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座椅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5132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汽车座椅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座椅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消费者对汽车乘用空间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汽车后排座的脚部采暖,由于距离出风口较远,暖气从出风口到乘员脚部的流动过程中,通过热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向周围的空气传递大量的热量,暖气到达脚部位置时温度比出风口明显低出30℃以上,采暖的舒适性较差。同理,在制冷的过程中,空气经过传递到达脚部时也达不到预期的制冷效果。

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座椅内设置通风装置,通风装置采用单风机,通过风机将空气由前排抽送至后排,加快了冷热空气向后排座运动的速度,减少了冷热空气在运动过程中的热交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制冷和制热的效果。但由于只具备通风的功能,未能从本质上改变制冷和制热的方式,舒适性仍然达不到预定的要求。同时,现有的车用通风座椅其内部结构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舒适性的电动汽车座椅空调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汽车座椅空调装置,包括呈座椅状的空调外壳,所述外壳的前立面设置进风口,后立面的中部设置后出风口,顶面设置上出风口;所述外壳内部设置风机、换热器和活动风门;所述风机位于外壳下部的前侧并靠近进风口,所述换热器倾斜设置在外壳内的拐角处;所述活动风门呈足以截断上出风口和后出风口的平板状,活动风门一边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转动杆,活动风门通过转动杆与外壳的左右侧壁构成铰接,活动风门由驱动机构驱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外壳左侧或右侧外表面的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传动组件与对应的转动杆连接,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与转动杆垂直且一端与转动杆固接,第一连接臂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条形孔,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设置有与条形孔相配合的短杆,另一端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短杆穿设在条形孔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臂与转动杆连接的一端、第二连接臂与伺服电机输出轴连接的一端均设置有内花键套,所述转动杆和伺服电机输出轴均设置有与内花键套相啮合的外花键,所述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内花键套分别套设在转动杆和伺服电机输出轴外。

优选的,所述风机为横流风机。

优选的,所述活动风门前边沿和后边沿相对的外壳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抵挡凸棱和第二抵挡凸棱。

优选的,所述换热器内部的导热介质为乙二醇水溶液。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乘用空间的舒适性,尤其是后排座的舒适性。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在风机的作用下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外壳内,与换热器进加热或制冷的热交换,然后经过上出风口和/或后出风口吹出。本实用新型主要分为:座椅通风、吹脚和通风-吹脚三种工作模式,三种模式间的切换由活动风门完成,活动风门转动至封闭后出风口、导通上出风口的位置时,则本实用新型进入座椅通风模式;活动风门转动至封闭上出风口、导通后出风口的位置时,则本实用新型进入吹脚模式;活动风门转动至同时导通上出风口和后出风口的位置时,则本实用新型进入通风-吹脚模式;功能更加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同时,本实用新型内部设置的风机可加快空气向后排座流动,且换热器可对空气进行二次加热或制冷,夏季制冷效果更好,冬季采暖效果更佳,能够有效的提高乘用空间的舒适性,尤其是后排座的舒适性。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设置在座椅内部,不占用车内空间,布局合理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通风-吹脚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吹脚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通风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活动风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所示结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5中所示结构另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7所示的一种电动汽车座椅空调装置,包括呈座椅状的空调外壳1,所述外壳1呈座椅状也就是如图1中所示,外壳1大体呈L形,在使用过程中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汽车座椅内部,构成座椅的内骨架,通过在内骨架上敷设海绵、弹簧、胶垫、皮套等构成完整的汽车座椅。

所述外壳1的前立面,也就与座椅坐垫前侧相对的外壳1设置进风口2;后立面,也就是座椅靠背的背面相对的外壳1中部设置后出风口3;与座椅靠背上部相对的外壳1顶面设置上出风口4。所述外壳1内部设置风机5、换热器6和活动风门7。所述风机5位于外壳1下部的前侧并靠近进风口2,为了保证风机5的送风效率,且便于风机5的安装,所述风机5最好选用横流风机5。

所述换热器6倾斜设置在外壳1内的拐角处,换热器6用于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器6既可以与车载空调系统配合,以车载空调作为换热器6内导热介质的热源和冷源;也可以在换热器6设置独立的热源和冷源,如:电热管、半导体制冷片等,通过独立的冷源和热源对导热介质进行制热、制冷。然后再通过换热器6内的导热介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为提高到热气6内导热介质的导热效率,更好的做法是采用乙二醇水溶液作为导热介质,也就是换热器6内部的导热介质为乙二醇水溶液。

所述活动风门7也就是可以转动的风门,呈足以截断上出风口4和后出风口3的平板状,也就是说活动风门7可完全将上出风口4覆盖住,也可以完全将后出风口3覆盖住。活动风门7转动至一定位置时,阻断上出风口4的空气流通,转动至另一位置时,阻断后出风口3的空气流通。活动风门7一边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向外延伸的转动杆8,活动风门7通过转动杆8与外壳1的左右侧壁构成铰接,活动风门7由驱动机构驱动。驱动机构可驱动活动风门7以转动杆8为中心进行旋转。为了消除活动风门7与外壳1之间的间隙的影响,提高活动风门7在进行状态切换时的准确性,更好的做法是所述活动风门7前边沿和后边沿相对的外壳1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抵挡凸棱15和第二抵挡凸棱16。第一抵挡凸棱15和第二抵挡凸棱16一方面可起到对活动风门7的限位作用,另一方面当活动风门7的边沿完全搭接在抵挡凸棱15上时可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通常第一抵挡凸棱15和第二抵挡凸棱15的表面还设置有一层橡胶层。

本实用新型所述活动风门7的驱动机构可采用手动结构,例如:活动风门7一侧的一个转动杆8向外延伸并设置转动把手及对应的锁定组件,通过旋转把手带动转动杆8转动,在转动到位后利用锁定组件将其锁定。

当然,更好的做法是本实用新型活动风门7的驱动机构采用自动化结构,例如: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外壳1左侧或右侧外表面的伺服电机9,伺服电机9与外壳1固定,所述伺服电机9的输出轴通过传动组件与对应的转动杆8连接,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臂10和第二连接臂11。所述第一连接臂10与转动杆8垂直且一端与转动杆8固接,第一连接臂10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条形孔12,所述第二连接臂11的一端设置有与条形孔12相配合的短杆13,另一端与伺服电机9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短杆13穿设在条形孔12内。当伺服电机9驱动第二连接臂11旋转时,第二连接臂11带动第一连接臂10转动,第一连接臂10带动转动杆8转动,进而驱动活动风门7调整角度。使用时,通过设置在中控台或方向盘等处的操作按钮控制伺服电机9,操作更加的便捷。同时,条形孔12和短杆13形成相互限位的配合,防止过度转动造成活动风门7密封不严实。

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臂10与转动杆8固定连接的方式,第二连接臂11与伺服电机9输出轴固定连接的方式均较多,例如:焊接、螺栓连接等。为了更加便于安装,更好的做法是,所述第一连接臂10与转动杆8连接的一端、第二连接臂11与伺服电机9输出轴连接的一端均设置有内花键套14,所述转动杆8和伺服电机9输出轴均设置有与内花键套14相啮合的外花键,所述第一连接臂10和第二连接臂11的内花键套14分别套设在转动杆8和伺服电机9输出轴外。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在风机5的作用下空气由进风口2进入外壳内,与换热器6进加热或制冷的热交换,然后经过上出风口4和/或后出风口3吹出。本实用新型主要分为:座椅通风、吹脚和通风-吹脚三种工作模式,三种模式间的切换由活动风门7完成,活动风门7转动至封闭后出风口3、导通上出风口4的位置时,则本实用新型进入座椅通风模式;活动风门7转动至封闭上出风口4、导通后出风口3的位置时,则本实用新型进入吹脚模式;活动风门7转动至同时导通上出风口4和后出风口3的位置时,则本实用新型进入通风-吹脚模式;功能更加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同时,本实用新型内部设置的风机5可加快空气向后排座流动,且换热器6可对空气进行二次加热或制冷,夏季制冷效果更好,冬季采暖效果更佳,能够有效的提高乘用空间的舒适性,尤其是后排座的舒适性。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设置在座椅内部,不占用车内空间,布局合理紧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