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开关、位置调节装置和可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48142发布日期:2019-10-23 01:48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触发开关、位置调节装置和可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机电控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触发开关、位置调节装置和可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电结合控制领域,已有许多成熟的技术用于通过电路控制机械结构的位置改变。例如,安装电动马达,并将马达与被控目标进行适当的机械连接,就可以通过改变流经马达的电压、电流,来改变马达的转速,从而带动控制目标进行机械运动。

例如,车辆座椅的上、下、前、后、左、右、靠背角度等,可以通过设置在座椅侧面的多个按钮来调节。乘客可以对对应的按钮持续按压进行座椅位置状态的调节,当手松开按钮时,自动停止调节。或者,当乘客按压按钮触发调节,直到下次按压时,停止调节。

在操作的过程中,乘客的姿势与实际坐姿不一致,因此,常常需要反复调节,才能形成舒适的座椅位置,对体重较大者或冬季衣服厚重者操作不便。并且,通过按键进行操作时,需要给手部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的触发开关、位置调节装置和可驱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触发开关。所述触发开关包括:接触片;弹簧;绝缘滑动杆,所述接触片通过所述绝缘滑动杆与所述弹簧连接;第一输出部件,包括第一导体、第一输出端和第一电阻部分,所述第一电阻部分包括第一绝缘体、被所述第一绝缘体分隔开的第一正极电阻和第一负极电阻;第二输出部件,包括第二导体、第二输出端和第二电阻部分,所述第二电阻部分包括第二绝缘体、被所述第二绝缘体分隔开的第二正极电阻和第二负极电阻,其中,所述接触片通过所述绝缘滑动杆带动所述第一导体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电阻部分之间滑动,同时带动所述第二导体在所述第二输出端和所述第二电阻部分之间滑动,以使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正极电阻和所述第二负极电阻,或者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负极电阻和所述第二正极电阻,或者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并且,在所述绝缘滑动杆的移动过程中,所述弹簧呈压缩状态。

可选地,当所述接触片的行程的大小小于预定的第一行程时,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正极电阻和所述第二负极电阻;当所述接触片的行程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一行程且小于预定的第二行程时,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当所述接触片的行程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二行程时,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负极电阻和所述第二正极电阻。

可选地,所述第一正极电阻和所述第二正极电阻中的至少一者为可变电阻,或者,所述第一负极电阻和所述第二负极电阻中的至少一者为可变电阻。

可选地,所述第一负极电阻和所述第二负极电阻为滑动电阻,并且,所述第一导体在朝向所述第一绝缘体滑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负极电阻中被接入电路的电阻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导体在朝向所述第二绝缘体滑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负极电阻中被接入电路的电阻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弹簧包括电磁弹簧。

可选地,所述触发开关还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电流指令;电流控制模块,与所述接收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电流指令控制施加在所述电磁弹簧上的电流的大小。

可选地,所述触发开关还包括:保护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正极电阻和所述第二正极电阻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正极电阻或所述第二正极电阻中的电流大于预定电流时进行断电保护。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位置调节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本公开提供的触发开关;控制器,与所述触发开关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触发开关输出的信号控制改变预定装置的位置状态。

可选地,所述预定装置具有多种位置改变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交互装置,用于获取当前调节模式;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子模块,与所述交互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触发开关输出的信号以及当前调节模式所指示的位置改变方式进行控制。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可驱动装置。所述可驱动装置包括本公开提供的位置调节装置;以及,所述预定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触发开关可以根据其接触面移动的行程,输出不同方向的电流,这样,当该接触开关应用于位置调节装置时,能够根据接触面的行程使目标部件的位置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调节。并且由于弹簧的回复力作用,触发开关能够在没有外力作用时,自动按照预定趋势输出电信号,使得位置调节装置在不对其施加作用力时,能够自动按照预定趋势控制目标部件的位置状态的改变。该触发开关在应用于位置调节装置时,被调节装置的移动可以与用户的动作相一致,更符合用户的调节心理。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座椅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接触片安装位置的示意图;

图3a-图3c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触发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位置调节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通常是车辆正常行驶时的方向。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座椅调节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1中,获取设置在座椅上的接触片的行程的大小。

在步骤s2中,根据所述行程的大小确定所述座椅的调节方案。

在步骤s3中,根据所确定的调节方案控制所述座椅的位置状态。

其中,座椅上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接触片。例如,可以在车辆座椅的靠背的前面设置接触片,该接触片可以沿垂直于靠背的方向移动。当乘客坐在座椅上向后靠时,可以压在接触片上,使接触片受力向后移动。接触片在垂直于靠背向后方向上的行程与其受力的大小相关。接触片还可以设置在头枕上,乘客坐在座椅上头向后靠在头枕上时,头可以压在接触片上,使接触片受力向后移动。图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接触片安装位置的示意图。接触片可以安装在成人后背容易施力的位置。接触片可以设置成相对于靠背表面有一段的突出,以便于其能够在正常后背的压力下有一定的向后的行程。乘客可以坐在座椅上一边感受坐姿,以便施加压力,以改变接触片的行程,进而改变座椅的位置状态。

例如,可以通过传感器检测接触片的行程,并预先设计带有集成芯片的控制器,将接触片的行程作为控制器的输入信号,通过控制器中预存的控制策略,输出对座椅的控制信号,控制座椅位置状态的改变。又如,可以设计专用的触发开关,将其应用在电路中,使其具有上述功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车辆座椅上设置接触片,通过该接触片的行程大小来确定座椅的调节方案。这样,当乘客坐在座椅上时,可以通过对座椅上的接触片施加力,来改变接触片的行程,从而调节座椅的位置状态。因此,调节过程中解放了乘客的双手,不需要占用操作空间,操作更方便,并且,在调节过程中,人体处于正常坐姿,提高了寻找合适坐姿的调节效率,增强了乘客的乘车舒适感。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接触片的行程的不同,改变座椅中所调节部件的移动方向。在该实施例中,在图1的基础上,根据所述行程的大小确定座椅的调节方案的步骤(步骤s2)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根据所述行程的大小确定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方向。

步骤s22,根据所述电流的方向确定座椅中所调节部件的移动方向。

其中,控制电路是用于控制座椅的所调节部件的电路。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具有正反两个方向,座椅中部件的移动方向通常也具有相反的两个方向,例如,向前和向后、向左和向右、向上和向下、顺时针和逆时针等。电流的两个方向与部件的两个移动方向之间可以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接触片行程的大小与电流的方向之间可以预先确定对应关系,根据该对应关系和获取的行程,确定出电流的方向。具体地,可以通过逻辑电路芯片,根据行程的大小确定控制电路中电流的方向。

控制电路中例如可以连接有电机,当电路中电流方向改变时,电机可以输出相反的转向,从而通过机械连动,控制所调节部件(或座椅整体)改变移动方向。

该实施例中,能够根据接触片的行程调节目标部件向两个相反方向移动,这样,无需设置专用按键控制向两个方向的移动,节省了按键数目,减小了座椅在结构设计上的难度,并使控制更加智能化。

其中,座椅的所调节部件可以包括整个座椅或者靠背、腰垫等部件。

在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中,行程与电流方向可以是简单的分区间对应关系。在该实施例中,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根据所述行程的大小确定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方向的步骤(步骤s21)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1,当所述行程的大小小于预定的第一行程时,确定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方向为预定的第一方向。

步骤s212,当所述行程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一行程且小于预定的第二行程时,确定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为零。

步骤s213,当所述行程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二行程时,确定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方向为预定的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其中,第一行程小于第二行程。当处于第一行程时(行程较小),电流的方向例如可以对应于驱动座椅向前移动。

当行程为零时,电流的方向可以对应于控制座椅向后移动,即该自动调节功能一开启,在乘客还没有施加力时,座椅就向后移动。这适用于一些车辆中,在熄火以后座椅会自动前移的情况。当行程为零时,也可以对应控制电路中没有电流,座椅不移动。

该实施例中,每一个电流方向对应一段行程的区间,与乘客直观体验相符合,使控制简单,并且,两段行程之间设置有对应于电流为零的行程区间(大于第一行程且小于第二行程),由于该行程区间内电流为零,所以座椅的位置状态不变,这样,一方面给两种相反的移动过程设置了一个过渡阶段,使乘客有心理上的预期,另一方面,如果乘客认为位置调整已经合适,可以将行程调到该行程区间内,使座椅的位置状态固定,而无需额外使用暂停键暂停位置的变化。

此外,还可以设置为当接触片在非零的任意行程时,都受到使其自动回复到零行程的回复力。这样,当行程大于第二行程,且乘客没有给接触片施加压力(或压力小于回复力)时,接触片能够自动返回第一行程和第二行程之间,控制电路自动断电,座椅的位置状态固定。当行程小于第一行程,且乘客没有给接触片施加压力(或压力小于回复力)时,接触片能够自动返回零行程(包括零行程的第一行程内可以设置为控制座椅前移,大于第二行程时可以设置为控制座椅后移)。也就是,当乘客不倚靠(或者较轻地)倚靠着背时,座椅能够自动固定位置或者自动前移,这样,座椅的前后移动与乘客的动作相一致,符合乘客的调节心理。

在又一实施例中,在根据行程的大小确定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方向的基础上,还可以同时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在该实施例中,根据所述行程的大小确定座椅的调节方案的步骤(步骤s2)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3,根据所述行程的大小确定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

步骤s24,根据所述电流的大小确定所述座椅中所调节部件的移动速度。

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可以与所调节部件的移动速度成正相关关系。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增大,可以使电路中连接的电机的转速增大,通过机械传动,带动座椅移动的速度增大。根据行程的大小控制电流的大小,可以通过预先设计具有该功能的逻辑芯片来控制。

接触片的行程与乘客的压力相关,也就是,该实施例中,乘客可以通过调节自身施加的压力来调节座椅(或其中一部件)的移动速度,这样,无需设置专用的速度控制按键,节省了按键数目,减小了座椅在结构设计上的难度,并使控制更加智能化。

在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中,行程与电流大小可以是越接近于零电流的行程区间,电流越小。在该实施例中,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根据行程的大小确定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的步骤(步骤s23)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31,当行程的大小小于预定的第一行程,且逐渐增大时,确定控制电路中的电流逐渐减小。

步骤s232,当行程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一行程且小于预定的第二行程时,确定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为零。

步骤s233,当行程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二行程,且逐渐增大时,确定控制电路中的电流逐渐增大。

例如,当接触片处于第一行程内,且行程逐渐增大时,电流的方向可以对应于驱动座椅向前移动,且电流逐渐减小,座椅向前移动的速度减小。当接触片大于第二行程,且行程逐渐增大时,电流的方向可以对应于驱动座椅向后移动,且电流逐渐减大,座椅向后移动的速度增大。

该实施例中,设置为越接近于电流为零的行程区间,电流越小,一方面给座椅位置的固定(对应于零电流的行程区间)设置了一个缓冲,使乘客有心理上的预期,且感受舒适,避免了因接触片到达零电流的行程区间时,电流变为零,座椅速度骤变引起乘客的不适感。

如上所述,座椅的所调节部件可以包括整个座椅或者靠背、腰垫等部件。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座椅的位置改变方式可以为一种,例如,用于调节座椅整体的前后移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专用的交互装置,根据乘客选定的方式调节座椅的位置状态。

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1,获取座椅的当前调节模式。

步骤s02,根据当前调节模式确定座椅的位置改变方式。

其中,调节模式可以包括座椅上下调节、左右调节、前后调节、以及靠背角度调节、头枕调节、腰枕调节等多种模式。当乘客选定一模式时,上述方法对应于该模式所指示的位置改变方式。交互界面可以设置在座椅扶手、主仪表盘或者副仪表盘上。

以上实施例中举例描述了座椅前后移动的调节模式,关于其他的调节模式,与前后移动的调节模式相似,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如上所述,座椅上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接触片。一个接触片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调节模式。一个接触片可以对应下文中的一个接触开关,该接触开关与对应的调节模式中所要控制的对象连接。例如,用户通过交互界面选择座椅前后调节的模式,然后将后背靠在座椅靠背上,通过给靠背上的接触片施加压力,就可以对座椅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用户通过交互界面切换到头枕调节的模式,则座椅的整体位置不再改变,用户将头靠在头枕上,通过给头枕上的接触片施加压力,就可以对头枕的角度进行调节。

上述车辆座椅调节方法可以通过软件的方法来实施,也可以设计具有上述功能的触发开关,将该触发开关接入用于控制车辆座椅的控制电路中,来实施对座椅位置状态的调节。以下详细描述一种具有上述功能的触发开关。

图3a-图3c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触发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a-图3c所示,所述触发开关包括接触片2、弹簧3、绝缘滑动杆4、第一输出部件和第二输出部件。

其中,接触片2通过绝缘滑动杆4与弹簧3连接。第一输出部件包括第一导体51、第一输出端52和第一电阻部分。第一电阻部分包括第一绝缘体531、被第一绝缘体531分隔开的第一正极电阻532和第一负极电阻533。

第二输出部件包括第二导体61、第二输出端62和第二电阻部分。第二电阻部分包括第二绝缘体631、被第二绝缘体631分隔开的第二正极电阻632和第二负极电阻633。其中,接触片2通过绝缘滑动杆4带动第一导体51在第一输出端52和第一电阻部分之间滑动,同时带动第二导体61在第二输出端62和第二电阻部分之间滑动,以使第一输出端52和第二输出端62分别连接第一正极电阻532和第二负极电阻633,或者分别连接第一负极电阻533和第二正极电阻632,或者分别连接第一绝缘体531和第二绝缘体631,并且,在绝缘滑动杆4的移动过程中,弹簧3呈压缩状态。

当触发开关用于控制车辆座椅的位置状态时,触发开关的接触片2可以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前面,如图2所示。以下以车辆座椅为例进行说明。

绝缘滑动杆4可以包括平行的两个杆,其中一个杆与第一导体51固定连接,另一个杆与第二导体61固定连接。绝缘滑动杆4的一端与接触片2连接,另一端与弹簧3连接。弹簧3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当接触片2行程为零时,对应着图3a的情况,第一导体51处于第一输出部件的最右端,使第一输出端52与第一正极电阻532导通,第二导体61处于第二输出部件的最右端,使第二输出端62与第二负极电阻633导通。弹簧3处于不压缩也不拉伸的自由状态。

第一正极电阻532和第二正极电阻632与电源正极连接,第一负极电阻533和第二负极电阻633与电源负极连接。第一输出端52和第二输出端62可以连接控制电路,输出的电流直接作为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第一正极电阻532和第二负极电阻633的长度可以设置为相同,第二正极电阻632和第一负极电阻533的长度可以设置为相同,第一绝缘体531和第二绝缘体631的长度可以设置为相同(如图3a-图3c所示),以达到如上所述的效果:第一输出端52和第二输出端62分别连接第一正极电阻532和第二负极电阻633(分别经由第一导体51和第二导体61导通),或者分别连接第一负极电阻533和第二正极电阻632,或者分别连接第一绝缘体531和第二绝缘体63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个部件的长度也可以有微小的偏差。

当用于控制座椅位置的控制器(例如,电机)通过该触发开关连接到电源时,就可以利用该触发开关执行上述功能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触发开关可以根据其接触面移动的行程,输出不同方向的电流,这样,当该接触开关应用于位置调节装置时,能够根据接触面的行程使目标部件的位置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调节。并且由于弹簧的回复力作用,触发开关能够在没有外力作用时,自动按照预定趋势输出电信号,使得位置调节装置在不对其施加作用力时,能够自动按照预定趋势控制目标部件的位置状态的改变。该触发开关在应用于位置调节装置时,被调节装置的移动可以与用户的动作相一致,更符合用户的调节心理。

具体地,当乘客启动自动调节座椅位置的功能(例如,通过按下开关按键),还未靠在靠背上(未给接触片2施加压力)时,触发开关处于图3a的状态。第一输出端52通过第一导体51和第一正极电阻532导通电源正极,第二输出端62通过第二导体61和第二负极电阻633导通电源负极。此时,电流方向为从第一输出端52流出该触发开关,从第二输出端62流入该触发开关。例如可以设置为该电流方向对应于控制座椅向前移动。

当乘客靠在座椅靠背上,向接触片2施加压力时,接触片2带动绝缘滑动杆4向后(在图3a中为向左)滑动。绝缘滑动杆4带动第一导体51和第二导体61向后滑动。在滑动过程中,控制座椅向前移动。直到第一导体51将第一输出端52连接至第一绝缘体531,第二导体61将第二输出端62连接至第二绝缘体631(如图3b所示),此时电路断开,座椅停止移动。

当乘客继续向后靠,给接触片2施加压力,使得第一输出端52通过第一导体51和第一负极电阻533导通电源负极,第二输出端62通过第二导体61和第二正极电阻632导通电源正极(如图3c所示)。此时,电流方向为从第二输出端62流出该触发开关,从第一输出端52流入该触发开关。例如可以设置为该电流方向对应于控制座椅向后移动。

在图3a-图3c的实施例中,能够根据接触片2的行程的不同,改变座椅中所调节部件的移动方向,并且行程与电流方向可以是简单的分区间对应关系。当接触片2的行程的大小小于预定的第一行程(第一正极电阻532或第二负极电阻633的长度)时,第一输出端52和第二输出端62分别连接第一正极电阻532和第二负极电阻633;当接触片2的行程的大小大于第一行程且小于预定的第二行程(第一绝缘体531或第二绝缘体631的长度)时,第一输出端52和第二输出端62分别连接第一绝缘体531和第二绝缘体631;当接触片2的行程的大小大于第二行程时(第一导体51滑入第一负极电阻533),第一输出端52和第二输出端62分别连接第一负极电阻533和第二正极电阻632。

在整个过程中,弹簧3都处于压缩状态,因此,如果乘客不对接触片2施加压力时,绝缘滑动杆4会在弹簧3回复力的作用下,向行程减小的方向移动(图3a-图3c中向右移动)。

按照上述实施例,当第一行程内,且用户离开接触片2(向前移动)时,座椅自动向前移,当大于第二行程内,且用户离开接触片2(向前移动)时,座椅开始时仍然向后移,在弹簧3回复力的作用下,行程减小。当行程小于第二行程(第一导体51接触第一绝缘体531)时,座椅停止向后移动。因此,座椅的移动与乘客的直观体验相符合,使控制简单。

另外,在调节过程中,如果乘客感觉已经调到合适的位置,就可以按下停止按键,将控制电路断开,停止座椅的移动。停止按键可以实施为连接一个开关,用于触发控制电路的中断和连接。

在根据行程的大小确定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方向的基础上,同时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可以通过可变电阻来实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正极电阻532和第二正极电阻632中的至少一者为可变电阻,或者,第一负极电阻533和第二负极电阻633中的至少一者为可变电阻。

由于在第一导体51或第二导体61滑动的过程中,将可变电阻中接入控制电路的电阻随着接触片的行程改变而改变,因此,控制电路中的电流改变,最终使得座椅中所调节部件的移动速度改变。

该实施例中,乘客可以通过调节自身施加的压力来调节座椅(或其中一部件)的移动速度,这样,无需设置专用的速度控制按键,节省了按键数目,减小了座椅在结构设计上的难度,并使控制更加智能化。

在又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越接近于零电流的行程区间,电流越小,可以设置为:第一负极电阻533和第二负极电阻633为滑动电阻,并且,第一导体51在朝向第一绝缘体531滑动的过程中,第一负极电阻533中被接入电路的电阻逐渐增大,第二导体61在朝向第二绝缘体631滑动的过程中,第二负极电阻633中被接入电路的电阻逐渐增大。具体可变电阻的接入方法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由于第一绝缘体531或第二绝缘体631对应着零电流的行程区间,因此,越接近于第一绝缘体531或第二绝缘体631,可变电阻中被接入的电阻逐渐增大。这样,一方面给座椅位置的固定(对应于零电流的行程区间)设置了一个缓冲,使乘客有心理上的预期,且感受舒适,避免了因接触片到达零电流的行程区间时,电流变为零,座椅速度骤变引起乘客的不适感。

在又一实施例中,弹簧可以包括电磁弹簧。可以将电磁弹簧和机械弹簧结合使用。在包括电磁弹簧时,可以通过改变电磁弹簧中的电流大小,来改变弹簧的弹性系数,从而改变弹簧的回复力大小。在该实施例中,触发开关还包括接收模块和电流控制模块。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电流指令。电流控制模块与接收模块连接,用于根据电流指令控制施加在电磁弹簧上的电流的大小。

接收模块可以连接用户交互面板,乘客可以通过按压按键来选择电磁弹簧中电流的大小。由于弹簧的回复力与乘客施加给接触片的压力二者共同影响接触片的行程,因此,乘客可以通过设置施加在电磁弹簧中的电流大小来使得调节的力度满足自身的需求。例如,当乘客需要将触发开关设置为需要施加较大的压力进行控制时,可以设置电磁弹簧通过较大的电流。这样,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个性化程度高。

在又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触发开关中设置保护措施。例如,触发开关还可以包括保护电路(例如,保险丝、继电器等)。该保护电路分别与第一正极电阻532和第二正极电阻632连接,用于在第一正极电阻532或第二正极电阻632中的电流大于预定电流时进行断电保护。这样,在短路等事故中,能够及时保护控制电路以及触发开关不被烧毁,保障了车辆的安全。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位置调节装置。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位置调节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述,所述位置调节装置10包括上述的触发开关11和控制器12。

控制器12与触发开关11连接,用于根据触发开关11输出的信号控制改变预定装置的位置状态。

其中,控制器可以实施为电机和机械连动装置,电机与触发开关可以串联连接在电路中,这样,触发开关中输出的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可以直接体现在预定装置的位置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上。预定装置为位置调节的对象,预定装置可以包括门、座椅、座椅的扶手、机械手等。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触发开关可以根据其接触面移动的行程,输出不同方向的电流,这样,当该接触开关应用于位置调节装置时,能够根据接触面的行程使目标部件的位置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调节。并且由于弹簧的回复力作用,触发开关能够在没有外力作用时,自动按照预定趋势输出电信号,使得位置调节装置在不对其施加作用力时,能够自动按照预定趋势控制目标部件的位置状态的改变。该触发开关在应用于位置调节装置时,被调节装置的移动可以与用户的动作相一致,更符合用户的调节心理。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预定装置具有多种位置改变方式,所述装置10还可以包括交互装置。交互装置用于获取当前调节模式。该实施例中,控制器包括控制子模块,与交互装置连接,用于根据触发开关输出的信号以及当前调节模式所指示的位置改变方式进行控制。

其中,以车辆座椅为例,调节模式可以包括座椅上下调节、左右调节、前后调节、以及靠背角度调节、头枕调节、腰枕调节等多种模式。当乘客选定一模式时,上述方法对应于该模式所指示的位置改变方式。交互装置可以设置在座椅扶手、主仪表盘或者副仪表盘上。用户通过交互装置选择调节模式,然后将后背靠在座椅靠背上,给接触片施加压力,就可以将座椅调节到自己所需的位置。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可驱动装置。所述可驱动装置包括上述的位置调节装置10;以及,上述预定装置。例如,所述预定装置为车辆座椅,触发开关的接触片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前面,根据接触片在垂直于靠背方向上的行程的大小来控制座椅的位置状态。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