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5125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扣环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扣环装置。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与插通了乘客所佩戴的织带的锁舌卡合的扣环的扣环装置。该扣环装置具备:马达、通过马达驱动而进行移动的主轴螺母、以及将主轴螺母与扣环连接的线缆。而且,通过马达驱动而使主轴螺母移动,由此拉动线缆而使扣环移动。

然而,在使扣环重复移动的扣环装置中,抑制与扣环连接的线缆的耐久性降低是很重要的。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0032653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目的在于得到能够抑制与扣环连结的连结部件的耐久性降低的扣环装置。

技术方案1记载的扣环装置具备:扣环,其与插通有佩戴于乘客的织带的锁舌卡合;连结部件,其固定于上述扣环,并通过位移使上述扣环移动;引导部件,其具有对上述连结部件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上述引导部的上述扣环侧的端部的尺寸被设定为随着趋于上述扣环侧而变大;以及软质的第1罩,其与上述引导部件卡合并覆盖上述连结部件,在对上述扣环输入了载荷时上述第1罩变形。

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扣环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记载的扣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罩卡合有比该第1罩硬质的第2罩,上述第2罩通过与上述扣环一同移动而相对于上述第1罩滑动。

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扣环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记载的扣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罩设置有抵接抑制部,该抵接抑制部通过与朝向上述引导部件侧移动的上述第2罩卡合,从而抑制该第2罩与配置于上述第1罩的上述引导部件侧的部件抵接。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扣环装置,若连结部件一边被引导部件的引导部引导一边位移,则扣环移动。此处,若对扣环输入外力,则通过该外力使第1罩变形。由此,在对扣环输入了外力时,能够使扣环可挠性地位移。然而,若第1罩变形,则存在通过该第1罩内的连结部件位移的情况。此处,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中,引导部件的引导部的扣环侧的端部的尺寸设定为随着趋于扣环侧而变大。由此,在通过第1罩内的连结部件位移时,可抑制连结部件与引导部的扣环侧的端部接触,或者,可减少连结部件与引导部的扣环侧的端部的接触压力。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与扣环连结的连结部件的耐久性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扣环装置,若连结部件一边被引导部件的引导部引导一边位移,则扣环与第2罩共同移动。此处,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中,第2罩比第1罩硬质。根据该结构,在对扣环输入了外力时,能够使扣环可挠性地位移,并且能够确保未对扣环输入外力时的扣环的独立性。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扣环装置,若通过连结部件位移而使扣环朝向引导部件侧移动,则固定于扣环的第2罩也朝向引导部件侧移动。此处,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中,在第1罩的引导部件侧的端部设置有抵接抑制部。由此,在第2罩朝向引导部件侧移动时,能够抑制第2罩与配置于第1罩的引导部件侧的部件抵接。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提升扣环装置分解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提升扣环装置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3是将形成于线引导件的引导槽的扣环侧的端部放大示出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将设置有提升扣环装置的线引导件的部分放大示出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用于对设置于下罩的倾斜突起部的作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提升扣环装置(扣环装置);12...扣环;18...扣环下罩(第2罩);20...下罩(第1罩);20d...倾斜突起部(抵接抑制部);34...金属线(连结部件);36...线引导件(引导部件);36b...引导槽(引导部);36c...端部(引导部的扣环侧的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扣环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示出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来进行说明时,是表示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客观察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另外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up表示上方。

如图1所示那样,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扣环装置的提升扣环装置10具备:与插通有乘客所佩戴的织带的未图示的锁舌卡合的扣环12;以及使扣环12从收纳位置朝上升位置移动的提升装置14。另外,提升扣环装置10具备:安装于扣环12的扣环上罩16和作为第2罩的扣环下罩18;以及将扣环下罩18支承为能够滑动的作为第1罩的下罩20。

(扣环12)

扣环12具备:与锁舌卡合的未图示的卡合部;以及将该卡合解除的解除操作部,在该扣环12经由连接簧片22以及铆钉24而固定有后述的一对的金属线34的一侧的端部。

(提升装置14)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提升装置14具备:能够使输出轴26a(参照图2)绕轴线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旋转的马达26;以能够与该输出轴26a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该马达26的输出轴26a卡合的驱动螺杆28;以及伴随着驱动螺杆28的旋转而沿着该驱动螺杆28的轴向移动的滑动件30。另外,提升装置14具备:对滑动件30进行引导的导轨32;另一侧的端部与滑动件30卡止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作为连结部件的一对金属线34;以及对一对金属线34进行引导的作为引导部件的线引导件36。

马达26是dc马达,该马达26经由螺丝钉38等固定于壳体40。

驱动螺杆28使用钢材等而形成为棒状,在该驱动螺杆28的外周部沿着其长边方向形成有外螺纹。另外,驱动螺杆28的一端部成为与马达26的输出轴26a卡合的卡合部28a。此外,在该卡合部28a与马达26的输出轴26a之间夹设有使用弹性部件而形成的螺旋阻尼器42。另外,驱动螺杆28的卡合部28a侧的部分经由轴承4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壳体40。并且,驱动螺杆28的另一端部经由使用树脂材料等而形成的衬套4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形成在后述的线引导件36的轴支孔36a。

滑动件30使用金属材料形成,该滑动件30构成为具有:驱动螺杆卡合部30a,其具有与形成于驱动螺杆28的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以及供金属线34插通的线固定部30b。而且,在一对金属线34的另一侧的端部插通于线固定部30b的状态下,通过凿紧等使金属线34的另一侧的端部不会从线固定部30b脱离(可保持金属线34的另一侧的端部与线固定部30b卡止的状态)。此外,在金属线34的另一侧的端部固定有零件48。另外,在滑动件30安装有使用树脂材料等而形成的、并且其外形形成为与后述的导轨32的内部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轴套50。而且,滑动件30与轴套50共同在导轨32的内部移动。此外,滑动件30以及轴套50位于壳体40侧的状态下(图2所示的状态)的扣环12的位置成为“收纳位置”,滑动件30以及轴套50位于线引导件36侧的状态下的扣环12的位置成为“上升位置”。另外,在壳体40以及线引导件36安装有阻尼器52、54(参照图1)。由此,可避免与滑动件30一同移动的轴套50与壳体40以及线引导件36直接抵接。

导轨32是通过对钢板材实施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该导轨32具备滑动件引导部32a,其形成为下方侧敞开的近似u字状剖面,并且在内部配置有驱动螺杆28以及滑动件30等。另外,在导轨32的滑动件引导部32a的长边方向一侧,经由螺丝钉56等而固定有壳体40。并且,在导轨32的滑动件引导部32a的长边方向另一侧固定有后述的线引导件36。此外,导轨32具备固定部32b,其具有供未图示的螺栓插通的插通孔。插通于该固定部32b的插通孔的未图示螺栓拧入形成于座垫框架等的螺纹孔,从而将提升扣环装置10固定于座垫框架等。另外,在导轨32安装有导轨罩58。由此,滑动件引导部32a的敞开端被导轨罩58覆盖。并且,在导轨罩58安装有收纳位置检测开关60。而且,通过和滑动件30共同移动的轴套50与收纳位置检测开关60卡合,从而检测出扣环12位于“收纳位置”。

线引导件36形成为侧视下成为近似扇形的块状,在该线引导36形成有对上述轴支孔36a以及一对金属线34进行引导的作为引导部的引导槽36b。引导槽36b的座椅宽度方向一侧敞开,并且侧视(从座椅宽度方向观察)下形成为近似u字状。该引导槽36b的深度(从敞开端直至闭止端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比金属线34的直径的2倍的尺寸稍大的尺寸。而且,一对金属线34在引导槽36b的深度方向上处于并列的状态下而配置于该引导槽36b内,从而一对金属线34中配置于引导槽36b内的部分弯曲为近似u字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线引导件36的引导槽36b的敞开端侧利用盖板62而闭止,从而一对金属线34不会从引导槽36b脱落。另外,如图3所示那样,引导槽36b的扣环12(参照图1)侧的端部36c形成为锥状,由此,引导槽36b的扣环12侧的端部36c的内径尺寸随着朝向扣环12侧而变大。

(下罩20)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下罩20作为一个例子而使用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而形成为筒状,该下罩20的一侧的端部与线引导件36卡合。另外,下罩20具备:插通部20a,其供一对金属线34插通;以及卷线插通部20b,其供卷线64插通,卷线64与用于对锁舌是否卡合于扣环12进行检测的扣环开关连接。另外,在线插通部20a的线引导件36侧的部位形成有狭窄部20c。而且,下罩20将狭窄部20c作为变形起点而进行弯曲,从而能够使下罩20沿座椅前后方向倾动。

另外,如图4所示那样,在线插通部20a的线引导件36侧的端部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形成为凸状的作为抵接抑制部的倾斜突起部20d。该倾斜突起部20d中朝向座椅宽度方向的面(倾斜突起部20d中突出方向的前端侧的面)成为随着趋于线引导件36侧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倾斜(朝向倾斜突起部20d的突出方向侧倾斜)的倾斜面s。另外,如图5所示那样,倾斜突起部20d与线引导件36的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以及导轨32的端部在下罩20的长边方向(扣环下罩18相对于下罩20滑动的方向)上交叠并且以接近的方式配置。

(扣环下罩18)

如图1所示的那样,扣环下罩18作为一个例子使用比下罩20硬质的树脂材料等而形成,该扣环下罩18与扣环上罩16共同覆盖扣环12。扣环下罩18通过将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一侧的外罩18a与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内罩18b卡合而形成为筒状。在扣环下罩18插入有上述下罩20,由此,扣环下罩18能够沿着下罩20滑动。另外,扣环下罩18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的线引导件36侧的端在从座椅侧观察下相对于该扣环下罩18相对下罩20滑动的方向倾斜。此外,在扣环下罩18卡止有安装于卷线64的卷线托架66。由此,在扣环下罩18相对于下罩20朝与线引导件36分离的一侧滑动时,以螺旋状卷绕的卷线64被拉伸。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若检测出乘客就座于具备图1以及图2所记载的提升扣环装置10的车辆的座椅,则提升装置14的马达26使驱动螺杆28朝一侧旋转。而且,通过驱动螺杆28旋转使滑动件30沿着驱动螺杆28移动,固定于金属线34的一侧的端部的扣环12朝向座椅上方侧移动。即,扣环12从“收纳位置”向“上升位置”移动。由此,乘客能够容易地使锁舌与扣环12卡合。即,乘客能够容易地佩戴织带。另外,若通过扣环开关检测出锁舌与扣环12卡合,则提升装置14的马达26使驱动螺杆28朝另一侧旋转。由此,扣环12从“上升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提升装置14工作,则插入了下罩20的扣环下罩18与扣环12一同移动。另外,在扣环12位于“上升位置”的状态下,扣环下罩18的座椅下方侧的端部位于比下罩20的座椅上方侧的端部更靠座椅下方侧。由此,可抑制从下罩20与扣环下罩18之间确认金属线34以及卷线64。

如图3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形成于线引导件36的引导槽36b的扣环12侧的端部36c形成为锥状,从而引导槽36b的扣环12侧的端部36c的内径尺寸随着趋于扣环12侧而变大。由此,通过乘客按压扣环12,从而在下罩20以狭窄部20c(参照图2)为变形起点而弯曲(下罩20向座椅前后方向倾动)时,能够抑制与扣环12连接的一对金属线34与引导槽36b的扣环12侧的端部36c接触,或者能够减少一对金属线34与引导槽36b的扣环12侧的端部36c的接触压力。其结果是,能够不增加与扣环12连接的一对金属线34的外形(长度、径)而抑制该一对金属线34的耐久性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下罩20对扣环下罩18进行支承的结构。因此,能够不使一对金属线34与引导槽36b的扣环12侧的端部36c接触而确保扣环12的独立性。另外,扣环下罩18使用比下罩20硬质的材料形成,由此在对扣环12输入外力时能够使扣环12可挠性地位移,并且能够确保未对扣环12输入外力时的扣环12的独立性。

如图4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形成为凸状的倾斜突起部20d设置于下罩20的线引导件36侧的端部。因此,如图5所示的那样,若在扣环12从“上升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时,扣环下罩18的下端与倾斜突起部20d的倾斜面s抵接,从而扣环下罩18的下端与倾斜突起部20d的倾斜面s抵接的部位朝向座椅宽度方向移动。由此,能够抑制扣环下罩18的下端与线引导件36的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以及导轨32的端部抵接,从而能够使扣环12从“上升位置”向“收纳位置”顺利地移动。另外,能够抑制由扣环下罩18的下端与线引导件36的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以及导轨32的端部抵接而引起的撞击声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突起部20d与线引导件36的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以及导轨32的端部在下罩20的长边方向(扣环下罩18相对于下罩20滑动的方向)上交叠并且以接近的方式配置。通过成为该结构,在下罩20向座椅宽度方向倾斜时,能够使该下罩20中形成有倾斜突起部20d的部位的上方侧作为弯曲起点(能够使弯曲位置稳定),并且能够抑制下罩20与线引导件36的卡合脱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倾斜突起部20d设置于下罩2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扣环下罩18的下端,在不与线引导件36的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以及导轨32的端部抵接的结构中,也可以成为不设置倾斜突起部20d的结构。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当然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除了上述以外也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