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臂衬套、纵臂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9273发布日期:2019-02-22 22:40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纵臂衬套、纵臂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纵臂衬套、纵臂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中,纵臂衬套是提高后悬操控稳定性以及驾驶平顺性的关键衬套,因此对纵臂衬套的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备受关注。

目前,后悬纵臂衬套通常采用由铸造工艺制成的内骨架与支架配合连接,内骨架通过支架连接于车身,支架能够提高纵臂衬套的强度。然而,该设计方式的纵臂衬套,其安装繁琐,重量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纵臂衬套、纵臂总成和车辆,满足强度要求的基础上简化结构,便于装配,且减轻重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纵臂衬套,包括:

衬套外管;

内骨架,所述内骨架包括内芯部分以及设置于所述内芯部分两端的连接部,所述内骨架通过锻铝工艺一体成型;所述内芯部分设置于所述衬套外管内,所述内芯部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衬套外管的两个端口相对,所述内芯部分两端的所述连接部分别延伸至所述衬套外管的两个端口外;

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衬套外管与所述内芯部分之间,且所述弹性部件分别与所述衬套外管和所述内芯部分固定连接。

具体地,所述弹性部件包括由弹性侧壁围绕一周形成的弹性套体,所述弹性套体的内壁与所述内芯部分的外壁相适配,所述弹性套体的外壁与所述衬套外管的内壁相适配。

具体地,所述内骨架还包括凸出于所述内芯部分的外壁的凸起,所述弹性套体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相适配的凹槽;

所述弹性套体的轴向端面上设置有挖空部分,所述挖空部分与所述凸起相对;

其中,当所述内骨架的连接部连接于车辆的车身时,所述凸起的凸出方向与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平行。

具体地,所述凸起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凸起分别相对设置在所述内芯部分的两侧;相应的,所述凹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凹槽分别与所述凸起相适配;

所述挖空部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挖空部分分别与两个所述凸起相对。

具体地,所述挖空部分沿所述弹性套体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弧形向远离所述内芯部分的方向凸出。

具体地,所述挖空部分的内壁中与所述凸起相对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齿状结构。

具体地,所述连接部包括从所述内芯部分的端部沿轴向方向延伸的轴臂,所述轴臂延伸出的端部设置有平板结构,所述平板结构上设置有安装孔。

具体地,所述弹性部件材质为橡胶。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纵臂总成,包括:

纵臂以及上述的纵臂衬套;

所述纵臂固定连接于所述纵臂衬套的衬套外管的外壁上。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纵臂总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纵臂衬套、纵臂总成和车辆,纵臂衬套包括衬套外管、内骨架以及设置于衬套外管与内骨架之间的弹性部件,其中,衬套外管用于连接纵臂,内骨架包括内芯部分以及设置于内芯部分两端的连接部,连接部用于连接车身,由于内骨架通过锻铝工艺一体成型,则内骨架具有较高的强度,与现有技术的内骨架采用铸造工艺制成,还需增加支架连接于车身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需额外增加支架连接,可直接通过设置于内芯部分两端的连接部连接于车身即可,实现了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基础上简化结构,更加便于装配,并且减轻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纵臂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纵臂衬套的衬套外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纵臂衬套的弹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纵臂衬套的内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性部件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纵臂衬套,包括:衬套外管1;内骨架2,内骨架2包括内芯部分21以及设置于内芯部分21两端的连接部22,内骨架2通过锻铝工艺一体成型;内芯部分21设置于衬套外管1内,内芯部分21的两端分别与衬套外管1的两个端口相对,内芯部分21两端的连接部22分别延伸至衬套外管1的两个端口外;弹性部件3,弹性部件3设置于衬套外管1与内芯部分21之间,且弹性部件3分别与衬套外管1和内芯部分21固定连接。

其中,内骨架2是由铝或铝合金经锻造制成,内骨架2的内芯部分21和连接部22为一体结构,内骨架2采用锻铝工艺够保证内骨架2具有较高的强度,相比现有技术的纵臂衬套中,通常采用铸造工艺制成内骨架,其强度较低,需通过支架连接于车身,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锻铝工艺使内骨架2一体成型,能够满足强度要求,无需额外增加支架连接,仅通过内芯部分21两端设置的连接部22与车身连接即可,结构简单,易装配,且减轻重量。

内骨架2穿过衬套外管1,内芯部分21位于衬套外管1内,内芯部分21两端的连接部22伸出衬套外管1外,连接部22用于连接车身,衬套外管1用于连接纵臂。内芯部分21与衬套外管1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3,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内骨架2会随之振动,弹性部件3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例如车辆在加速、减速或者过坑过坎的时候,弹性部件3能够缓冲冲击,从而提高车辆行驶的平顺性,提高乘车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纵臂衬套,包括:衬套外管、内骨架以及设置于衬套外管与内骨架之间的弹性部件,其中,衬套外管用于连接纵臂,内骨架包括内芯部分以及设置于内芯部分两端的连接部,连接部用于连接车身,由于内骨架通过锻铝工艺一体成型,则内骨架具有较高的强度,与现有技术的内骨架采用铸造工艺制成,还需增加支架连接于车身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需额外增加支架连接,可直接通过设置于内芯部分两端的连接部连接于车身即可,实现了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基础上简化结构,更加便于装配,并且减轻重量。

具体地,弹性部件3包括由弹性侧壁围绕一周形成的弹性套体31,弹性套体31的内壁与内芯部分21的外壁相适配,弹性套体31的外壁与衬套外管1的内壁相适配。其中,将弹性部件3设计成套体结构,使弹性套体31的外壁与衬套外管1的内壁紧贴,弹性套体31的内壁与内芯部分21的外壁紧贴,弹性套体31包裹于内芯部分21一周,弹性套体31能够充分起到缓冲作用。弹性套体31可采用橡胶材料,弹性套体31分别与内芯部分21和衬套外管1的连接可通过硫化处理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具体地,内骨架2还包括凸出于内芯部分21的外壁的凸起23,结合图5,弹性套体31的内壁上设置有与凸起23相适配的凹槽311;弹性套体31的轴向端面上设置有挖空部分312,挖空部分312与凸起23相对;其中,当内骨架2的连接部22连接于车辆的车身时,凸起23的凸出方向与车辆的行驶方向平行。

其中,凸起23与内芯部分21、连接端22为一体结构,通过锻铝工艺制成,保证内骨架2的强度要求。在弹性套体31上设置挖空部分312,挖空部分312贯穿弹性套体31轴向方向上的两端端面,挖空部分312利于弹性套体31的弹性变形,可降低纵臂衬套的刚度,从而提高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在内芯部分21的外壁上设置与挖空部分312相对的凸起23,在车辆加速、减速或过坑过坎的时候,会产生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冲击,挖空部分312能够更好地缓解该冲击,使得沿车辆行驶方向刚度较小,提高车辆行驶的平顺性,提高乘车的舒适性,当弹性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凸起23起到限位作用,限制弹性变形量,以防弹性变形过大而影响车辆的操控性,凸起23限制弹性变形能够提高纵臂衬套的刚度,保证车辆的操控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弹性套体31上的挖空部分312与内芯部分21外壁上的凸起相对设置,且相对的方向平行于车辆行驶方向,能够实现纵臂衬套在车辆行驶方向的刚度起先较小且保持一定值,以提高车辆行驶的平顺性,提高舒适性,当挖空部分312处的弹性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凸起对弹性变形起到限位作用时,刚度增大,以提高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兼顾了舒适性和操控性。

具体地,凸起2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凸起23分别相对设置在内芯部分21的两侧;相应的,凹槽3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凹槽311分别与凸起23相适配;挖空部分3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挖空部分312分别与两个凸起23相对。两个凸起23相对的方向平行于车辆的行驶方向,则两个挖空部分312相对的方向平行于车辆的行驶方向,可对称设置,沿该方向在内芯部分21两侧的凸起23对应设置两个挖空部分312,可以保证纵臂衬套在该方向的刚度较小,更好地提高车辆行驶的平顺性,以提高舒适性,两侧的凸起23能够限制两侧挖空部分312处的弹性变形量,以提高一定的刚度,从而提高车辆的操控稳定性。

具体地,参见图5,挖空部分312沿弹性套体31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弧形,弧形向远离内芯部分21的方向凸出。两侧的挖空部分312分别沿所对应的凸起23的凸出方向弯曲为弧形形状,挖空部分312包括靠近凸起23的内侧面3121以及远离凸起23的外侧面3122,当车辆行驶过程中,挖空部分312的内侧面3121会朝向或远离外侧面3122移动,挖空部分312的弧形凸出方向与其对应的凸起23的凸出方向相同,利于挖空部分312处的弹性变形,且当弹性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凸起23带动挖空部分312的内侧面3121顶在外侧面3122上,外侧面3122的弧形形状能够有效抑制弹性形变。

具体地,挖空部分312的内壁中与凸起23相对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齿状结构3123。其中,可在挖空部分312的内侧面3121设置齿状结构3123,或者也可在挖空部分312的外侧面3122设置齿状结构,当挖空部分312处产生弹性变形,挖空部分312的内侧面3121接触外侧面3122时,内侧面3121与外侧面3122接触是线接触,相比面接触,能够降低接触摩擦带来的噪声。

具体地,连接部22包括从内芯部分21的端部沿轴向方向延伸的轴臂,轴臂延伸出的端部设置有平板结构,平板结构上设置有安装孔221。其中,在内芯部分21的两端分别延伸出轴臂,轴臂的端部设置有平板结构,平板结构位于衬套外管1的两端的外部,可设计为平板结构的平面与凸起23的凸出方向相平行,在平板结构的平面上设置贯通的安装孔221,用于穿接螺栓以将纵臂衬套连接于车身,使得凸起23的凸出方向与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平行。

具体地,弹性部件3材质为橡胶。可将弹性部件3通过硫化工艺与衬套外管1和内骨架2制成一体,橡胶的弹性较好,强度较高,综合性能较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纵臂衬套,包括:衬套外管、内骨架以及设置于衬套外管与内骨架之间的弹性部件,其中,衬套外管用于连接纵臂,内骨架包括内芯部分以及设置于内芯部分两端的连接部,连接部用于连接车身,由于内骨架通过锻铝工艺一体成型,则内骨架具有较高的强度,与现有技术的内骨架采用铸造工艺制成,还需增加支架连接于车身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需额外增加支架连接,可直接通过设置于内芯部分两端的连接部连接于车身即可,实现了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基础上简化结构,更加便于装配,并且减轻重量。其中,包括由弹性侧壁围绕一周形成的弹性套体,弹性套体上的挖空部分与内芯部分外壁上的凸起相对设置,且相对的方向平行于车辆行驶方向,能够实现纵臂衬套在车辆行驶方向的刚度起先较小且保持一定值,以提高车辆行驶的平顺性,提高舒适性,当挖空部分处的弹性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凸起对弹性变形起到限位作用时,刚度增大,以提高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兼顾了舒适性和操控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纵臂衬套实现了性能、工艺、重量等共同优化目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纵臂总成,包括:纵臂以及上述的纵臂衬套;纵臂固定连接于纵臂衬套的衬套外管的外壁上。

其中,纵臂衬套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纵臂与纵臂衬套的固定连接方式可按照现有的连接方式即可,此处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纵臂总成,其纵臂衬套包括:衬套外管、内骨架以及设置于衬套外管与内骨架之间的弹性部件,其中,衬套外管用于连接纵臂,内骨架包括内芯部分以及设置于内芯部分两端的连接部,连接部用于连接车身,由于内骨架通过锻铝工艺一体成型,则内骨架具有较高的强度,与现有技术的内骨架采用铸造工艺制成,还需增加支架连接于车身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需额外增加支架连接,可直接通过设置于内芯部分两端的连接部连接于车身即可,实现了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基础上简化结构,更加便于装配,并且减轻重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纵臂总成。

纵臂总成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其纵臂总成的纵臂衬套包括:衬套外管、内骨架以及设置于衬套外管与内骨架之间的弹性部件,其中,衬套外管用于连接纵臂,内骨架包括内芯部分以及设置于内芯部分两端的连接部,连接部用于连接车身,由于内骨架通过锻铝工艺一体成型,则内骨架具有较高的强度,与现有技术的内骨架采用铸造工艺制成,还需增加支架连接于车身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需额外增加支架连接,可直接通过设置于内芯部分两端的连接部连接于车身即可,实现了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基础上简化结构,更加便于装配,并且减轻重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