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具有该升降装置的车辆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9204发布日期:2019-05-24 21:32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具有该升降装置的车辆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降装置以及具有该升降装置的车辆运输车。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提高运输效率,车辆运输车通常设有上层的平台,使车厢主体部分形成上下两层的结构,上层升降平台的前端铰接在立柱上、上层升降平台可升降。由于是依靠驾驶待运载车辆完成装卸,因而在装卸车辆时,上层升降平台的后端需降低,并在升降平台与地面之间放置渡板,以便于车辆从地面的驶入或卸下,在车辆装载完成后升降平台再起升至固定位置。在车辆外宽一定的情况下,立柱宽度影响上平台车辆通过宽度。

由于升降平台的尾部举升行程较大,一般设计为液压缸和钢丝绳与滑轮组结合形成的结构,利用液压缸推动滑轮组的滑轮费力增加行程的原理,得到较大的行程;但在实际运输作业中,钢丝绳容易发生松动,从而导致平台脱落的情况,因而对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存在很大的威胁;此外,钢丝绳提升机构与平台为软性连接,平台下降时,由于没有固定连接和固定支撑,平台容易发生左右晃动,导致运输货物的掉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升降装置,有利于提高升降效率,增加升降的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升降装置,包括设置在车架总成和升降平台之间的驱动结构和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上支撑臂和下支撑臂,所述上支撑臂的上端与所述升降平台铰接,所述上支撑臂的下端与下支撑臂的上端铰接,所述下支撑臂的下端与车架总成铰接;所述驱动结构的下端与车架总成铰接,所述驱动结构的上端铰接在所述上支撑臂的中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结构与车架总成铰接的第四铰接轴位于所述下支撑臂与车架总成铰接的第二铰接轴的后下方。

进一步的,升降装置还包括定位支撑结构,所述定位支撑结构的上端铰接在所述上支撑臂上、下端铰接在所述车架总成上。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支撑结构的上端铰接在所述上支撑臂的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支撑结构与上支撑臂铰接的第七铰接轴位于所述驱动结构与上支撑臂铰接的第五铰接轴的后下方或后方。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支撑结构与车架总成铰接的第六铰接轴位于所述驱动结构与车架总成铰接的第四铰接轴的后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上支撑臂与升降平台铰接的第一铰接轴所在的平面位于为下支撑臂与车架总成铰接的第二铰接轴的后方。

进一步的,所述上支撑臂与升降平台铰接的第一铰接轴所在的平面位于所述上支撑臂与下支撑臂铰接的第三铰接轴的前方。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结构与下支撑臂非接触交叉设置。

根据上述的升降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运输车,具有上述的升降装置,提高升降效率,增加升降的稳定性。

一种车辆运输车,包括用于承载的车架总成和升降平台,在所述车架总成和升降平台之间设有上述的升降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升降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上层平台通过升降装置实现上升和下降,升降装置在升降平台与车架总成之间形成稳定的支撑,摒弃了钢丝绳的使用,保证了升降平台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所述驱动结构的上端铰接在所述上支撑臂的中下部,使得驱动结构直接作用在上支撑臂上,有利于驱动结构对于支撑结构的驱动,避免升降装置出现受力“死点”,保证升降的动作的稳定性;并且升降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便于维护,可有效地提高平台的起降效率,降低车辆的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升降结构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部分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定位支撑结构的定位柱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定位支撑结构的定位套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定位支撑结构的调整对正筒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定位支撑结构中调整对正筒与定位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定位固定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前”为车辆正常行驶的方向,反之为“后”;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图8所示,在车辆运输车上设有用于承载待运输车辆的车架总成10和升降平台20,在车架总成10上设有驱动升降平台20升降的升降装置40。升降装置40包括驱动结构41、支撑结构42和定位支撑结构43,驱动结构41为液压油缸,支撑结构42具有上支撑臂421、下支撑壁422,上支撑臂421的下端和下支撑壁422下端通过第三铰接轴423铰接,上支撑臂421的上端通过第一铰接轴4211与与升降平台20铰接,下支撑壁422的下端通过第二铰接轴4221与车架总成10铰接;驱动结构41的下端与车架总成10通过第四铰接轴411铰接,驱动结构41的上端通过第五铰接轴412铰接在上支撑臂421的中下部。上层平台20通过升降装置40实现上升和下降,升降装置40在升降平台20与车架总成10之间形成稳定的支撑,摒弃了钢丝绳的使用,保证了升降平台20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升降的安全系数;驱动结构41的上端铰接在上支撑臂421的中下部,使得驱动结构直接作用在上支撑臂421上,有利于驱动结构对于支撑结构的驱动,避免升降装置出现受力“死点”,保证升降的动作的稳定性;并且升降装置40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便于维护,可有效地提高平台的起降效率,降低车辆的运输成本。

上支撑臂421与升降平台20铰接的第一铰接轴4211所在的平面位于为下支撑臂422与车架总成10铰接的第二铰接轴4221的后方;并且上支撑臂421与升降平台20铰接的第一铰接轴4211所在的平面位于上支撑臂421与下支撑臂422铰接的第三铰接轴423的前方;也就是在升降平台20升起后,上支撑臂421为向下向后倾斜,下支撑臂422为向上向后倾斜,支撑结构4向后倾斜,有利于部件的空间布局,支撑结构4设置在车辆的后轮的后方,在支撑结构4收起后,折叠在升降平台20和底架总成10的外侧;并且上支撑臂421的长度小于下支撑臂422,有利于下支撑臂422的支撑作用。

驱动结构41的上端通过第五铰接轴412铰接在上支撑臂421的中下部;驱动结构41与车架总成10铰接的第四铰接轴411位于下支撑臂422的与车架总成10铰接的第二铰接轴4221的后下方;使得驱动结构41与下支撑臂422为非接触交叉设置,有利于升降装置支撑的稳定性,以及驱动结构41驱动升降的稳定性。

定位支撑结构43的上端通过第七铰接轴435铰接在上支撑臂421上、下端通过第六铰接轴434铰接在车架总成10上,定位支撑结构43与驱动结构41设置在同一竖向平面内,下支撑臂422设置在定位支撑结构43与驱动结构41的内侧;便于空间的布置。定位支撑结构43在驱动结构41驱动升降平台20上升到位后,对于升降平台20进行支撑。

定位支撑结构43的上端铰接在上支撑臂421的下部,第七铰接轴435位于第五铰接轴412的后下方;也就是第七铰接轴435位于第三铰接轴423和第五铰接轴412之间。定位支撑结构43与车架总成10铰接的第六铰接轴434位于第四铰接轴411的后下方;有利于升降装置收起状态下,驱动结构41和定位支撑结构43的相邻布置,避免出现干涉,并且有限的利用空间。

在底架总成10上固定有驱动座101,驱动结构41的下端铰接在驱动座101上;在底架总成10上还固定有支撑座102,驱动结构41和定位支撑结构43均铰接在支撑座102上;通过设置驱动座101和支撑座102,有利于提高结构强度,增加支撑力

如图3-图6所示,定位支撑结构43具有套装的定位套431和定位柱432、以及第一定位销433,定位柱432可伸缩的位于定位套431内;定位套43的下端铰接在车架总成10上,定位柱432的上端与上支撑臂421铰接,定位柱432的下端插入定位套43的上端。在定位柱432外侧还套装有调整对正筒433,调整对正筒433与定位套431邻接、位于定位套431的上方,在定位柱432和调整对正筒433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销孔4321和第二销孔4331,第一销孔4321和第二销孔4331均横向设置;第一定位销可插入和抽出的位于第一销孔4321和第二销孔4331。在第一定位销插入第一销孔4321和第二销孔4331后,将调整对正筒433固定在定位柱432上;在驱动结构41调整升降装置40到达合适位置时,将调整对正筒433在定位柱432上向远离定位套431的方向稍稍移动,使得调整对正筒433上的第二销孔4331与一个第一销孔4321对正,之后将第一定位销插入第一销孔4321和第二销孔4331内,如图7所示;使得调整对正筒433固定在定位柱432上,之后控制驱动41结构动作,调整定位柱432稍稍缩回到定位套431内,使得定位套431与将调整对正筒433接触,定位套431支撑调整对正筒433、进而支撑定位柱432,如图8所示;使得升降装置40的定位固定的操作简单,方便操作,有利于提高操作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定位套431对于调整对正筒433的支撑,设置调整对正筒433的横截面与定位套431的横截面相同,也就是结构和形状均相同,就是定位套431的上端面与调整对正筒433的下端面结构吻合,使得定位套431和调整对正筒433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增加了稳定性和支撑受力能力。

为了进一步增加升降装置40固定后的稳定性,在定位柱432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销孔4321,在定位套43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销孔4311,还设有可插入和抽出的位于第一销孔4321和第三销孔4311内的第二定位销。为了保证在调整对正筒433固定后,定位套431与调整对正筒433接触时,第三轴孔4311与其中一个与第一销孔4321正好对正,之后将第二定位销穿过第一销孔4321和第三销孔4311就可实现定位套431与定位柱432的固定。设置第二轴孔4331与至少一个第三轴孔4311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第一销孔4321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在第一定位销插入第一销孔4321和第二销孔4331,使得调整对正筒433与定位柱432固定,之后调整定位套431与调整对正筒433接触,此时与插入第一定位销的第二销孔4331的向下邻接的一个第二销孔与定位套431上的一个第三销孔4311对正。

如图3所示,驱动结构41为液压油缸,驱动结构41具有缸体413和可伸缩杆的驱动杆414,驱动结构41与定位支撑结构43邻接设置;驱动结构41和定位支撑结构43的下端均铰接在车架总成10上,设置定位支撑结构43的轴线与连接轴423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有利于定位支撑结构43对于上支撑臂421的支撑,提高支撑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