起部20c;以及从前底板16的后端部立起而覆盖上弯部16a的后侧立起部20d。

如图4所示,在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与地毯20的后侧立起部20d之间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的车宽方向空间s1、s2。车宽方向空间s1形成于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前表面(盖4的前表面)与地毯20的后侧立起部20d之间,车宽方向空间s2形成于上弯部16a的前表面与地毯20的后侧立起部20d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v具备两种车宽方向空间s1、s2,但也可以为任一方。另外,车宽方向空间s1、s2可以连通,也可以不连通。

另外,在车辆右侧车身部18r与地毯20的右侧立起部20b之间形成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右侧前后方向空间s3,在车辆左侧车身部18l与地毯20的左侧立起部20c之间形成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左侧前后方向空间s4。左侧前后方向空间s4在其后端侧与车宽方向空间s1、s2的左端部连通。另外,如图7所示,地毯20在右侧立起部20b及左侧立起部20c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具有排气孔20e。这些排气孔20e使右侧前后方向空间s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与车室11连通,并且使左侧前后方向空间s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与车室11连通。

而且,地毯20具备与加热器管道19的吹出位置对应而形成的左右的鼓出部20f。左右的鼓出部20f覆盖未图示的横梁并沿着车宽方向向上方鼓出,在形成于鼓出部20f与前底板16之间的左右的管道周边空间s5、s6分别配置有加热器管道19的吹出部19a。如图8所示,加热器管道19的吹出部19a经由在鼓出部20f形成的吹出孔20g向车室11吹出暖风。另外,右侧的管道周边空间s5在其右端部与右侧前后方向空间s3连通,左侧的管道周边空间s6在其左端部与左侧前后方向空间s4连通。

[排气流路]

接着,对冷却高压系统设备d后的冷却风的排气流路f进行说明。

如图5及图6所示,从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排气孔4d排出的冷却风由在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右侧上表面部设置的分支管道14向三个方向分支后,向车室11及行李箱12分散排出。分支管道14在将冷却风的排气流路f分支为右前方排气流路f1、左前方排气流路f2及后方排气流路f3时,在第一分支部14a将排气流路f分支出左前方排气流路f2和右前方排气流路f1中的任一方,在比第一分支部14a靠下游的第二分支部14b将排气流路f分支为左前方排气流路f2和右前方排气流路f1中的另一方及后方排气流路f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分支部14a分支出左前方排气流路f2,在第二分支部14b分支为右前方排气流路f1和后方排气流路f3,但也可在第一分支部14a分支出右前方排气流路f1,在第二分支部14b分支为左前方排气流路f2和后方排气流路f3。

右前方排气流路f1的前端部与右侧前后方向空间s3的后端部连通。因此,在分支管道14中分支到右前方排气流路f1的冷却风通过右侧前后方向空间s3而从排气孔20e向车室11的右侧排出,并且进一步通过右侧的管道周边空间s5而从吹出孔20g向车室11的右侧排出。

左前方排气流路f2的前端部经由车宽方向空间s1、s2与左侧前后方向空间s4的后端部连通。因此,在分支管道14中分支到左前方排气流路f2的冷却风通过车宽方向空间s1、s2及左侧前后方向空间s4而从排气孔20e向车室11的左侧排出,并且进一步通过左侧的管道周边空间s6而从吹出孔20g向车室11的左侧排出。

后方排气流路f3的前端部与朝向车辆右后方的后方排气管道21连通。因此,在分支管道14中分支到后方排气流路f3的冷却风通过后方排气管道21向行李箱12排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v,冷却高压系统设备d后的冷却风的排气流路f与沿着车宽方向的车宽方向空间s1、s2连通,因此能够使高压系统设备d的冷却排气在车宽方向上分散而减少冷却排气的偏颇引起的乘客的不适感。

另外,由于利用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与地毯20之间来形成车宽方向空间s1、s2,因此能够节省空间且以低成本使冷却排气在车宽方向上分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在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前表面与地毯20之间形成的车宽方向空间sl来使高压系统设备d的冷却排气在车宽方向上分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在从前底板16的后端部立起的上弯部16a的前表面与地毯20之间形成的车宽方向空间s2来使高压系统设备d的冷却排气在车宽方向上分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高压系统设备d的冷却排气经由右前方排气流路f1、左前方排气流路f2及后方排气流路f3向三个方向分散,由此不仅能够进一步减少冷却排气的偏颇引起的乘客的不适感,还能够降低排气噪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在车辆右侧车身部18r与地毯20之间形成的右侧前后方向空间s3、在车辆左侧车身部18l与地毯20之间形成的左侧前后方向空间s4来使高压系统设备d的冷却排气进一步分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管道周边空间s5、s6将右侧前后方向空间s3内及左侧前后方向空间s4内的冷却风向车室11分散排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右侧前后方向空间s3内及左侧前后方向空间s4内的冷却风从地毯20的排气孔20e向车室11分散排出。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分支管道14在第一分支部14a将排气流路f分支出左前方排气流路f2和右前方排气流路f1中的任一方,且在比第一分支部14a靠下游的第二分支部14b将排气流路f分支为左前方排气流路f2和右前方排气流路f1中的另一方及后方排气流路f3,因此与在一个分支部使冷却排气向三个方向分散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冷却排气向三个方向有效地分散。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8配置成排气口8e朝着分支管道14(排气孔4d)而朝向斜上方,因此能够使冷却高压系统设备d后的冷却风顺畅地朝向分支管道14流动,且能够降低压力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良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成为本发明的对象的高压系统设备d而例示了蓄电池1,但成为本发明的对象的高压系统设备也可以为蓄电池、dc-dc转换器、逆变器中的任一个或其中的两个以上的组合。

另外,分支管道14也可配置于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的左侧。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左前方排气流路f2与左侧前后方向空间s4连通,右前方排气流路f1经由车宽方向空间s1、s2与右侧前后方向空间s3连通,后方排气流路f3与朝向车辆左后方的后方排气管道21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是基于在2015年12月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5-237805)而得到的申请,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而取入于此。

附图标记说明:

8冷却风扇;

8a风扇壳体;

8b旋转风扇;

8c马达;

8d进气口;

8e排气口;

10后部座位;

11车室;

14分支管道(分支构件);

14a第一分支部;

14b第二分支部;

16前底板(底板);

16a上弯部;

18l车辆左侧车身部;

18r车辆右侧车身部;

19加热器管道;

20地毯;

20e排气孔;

21后方排气管道;

d高压系统设备;

f排气流路;

f1右前方排气流路;

f2左前方排气流路;

f3后方排气流路;

p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

s1、s2车宽方向空间;

s3右侧前后方向空间;

s4左侧前后方向空间;

s5、s6管道周边空间;

v车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