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0417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扣环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能够通过移动部件的移动来移动扣环的扣环装置。



背景技术:

有一种扣环装置,在框架等引导机构的内侧设置有可动螺母等移动部件,移动部件被引导机构引导而移动从而移动扣环(作为一个例子,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在这种扣环装置中,移动部件与引导机构的内侧面滑动接触。因此,在移动扣环时由于移动部件移动而产生声音。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849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目的是得到能够抑制在移动扣环时产生声音的扣环装置。

技术方案1所述的扣环装置具备:扣环,该扣环能够卡合安全带装置的舌片;移动部件,通过该移动部件的移动使上述扣环移动;滑动部件,该滑动部件设置于上述移动部件,随着上述移动部件而移动;以及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通过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使上述滑动部件滑动并引导上述滑动部件,并且该引导部件与上述滑动部件之间的摩擦小于该引导部件与上述移动部件之间的摩擦。

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扣环装置中,在移动部件移动而扣环移动时,滑动部件随着移动部件而移动从而滑动部件相对于引导部件滑动。由此滑动部件被引导部件引导。

这里,滑动部件与引导部件之间的摩擦比移动部件与引导部件之间的摩擦小,所以能够抑制在移动扣环时产生声音。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扣环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扣环装置中,上述滑动部件由比上述引导部件软质的材料形成。

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扣环装置中,滑动部件由比引导部件软质的材料形成,所以能够抑制在移动扣环时因滑动部件与引导部件之间的摩擦产生声音。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扣环装置,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扣环装置中,上述滑动部件具备弹性变形部,该弹性变形部从上述引导部件受力而能够弹性变形,上述弹性变形部通过上述滑动部件向上述引导部件侧的变位而从上述引导部件受力。

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扣环装置中,若滑动部件向引导部件侧变位,则滑动部件的弹性变形部从引导部件受力,由此,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因此,滑动部件向引导部件侧位移,由此,能够缓和因滑动部件与引导部件抵接产生的冲击。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扣环装置,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3中任一项记载的扣环装置中,具备:减摩部件,该减摩部件被设置在上述滑动部件与上述引导部件之间从而减少上述滑动部件与上述引导部件之间的摩擦;和存积部,该存积部被设置于上述滑动部件的与上述引导部件抵接的部分,存积上述减摩部件。

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扣环装置中,在滑动部件的与引导部件抵接的部分设置存积部,在该存积部存积减摩部件。该减摩部件设置在滑动部件与引导部件之间,从而减少滑动部件与引导部件之间的摩擦。由此,能够有效抑制在移动扣环时产生声音。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扣环装置,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扣环装置中,上述存积部在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的一侧端,在上述滑动部件中的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一侧端开口,并且,与上述存积部在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的中间部相比,上述存积部在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的一侧端,在与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以及上述存积部跟上述引导部件的对置方向这两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尺寸大。

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扣环装置中,存积部在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的一侧端,在滑动部件中的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的一侧端开口,并且,与存积部在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的中间部相比,存积部在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的一侧端,在与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以及存积部跟引导部件的对置方向这两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尺寸大。因此,在移动部件移动时,存积部能够将附着于引导部件的减摩部件集中。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发明的扣环装置中,能够抑制在移动扣环时产生声音。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应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扣环装置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扣环装置的侧面剖视图,而且是将罩片取下的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扣环装置的滑块以及滑履的立体图。

图4是沿图2的4-4线的剖视图,图中的单点划线的圆e是将图中的单点划线的圆f放大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4的5-5线的剖视图,图中的单点划线的圆g是将图中的单点划线的圆h放大的剖视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扣环装置的滑履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扣环装置;18框架(引导部件);30滑块(移动部件);44扣环;48安全带装置;52舌片;56滑履(滑动部件);76内侧弹簧片(弹性变形部);78外侧弹簧片(弹性变形部);92润滑脂存储部(存积部);94润滑脂(减摩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此外,各图中,箭头fr表示应用本扣环装置10的车辆前侧,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侧。另外,在说明以下的各实施方式时,对于与在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之前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扣环装置10具备作为驱动机构的扣环驱动装置12。扣环驱动装置12在应用本扣环装置10的座椅14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扣环驱动装置12具备基座片16。基座片16形成为板状,基座片16的长边方向沿车辆前后方向,基座片16的厚度方向沿车辆上下方向。在基座片16的车辆上侧设置有作为引导部件的框架18。框架18由铁、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通过螺栓等紧固机构固定于车辆的车体的底部等车体侧。

如图4所示,框架18具备上壁20。上壁20形成为板状,上壁20的长边方向沿车辆前后方向,基座片16的厚度方向沿车辆上下方向。上壁20在车辆上下方向与基座片16对置。从上壁20的车宽方向内侧端向车辆下侧伸出有内侧引导壁22,从上壁20的车宽方向外侧端向车辆下侧伸出有外侧引导壁24。

上述内侧引导壁22以及外侧引导壁24呈板状。内侧引导壁22以及外侧引导壁24的长边方向沿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引导壁22以及外侧引导壁24的厚度方向沿车宽方向,内侧引导壁22与外侧引导壁24在车宽方向对置。在内侧引导壁22与外侧引导壁24之间设置有作为驱动部的驱动螺杆26。驱动螺杆26的中心轴线方向沿车辆前后方向,驱动螺杆26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框架18的车辆前侧设置有作为驱动力输出机构的马达促动器28。驱动螺杆26的车辆前侧的端部与马达促动器28连结,驱动螺杆26借助从马达促动器28的马达输出的驱动力绕驱动螺杆26的中心轴线旋转。马达促动器28的马达与马达驱动器、ecu等控制机构(图示省略)电连接,马达促动器28的马达由控制机构控制。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与外侧引导壁24之间设置有作为移动部件的滑块30。滑块30由铁等金属形成。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沿正交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向剖切滑块30而得的滑块30的剖面形状中,滑块30的比车辆上下方向中间部更靠车辆下侧部分为长方形,滑块30的比车辆上下方向中间部更靠车辆上侧部分为半圆形状。

在滑块30形成有螺纹孔32。螺纹孔32沿车辆前后方向贯通滑块30。在螺纹孔32贯通配置有驱动螺杆26(参照图2)。驱动螺杆26与螺纹孔32旋合,在滑块30绕驱动螺杆26的中心轴线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使驱动螺杆26旋转,从而滑块30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

另外,如图4所示,扣环装置10具备作为连结部件的2根线绳34。这些线绳34形成为长条状,沿车宽方向排列设置。如图2所示,在比线绳34的长边方向中间部更靠基端侧,线绳34的长边方向沿车辆前后方向,而且,线绳34的长边方向基端部在比驱动螺杆26更靠车辆下侧与滑块30连结。因此,若滑块30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则线绳34沿其长边方向移动。

并且,如图2所示,在框架18的车辆后侧设置有线引导器36。在线引导器36形成有作为槽部的线引导器槽38。线引导器槽38在线引导器36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开口,并且由设置于线引导器3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罩片40(参照图1)从车宽方向内侧封闭。

并且,线引导器槽38的长边方向一端在线引导器36的车辆前侧面开口,并且线引导器槽38在长边方向中间部朝围绕以车宽方向为轴向的轴的方向弯曲,线引导器槽38的长边方向另一端在线引导器36的车辆上侧面开口。线绳34通过线引导器槽38,线绳34沿着线引导器36的线引导器槽38朝围绕以车宽方向(座椅14的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轴的方向弯曲。并且,在线引导器36的车辆上侧面比开口更靠线绳34的长边方向前端侧向车辆前斜上侧(图2的箭头a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扣环装置10具备扣环罩42。扣环罩42形成为长边方向是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朝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图2的箭头a方向以及箭头b方向)的筒形状。在扣环罩42内的车辆上侧部分设置有扣环44。扣环44具备扣环体46。

扣环体46形成为朝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剖面u字形状,在扣环体46的内侧设置有闩等扣环44的结构部件(图示省略)。若设置于图1所示的安全带装置48的安全带50的舌片52从扣环体46的车辆前斜上侧插入扣环体46的内侧,则设置于扣环体46的闩进入形成于舌片52的孔部,由此,舌片52与扣环44卡合。

另外,如图2所示,扣环装置10具备扣环引导器54。扣环引导器54由比扣环罩42柔软的合成树脂材形成。扣环引导器54是在扣环罩42的长边方向(图2的箭头a方向以及箭头b方向)较长的筒状,扣环罩42的车辆后斜下侧部分与框架18连结。扣环引导器54从扣环罩42的车辆后斜下侧的端部插入扣环罩42,由此,扣环罩42被扣环引导器54引导,能够向车辆前斜上侧(图2的箭头a方向侧)以及车辆后斜下侧(图2的箭头b方向侧)移动。

另外,线绳34在扣环引导器54的内侧通过。线绳34的长边方向前端侧从扣环引导器54的车辆前斜上侧的端部朝扣环引导器54的外侧延伸,与设置于扣环罩42的扣环体46连结。因此,若线绳34向长边方向前端侧移动而使线绳34的长边方向前端部向车辆前斜上侧(图2的箭头a方向侧)移动,则扣环44伴随着扣环罩42向车辆前斜上侧移动。与此相对,若线绳34向长边方向基端侧移动而使线绳34的长边方向前端部向车辆后斜下侧(图2的箭头b方向侧)移动,则扣环44向扣环罩42伴随着车辆后斜下侧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本扣环装置10具备作为滑动部件的滑履56。滑履56由比滑块30、框架18软质的合成树脂材形成,如图4以及图5所示,配置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与外侧引导壁24之间。

如图3所示,滑履56具备基座部58。基座部58形成为板状,在基座部58上配置有滑块30。在基座部58的比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更靠车辆前侧形成有内侧壁部60以及外侧壁部62。内侧壁部60从滑履56的基座部58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车辆上侧立起设置,外侧壁部62从滑履56的基座部58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辆上侧立起设置。

内侧壁部6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外侧壁部6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间隔以及滑履56的基座部58的车宽方向尺寸,比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与外侧引导壁2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间隔稍小。因此,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滑履56配置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与外侧引导壁24之间的状态下,在滑履56与框架18之间沿车宽方向形成间隙。

如图3所示,在滑履56的内侧壁部60以及外侧壁部62的车辆上侧形成有拱形部64。拱形部64形成为沿着滑块30的车辆上侧面弯曲的半圆形状,拱形部6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与滑履56的内侧壁部60的车辆上侧端连结,拱形部6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与滑履56的外侧壁部62的车辆上侧端连结。如图4所示,配置于滑履56的基座部58上的滑块30的车辆上侧面与拱形部64抵接,由此,滑块30相对于滑履56朝车辆上侧的相对变位被抑制。

另外,如图3所示,从滑履56的内侧壁部60的车辆后侧端向车辆后侧伸出有内侧保持片66,从滑履56的外侧壁部62的车辆后侧端向车辆后侧伸出有外侧保持片68。在上述内侧保持片66以及外侧保持片68的车辆后侧端部形成有保持爪70。内侧保持片66的保持爪70从内侧保持片66的车辆后侧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外侧保持片68的保持爪70从外侧保持片68的车辆后侧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如图5所示,上述内侧保持片66以及外侧保持片68的保持爪70与配置于滑履56的基座部58上的滑块30的车辆后侧面抵接,由此,滑块30相对于滑履56朝车辆后侧的相对变位被抑制。

并且,上述内侧保持片66以及外侧保持片68的保持爪70的车辆后侧面成为负载承受面72。若对内侧保持片66的保持爪70的负载承受面72施加来自车辆后侧的负载,则内侧保持片66向车宽方向内侧弹性变形。与此相对,若对外侧保持片68的保持爪70的负载承受面72施加来自车辆后侧的负载,则外侧保持片68向车宽方向外侧弹性变形。

在滑块30被安装于滑履56时,滑块30从滑履56的车辆后侧接近滑履56,滑履56的内侧保持片66以及外侧保持片68的各保持爪70的负载承受面72从车辆后侧被滑块30按压。由此,滑履56的内侧保持片66以及外侧保持片68向车宽方向侧弹性变形,从而滑块30能够在内侧保持片66的保持爪70与外侧保持片68的保持爪70之间通过,能够将滑块30配置于滑履56的基座部58上。

另一方面,如图3以及图5所示,滑履56具备前侧抵接部74。前侧抵接部74形成于比滑履56的拱形部64更靠车辆前侧,并且配置于滑履56的基座部58的车辆上侧。并且,前侧抵接部7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与滑履56的内侧壁部60的车辆上侧端连结,并且前侧抵接部7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与滑履56的外侧壁部62的车辆上侧端连结。滑履56的前侧抵接部74的车辆后侧端与配置于滑履56的基座部58上的滑块30的车辆前侧面抵接,由此,滑块30相对于滑履56朝车辆前侧的相对变位被抑制。

另外,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滑履56的比前侧抵接部74更靠车辆上侧设置有作为弹性变形部的内侧弹簧片76以及外侧弹簧片78。内侧弹簧片76从滑履56的内侧壁部60向车辆前侧伸出。在内侧弹簧片76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内侧第一弯曲部80,内侧弹簧片76在内侧第一弯曲部80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内侧弹簧片76在内侧弹簧片76的车辆后侧端与内侧第一弯曲部80之间,与配置于滑履56的基座部58上的滑块3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抵接。

另外,在内侧弹簧片76的比内侧第一弯曲部80更靠车辆前侧形成有内侧第二弯曲部82。内侧弹簧片76在内侧第二弯曲部82向车辆前侧弯曲,内侧弹簧片76的比内侧第二弯曲部82更靠车辆前侧部分形成内侧滑动部84。

与此相对,外侧弹簧片78从滑履56的外侧壁部62向车辆前侧伸出。如图5所示,在外侧弹簧片78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外侧第一弯曲部86,外侧弹簧片78在外侧第一弯曲部86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外侧弹簧片78在外侧弹簧片78的车辆后侧端与外侧第一弯曲部86之间,与配置于滑履56的基座部58上的滑块3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抵接。

另外,在外侧弹簧片78的比外侧第一弯曲部86更靠车辆前侧形成有外侧第二弯曲部88。外侧弹簧片78在外侧第二弯曲部88向车辆前侧曲,外侧弹簧片78的比外侧第二弯曲部88更靠车辆前侧部分形成外侧滑动部90。

在车宽方向的负载不作用于内侧弹簧片76以及外侧弹簧片78的任一方的状态下,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间隔,在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与框架18的外侧引导壁2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间隔(即框架18的内侧的宽度尺寸)以上。因此,若滑履56配置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与外侧引导壁24之间,则内侧弹簧片76以及外侧弹簧片78的至少一方向内侧引导壁22与外侧引导壁24的对置方向内侧弹性变形。

另外,以使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之间的摩擦,比在使滑块3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内侧引导壁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抵接的状态下移动滑块30的情况下在滑块3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内侧引导壁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小的方式,设定滑履56的材质、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粗糙度等。

并且,设定滑履56的材质、滑履56的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粗糙度等,以使滑履56的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与框架18的外侧引导壁2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之间的摩擦,比在使滑块3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与外侧引导壁2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抵接的状态下移动滑块30的情况下,在滑块3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与外侧引导壁2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小。

另外,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以及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分别形成有作为存积部的润滑脂存储部92。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的润滑脂存储部92是在形成于内侧滑动部8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在车辆前后方向较长的槽,在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的车辆前侧端以及车辆后侧端双方开口。在该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的润滑脂存储部92设置有作为润滑剂而构成减摩部件的润滑脂94。

与此相对,滑履56的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的润滑脂存储部92是形成于外侧滑动部9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在车辆前后方向较长的槽,在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的车辆前侧端以及车辆后侧端双方开口。在该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的润滑脂存储部92设置有润滑脂94。另外,润滑脂94不仅涂覆于润滑脂存储部92,还涂覆于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滑履56的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框架18的外侧引导壁2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等。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在本扣环装置10中,例如若与应用本扣环装置10的座椅14对应的车辆的车门从闭状态变为开状态,则通过该车门的开闭状态的变化,由门控开关(coutesyswitch)等门开闭检测机构等检测机构来检测。另外,例如若乘客96就座于座椅14,则由设置于座椅14的负载传感器等乘客检测机构等检测机构检测乘客96就座于座椅14的情况。根据这样的伴随着乘客乘坐车辆的车门、座椅14的状态的变化,切换从检测机构向控制机构输出的电信号的等级。由此,若驱动马达促动器28使驱动螺杆26旋转,则滑块30将与驱动螺杆26一起旋转。

这里,滑块30设置于滑履56,滑块30相对于滑履56的相对变位被限制。因此,若滑块30与驱动螺杆26一起旋转,则滑履56与滑块30一起旋转。然而,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抵接,滑履56的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与框架18的外侧引导壁24抵接,所以滑履56的旋转被限制,进而滑块30的旋转被限制。由此,若驱动马达促动器28使驱动螺杆26旋转,则滑块30与滑履56一起向车辆后侧滑动。由此,若线绳34向长边方向前端侧移动,则扣环体46被线绳34向车辆前斜上侧按压。

若来自该线绳34的按压力经由扣环体46传递至扣环罩42,则如图2所示,扣环罩42被扣环引导器54引导而向车辆前斜上侧(图2的箭头a方向侧)移动。这样,通过扣环罩42移动,乘客96能够容易将舌片52卡合于扣环44,能够容易佩戴安全带50。

与此相对,若舌片52与扣环44卡合,则从扣环44的扣环开关向控制机构输出的电信号的等级切换。由此若驱动马达促动器28使驱动螺杆26旋转,则滑块30与滑履56一起向车辆前侧滑动。由此,若线绳34向长边方向基端侧移动,则扣环罩42经由扣环体46被线绳34拉伸。由此,扣环罩42被扣环引导器54引导,如图1所示,扣环罩42向车辆后斜下侧(图1的箭头b方向侧)移动。

这里,滑履56由比滑块30、框架18软质的合成树脂材形成。并且,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之间的摩擦,比在使滑块3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内侧引导壁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抵接的状态下移动滑块30的情况下,在滑块3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内侧引导壁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小。

并且,滑履56的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与框架18的外侧引导壁2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之间的摩擦,比在使滑块3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与外侧引导壁2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抵接的状态下移动滑块30的情况下,在滑块3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与外侧引导壁2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小。因此,与在滑块30与框架18抵接的状态下滑块30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在移动扣环44时产生声音。

另外,在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以及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的各自的润滑脂存储部92设置有润滑脂94,而且在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滑履56的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框架18的外侧引导壁2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等也涂覆有润滑脂94。利用该润滑脂94,减少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之间的摩擦,以及滑履56的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与框架18的外侧引导壁2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之间的摩擦。由此,滑履56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顺利地移动,能够有效抑制在移动扣环44时产生声音。

并且,在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以及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分别形成有润滑脂存储部92,在上述润滑脂存储部92设置润滑脂94。因此,能够在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以及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以及外侧引导壁24之间较长期地保持润滑脂94。由此,能够较长期地维持滑履56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圆滑移动以及在移动扣环44时产生声音的抑制。

另外,滑履56的内侧壁部6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外侧壁部6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间隔以及滑履56的基座部58的车宽方向尺寸,比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与外侧引导壁2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间隔稍小。因此,容易向框架18的内侧配置滑履56。

并且,这样,滑履56的内侧壁部6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外侧壁部6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间隔以及滑履56的基座部58的车宽方向尺寸,比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与外侧引导壁2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间隔稍小。因此,在滑履56配置于框架18的内侧的状态下,在滑履56的内侧壁部60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之间以及滑履56的外侧壁部62与框架18的外侧引导壁24之间形成间隙。

因此,例如,若驱动螺杆26朝图4的箭头c方向旋转,则滑履56与滑块30一起绕驱动螺杆26的中心轴线朝图4的箭头c方向旋转,于是滑履56的内侧壁部60接近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履56配置于框架18的内侧的状态下,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抵接。因此,若滑履56朝图4的箭头c方向旋转,则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受到按压反作用力而使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弹性变形。由此,能够缓和因滑履56的旋转而使滑履56的内侧壁部60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抵接时产生的冲击,能够抑制因该冲击产生声音。

另外,驱动螺杆26向图4的箭头d方向旋转,由此,在滑履56朝图4的箭头d方向旋转时,滑履56的外侧壁部62与框架18的外侧引导壁24抵接,但能够通过滑履56的外侧弹簧片78的弹性变形来缓和此时的冲击,能够抑制因该冲击产生声音。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的润滑脂存储部92的车辆上下方向尺寸,在车辆前后方向两侧比在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大。另外,图示省略,但滑履56的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的润滑脂存储部92也和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的润滑脂存储部92相同,车辆上下方向尺寸在车辆前后方向两侧比在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大。

在这样的结构中,滑履56的润滑脂存储部92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以及外侧引导壁2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对置范围在润滑脂存储部92的车辆前侧端以及车辆后侧端比在润滑脂存储部92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大。若滑履56向车辆前后方向滑动,则被涂覆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以及外侧引导壁2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润滑脂94从滑履56的润滑脂存储部92的滑履56的移动方向侧端(车辆前侧端或者车辆后侧端)存入润滑脂存储部92的内侧。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履56的润滑脂存储部92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以及外侧引导壁2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对置范围在润滑脂存储部的车辆前侧端以及车辆后侧端比在润滑脂存储部92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大。因此,在滑履56向车辆前后方向滑动时,能够将被涂覆于框架18的内侧引导壁22的以及外侧引导壁24的润滑脂94沿车辆上下方向从很大的范围集中到润滑脂存储部92。由此,能够在滑履56的润滑脂存储部92长期保持润滑脂94,能够长期维持通过在滑履56形成润滑脂存储部92所得到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结构除了滑履56的车辆上下方向尺寸在润滑脂存储部92的车辆前后方向两侧比在润滑脂存储部92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大之外,其它基本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是滑履56由比框架18以及滑块30软质的合成树脂材形成的结构。然而,只要是滑履56与框架18的抵接部分的摩擦比在滑块30与框架18抵接的状态下移动滑块30时产生的摩擦小的结构即可。因此,滑履56例如也可以由金属形成,构成滑履56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以及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分别形成的润滑脂存储部92的数量没有特别言及,但在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以及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分别形成的润滑脂存储部9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并且,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在滑履56的内侧弹簧片76的内侧滑动部84以及外侧弹簧片78的外侧滑动部90形成有润滑脂存储部92的结构。然而,例如,也可以是使滑履56的拱形部64的车辆上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成为平面并使滑履56的拱形部64的车辆上侧面的平面部分与框架18的上壁20抵接的结构,而且在滑履56的拱形部64的车辆上侧面的平面部分形成润滑脂存储部。这样,能够在滑履56的与框架18或者框架18以外的部件抵接的部分适当地形成润滑脂存储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