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空两栖特种组合飞行机器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8595阅读:1203来源:国知局
陆空两栖特种组合飞行机器人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陆空两栖特种组合飞行机器人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机器人技术进步,机器人在各种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一些特殊应用领域对机器人的功能和水平提出越来越多更新和更高的需求,比如危险环境检测、抢险救灾等。

飞行机器人具有移动速度快、移动范围广、越障能力强等特点,但是对于地面狭窄空间的通过性能不佳。地面越障机器人,对复杂路面的通过性能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狭小低矮空间、不平坦地面的通过性能优良,但是移动范围受限、移动高度受限。飞行机器人和陆地移动机器人单独执行任务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有鉴于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提供一种兼具路空两栖功能的的陆空两栖特种组合飞行机器人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陆空两栖特种组合飞行机器人系统,将无人机和移动机器人有机结合,发挥无人机和移动机器人各自优势、弥补各自的缺陷,适应特殊应用场合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陆空两栖特种组合飞行机器人系统,包括飞行机器人以及飞行机器人下部挂载的挂舱。

还包括在飞行机器人下部挂载的挂舱中装载的陆地移动机器人。

进一步的,陆地移动机器人包括车体、移动机构和有效载荷三大部分。

进一步的,在车体两侧安装移动机构,车体上设置有效载荷。

进一步的,移动机构用于推动陆地移动机器人移动,根据路面情况不同,选择采用履带式机构、轮式机构或混合式机构。

进一步的,根据所执行任务的不同,有效载荷搭载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终端执行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陆空两栖特种组合飞行机器人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陆地移动机器人示意图。

图中1-飞行机器人,2-挂舱,3-车体,4-移动机构,5-有效载荷。

(注意:附图中的所示结构只是为了说明实用新型特征的示意,并非是要依据附图所示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陆空两栖特种组合飞行机器人系统,包括飞行机器人1以及飞行机器人下部挂载的挂舱2。

其中,飞行机器人1为固定翼无人机、单旋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或混合飞行方式无人机。

此外,还包括在在飞行机器人1下部挂载的挂舱2中装载的陆地移动机器人。

如图2所示,陆地移动机器人包括车体3、移动机构4和有效载荷5三大部分。

其中,在车体3两侧安装移动机构4,车体3上设置有效载荷5。移动机构4用于推动陆地移动机器人的移动,根据路面情况不同,可以采用履带式机构、轮式机构或组合式机构等不同机构。

并且,根据所执行任务的不同,有效载荷5的数量和形式灵活多样,如可搭载不同数量和种类的机械臂、环境监测传感器、物体探测传感器、网络中继装置等各种终端执行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陆空两栖特种组合飞行机器人系统,陆地移动机器人装载在飞行机器人1下部的挂2舱内,当组合体飞行到指定地点降落后,移动机器人从挂舱2里移出,执行作业任务。

所述组合机器人系统发挥无人机移动速度快,移动范围广,跨越河流、沟壑、高山等障碍的能力强的优势,可以将陆地移动机器人快速部署到作业区域。

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陆地移动机器人所搭载的有效载荷也不同:在样本采集、物体搬运应用场合,有效载荷可以是机械臂;在环境检测应用场合,有效载荷可以是检测传感器、监视传感器;在快速搭建网络部署应用场合,有效载荷可以是网络中继装置或者网络节点。

任务执行完毕后,陆地机器人驶进飞行机器人1的挂舱2内,组合机器人快速飞离作业区域、返回指挥中心或者前往下一个作业区域继续执行任务。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的无人机而言具有以下优点:

(1)发挥无人机移动速度快,移动范围广,跨越障碍能力强的特点;

(2)发挥陆地移动机器人的多功能工作特点;

(3)组合方便、多样。

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