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扶手滑动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4776阅读:1043来源:国知局
汽车座椅扶手滑动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座椅扶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座椅扶手滑动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在商务车的中后排座椅上通常设置有专用扶手,但是在驾驶位一般未设置有专用的扶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车辆舒适性要求的逐步提高,驾驶位不设专用的座椅扶手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少部分汽车为驾驶位设计有专用的座椅扶手,但是这种座椅扶手的长度固定,为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通用座椅扶手的长度对身材高大的人来说就显得较为短小,导致使用舒适性不足。因此,应运而生的一种长度可调的驾驶位座椅扶手,但是,由于结构设计的缺陷,当扶手向前滑动调节长度时,尤其在向前滑动至极限位置,扶手的支撑强度不足,导致座椅扶手的可靠性差,易损坏,使用寿命短。解决以上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扶手滑动支撑结构,结构简单、紧凑,可靠性好,在扶手向前滑动后仍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保证对驾驶员手臂提供可靠地支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座椅扶手滑动支撑结构,其要点在于:包括扶手内壳体以及位于该扶手内壳体外侧并可沿其滑动的扶手外壳体,在所述扶手内壳体两侧的外表面均设有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每个侧面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的连线与扶手内壳体的长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所述扶手外壳体的内表面具有与两个第一支撑块相适应的两个第一导向滑槽以及与两个第二支撑块相适应的两个第二导向滑槽,所述第一导向滑槽和第二导向滑槽的长轴线均与扶手外壳体的长轴线平行;每个所述第一支撑块分别嵌入与其相邻的第一导向滑槽中,每个所述第二支撑块分别嵌入与其相邻的第二导向滑槽中。

采用以上结构,结构简单、紧凑,通过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以及第一导向滑槽和第二导向滑槽的错位设置,使扶手内壳体能够可靠地支撑向前滑出的扶手外壳体,即使扶手外壳体在承受较大压力时也不会相对扶手内壳体发生摆动或晃动,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

作为优选:每个所述第二导向滑槽的后端均设有第一限位部,当扶手外壳体沿扶手内壳体向前滑出至极限位置时,每个所述第二支撑块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限位部抵接。采用以上结构,结构简单、可靠,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支撑块的配合,能够有效限制扶手外壳体向前滑出的最大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扶手外壳体的上部具有向下凸出的第二限位部,所述扶手内壳体的上部具有向上凸出的第三限位部,当扶手外壳体沿扶手内壳体向后滑入至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后端与第三限位部的前端抵接。采用以上结构,通过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的配合,能够有效限制扶手外壳体向后滑入的最大深度。

作为优选:所述扶手内壳体上部的外表面具有两根均沿其长轴方向延伸的导向条,所述扶手外壳体上部的内表面具有一个与两根导向条相适应的第三导向滑槽,两根导向条同时嵌入第三导向滑槽中。采用以上结构,结构简单、可靠,通过第三导向滑槽和两根导向条的配合,使扶手外壳体更加可靠地沿扶手内壳体滑动。

作为优选:在两根所述导向条之间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加强筋。采用以上结构,对两根导向条起到可靠地支撑作用,防止两根导向条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或损坏,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均为中空结构。采用以上结构,便于在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的中空处添加固体或者半固体润滑剂。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均为块状结构,每个第一支撑块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导向滑槽的槽壁贴合,每个第二支撑块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导向滑槽的槽壁贴合。采用以上结构,使第一支撑块和第一导向滑槽以及第二支撑块和第二导向滑槽的接触更加紧密,进而提高扶手内壳体对扶手外壳体支撑的可靠性。并且,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体积小,易于加工,能够有效提高滑动配合的精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座椅扶手滑动支撑结构,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实现,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在扶手向前滑动后仍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保证对驾驶员手臂提供可靠地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扶手外壳体处于收纳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扶手外壳体处于滑出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三导向滑槽与两根导向条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4为扶手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扶手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汽车座椅扶手滑动支撑结构,包括扶手内壳体2以及位于该扶手内壳体2外侧的扶手外壳体1,所述扶手外壳体1可沿扶手内壳体2滑动,当扶手外壳体1向前滑出时,座椅扶手处于加长的状态,当扶手外壳体1向后滑入时,座椅扶手处于收纳状态。

请参见图1~图5,在所述扶手内壳体2两侧的外表面均设有第一支撑块21和第二支撑块22,即扶手内壳体2的两侧均有一个第一支撑块21和一个第二支撑块22。并且,每个侧面的第一支撑块21和第二支撑块22的连线与扶手内壳体2的长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优选为:每个侧面的第一支撑块21和第二支撑块22既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也不在同一垂直平面上。这种错位设置的方式,使扶手内壳体2能够更加可靠地支撑向前滑出的扶手外壳体1。所述第一支撑块21和第二支撑块22均为中空结构,以便于添加固体或者半固体润滑剂。

所述扶手内壳体2上部的外表面具有两根均沿其长轴方向延伸的导向条24,在两根所述导向条24之间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加强筋25,以对两根导向条24起到可靠地支撑作用,防止两根导向条24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或损坏,延长使用寿命。所述扶手内壳体2的上部还具有向上凸出的第三限位部23,该第三限位部23的前端与两根导向条24的后端相连。

请参见图1~图3以及图6,所述扶手外壳体1的内表面具有与两个第一支撑块21相适应的两个第一导向滑槽11以及与两个第二支撑块22相适应的两个第二导向滑槽12,所述第一导向滑槽11和第二导向滑槽12的长轴线均与扶手外壳体1的长轴线平行。第一导向滑槽11和第二导向滑槽12处于不同水平面上,这种错位设置的方式,使扶手内壳体2能够更加可靠地支撑向前滑出的扶手外壳体1。每个所述第一支撑块21分别嵌入与其相邻的第一导向滑槽11中,每个所述第二支撑块22分别嵌入与其相邻的第二导向滑槽12中。并且,所述第一支撑块21和第二支撑块22均为块状结构,每个第一支撑块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导向滑槽11的槽壁贴合,每个第二支撑块2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导向滑槽12的槽壁贴合,这一设计使第一导向滑槽11和第一支撑块21以及第二导向滑槽12和第二支撑块22的接触更加紧密,进一步提高扶手内壳体2对扶手外壳体1支撑的可靠性,即使扶手外壳体1在承受较大压力时也不会相对扶手内壳体2发生摆动或晃动。

并且,每个所述第二导向滑槽12的后端均设有第一限位部121,当扶手外壳体1沿扶手内壳体2向前滑出至极限位置时,每个所述第二支撑块22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限位部121抵接。通过第一限位部121和第二支撑块22的配合,能够有效限制扶手外壳体1向前滑出的最大距离。

另外,所述扶手外壳体1上部的内表面具有一个与两根导向条24相适应的第三导向滑槽14,两根导向条24同时嵌入第三导向滑槽14中,两根导向条24相互远离的一侧壁分别与第三导向滑槽14的槽壁抵接,既对扶手外壳体1相对扶手内壳体2的滑动起到导向的作用,又保证了扶手内壳体2对扶手外壳体1支撑的可靠性。所述扶手外壳体1的上部具有向下凸出的第二限位部13,该第二限位部13位于第三导向滑槽14的后方,当扶手外壳体1沿扶手内壳体2向后滑入至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部13的后端与第三限位部23的前端抵接。通过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三限位部23的配合,能够有效限制扶手外壳体1向后滑入的最大深度。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