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2216发布日期:2020-12-15 08:2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的扭力梁后桥是紧凑型轿车后悬常见的一种悬架形式,具有减小车辆的摇晃,保持车辆的平稳的作用。其中纵臂是扭力梁后桥总成的关键承载结构,扭力梁后桥其它的部件都与它连接,现有的纵臂一般由冲压件拼焊或弯管成型,其中拼焊结构是由两块钢板冲压、折弯再焊接而成,其侧向力抗弯性能不如弯管结构,而弯管成型结构的纵臂,当弯管弯曲弧度大时抵抗纵向力能力弱,纵臂与其它部件焊接部位为不规则曲面,与被焊接件贴合性不好,连接的可靠性不好,因此,如何提升纵臂抵抗纵向力的强度又能提高纵臂与其他部件连接的可靠性是现有技术人员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05311262u,公开日为2016年6月15日,公开了一种扭力梁式后桥,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轴主梁、稳定杆,后轴主梁为u形壳体,在后轴主梁的两端对称地设置有后轴侧梁、后轴套管、后轴减震安装座、支架一、支架二、后减震器安装销、后减震器支架、后制动器安装支架,后轴主梁两端与后轴侧梁连接,后轴侧梁的两端分别与轴套管、后制动器安装支架连接,后轴减震安装座与后轴套管连接,后减震器支架与后轴主梁和后制动器安装支架之间的后轴侧梁区域在靠近后制动器安装支架侧的后轴侧梁连接,后减震器安装销与后减震器支架连接,支架一、支架二分别与后轴主梁和后轴侧梁连接,稳定杆与后轴主梁连接。

上述申请,有效消除后桥容易产生的应力集中的现象,后桥整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更高,生产制造成本更低,使用寿命更长、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但其不足之处,上述申请中的侧梁(即纵臂)为不规则曲面,导致与其他部件焊接的贴合性不好,连接的可靠性不好,同时侧梁的弯曲弧度大小也不一,应力分布不均,弯曲弧度较大处侧梁抵抗纵向力抗弯性能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升纵臂抵抗纵向力的强度又能提高纵臂与其他部件连接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包括横梁,所述横梁两侧设有纵臂,所述纵臂包括至少一个直线管和至少一个折弯过渡管,所述直线管和折弯过渡管一体成型且直线管和折弯过渡管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直线管一端口和折弯过渡管一端口重合,所述折弯过渡管前端口至后端口各个部分的外侧壁的圆周周长均相等。

直线管和折弯过渡管一体成型且直线管和折弯过渡管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直线管一端口和折弯过渡管一端口重合,尽量避免三维空间的弯折量,减少不必要的弯折量,尽可能使连接平缓,折弯过渡管前端口至后端口各个部分的外侧壁的圆周周长均相等,保证纵臂整体尽可能走势平缓,纵臂应力分布均匀,当承受大的纵向力时,不会因局部屈服导致失稳,提升抵抗纵向力的强度,横梁连接于直线管上,折弯过渡管曲面特征规则,直线管与折弯过渡管连接尺寸稳定,满足安装需求,使其他部件与纵臂连接的贴合性好,有利于减少了贴合缝隙,从而减少了焊接工艺缺陷,提升焊缝寿命,进而提高纵臂与其他部件连接的可靠性。

在上述的扭力梁后桥结构中,所述直线管包括第一直线管、第二直线管和第三直线管,所述折弯过渡管包括第一折弯过渡管和第二折弯过渡管,所述第一折弯过渡管设于第一直线管和第二直线管之间,所述第二折弯过渡管设于第二直线管和第三直线管之间,有利于纵臂整体能够平缓过渡连接,承受纵向力时,应力分布均匀,提升抵抗纵向力的强度;

本扭力梁后桥结构还包括轮毂安装板组件、弹簧盘和减震器支架,所述横梁分别与第二直线管、第三直线管焊接,所述轮毂安装板组件分别与第一直线管、第一折弯过渡管焊接,所述弹簧盘分别与第一折弯过渡管、横梁焊接,所述减震器支架分别与第一直线管、弹簧盘焊接,不同的部件根据不同的焊接要求选择不同的管段,保证各个被焊接件贴合性好,从而减少焊接工艺缺陷,提升连接的可靠性;

所述第一直线管设有安装工具躲避坑一,所述第一折弯过渡管靠近与轮毂安装板组件焊接处设有安装工具躲避坑二,为轮毂装配提供螺栓空间,第一折弯过渡管靠近与轮毂安装板组件焊接处设有安装工具躲避坑二可以局部弱化以减小焊缝应力集中,提升焊缝寿命;

所述本扭力梁后桥结构还包括自然成型管和压扁管,所述自然成型管设于压扁管与第三直线管之间,直线管、折弯过渡管、自然成型管和压扁管四者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压扁管上连接有衬套套管,保证纵臂整体走势平缓的同时,为衬套的安装提供了方便;

所述纵臂与横梁连接处设有加强板,提高纵臂与横梁连接的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直线管、折弯过渡管、自然成型管和压扁管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尽量避免三维空间的弯折量,减少不必要的弯折量,尽可能使连接平缓,使纵臂整体走势平缓,纵臂应力分布均匀,不会因局部屈服导致失稳,提升抵抗纵向力的强度,直线管与折弯过渡管连接尺寸稳定,满足安装需求,使横梁、轮毂安装板组件、弹簧盘、减震器支架与纵臂连接的贴合性好,有利于减少了贴合缝隙,从而减少了焊接工艺缺陷,提升焊缝寿命,进而提高纵臂与其他部件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梁后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1。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梁后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2。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纵臂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中,1、横梁;2、纵臂;3、轮毂安装板组件;4、弹簧盘;5、减震器支架;6、直线管;7、折弯过渡管;8、自然成型管;9、压扁管;10、第一直线管;11、第二直线管;12、第三直线管;13、第一折弯过渡管;14、第二折弯过渡管;15、安装工具躲避坑一;16、安装工具躲避坑二;17、衬套套管;18、加强板;19、轮毂安装板组件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梁后桥结构,包括横梁1,横梁1两侧设有纵臂2,纵臂2包括第一直线管10、第二直线管11和第三直线管12、第一折弯过渡管13、第二折弯过渡管14、自然成型管8和压扁管9,第一直线管10、第二直线管11和第三直线管12三者的圆周周长相同,第一折弯过渡管13过渡周长均相同且与第一直线管10圆周周长相同,第二折弯过渡管14过渡周长均相同且与第一直线管10圆周周长相同,第一直线管10、第二直线管11和第三直线管12、第一折弯过渡管13、第二折弯过渡管14、自然成型管8和压扁管9一体成型且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折弯过渡管13设于第一直线管10和第二直线管11之间,第二折弯过渡管14设于第二直线管11和第三直线管12之间,第三直线管设于自然成型管8与第二折弯过渡管14之间,尽量避免三维空间的弯折量,减少不必要的弯折量,尽可能使连接平缓,有利于纵臂2整体能够平缓过渡连接,当承受大的纵向力时,纵臂应力分布均匀,提升抵抗纵向力的强度。

如图1-图3所示,横梁1分别与第二直线管11、第三直线管12焊接,轮毂安装板组件3分别与第一直线管10、第一折弯过渡管13焊接,弹簧盘4分别与第二折弯过渡管14、横梁1焊接,减震器支架5分别与第一直线管10、弹簧盘4焊接,不同的部件根据不同的焊接要求选择不同的管段,保证各个被焊接件贴合性好,减少焊接工艺缺陷,提升连接的可靠性。

如图1、图3、图4所示,第一直线管10设有安装工具躲避坑一15,第一折弯过渡管13靠近与轮毂安装板组件3焊接处设有安装工具躲避坑二16,为轮毂装配提供螺栓空间,第一折弯过渡管13靠近与轮毂安装板组件3焊接处设有安装工具躲避坑二16可以局部弱化以减小焊缝应力集中,提升焊缝寿命。

如图1、图2所示,压扁管9上连接有衬套套管17,为衬套的安装提供了方便。

如图1、图2、图4所示,纵臂2与横梁1连接处设有加强板18,提高纵臂2与横梁1连接的强度,轮毂安装板组件3与纵臂2之间设有轮毂安装板组件加强板19,提高轮毂安装板组件3连接强度。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