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8669发布日期:2018-09-11 22:52阅读:8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充电桩。



背景技术:

电动车作为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具有轻便、环保、经济等很多其他交通工具所不具备的优点。

现有的电动车充电设备整体结构较大,往往需要在某一处固定安装后才能使用,而且一旦固定后无法移动位置,拆装也十分麻烦,灵活性较差;且即使在不使用时也会占据位置,导致空间利用率低。同时,现有的电动车充电设备一般仅具有简单的充电功能,人机交互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传统的电动车充电设备无法移动、灵活性差,且功能单一、交互性差的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式充电桩,包括具有一放置底面的外壳主体,设于外壳主体内的主控电路板,以及连接所述主控电路板的人机交互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储电池和充电电缆,所述充电电缆的一端通过主控电路板耦接所述储电池取电,另一端设有充电接头。

作为优选,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取电单元,所述取电单元用于连接外部电源取电,并通过主控电路板耦接所述储电池充电。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主体内设有电池容纳腔,所述储电池置于所述电池容纳腔内,并与所述主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外壳主体上还设有用于更换储电池的可拆式盖板。

所述外壳主体上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的容置部,所述充电电缆从所述外壳主体内伸出,且所述充电接头置于所述容置部内。

作为优选,所述充电电缆包括至少两条,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壳主体相对的两侧。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主体内的电缆收纳装置,所述电缆收纳装置包括卷簧和用于限制所述卷簧伸缩的的调节按钮,所述充电电缆缠绕在所述卷簧外侧。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主体还于底部设有配重单元或于放置底面处设有用于快速拆装的安装部调节按钮。

作为优选,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包括一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置于所述外壳主体的顶端。

作为优选,该移动式充电桩还配置有与之唯一对应的标识码,所述标识码置于所述外壳主体上,或通过所述显示屏动态显示。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主体上还设有提手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充电桩的外壳主体于底部设有放置底面,结合配重单元或用于快速拆装的安装部,使充电桩可便捷移动、根据需要灵活配置至方便充电的位置,而且不用时可移动至储藏室待用,不会占用大量空间。同时,采用储电池作为电源,解决了取电难题,使之投放配置更加灵活方便。而储电池本身由于具有较大的质量,也可以兼任配重单元来使用,以简化结构。同时,采用可自动收纳的充电电缆,使用灵活、方便,用户体验良好。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充电桩还配置了人机交互模块,结合主控电路板,用户可通过人机交互模块来与充电桩建立联系,实现用户、充电桩及电动车三者之间的交互,提高了交互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充电桩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4为图2中实施例的A-A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10-外壳主体;11-电池容纳腔;12-容置部;13-提手槽;14-放置底面;15-可拆式盖板;20-人机交互模块;21-显示屏;30-电源模块;31-储电池;32-充电电缆;321-充电接头;40-主控电路板;50-电缆收纳装置;51-卷簧;52-调节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2、图3或图4,本实施例的一种移动式充电桩,包括外壳主体10、人机交互模块20、电源模块30和主控电路板40,所述外壳主体10具有一放置底面14,还于底部配置有配重单元或用于快速拆装的安装部。采用上述结构,保证了充电桩的可移动性,方便灵活配置。

进一步,所述电源模块30包括储电池31、充电电缆32和取电单元,所述充电电缆32一端连接所述储电池31,另一端为充电接头321,所述充电接头321可连接电动车,所述取电单元用于连接外部电源取电,并通过主控电路板40耦接所述储电池31充电,以补充储电池31的电量。

再进一步,所述外壳主体10内还设有电池容纳腔11,所述储电池31置于所述电池容纳腔11内,并与所述主控电路板40电连接,所述外壳主体10上还设有用于更换储电池31的可拆式盖板15,使得储电池31可从充电桩内取出,并更换新的储电池31至充电桩,而被取出的储电池31则可转移至其他地方进行充电。由于本实施例的充电桩是采用储电池31供电,因此,该充电桩的工作位置不受外接电源位置的限制,增强了它的实用性。同时,本实施例中,由于储电池31属于充电桩中质量较大的模块,因此也可以兼任配重单元来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主体10上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的容置部12,所述充电电缆32的充电接头321从所述外壳主体10内伸出,并置于所述容置部12内,使用时,只需拉动充电电缆32,将充电电缆32拉出,并将充电接头321连接电动车即可充电,使用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缆32包括至少两条,至少两条所述充电电缆32设置在所述外壳主体10的两侧,即一个移动式充电桩至少可同时为两辆电动车提供服务。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电缆收纳装置50,所述电缆收纳装置50设置在所述外壳主体10内。所述电缆收纳装置50包括卷簧51和用于限制所述卷簧51伸缩的调节按钮52,所述充电电缆32缠绕在所述卷簧51外侧,所述充电接头321伸出所述外壳主体10。当需要充电时,可将充电电缆32拉出,此时卷簧51处于压缩状态,而调节按钮52则处于弹起的状态,且弹起状态的调节按钮52可对卷簧的复位起到限制作用;充电结束后,充电接头321与电动车分离,按下调节按钮52,调节按钮52对卷簧51的限制解除,充电电缆32会在卷簧51弹力作用下回复原位,充电接头321重新回到容置部12内。采用这种结构,充电电缆32伸出外壳主体10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使用更加灵活,使用完成后,充电电缆自动收回,用户体验佳。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主体10上还设有提手槽13,方便本实施例的充电桩的移动。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所述人机交互模块20还包括显示屏21,所述显示屏21置于所述外壳主体10的顶端,可显示充电信息、操作指引信息等。进一步,该移动式充电桩还配置有与之唯一对应的标识码,所述标识码即可置于所述外壳主体10上,又可通过所述显示屏21动态显示。用户可通过扫描标识码来与充电桩建立联络,进而实现用户、充电桩及电动车之间的交互。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