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毂辐条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9847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花毂辐条组合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花毂辐条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车轮的中心会配置一花毂,并通过复数辐条拉伸于车轮的轮框与花毂的两花盘之间,以达车轮所需的驱动性、左右张力平衡、横向刚性。

在已知结构中,不论编配方式为何,在各花盘上一般设同类型的辐条,例如同为弯头辐条、直辐条、圆辐条或扁辐条。如中国台湾专利号twm463202、twm435373、twi338632所揭者即为此类。

然而,此类已知结构皆未进一步全面性针对影响车轮的驱动性、左右张力平衡、横向刚性等因素作进一步的考量,造成车轮无法同时具有最佳的驱动性、左右张力平衡及横向刚性,通常都至少存在其中一项不足的缺失。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花毂辐条组合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花毂辐条组合结构,可具有较佳的驱动性、左右张力平衡、横向刚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花毂辐条组合结构,包括:一花毂壳,于外周间隔地径向凸设有一小径花盘及一大径花盘,该小径花盘环设有复数第一组装孔,该大径花盘环设有复数第二组装孔;复数第一辐条,各第一辐条的一端组接于其中一第一组装孔、另一端供组装至一轮框;复数第二辐条,包括复数圆辐条及复数扁辐条,复数圆辐条及复数扁辐条的一端交替地组装于复数第二组装孔、另一端供组装至该轮框;其中,沿花毂壳的轴向看,相邻的第二辐条交错而界定一交错区域,各第一辐条延伸通过其中一交错区域。

进一步的,

所述小径花盘与大径花盘的直径比为1∶1.5至1∶4.5。

所述第一组装孔为一侧向剖槽且径向开放于所述小径花盘,所述第二组装孔为一轴向贯孔。

所述第一辐条为直辐条,所述第二辐条为弯头辐条且包括一供组装至所述轮框的身段及一弯折地连接该身段的头端,该头端穿卡于所述第二组装孔。

所述第一辐条为扁辐条。

复数第一辐条界定一第一假想环面,复数第二辐条界定一第二假想环面,沿所述花毂壳的径向看,该第一假想环面与第二假想环面具有一夹角,该夹角为10度至15度。

所述花毂壳由铝合金制成,复数第一辐条及复数第二辐条由白铁或碳纤维制成。

复数圆辐条及复数扁辐条其中之一位于所述大径花盘的外侧、另一个位于所述大径花盘的内侧。

所述小径花盘与大径花盘的直径比为1∶1.5至1∶4.5;所述大径花盘另间隔地环设有复数辐撑构件,各辐撑构件包括复数相间隔且径向延伸的辐肋,各辐撑构件的复数辐肋最外两个径向地由内而外弧形渐扩;所述第一辐条为扁辐条;沿轴向看,各第一辐条延伸通过相邻两第二辐条的一交错处且等分所述交错区域;复数第一辐条界定一第一假想环面,复数第二辐条界定一第二假想环面,沿所述花毂壳的径向看,该第一假想环面与第二假想环面具有一夹角,该夹角为10度至15度;所述花毂壳由铝合金制成,复数第二辐条由白铁制成;复数圆辐条位于所述大径花盘的外侧,复数扁辐条位于所述大径花盘的内侧。

所述花毂壳还包括由所述大径花盘轴向延伸的棘齿筒,该棘齿筒供一齿盘构件带动,相对于该棘齿筒的转动方向,各圆辐条正向延伸,各扁辐条反向延伸。

本发明优点是:

本发明的花毂辐条组合结构,可使车轮达到完美的驱动性,具有良好的左右张力平衡、横向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轴向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径向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可能的实施形式,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畴,事先声明。

请参考图1至4,其显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发明的花毂辐条组合结构1包括一花毂壳10、复数第一辐条20及复数第二辐条30。花毂壳10可由铝合金或其他金属或合金制成,复数第一辐条20及复数第二辐条30由白铁、碳纤维或其他金属或合金制成。

花毂壳10于外周间隔地径向凸设有一小径花盘11及一大径花盘12,小径花盘11环设有复数第一组装孔111,大径花盘12环设有复数第二组装孔121。各第一辐条20的一端组接于其中一第一组装孔111、另一端供组装至一轮框40,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辐条20为直拉式金属辐条,各第一辐条20的一端无间隙的嵌入于其中一第一组装孔111,可减少各第一辐条20与第一组装孔111的游离间隙,提高扭转刚性。复数第二辐条30包括复数圆辐条31及复数扁辐条32,复数圆辐条31及复数扁辐条32的一端交替地组装于复数第二组装孔121、另一端供组装至轮框40。其中,沿花毂壳10的轴向看,相邻的第二辐条30交错而界定一交错区域33,各第一辐条20延伸通过其中一交错区域33。以此,可使一车轮同时具备较佳的驱动性、左右张力平衡、横向(花毂轴向)刚性。

详细说,第一组装孔111为一侧向剖槽且径向开放于小径花盘11,第二组装孔121为一轴向贯孔。第一辐条20为扁辐条且为直辐条,第二辐条30为弯头辐条且包括一供组装至轮框40的身段301及一弯折地连接身段301的头端302,头端302穿卡于第二组装孔121。其中,复数圆辐条31及复数扁辐条32其中一个位于大径花盘12外侧、另一个位于大径花盘12内侧。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辐条20延伸通过相邻两第二辐条30的一交错处且等分交错区域33,有助平衡张力。复数圆辐条31由大径花盘12的内侧延伸,复数扁辐条32由大径花盘12的外侧延伸,且各圆辐条31压抵于其中一扁辐条32的外侧,有助驱动力。

其中,利用弯头辐条稳定性较佳、直辐条驱动性较佳、圆辐条横向刚性较佳、扁辐条纵向刚性较佳的特性,配置于小径花盘11的扁状的复数第一辐条20及配置于大径花盘12扁状的复数第二辐条30的扁辐条32有助轮框40的左右张力平衡。

花毂壳10包括一由大径花盘12轴向延伸的棘齿筒13,棘齿筒13供一齿盘构件带动,相对于棘齿筒13的转动方向r,各圆辐条31正向(朝前)延伸,各扁辐条32反向(朝后)延伸。转动方向r即为驱动轮框40转动的方向,具有较佳纵向刚性的复数扁辐条32可提升驱动能力,同时复数圆辐条31可提升横向刚性。

较佳地,大径花盘12间隔地环设有复数辐撑构件122,复数辐撑构件122较佳为径向上对称配置,各辐撑构件122包括复数相间隔且径向延伸的辐肋123,各辐撑构件122的复数辐肋123最外两个径向地由内而外弧形渐扩,在轻量化下还具有极佳的结构强度。小径花盘11与大径花盘12的直径比为1∶1.5至1∶4.5,较佳约为1∶3.0,可依需要调整以助左右张力平衡及驱动性。复数第一辐条20界定一第一假想环面21,复数第二辐条30界定一第二假想环面34,沿花毂壳10的径向看,第一假想环面21与第二假想环面34具有一夹角a,夹角a为10度至15度,可依需要调整以助横向分力及刚性。

通过如上述的复数第一辐条20及复数第二辐条30的配置、以及小径花盘11与大径花盘12的直径比选用,可使车轮达完美的驱动性、左右张力平衡、横向刚性。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发明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