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4165发布日期:2018-07-27 19:51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在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jp-u)no.h05-9351中描述的形状可调座椅包括座椅坐垫和座椅椅背,座椅坐垫和座椅椅背各自设置有固定成配装在一对左、右侧部之间的平板形顶板。每个顶板的座衬(seatpad)形成有沿着座椅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孔。直径彼此不同的可插入/可移除的座椅形状调节杆压配合到孔中。由此根据坐在其上的人的体形和喜好来调节车辆座椅的形状。

jp-uno.h05-20649中描述的形状可调座椅包括与上述座椅坐垫和座椅椅背类似的各自包括顶板的座椅坐垫和座椅椅背。在形成于顶板中的多个孔中容纳了能够吸入及排出空气并能够在空气中密封的座椅形状调节气囊。由此,除了展现出与专利文献1的效果类似的效果之外,气囊的适度的缓冲性能使得乘坐很舒适。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no.2015-066969中描述的车辆座椅包括第一移位机构和第二移位机构,其中,第一移位机构在被致动时能够改变座椅坐垫本体相对于坐垫侧部的座椅上-下方向位置,第二移位机构在被致动时能够改变座椅椅背本体相对于椅背侧部的座椅前-后方向位置。因此容易改变乘坐者的被保持的感觉。



技术实现要素:

在jp-uno.h05-9351和jp-uno.h05-20649中描述的形状可调座椅包括用以将座椅形状调节杆插入形成在顶板中的多个孔或从这些孔中移除的复杂操作和用以将空气注入座椅形状调节气囊中或者将该座椅形状调节气囊中的空气排出的复杂操作。此外,由于这些形状可调座椅不能使车辆座椅的形状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从在多种多样的乘坐者坐姿之间进行调节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

jp-ano.2015-066969中描述的车辆座椅由于座椅坐垫本体的上-下位置和座椅椅背本体的前-后位置通过致动第一移位机构和第二移位机构来调节而容易进行调节。然而,仅座椅坐垫本体的上-下位置和座椅椅背本体的前-后位置改变,因此,从在多种多样的乘坐者坐姿之间进行调节的角度来看,留有改进的余地。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能够在多种多样的乘坐者坐姿之间进行调节的车辆座椅。

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包括座椅坐垫、座椅椅背和调节机构。所述座椅坐垫包括坐垫本体和坐垫侧部,所述坐垫本体支承乘坐者的臀部,所述坐垫侧部布置在所述坐垫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座椅椅背包括椅背本体和椅背侧部,所述椅背本体支承所述乘坐者的背部,所述椅背侧部布置在所述椅背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坐垫调节机构和椅背调节机构中的至少一者。致动时,所述坐垫调节机构使所述坐垫本体相对于所述坐垫侧部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和使所述坐垫本体绕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致动时,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使所述椅背本体相对于所述椅背侧部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和使所述椅背本体绕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

在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乘坐者的臀部由座椅坐垫的坐垫本体支承,并且乘坐者的背部由座椅椅背的椅背本体支承。坐垫侧部布置在坐垫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椅背侧部布置在椅背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车辆座椅包括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坐垫调节机构和椅背调节机构中的至少一者。坐垫调节机构在被致动时使坐垫本体相对于坐垫侧部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和使坐垫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倾斜)。这由此使得不仅坐垫本体的上-下位置而且坐垫本体的倾斜角度能够相对于坐垫侧部改变。另外,椅背调节机构在被致动时使椅背本体相对于椅背侧部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和使椅背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倾斜)。这由此使得不仅椅背本体的前-后位置而且椅背本体的倾斜角度能够相对于椅背侧部改变。因此,本公开能够在多种多样的乘坐者坐姿之间进行调节。

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是第一方面的所述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包括前连杆和后连杆。所述前连杆的一个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座椅坐垫的框架并且所述前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坐垫本体。所述后连杆相较于所述前连杆更靠座椅后侧布置,并且所述后连杆包括第一后连杆和第二后连杆,所述第一后连杆和所述第二后连杆各自的一个端部可旋转地彼此联接,其中,所述第一后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座椅坐垫的所述框架,并且所述第二后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坐垫本体。另外,所述椅背调节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上连杆的一个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座椅椅背的框架,并且所述上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椅背本体。所述下连杆相较于所述上连杆更靠座椅下侧布置,并且所述下连杆包括第一下连杆和第二下连杆,所述第一下连杆和所述第二下连杆各自的一个端部可旋转地彼此联接,其中,所述第一下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座椅椅背的所述框架,并且所述第二下连杆的另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椅背本体。

在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坐垫调节机构包括前连杆和后连杆,其中,后连杆包括第一后连杆和第二后连杆。在该坐垫调节机构中,第一后连杆或第二后连杆中的一个后连杆能够与前连杆一起用作平行连杆机构。这由此使得坐垫本体能够相对于坐垫侧部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另外,当第一后连杆或第二后连杆中的另一后连杆相对于第一后连杆或第二后连杆中的所述一个后连杆旋转时,坐垫本体绕与前连杆的联接部枢转。采用连杆构造坐垫调节机构以使坐垫本体相对于坐垫侧部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和使坐垫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使得能够实现坐垫调节机构的较简单的构型。

类似地,椅背调节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其中,下连杆包括第一下连杆和第二下连杆。在该椅背调节机构中,第一下连杆或第二下连杆中的一个下连杆能够与上连杆一起用作平行连杆机构。这由此使得椅背本体能够相对于椅背侧部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另外,当第一下连杆或第二下连杆中的另一下连杆相对于第一下连杆或第二下连杆中的所述一个下连杆旋转时,椅背本体绕与上连杆的联接部枢转。采用连杆构造椅背调节机构以使椅背本体相对于椅背侧部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和使椅背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使得能够实现椅背调节机构的较简单的构型。

根据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是第一方面的所述车辆座椅,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致动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者,使得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者采取选自多个预存储模式中的模式。

在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控制器致动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者,使得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者采取选自多个预存储模式中的模式。因此,乘坐者仅需要从所述多个模式中选择期望的模式以调节他们的坐姿,从而极大地便利于调节坐姿。

根据第四方面的车辆座椅是第三方面的所述车辆座椅,其中,所述调节结构包括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两者。在从所述多个模式中选择除基线模式之外的模式时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任何一者或两者未处于与所述基线模式对应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先致动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一者或两者以使其采取所述基线模式的状态,然后致动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一者或两者以使其采取与所选择的模式对应的状态。

在第四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在从所述多个预存储模式中选择除基线模式之外的模式时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任何一者或两者未处于基线模式状态的情况下,首先,所述调节机构的所述控制器致动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一者或两者以使其采取所述基线模式状态,然后再致动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一者或两者以使其采取与所选择的模式对应的状态。这由此使得能够例如在坐垫调节机构和/或椅背调节机构的致动期间防止坐垫本体和椅背本体互相干涉。

根据第五方面的车辆座椅是第三方面的所述车辆座椅,其中,所述控制器在通过所述坐垫调节机构使所述坐垫本体既沿座椅向上方向移动又进行枢转的情况下先使所述坐垫本体沿所述座椅向上方向移动,然后使所述坐垫本体枢转。所述控制器在通过所述坐垫调节机构使所述坐垫本体既沿座椅向下方向移动又进行枢转的情况下先使所述坐垫本体枢转,然后使所述坐垫本体沿所述座椅向下方向移动。所述控制器在通过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使所述椅背本体既沿座椅前方方向移动又进行枢转的情况下先使所述椅背本体沿所述座椅前方方向移动,然后使所述坐垫本体枢转。另外,所述控制器在通过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使所述椅背本体既沿座椅后方方向移动又进行枢转的情况下先使所述椅背本体枢转,然后使所述椅背本体沿所述座椅后方方向移动。

在第五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在座椅调节结构既使坐垫本体沿座椅向上方向移动又使坐垫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的情况下,坐垫本体先沿座椅向上方向移动,然后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在坐垫调节机构既使坐垫本体沿座椅向下方向移动又使坐垫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的情况下,坐垫本体先沿座椅向下方向移动,然后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这由此使得能够减小坐垫调节机构的致动期间使乘坐者产生的任何不适。

另外,在该车辆座椅中,在椅背调节机构既使椅背本体沿座椅前方方向移动又使椅背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的情况下,椅背本体先沿座椅前方方向移动,然后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在椅背调节机构既使椅背本体沿座椅后方方向移动又使椅背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的情况下,椅背本体先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然后再沿座椅后方方向移动。这由此使得能够减小椅背调节机构的致动期间使乘坐者产生的任何不适。

根据第六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根据第三方面的所述车辆座椅,还包括倾斜机构,所述倾斜机构在致动时使所述座椅椅背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枢转。在有了对所述倾斜机构的致动请求时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者未处于与基线模式对应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在致动所述倾斜机构之前先致动所述坐垫调节机构和所述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者以使其采取所述基线模式的状态。

在第六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当已经有了对倾斜机构的致动请求时,控制器在致动倾斜机构之前首先致动坐垫调节机构和椅背调节机构中的所述至少一者以使其采取与所述多个模式中的基线模式对应的状态。这由此使得能够减小倾斜机构的致动期间使乘坐者产生的任何不适。

根据第七方面的车辆座椅包括座椅坐垫、座椅椅背和调节机构,所述座椅坐垫包括坐垫本体和坐垫侧部,所述坐垫本体支承乘坐者的臀部,所述坐垫侧部布置在所述坐垫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座椅椅背包括椅背本体和椅背侧部,所述椅背本体支承所述乘坐者的背部,所述椅背侧部布置在所述椅背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坐垫调节机构和椅背调节机构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坐垫调节机构能够使所述坐垫本体相对于所述坐垫侧部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使所述坐垫本体绕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所述椅背调节机构能够使所述椅背本体相对于所述椅背侧部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且能够使所述椅背本体绕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

在第七方面的车辆座椅中,乘坐者的臀部由座椅坐垫的坐垫本体支承,并且乘坐者的背部由座椅椅背的椅背本体支承。坐垫侧部布置在坐垫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椅背侧部布置在椅背本体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该车辆座椅包括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包括坐垫调节机构和椅背调节机构中的至少一者。坐垫调节机构能够使坐垫本体相对于坐垫侧部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使坐垫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倾斜),这由此使得不仅坐垫本体的上-下位置而且坐垫本体的倾斜角度能够相对于坐垫侧部改变。另外,椅背调节机构能够使椅背本体相对于椅背侧部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且能够使椅背本体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倾斜)。这由此使得不仅椅背本体的前-后位置而且椅背本体的倾斜角度能够相对于椅背侧部改变。因此,本公开能够在多种多样的乘坐者坐姿之间进行调节。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车辆座椅能够在多种多样的乘坐者坐姿之间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处于坐垫本体布置在最靠下位置处以及椅背本体布置在最靠后位置处的状态下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处于坐垫本体布置在上-下基线位置处以及椅背本体布置在前-后基线位置处的状态下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处于座椅椅背已经倾斜并且坐垫本体和椅背本体已经枢转的状态下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了本公开的车辆座椅的坐垫框架、椅背框架和调节机构的构型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了本公开的车辆座椅的坐垫框架和坐垫调节机构的构型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了本公开的车辆座椅的椅背框架和椅背调节机构的构型的立体图;

图7是坐垫调节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椅背调节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本公开的车辆座椅的示意性侧视图,其示出了坐垫本体已经枢转至最靠下位置处并且椅背本体已经枢转至最靠后位置处的状态;

图10是对应于图9的侧视图,其示出了坐垫本体已经枢转至上-下基线位置处并且椅背本体已经枢转至前-后基线位置处的状态;

图11是对应于图9的侧视图,其示出了坐垫本体已经枢转至最靠上位置处并且椅背本体已经枢转至最靠前位置处的状态;

图12是示出了本公开的车辆座椅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3是示出了本公开的车辆座椅处于手动驾驶模式的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4是示出了本公开的车辆座椅处于平坦沙发模式的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5是示出了本公开的车辆座椅处于仅腿部伸展模式的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6是示出了本公开的车辆座椅处于全身伸展模式的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7是示出了本公开的车辆座椅处于仅背部伸展模式的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8是示出了本公开的车辆座椅处于小体形女性驾驶员模式的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9是示出了本公开的车辆座椅处于上车/下车(embarkation/disembarkation)模式的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0是示出了本公开的车辆座椅处于半站立驾驶模式的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以及

图21是示出了本公开的车辆座椅处于青少年座椅模式的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21关于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0进行说明。需要指出,视情况而定,在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座椅10的座椅前方方向,箭头up表示车辆座椅10的座椅上方方向,并且箭头lh表示车辆座椅10的座椅左方方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一个方向)。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车辆座椅10的座椅前方方向、座椅上方方向和座椅左方方向分别对应于安装有车辆座椅10的车辆(汽车)的车辆前方方向、车辆上方方向和车辆左方方向)。另外,图13至图17、图19、图20示出的乘坐者p1是标准体形(例如与am50相当的体形)的男性或女性。图18中示出的乘坐者p2是小体形(例如与af05相当的体形)的女性,并且图21中示出的乘坐者p3是体形比乘坐者p2小的孩童。在下面的说明中,乘坐者p1至p3也简称为“乘坐者p”。应指出的是,在每个附图中,为了便于查看附图,有时省略一些附图标记。

如图1至图3所示,车辆座椅10包括:构成车辆座椅10的下部的滑动机构12、构成车辆座椅10的就座部的座椅坐垫30、以及构成车辆座椅10的靠背部的座椅椅背60。另外,在车辆座椅10的内部设置了调节机构100(参见图4至图8)。车辆座椅10还包括用作控制调节机构100的控制器的ecu230(参见图12)。下面对它们各自的构型进行说明。

滑动机构12

如图1至图5和图7中所示,滑动机构12包括一对左、右滑动轨道14。左、右滑动轨道14是大致细长的形状并且长度方向沿着座椅前-后方向延伸。滑动轨道14沿座椅宽度方向彼此并排布置。每个滑动轨道14构造成包括下轨道16和上轨道18。

下轨道16形成为具有从座椅前方观察时朝向座椅上侧敞口的大致c形形状的横截面轮廓,并且下轨道16沿座椅前-后方向延伸。下轨道16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固定至车辆底板。上轨道18被支承成能够相对于下轨道16沿座椅前-后方向滑动。滑动机构12构造成使得通过来自图4、图5和图7中示出的滑动马达19的驱动力使上轨道18相对于下轨道16沿座椅前-后方向滑动。

座椅坐垫30

座椅坐垫30包括构成座椅坐垫30的框架的坐垫框架32(框架构件)。坐垫框架32包括一对左、右侧框架34。左、右侧框架34布置在相应的滑动轨道14的座椅上侧处。侧框架34例如通过压制金属板材形成,并且每个侧框架呈细长形状,其中,其长度方向沿着座椅的前-后方向并且板厚度方向布置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另外,左侧框架34的下端部和右侧框架34的下端部通过未在附图中示出的升降机构联接至左上轨道18和右上轨道18。

坐垫框架32还包括后框架36。后框架36例如由金属管构件形成并且布置成使得其轴向方向(长度方向)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后框架36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接合至相应的侧框架34的后端部。

如图1至图3中所示,座椅坐垫衬38设置在坐垫框架32的座椅上侧处。座椅坐垫衬38由发泡材料比如聚氨酯等构成并且座椅坐垫衬38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分体式座椅坐垫衬38中的每个部分由罩40覆盖。座椅坐垫30的就座部由此由坐垫本体42和坐垫外框架44构成。

坐垫本体42形成为从座椅上方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形状并布置在座椅坐垫3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处。例如通过压制金属板材而形成的坐垫盘状部42a设置在坐垫本体42的下表面处。坐垫盘状部42a由坐垫框架32通过稍后描述的坐垫调节机构110支承。包括坐垫盘状部42a的坐垫本体42主要构造成支承乘坐者p的臀部(参见图13至图21)。坐垫外框架44形成为从座椅上方观察时朝向座椅前方敞口的大致u形形状并且坐垫外框架44固定地支承于坐垫框架32。坐垫本体42布置在坐垫外框架44内,并且坐垫外框架44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与坐垫本体42相邻的部分构成坐垫侧部46。

通过使用稍后描述的调节机构100,将坐垫本体42构造成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移位)并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即,构造成使得通过调节机构100能够改变坐垫本体42的上-下位置和倾斜角度。

座椅椅背60

座椅椅背60以从座椅坐垫30的后端部直立的状态设置。如图4、图6和图8所示,构成座椅椅背60的框架(框架构件)的椅背框架62设置在座椅椅背60的内部。椅背框架62包括一对左、右侧框架64。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64例如通过压制金属板材形成,并且各自呈细长形状,其中,其长度方向沿着座椅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板厚度方向沿座椅的宽度方向布置。此外,左侧框架的下端部和右侧框架64的下端部通过已知的倾斜机构65联接而能够相对于坐垫框架32的左侧框架34的后端部和右侧框架34的后端部枢转。倾斜机构65构造成利用来自图4中示出的倾斜马达67的驱动力使椅背框架62相对于坐垫框架32枢转(倾斜)。

椅背框架62还包括上框架66。上框架66例如由金属管构件构成并且形成为从座椅的前方观察时大致呈倒u形形状。上框架66的左腿部和右腿部66a通过焊接等接合至侧框架64的上端部。支承头枕90(参见图1至图3)的一对左、右支承支架68固定至上框架66。

如图1至图3中所示,座椅椅背的衬72设置在椅背框架62的座椅前侧处。座椅椅背的衬72由发泡材料比如聚氨酯等构成并且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分体式座椅椅背衬72的每个部分被罩74覆盖。座椅椅背60的靠背部由此由椅背本体76和椅背外框架78构成。

椅背本体76形成为从座椅前方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布置在座椅椅背60的大致中央部位处。椅背本体76的后表面设置有例如通过压制金属板材而形成的椅背盘状部76a。椅背盘状部76a通过稍后描述的调节机构170支承在椅背框架62上。包括椅背盘状部76a的椅背本体76主要构造用于支承乘坐者p的背部(参见图13至图21)。椅背外框架78形成为从座椅的前方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的框架形状并且固定地支承于椅背框架62。椅背本体76布置在椅背外框架78内,并且椅背外框架78位于椅背本体76的座椅宽度方向两侧的部分构成椅背侧部80。

椅背本体76构造成利用稍后描述的调节机构100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移位)并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即,构造成使得利用调节机构100能够改变椅背本体76的前-后位置和倾斜角度。

调节机构100

如图4至图8中所示,调节机构100构造成包括能够改变坐垫本体42的位置的坐垫调节机构110、能够改变椅背本体76的位置的椅背调节结构170和用作控制器的ecu230。

坐垫调节机构110

如图4、图5和图7中所示,坐垫调节机构110包括一对左、右前安装支架112和一对左、右后安装支架114。前安装支架112和后安装支架114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构成与坐垫框架32共用的部分。

左前安装支架112布置在坐垫框架32的左侧框架34的前部部分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右前安装支架112布置在坐垫框架32右侧框架34的前部部分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前安装支架112例如通过压制金属板材形成并且各自布置成使得其板厚度方向沿着座椅宽度方向。每个前安装支架112的上端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弯曲并且利用一对螺栓116和未在附图中示出的一对螺母拧紧并固定至相应的侧框架34的上端部。

左后安装支架114布置在坐垫框架32的左侧框架34的后部部分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右后安装支架114布置在坐垫框架32右侧框架34的后部部分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后安装支架114例如通过压制金属板材形成并且各自布置成使得其板厚度方向沿着座椅宽度方向。每个后安装支架114的上端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弯曲并且利用一对螺栓118和在附图中未示出的一对螺母拧紧并固定至相应的侧框架34的上端部。

坐垫调节机构110还包括前齿轮支架120和后齿轮支架122。前齿轮支架120布置在左前安装支架112和右前安装支架112中的一者(在该示例中为位于右侧的前安装支架11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前齿轮支架120例如通过压制金属板材形成并利用一对螺栓124和未在附图中示出的一对螺母而拧紧并且固定至右侧的前安装支架112。前齿轮支架120与右侧的前安装支架112之间形成间隙。

后齿轮支架122布置在左后安装支架114和右后安装支架114中的一者(在该示例中为左侧的后安装支架114)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后齿轮支架122例如通过冲压金属板材形成并且利用一对螺栓126和未在附图中示出的一对螺母拧紧并固定至左侧的后安装支架114。在后齿轮支架122与左侧的后安装支架114之间形成间隙。

构造坐垫调节机构110的坐垫上-下调节马达128利用螺栓130固定至右侧的前安装支架112。小齿轮132固定至坐垫上-下调节马达128的输出轴128a。构造坐垫调节机构110的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利用螺栓136固定至左侧的后安装支架114。小齿轮138固定至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的输出轴134a。

坐垫调节机构110还包括一对左、右前连杆(单连杆)140和一对左、右后连杆(双连杆)150。左前连杆140和右前连杆140布置在左前安装支架112和右前安装支架11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左前连杆140和右前连杆140在侧视图中在朝向座椅后方行进时朝向座椅上侧倾斜。前连杆140通过前联接管14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联接在一起。

左前连杆140和右前连杆140中每一者的一个端部(前端部)利用阶梯螺栓144可旋转地联接至相应的左前安装支架112或右前安装支架112,其中,阶梯螺栓144的轴向方向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左前连杆140和右前连杆140中的每一者的另一端部(后端部)利用阶梯螺栓146并且利用附图中未示出的螺母可旋转地联接至坐垫盘状部42a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其中,阶梯螺栓146的轴向方向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

右侧的前连杆140的前部布置在右侧的前安装支架112与前齿轮支架120之间的间隙中。右侧的前连杆140形成有扇形齿轮141。扇形齿轮141与上述小齿轮132啮合。应指出的是,右侧的前安装支架112形成有用以限制扇形齿轮141的枢转范围的圆柱状的止挡件112a。止挡件112a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突出。止挡件112a插入形成在右侧的前连杆140中的圆弧形通孔中。

左后连杆150和右后连杆150布置在左前连杆140和右前连杆140的座椅后侧,并且左后连杆150和右后连杆150包括一对左、右第一后连杆152和一对左、右第二后连杆154。左、右第一后连杆152以及左、右第二后连杆154布置在左、右后安装支架114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左、右第一后连杆152在侧视图中在朝向座椅前方行进时朝向座椅上侧倾斜,并且左、右第二后连杆154在侧视图中在朝向座椅后方行进时朝向座椅上侧倾斜。左、右第一后连杆152通过第一后联接管15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联接在一起,并且左、右第二后连杆154通过第二后联接管158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联接在一起。此外,左、右第一后连杆152的一个端部(前端部)和左、右第二后连杆154的一个端部(前端部)利用一对左、右阶梯螺栓160和在附图中未示出的一对左、右螺母可旋转地联接在一起,每个阶梯螺栓160的轴向方向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

每个第一后连杆152的另一端部(后端部)利用阶梯螺栓162和在附图中未示出的螺母可旋转地联接至对应的后安装支架114和后齿轮支架122(如果可适用的话)。每个第二后连杆154的另一端部(后端部)布置在对应的第一后连杆152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座椅上侧处,并且利用阶梯螺栓164和在附图中未示出的螺母可旋转地联接至坐垫盘状部42a的后端部。总之,前连杆140和第二后连杆154构成平行连杆机构。

左侧的第一后连杆152的后部布置在左侧的后安装支架114与后齿轮支架122之间的间隙中。左侧的第一后连杆152形成有扇形齿轮153。扇形齿轮153与上述小齿轮138啮合。应指出的是,左侧的后安装支架114形成有用以限制扇形齿轮153的枢转范围的止挡件114a。

在如上所述地构造的坐垫调节机构110中,当小齿轮132通过坐垫上-下调节马达128的驱动力旋转时,小齿轮132与扇形齿轮141啮合之处的右侧的前连杆140与前联接管142和左侧的前连杆140一起绕阶梯螺栓144旋转。当这发生时,与左、右前连杆140构成平行连杆机构的左、右第二后连杆154绕阶梯螺栓162旋转从而跟随左、右前连杆140运动。左、右前连杆140和左、右第二后连杆154联接至其坐垫盘状部42a的坐垫本体42由此构造成相对于坐垫侧部46在座椅上-下方向上运动。

具体地,坐垫本体42在图9中由双点划线图示的最靠下位置与图11中由双点划线图示的最靠上位置之间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移动。注意,图10用双点划线示出了坐垫本体42定位在介于最靠上位置与最靠下位置之间的上-下中间位置的状态。在坐垫本体42定位在最靠下位置处的状态下,坐垫本体42相对于坐垫外框架44朝向座椅下侧沉陷,处于乘坐者p的下身(特别是大腿部)由左、右坐垫侧部46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保持的构型中。此外,在坐垫本体42定位在上-下中间位置处的状态下,坐垫本体42与坐垫侧部46之间没有大的台阶,处于由坐垫本体42的上表面和坐垫侧部46的上表面形成大致平坦的表面的构型中。在坐垫本体42定位在最靠上位置的状态下,构型为使得坐垫本体42相对于坐垫外框架44朝向座椅上侧突出。

此外,在坐垫调节机构110中,当小齿轮138通过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的驱动力旋转时,小齿轮138与扇形齿轮153啮合之处的左侧第一后连杆152构造成与第一后联接管156和右侧第一后连杆152一起绕阶梯螺栓162枢转。左、右第一后连杆152通过左、右第二后连杆154联接至其坐垫盘状部42a的坐垫本体42构造成绕(轴线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阶梯螺栓164的轴线枢转。

具体地,当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在坐垫本体42定位于由图9中的双点划线图示的最靠下位置的状态下被致动时,坐垫本体42构造成在最靠下位置与由图9中的实线图示的第一前倾位置之间枢转。此外,当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在坐垫本体42定位于由图10中的双点划线图示的上-下中间位置的状态下被致动时,坐垫本体42构造成在上-下中间位置与由图10中的实线图示的第二前倾位置之间枢转。此外,当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在坐垫本体42定位于由图11中的双点划线图示的最靠上位置的状态下被致动时,坐垫本体42构造成在最靠上位置与由图11中的实线图示的第三前倾位置之间枢转。此后,“绕阶梯螺栓164的轴线枢转”有时简称为“枢转”。

椅背调节机构170

如图4、图6和图8中所示,椅背调节机构170包括一对左、右上安装支架172和一对左、右下安装支架174。上安装支架172和下安装支架174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构成与椅背框架62共用的部分。

左上安装支架172布置在椅背框架62的上框架66的左腿部66a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右上安装支架172布置在椅背框架62的上框架66的右腿部66a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上安装支架172例如通过压制金属板材形成并通过焊接等接合至左、右腿部66a。

左下安装支架174布置在椅背框架62的左侧框架64的下部部分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右下安装支架174布置在椅背框架62的右侧框架64的下部部分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下安装支架174例如通过压制金属板材形成并通过焊接等接合至左、右侧框架64。

椅背调节机构170还包括上齿轮支架176和下齿轮支架178。上齿轮支架176布置在左上安装支架172和右上安装支架172中的一者(该示例中为左侧的上安装支架17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上齿轮支架176例如通过压制金属板材形成并且利用一对螺母180和在附图中未示出的一对螺栓拧紧并固定至左侧上安装支架172。上齿轮支架176与左侧上安装支架172之间形成间隙。

下齿轮支架178布置在左下安装支架174和右下安装支架174中的一者(在本示例中为左侧下安装支架174)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下齿轮支架178例如通过压制金属板材形成并利用一对螺栓182和在附图中未示出的一对螺母拧紧并固定至左侧下安装支架174。在下齿轮支架178与左侧下安装支架174之间形成间隙。

构造椅背调节机构170的椅背前-后调节马达184利用螺栓186固定至左侧上安装支架172。小齿轮188固定至椅背前-后调节马达的输出轴184a。此外,构造椅背调节机构170的椅背角度调节马达190利用螺栓192固定至左侧下安装支架174。小齿轮194固定至椅背角度调节马达190的输出轴190a。

椅背调节机构170还包括一对左、右上连杆(单连杆)200和一对左、右下连杆(双连杆)210。左、右上连杆200布置在左、右上安装支架17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左、右上连杆200在侧视图中在朝向座椅下侧行进时朝向座椅前方倾斜。上连杆200通过上联接管20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联接在一起。

左、右上连杆200中的每一者的一个端部(上端部)利用阶梯螺栓204可旋转地联接至相应的左或右上安装支架172,其中,阶梯螺栓204的轴向方向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左、右上连杆200中的每一者的另一端部(下端部)利用阶梯螺栓206和螺母208可旋转地联接至椅背盘状部76a的上部部分,其中,阶梯螺栓206的轴向方向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

左侧上连杆200的前部布置在左侧上安装支架172与上齿轮支架176之间的间隙中。左侧上连杆200形成有扇形齿轮201。扇形齿轮201与上述小齿轮188啮合。应指出的是,图8中示出的螺栓181用作止挡件以限制扇形齿轮201的枢转范围。螺栓181穿过形成在上齿轮支架176中的通孔和形成在扇形齿轮201中的圆弧状通孔,并且与固定至左侧上安装支架172的、附图中未示出的螺母螺纹连接在一起。

左、右下连杆210布置在左、右上连杆200的座椅下侧,并且左、右下连杆210包括一对左、右第一下连杆212和一对左、右第二下连杆214。左、右第一下连杆212和左、右第二下连杆214布置在左、右下安装支架174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左、右第一下连杆212在侧视图中在朝向座椅前方行进时朝向座椅上侧倾斜,并且左、右第二下连杆214在侧视图中在朝向座椅前方行进时朝向座椅下侧倾斜。左、右第一下连杆212通过第一下联接管21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联接在一起,并且左、右第二下连杆214通过第二下联接管218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联接在一起。此外,左右第一下连杆212的一个端部(上端部)与左右第二下连杆214的一个端部(上端部)利用阶梯螺栓220和在附图中未示出的螺母可旋转地联接在一起,其中,阶梯螺栓220的轴向方向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

每个第一下连杆212的另一端部(下端部)利用阶梯螺栓222和在附图中未示出的螺母可旋转地联接至对应的下安装支架174和下齿轮支架178(如果可适用的话)。每个第二下连杆214的另一端部(下端部)布置在对应的第一下连杆212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座椅前方,并且利用阶梯螺栓224和螺母226可旋转地联接至椅背盘状部76a的下部部分。第二下连杆214和上连杆200一起构成平行连杆机构。

左侧第一下连杆212包括扇形齿轮213,该扇形齿轮213布置在左侧下安装支架174与下齿轮支架178之间的间隙中。扇形齿轮213与上述小齿轮194啮合。应指出的是,左侧下安装支架174形成有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圆柱状止挡件,以限制扇形齿轮213的枢转范围。止挡件插入到形成在扇形齿轮213中的圆弧状通孔213中。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椅背调节机构170中,当小齿轮188通过椅背前-后调节马达184的驱动力旋转时,在小齿轮188与扇形齿轮201啮合之处的左侧上连杆200与前联接管202和右侧上连杆200一起绕阶梯螺栓204旋转。当这发生时,与左、右上连杆200构成平行连杆机构的左、右第二下连杆214绕阶梯螺栓220旋转,从而跟随左、右上连杆200运动。左、右上连杆200和左、右第二下连杆214联接至其椅背盘状部76a的椅背本体76由此构造成相对于椅背侧部80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

具体地,椅背本体76在由图9中的双点划线图示的最靠后位置与由图11中的双点划线图示的最靠前位置之间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应指出的是,图10使用双点划线示出了椅背本体76定位在介于最靠前位置与最靠后位置之间的前-后中间位置的状态。在椅背本体76定位在最靠后位置的状态下,椅背本体76相对于椅背外框架78朝向座椅后侧沉陷,处于乘坐者p的上身(特别是他们腹部的侧面)由左、右椅背侧部80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保持的构型。另外,在椅背本体76定位在前-后中间位置的状态下,椅背本体76与椅背侧部80之间没有大的台阶,处于由椅背本体76的前表面和椅背侧部80的前表面形成大致平坦表面的构型中。在椅背本体76定位在最靠前位置的状态下,构型为使得椅背本体76相对于椅背外框架78朝向座椅前方突出。

另外,在椅背调节机构170中,当小齿轮194通过椅背角度调节马达190的驱动力旋转时,小齿轮194与扇形齿轮213啮合之处的左侧第一下连杆212与第一下联接管216和右侧第一下连杆212一起绕阶梯螺栓222枢转。因此,左、右第一下连杆212通过左、右第二下连杆214联接至其椅背盘状部76a的椅背本体76构造成绕(轴线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阶梯螺栓206的轴线枢转。

具体地,当椅背角度调节马达190在椅背本体76定位于由图9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最靠后位置的状态下被致动时,椅背本体76构造成在最靠后位置与由图9中的实线所示的第一倾斜位置之间枢转。另外,当椅背角度调节马达190在椅背本体76定位于由图10中的双点划线示出的前-后中间位置的状态下被致动时,椅背本体76构造成在前-后中间位置与由图10中的实线示出的第二倾斜位置之间枢转。此外,当椅背角度调节马达190在椅背本体76定位于由图11中的双点划线图示的最靠前位置的状态下被致动时,椅背本体76构造成在最靠前位置与由图11中的实线示出的第三倾斜位置之间枢转。在下文中,“绕阶梯螺栓206的轴线枢转”有时简称为“枢转”。

ecu230

图12中所示的ecu230(电子控制单元)由cpu、rom、ram以及输入/输出接口(i/o)连接至总线的微型计算机构成。上述滑动马达19、倾斜马达67、附图中未示出的包含在升降机构中的升降马达、坐垫上-下调节马达128、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椅背前-后调节马达184以及椅背角度调节马达190电连接至ecu230的i/o。另外,例如设置于座椅坐垫30的侧表面的操作部232也电连接至ecu230的i/o。

上述操作部232设置有用以驱动滑动马达19、倾斜马达67和升降机马达的开关以及模式选择开关。模式选择开关是用以从预先存储在ecu230的rom中的多种(各种不同的)模式中选择期望的模式的开关。ecu230配置成根据利用模式选择开关选定的模式控制倾斜马达67、坐垫上-下调节马达128、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椅背前-后调节马达184和椅背角度调节马达190的驱动。

上述多个模式包括图13中所示的手动驾驶模式、图14中所示的平坦沙发模式、图15中所示的仅腿部伸展模式、图16中所示的全身伸展模式、图17中所示的仅背部伸展模式(中折姿势模式)、图18中所示的小体形女性驾驶员模式、图19中所示的上车/下车模式、图20中所示的半站立驾驶模式和图21中所示的青少年座椅模式。应指出的是,在图13至图21中,由单点划线围出的区域示意性地示出了对应于所示出的模式中的各模式的前连杆140、后连杆150、上连杆200和下连杆210的状态。另外,在图13、图14、图18和图20中,sw表示车辆的方向盘。示出了方向盘sw的图13、图18和图20中所示的模式是适合于驾驶座椅的模式,而没有示出方向盘sw的图14至图16、图19和图21中所示的模式是适合于自动驾驶期间的驾驶座椅或除驾驶座椅之外的座椅的模式。

图13中所示的手动驾驶模式对应于本公开的“基线模式”。车辆座椅10通常处于与手动驾驶模式对应的状态。在手动驾驶模式下,座椅椅背60的倾斜角度——即座椅椅背60相对于车辆的竖向方向朝向座椅后侧的倾斜角度——例如被设定为21°。在手动驾驶模式下,坐垫本体42布置在最靠下位置(上-下基线位置),椅背本体76布置在最靠后位置(前-后基线位置)。

当从上述多种模式中选定除手动驾驶模式之外的模式时,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中的任一者或两者不处于手动驾驶模式状态的情况下,ecu230在致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中的一者或两者以使其采取所选定的模式状态之前,先致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中的所述一者或两者以使其采取手动驾驶模式状态。接下来,将关于在处于手动驾驶模式状态时使用了模式选择开关选择其它模式的情况下由ecu230执行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选定图14中所示的平坦沙发模式的情况下,ecu230驱动坐垫上-下调节马达128和椅背前-后调节马达184。ecu230由此致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当执行该操作时,将座椅椅背60的倾斜角度设定成与手动驾驶模式下的角度相同的角度(例如21°)。坐垫本体42从最靠下位置朝向座椅上侧移动了例如30mm。椅背本体76从最靠后位置朝向座椅前方移动了例如30mm,从而保持与乘坐者p的躯干线平行的姿势。由车辆座椅10对乘坐者p的保持由此放松。因此,当在自动驾驶车辆期间选择平坦沙发模式时,乘坐者p被置于允许他们更容易地移动他们的身体的状态。应指出的是,平坦沙发模式可以配置为本公开的“基线模式”。

在已经选定图15中所示的仅腿部伸展模式的情况下,ecu230驱动坐垫上-下调节马达128、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以及椅背前-后调节马达184。ecu230由此致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当执行该操作时,将座椅椅背60的斜躺角度设定为与手动驾驶模式下的角度相同的角度(例如21°)。另外,坐垫本体42朝向车辆前侧向下倾斜,使得坐垫本体42相对于车辆中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变为例如15°。椅背本体76移动到与平坦沙发模式下的位置相同的位置。这使得乘坐者p能够伸长并伸展他们的腿。

在选定图16中所示的全身伸展模式的情况下,ecu230驱动倾斜马达67、坐垫上-下调节马达128、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椅背前-后调节马达184以及椅背角度调节马达190。ecu230由此致动倾斜机构65、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当执行该操作时,座椅椅背60的倾斜角度设定为例如60°。另外,坐垫本体42朝向车辆前侧向下倾斜,使得坐垫本体42相对于车辆中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变为例如15°。椅背本体76从其处于平坦沙发模式下的位置移动到绕阶梯螺栓206朝向座椅椅背60的前侧枢转的位置。当执行该操作时,椅背本体76枢转的角度为例如15°。这使得乘坐者p能够伸长并伸展他们的整个身体。

在选定图17中所示的仅背部伸展模式的情况下,ecu230驱动倾斜马达67、坐垫上-下调节马达128、椅背前-后调节马达184和椅背角度调节马达190。ecu230由此致动倾斜机构65、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当执行该操作时,座椅椅背60的倾斜角度例如设定为45°。另外,坐垫本体42向其处于平坦沙发模式时的位置移动。椅背本体76从其处于平坦沙发模式位置时的位置移动到绕阶梯螺栓206朝向座椅椅背60的前侧枢转的位置。当执行该操作时,椅背本体76枢转的角度为例如15°。这使得乘坐者p能够伸长并伸展他们的背部。

在选定图18中所示的小体形女性驾驶员模式的情况下,ecu230驱动椅背前-后调节马达184。ecu230由此致动椅背调节机构170。在执行该操作时,座椅椅背60的倾斜角度设定为与手动驾驶模式下的角度相同的角度。坐垫本体42也位于其处于手动驾驶模式时的位置。椅背本体76向最靠后位置的座椅前方移动例如70mm,同时保持与乘坐者p的躯干线平行的姿势。这实现了便于由小体形女性乘坐者p2驾驶车辆的状态。

在选定图19中所示的上车/下车模式的情况下,ecu230驱动坐垫上-下调节马达128和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ecu230由此致动坐垫调节机构110。当执行该操作时,座椅椅背60的倾斜角度设定为与手动驾驶模式下的角度的相同的角度。另外,坐垫本体42朝向车辆前侧向下倾斜,使得坐垫本体42相对于车辆中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变为例如15°。椅背本体76保持在其处于手动驾驶模式时的位置。这实现了便于乘坐者p上/下车辆的状态。

在选定图20中所示的半站立驾驶模式的情况下,ecu230驱动坐垫上-下调节马达128、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以及椅背前-后调节马达184。ecu230由此致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当执行该操作时,将座椅椅背60的倾斜角度设定为与手动驾驶模式下的角度相同的角度。另外,坐垫本体42被坐垫上-下调节马达128和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驱动而移动至其可能的最高位置。椅背本体76向最靠后位置的座椅前方移动例如70mm,同时保持与乘坐者p的躯干线平行的姿势,这使得乘坐者p能够在半站立状态下驾驶。应指出的是,半站立驾驶模式是在自动驾驶车辆期间被选定的,在自动驾驶车辆时,乘坐者p仅操作方向盘。

在选定图21中所示的青少年座椅模式的情况下,ecu230驱动坐垫上-下调节马达128、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和椅背前-后调节马达184。ecu230由此致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当执行该操作时,将座椅椅背60的倾斜角度设定成与手动驱动模式下的角度相同的角度。另外,坐垫本体42沿座椅向上方向移动例如70mm,并且相对于车辆水平地定向。另外,椅背本体76向最靠后位置的座椅前方移动例如70mm,同时保持与乘坐者p的躯干线平行的姿势。这实现了使孩童乘坐者p3更易于坐在车辆座椅10上的状态。

应指出的是,ecu230配置成:在坐垫本体42通过坐垫调节机构110既沿座椅向上方向移动又进行枢转的情况下(当展开坐垫本体42时),先使坐垫本体42沿座椅向上方向移动然后使坐垫本体42枢转。另外,ecu230配置成:在坐垫本体42通过坐垫调节机构110既沿座椅向下方向移动又进行枢转的情况下(当收起坐垫本体42时),先使坐垫本体42枢转然后使坐垫本体42沿座椅向下方向移动。另外,ecu配置成:在椅背本体76通过椅背调节机构170既沿座椅前方方向移动又进行枢转的情况下(当展开椅背本体76时),先使椅背本体76沿座椅前方方向移动然后使椅背本体76枢转。另外,ecu230配置成:在椅背本体76通过椅背调节机构170既沿座椅后方方向移动又进行枢转的情况下(当收起椅背本体76时),先使椅背本体76枢转然后使椅背本体76沿座椅后方方向移动。

另外,ecu230配置成:当请求致动倾斜机构65时(即,当操作了驱动倾斜马达67的开关时),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中的任一者或两者都不处于手动驾驶模式(基线模式)的情况下,ecu230在驱动倾斜马达67之前致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中的所述一者或两者以使其采取手动驾驶模式状态。

操作及有益效果

接下来,关于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及有益效果进行说明。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车辆座椅10中,乘坐者p的臀部由座椅坐垫30的坐垫本体42支承,并且乘坐者p的背部由座椅椅背60的椅背本体76支承。坐垫侧部46布置在坐垫本体4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椅背侧部80布置在椅背本体76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车辆座椅10设置有包括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的调节机构100。坐垫调节机构110在被致动时使坐垫本体42相对于坐垫侧部46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并且还使坐垫本体42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因此,不仅可以改变坐垫本体42的上-下位置,而且可以改变坐垫本体42相对于坐垫侧部46的倾斜角度。此外,椅背调节机构170在被致动时使椅背本体76相对于椅背侧部80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并使椅背本体76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因此,不仅可以改变椅背本体76的前-后位置,而且还可以改变椅背本体76相对于椅背侧部80的倾斜角度。因此,本示例性实施方式能够使乘坐者p在多种多样的坐姿之间进行调节。

具体地,座椅坐垫30和座椅椅背60可以被置于诸如上述的手动驾驶模式、平坦沙发模式、仅腿部伸展模式、全身伸展模式、仅背部伸展模式、小体形女性驾驶员模式、上车/下车模式、半站立驾驶模式和青少年座椅模式等的状态下。由此,这使得乘坐者p能够在自动驾驶的车辆等中采用各种不同的坐姿。另外,各种伸展模式有助于乘坐者p进行车内伸展和锻炼,从而能够在长时间驾驶或长时间乘坐车辆时减少小腿肿胀和全身疲劳。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坐垫调节机构110设置有前连杆140以及包括第一后连杆152和第二后连杆154的后连杆150。前连杆140和第二后连杆154构成坐垫调节机构110中的平行连杆机构。由此,这使得坐垫本体42能够相对于坐垫侧部46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另外,当第一后连杆152相对于坐垫框架32和第二后连杆154旋转时,坐垫本体42绕作为与前连杆140的联接部的阶梯螺栓146的轴线(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采用连杆构造坐垫调节机构110来使坐垫本体42相对于坐垫侧部46沿座椅上-下方向移动并且使坐垫本体42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使得能够实现坐垫调节机构110的较简单的构型。

类似地,椅背调节机构170设置有上连杆200以及包括第一下连杆212和第二下连杆214的下连杆210。上连杆200和第二下连杆214构成椅背调节机构170中的平行连杆机构。由此,这使得椅背本体76能够相对于椅背侧部80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另外,在第一下连杆212相对于椅背框架62和第二下连杆214旋转时,椅背本体76绕作为与上连杆200的联接部的阶梯螺栓206的轴线(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采用连杆构造椅背调节机构170以使椅背本体76相对于椅背侧部80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并且使椅背本体76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使得能够实现椅背调节机构170的较简单的构型。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通过操作部232的模式选择开关选定多个模式中的任一模式时,ecu230致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以使其采取所选模式的状态。因此,乘坐者p只需操作模式选择开关(一键式操作)以从上述多种模式中选定期望的模式,以便调节其坐姿,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坐姿的调节。

另外,当选择除手动驾驶模式(基线模式)以外的模式时,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中的任一者或两者都不处于手动驾驶模式状态的情况下,ecu230首先致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中的一者或两者以使其采取手动驾驶模式状态,然后根据所选定的模式致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中的一者或两者。由此,这使得能够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或椅背调节机构170的致动期间防止坐垫本体42和椅背本体76彼此干涉。

另外,在坐垫本体42通过坐垫调节机构110既沿座椅向上方向移动又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的情况下,ecu230先使坐垫本体42沿座椅向上方向移动,然后使坐垫本体42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另外,在坐垫本体42通过坐垫调节机构110既沿座椅向下方向移动又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的情况下,ecu230先使坐垫本体42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然后使坐垫本体42沿座椅向下方向移动。由此,这使得能够减少坐垫调节机构110的致动期间使乘坐者p产生的任何不适。

类似地,在椅背本体76通过椅背调节机构170既沿座椅前方方向移动又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的情况下,ecu230先使椅背本体76沿座椅前方方向移动,然后使椅背本体76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另外,在椅背本体76通过椅背调节机构170既沿座椅后方方向移动又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的情况下,ecu230先使椅背本体76绕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枢转,然后使椅背本体76沿座椅后方方向移动。由此,这使得能够减少椅背调节机构170的致动期间使乘坐者p产生的任何不适。

另外,当操作了用以驱动倾斜马达67的开关时,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中的任一者或两者都不处于手动驾驶模式(基线模式)状态的情况下,ecu230首先致动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中的所述一者或两者以使其采取手动驾驶模式状态,并且只有到那时才驱动倾斜马达67。由此,这使得能够减少倾斜机构65的致动期间使乘坐者p产生的任何不适。

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前连杆140构造为单连杆(单一部件连杆),并且后连杆150由包括第一后连杆152和第二后连杆154的双连杆构成。然而,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是前连杆由双连杆构成而后连杆由单连杆构成,或者前连杆和后连杆两者都可以由双连杆构成。

另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构造成包括上述连杆。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可以酌情修改坐垫调节机构的构型和椅背调节机构的构型。例如,坐垫调节机构和椅背调节机构可以构造成包括缸体或进给螺杆机构。

另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坐垫调节机构110包括坐垫上-下调节马达128和坐垫角度调节马达134,并且椅背调节机构170包括椅背前-后调节马达184和椅背角度调节马达190。然而,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并且坐垫调节机构和椅背调节机构可以具有手动结构(可以通过人力移动)。

另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调节机构100构造成包括坐垫调节机构110和椅背调节机构170两者。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可以省略坐垫调节机构或椅背调节机构。

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的范围内实现各种其它改型。另外,本公开所涵盖的权利的范围显然不受以上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