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1196发布日期:2019-05-17 22:30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交通工具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11月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216143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公开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包括模式切换机构的交通工具座椅结构,所述模式切换机构在面对面模式与非面对面模式之间切换被布置在前后方向上的两个座椅的构造,在所述面对面模式中就座乘员坐在所述座椅上以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在所述非面对面模式中所述面对面模式被释放。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车辆座椅结构,其能够被切换到如下的模式,在所述模式中在车辆内部的前座椅被向后切换以面向后座椅(jp-a-2017-24653)。

在上述相关技术中,即使在面对面模式被释放时,可以切换到面对面模式的座椅也保留在车辆内部。因此,当车辆座椅结构不处于面对面模式时,不能确保车辆内部的宽阔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在可以切换到面对面模式的交通工具座椅结构中,当交通工具座椅结构不是处于面对面模式时加宽交通工具的内部空间。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座椅结构,其包括模式切换机构,所述模式切换机构被构造成在面对面模式与非面对面模式之间切换被布置在前后方向上的两个座椅的构造,在所述面对面模式中就座乘员坐在所述座椅上以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在所述非面对面模式中所述面对面模式被释放,其中所述两个座椅中的一个座椅是附接到交通工具的在前后方向上面对所述两个座椅中的另一个座椅的壁的壁座椅,并且被构造成通过模式切换机构在非面对面模式与面对面模式之间切换,在所述非面对面模式中所述一个座椅的座面部被容纳在所述壁中的凹部中,在所述面对面模式中所述一个座椅的座面部被从凹部被拉出以便能够坐在其上。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构成面对面模式的所述一个座椅是附接到交通工具的壁的所述壁座椅,并且当所述一个座椅处于非面对面模式时,所述壁座椅的座面部通过模式切换机构被容纳在所述壁的凹部中。因此,当所述一个座椅不处于面对面模式时,可以加宽内部空间。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结构,进一步包括: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被构造成调节所述另一个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交通工具本体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可以通过滑动机构适当地调节所述壁座椅和所述另一个座椅之间的面对面距离。此外,能够使所述另一个座椅靠近所述壁座椅以扩展使用所述壁座椅的座面部作为脚踏的功能.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结构,进一步包括:座面角度调节机构,所述座面角度调节机构被构造成将在面对面模式中的所述一个座椅的的座面部的座面角度切换到形成前倾表面的角度以及形成后倾表面的角度。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可以通过座面角度调节机构来调节在面对面模式中座面部的座面角度。此外,在座面部用作脚踏的情况下,作为扩展功能,座面角度可以在朝向适于放置脚底的一侧倾斜的倾斜表面角度和向适合放置脚跟的另一侧倾斜的倾斜表面角度之间切换。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结构,其中,在非面对面模式中,所述一个座椅的座面部被容纳在凹部中以便与壁齐平。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当所述壁座椅的座面部处于非面对面模式时,座面部能够以与交通工具的壁成一体的良好外观并且以紧凑而没有凸起的形式被容纳。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结构,其中,在面对面模式中,凹部的底表面用作背靠面,该背靠面面向前后方向并且以从所述一个座椅的座面部立起的形式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当所述壁座椅的座面部处于面对面模式时,容纳该座面部的所述凹部的底表面可以合理地用作坐在座面部上的乘员的背靠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结构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后透视图;

图3是示出仪表面板座椅被展开并切换为面对面模式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是图3的后透视图;

图5是示出仪表面板座椅的座面部用作脚跟托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仪表面板座椅的座面部用作脚底托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仪表面板座椅的收纳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仪表面板座椅的非收纳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仪表面板座椅处于非收纳状态时座面角度的切换操作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仪表面板座椅的移动路径的侧视图;以及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结构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用于执行本公开的模式。

第一实施例

座椅结构1的一般构造。

首先,参考图1到图10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座椅结构1(交通工具座椅结构)。在下面的描述中,诸如前、后、上、下、左和右方向的方向指的是在附图中分别示出的方向。“座椅宽度方向”指的是下面将描述的座椅10的左右方向

如图1到图4中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座椅结构1包括切换机构22,所述切换机构22在作为汽车前座的座椅10和构成座椅10前方的车辆内部的前壁的仪表面板bp之间。切换机构22允许乘员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面对地就座(见图3和图4),并且允许仪表面板bp侧的乘员以直立姿势倚靠在仪表面板bp上(见图1和图2)。仪表面板bp对应于本公开的“壁”,并且切换机构22对应于本公开的“模式切换机构”。

具体地,切换机构22在仪表面板bp的从前面面向座椅10的部分上包括仪表面板座椅20,所述仪表面板座椅20包括座面部21,其中座面部21可在竖直姿势p1和水平姿势p2之间切换,所述竖直姿势p1允许乘员以他/她的臀部以直立姿势倚靠(见图1和图2),在所述水平姿势p2中乘员使臀部倾斜至就座状态(见图3和图4)。因此,切换机构22在面对面模式m1(见图3和4)和非面对面模式m2之间切换,在所述面对面模式m1中乘员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面对地就座,在所述非面对面模式m2中,在前后方向上面向另一个乘员的在仪表面板bp侧的乘员以直立姿势倚靠在仪表面板上(见图1和图2)。仪表面板座椅20对应于本公开的“一个座椅”和“壁座椅”,并且座椅10对应于本公开的“另一个座椅”。

作为前座的座椅10位于车辆地板f上并且面向车辆前部。座椅10包括:用作就座乘员的背靠部分的座椅靠背11;用作就座部分的座垫12;用作脚踏部分的脚托13;以及在车辆地板f上在前后方向上调节就座位置的滑动机构14。如上构造的座椅10在乘员以如图1至图4中所示的通常就座姿势就座的状态以及如图5和图6中所示的乘员通过向后倾斜座椅靠背11以及向前展开脚托13来采取向后倾斜他/她的身体并且向前投足的放松姿势的状态之间切换。

如图1至图4中所示,由于就座位置在车辆地板f上沿前后方向被调节,因此适当地将座椅10调节以在前后方向上朝向或远离仪表面板bp移动。脚托13和滑轨的具体构造与jp-a-2016-133138或jp-a-2017-121905中公开的那些大体上相同,并且这里省略了详细描述。

仪表面板座椅20包括(i)座面部21,所述座面部21在仪表面板bp的凹部bp1中;和(ii)切换机构22,所述切换机构22允许座面部21在竖直姿势p1和水平姿势p2之间切换,在所述竖直姿势p1中,座面部21被容纳在凹部bp1中以与仪表面板bp齐平,如图2和图3中所示;在所述水平姿势p2中座面部21以向后滑动的形式下落,使得其表面朝上,如图4和图8中所示。

座面部21是包括大体上矩形的座面21a的类板构件。具体地,座面部21的基本框架由树脂面板构件形成,并且具有缓冲性能的垫构件(未示出)和形成设计表面的盖构件(未示出)堆叠在座面部21的在座面21a侧的表面上。

当座面部21处于如图2和图7中所示的容纳在凹部bp1中的竖直姿势p1时,座面21a面向后方并且大体上与周围仪表面板bp的一般表面齐平。具体地,当座面部21处于竖直姿势p1时,座面21a用作稍微向上倾斜的前倾表面,并且当乘员以直立姿势以臀部倚靠时,从斜下方支撑乘员的臀部。

座面21a包括在其高度方向上的台阶面21b。台阶面21b用作部分阶梯状的向上的表面,以便在座面部21处于竖直姿势p1时从正下方支撑乘员的臀部并防止移位。台阶面21b从下方稳定无移位地支撑乘员,即使乘员以从处于立起形式的座面21a的斜上方下沉臀部的方式以直立姿势以臀部进行倚靠。

当座面部21处于以从凹部bp1向后凸出的形式倾斜的水平姿势p2时,如图4和图8中所示的,座面21a面向上方,以用于使乘员下沉臀部并坐在座面21a上。具体地,当座面部21处于水平姿势p2时,座面21a被设定到形成前倾表面的角度da,以便从下方以倾斜立起的舒适的方式支撑坐在座面21a上的乘员的大腿。

此外,通过如上所述切换到水平姿势p2,座面部21用作脚踏,当坐在对面座椅10上的乘员采取如图5中所示的放松姿势时,脚的脚跟放置在所述脚踏上。具体地,当座面部21被切换到水平姿势p2时,上座面21a被设定到形成前倾表面的角度da,使得采取脚放置在对面座椅10的脚托13上的放松姿势的乘员的后跟被以舒适的角度放置在座面部21的、被设定到形成前倾表面的角度da的座面21a上。

此外,在如图10中所示的在竖直姿势p1和水平姿势p2之间切换的操作路径中,通过要在下面描述的切换机构22的操作结构,在低于竖直姿势p1中的座面21a而高于在水平姿势p2中的座面21a的位置处,座面部21被设定到形成后倾表面的角度db,如图9中所示。因此,如图6中所示的,当坐在对面座椅10上的乘员采取放松姿势时,座面部21用于使乘员的脚底以舒适的角度抵靠座面部21的、被设定到形成后倾表面的角度db的座面21a。

通过调节角度的构造,当乘员坐在座面部21的座面21a上时的座面角度或当座面部21用作脚踏时的脚踏角度被调节到适当的角度。当座面部21用作脚踏时,对面座椅1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通过同一座椅10上的滑动机构14适当地调节。切换机构22对应于本公开的“座面角度调节机构”。

如图7至图10中所示,切换机构22包括:一对左右l形连杆22a,所述一对左右l形连杆22a连接座面部21和车辆地板面f,和一对左右滑动连接机构22b,所述一对左右滑动连接机构22b以在高度方向可滑动的方式将座面部21连接到在仪表面板bp的凹部bp1中的左右侧面。通过连接到l形连杆22a的电气单元(未示出)的驱动控制,切换机构22将座面部21移动到如图7中所示的竖直姿势p1和如图8中所示的水平姿势p2之间的适当位置并将座面部21停止在该位置。

具体地,l形连杆22a分别连接到如图7中所示在竖直姿势p1中座面部21的左右两侧表面上的下端位置,以及位于车辆地板面f上的在所述下端位置的后下侧上的位置。l形连杆22a当座面部21处于如图7中所示的竖直姿势p1时在侧视图中具有大体上l形状,并且具有向前并向下弯曲的迂回形状,并且到仪表面板bp的脚部空间的凸出较少。如图8中所示,l形连杆22a移动,使得l形连杆22a和座面部21之间的连接点通过围绕l形连杆22a和车辆地板面f之间的连接点向后旋转而大大向后拉出。因此,座面部21从竖直姿势p1切换到水平姿势p2。

滑动连接机构22b分别包括滑动销22b1,所述滑动销22b1从如图7中所示的竖直姿势p1中从座面部21的左右两侧表面上的上端侧位置在座椅宽度方向向外凸出;和长孔bp3,所述长孔bp3在仪表面板bp的凹部bp1的左右两侧表面中在高度方向上笔直延伸,长孔bp3允许滑动销22b1在长孔bp3中沿高度方向滑动。在滑动连接机构22b中,当座面部21处于如图7中所示的竖直姿势p1时,滑动销22b1位于长孔bp3的上端附近。

如图8中所示,由于通过l形连杆22a的旋转将座面部21向后拉出,所以使得滑动连接机构22b移动以允许滑动销22b1沿着长孔bp3向下滑动并且将座面部21的高度位置降低。当座面部21切换到水平姿势p2时,滑动连接机构22b分别位于长孔bp3的下端。在该位置,即使由于乘员坐在座面部21上而从上方输入负载时,滑动连接机构22b将滑动销22b1邻接到长孔bp3的下端而通过容纳的支撑件有力地接收负载。

具体地,如图10中所示,切换机构22通过将处于竖直姿势p1的座面部21切换到水平姿势p2的操作来将座面部21移动,从而座面21a被向后拉出以便面向上,同时从在对应于直立姿势的较高位置处面向后的状态逐渐下沉到对应于就坐姿势的较低位置。以这样的构造,当以直立姿势将臀部倚靠在竖直姿势p1中的座面部21的座面21a上的乘员将座面部21从竖直姿势p1切换到水平姿势p2时,座面部21在臀部倚靠在座面部21上而不分离的情况下被从竖直姿势p1切换到水平姿势p2。

具体地,通过将座面部21从竖直姿势p1切换到水平姿势p2的操作,座面21a逐渐向后拉出,以便从面向后的状态面向上。因此,以直立姿势将臀部倚靠在竖直姿势p1中的座面部21的座面21a上的乘员被切换到在座面部21被移动到水平姿势p2而逐渐向下沉的同时由座面21a从下方支撑的状态,并且被切换到就座在水平姿势p2中的座面部21的座面21a上的状态。

如图8中所示,由于座面部21被切换到水平姿势p2,因此容纳座面部21的仪表面板bp的凹部bp1的凹入内表面用作面向后方的背靠面bp2,所述背靠面bp2从在水平姿势p2中的座面部21的前端向前向上倾斜地立起。因此,坐在座面部21上的乘员的背部倚靠在背靠面bp2上。由于乘员的背部椅靠在背靠面bp2上,所以乘员的身体以其两侧被凹部bp1的凹形包裹的形式被支撑。

总结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座椅结构1具有以下结构。即,座椅结构(1)包括模式切换机构(22),所述模式切换机构(22)被构造成在面对面模式(m1)以及非面对面模式(m2)之间切换被布置在前后方向上的两个座椅(10,20)的构造,在所述面对面模式(m1)中就座乘员坐在所述座椅上以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在所述非面对面模式(m2)中所述面对面模式(m1)被释放。座椅(10,20)中的一个座椅(20)是附接到车辆的壁(bp)的壁座椅,其在前后方向上面向所述两个座椅中的另一个座椅(10),并且通过模式切换机构(22)在非面对面模式(m2)与面对面模式(m1)之间切换,在所述非面对面模式(m2)中所述一个座椅(20)的座面部(21)被容纳在所述壁(bp)中的凹部(bp1)中;在所述面对面模式(m1)中所述一个座椅(20)的座面部(21)从凹部(bp1)被拉出,以便能够坐在其上。

这样,构成面对面模式(m1)的所述一个座椅(20)是附接到车辆的壁(bp)的所述壁座椅,并且当所述一个座椅(20)处于非面对面模式(m2)时,通过模式切换机构(22)将相同壁座椅(20)的座面部(21)容纳在壁(bp)的凹部(bp1)中。因此,当所述一个座椅(20)不处于面对面模式(m1)时,能够加宽内部空间。

交通工具座椅结构(1)进一步包括滑动机构(14),所述滑动机构(14)被构造成在前后方向上调节所述另一个座椅(10)相对于交通工具本体(f)的位置。以这种构造,所述壁座椅(20)和所述另一个座椅(10)之间的面对面距离可以通过滑动机构(14)适当地调节。此外,所述另一个座椅(10)可以靠近所述壁座椅(20),以扩展使用所述壁座椅(20)的座面部(21)作为脚踏的功能。

交通工具座椅结构(1)进一步包括座面角度调节机构(22),所述座面角度调节机构(22)被构造成将面对面模式(m1)中的所述一个座椅(20)的座面部(21)的座面角度切换到形成前倾表面的角度(da)和形成后倾表面的角度(db)。以这样的构造,在面对面模式(m1)中的座面部(21)的座面角度能够通过座面角度调节机构(22)来调节。此外,在座面部(21)用作脚踏的情况下,作为扩展功能,座面角度可以在朝向适于放置脚底的一侧倾斜的倾斜表面角度(da)与朝向适于放置脚跟的另一侧倾斜的倾斜表面角度(db)之间切换。

在非面对面模式(m2)中,所述一个座椅(20)的座面部(21)被容纳在凹部(bp1)中以便与壁(bp)齐平。以这种构造,当所述壁座椅(20)的座面部(21)处于非面对面模式(m2)时,座面部(21)能够以与车辆的壁(bp)成一体的良好外观并且以紧凑而没有凸起的形式被容纳。

在面对面模式(m1)中,凹部(bp1)的底表面用作背靠面(bp2),该背靠面(bp2)面向前后方向并且以立起的形式从所述一个座椅(20)的座面部(21)延伸。以这种构造,当所述壁座椅(20)的座面部(21)处于面对面模式(m1)时,容纳座面部(21)的凹部(bp1)的底表面可以合理地用作坐在座面部(21)上的乘员的背靠面(bp2)。

第二实施例

(座椅结构的一般构造)

接下来,参考图11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座椅结构。在该实施例中,提供推出机构23以将用作背靠面bp2的面板元件从仪表面板bp分离并且根据将座面部相对于仪表面板座椅20展开成水平姿势p2或在座面部被展开成水平姿势p2之后,向后推出面板元件。

推出机构23包括总共四个推拉连杆23a,即,一对前后推拉连杆23a和一对左右推拉连杆23a,其连接用作背靠面bp2的面板元件和由面板元件覆盖的交通工具本体面板(未示出)。经由被连接到推连杆23a之一的电气单元(未示出)的驱动控制,操作推出机构23以将用作背靠面bp2的面板元件从用作凹部的内表面的初始位置向后推出。

如上所述,用作背靠面bp2的面板元件从初始位置被推出。因此,用作背靠面bp2的面板元件被从诸如在初始位置被面板元件覆盖的交通工具本体面板(未示出)的内部结构分离,并且当乘员的背部倚靠在背靠面bp2上时适当地偏转,使得乘员的背靠负荷被更加弹性地接收。除了上述构造之外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座椅结构1的构造相同,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被赋予这些构造。因此,省略了对这些构造的详细描述。

其它实施例

已经描述了用于执行本公开的两个实施例,但是本公开可以以除了上述实施例之外的各种模式来执行。例如,本公开的交通工具座椅结构的构造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用于除汽车之外的车辆例如火车,或者诸如飞机和船舶的交通工具的座椅结构。

附接到车辆壁的所述壁座椅可以附接到不具有仪表面板的车辆的壁上,只要壁在前后方向上面向所述另一个座椅即可。此外,诸如模式切换机构、滑动机构和座面角度调节机构的各种操作机构可以由电气单元驱动和控制,并且可以通过手动操作或通过伴随锁定释放的弹簧的偏压动作来操作。

所述壁座椅的座面部可以以直线滑动方式从壁中的凹部拉出并展开到使用状态。此外,所述壁座椅的座面部可以通过围绕单个轴旋转而从凹部倾斜,以使乘员坐在其上表面上。模式切换机构和座面角度调节机构可以是分开的机构。此外,面对面模式被释放的非面对面模式可以是其中所述壁座椅以不能以直立姿势被倚靠的方式被容纳的模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