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显示器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21295发布日期:2021-04-16 15:08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显示器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显示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车载显示器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车载显示领域显然已经成为继手机、平板市场之后的第三大显示器应用市场,车载音视频设备越来越多的被添加到汽车的领域。
3.现有的车载显示器按照固定布局主要分为以下两类:1、内嵌式安装型显示器;2、壁挂式安装显示器。这两种显示器安装固定方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比如:内嵌式的安装方式牢靠,但人机视角较差,不宜长时间观看,易造成视觉疲劳;壁挂式的安装方式一般挂在座椅背后,占用的空间较小,但对座椅角度调节造成限制,座椅角度的变化视觉角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影响视觉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实现展开和收纳的车载显示器加固结构,能够很好的解决人机视角差,空间占用大以及固定不牢靠等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车载显示器加固结构,包括承载收纳箱、与所述承载收纳箱转动连接的翻折组件以及与所述翻折组件转动连接的固定壳体;其中,
6.所述承载收纳箱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固定壳体的空腔结构、端面开设有用于避开所述固定壳体的避空槽;
7.所述翻折组件包括旋转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一铰链和第二铰链,其中第一铰链铰接于所述承载收纳箱与第二铰链之间,第二铰链铰接于所述第一铰链与固定壳体之间。
8.进一步的,还包括内置于所述承载收纳箱的接口转接盒,用于承载电控板以及为电源、dvi、通信以及航插提供固定的空间。
9.进一步的,所述翻折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承载收纳箱端面的基座、与所述第一铰链固定连接的支撑梁以及与所述第二铰链固定连接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固定壳体固定连接;其中,
10.所述基座与支撑梁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铰链铰接,所述支撑梁与支撑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二铰链铰接。
11.进一步的,所述翻折组件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梁两端的限位块,用于限位所述支撑件的转动角度。
12.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壳体与支撑件之间采用螺钉连接固定。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铰链的角度转动范围是0
°
~150
°
,所述第二铰链的角度转动范围是0
°
~90
°

14.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一铰链的转动角度为0
°
时,所述支撑梁与承载收纳箱的端面贴合;当所述第一铰链的转动角度为150
°
时,所述支撑梁与承载收纳箱的端面夹角为150
°

15.当所述第二铰链的转动角度为0
°
时,所述固定壳体与承载收纳箱的侧面平行;当所述第二铰链的转动角度为90
°
时,所述固定壳体与承载收纳箱的侧面垂直。
16.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二铰链的转动角度为0
°
时,所述限位块与支撑件贴紧。
17.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收纳箱的避空槽宽度至少为所述固定壳体宽度的两倍。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显示器加固结构采用的是一体化结构,通过承载收纳箱、翻折组件和固定壳体之间的配合实现车载显示器的翻折与回收,适用于在车载的狭小环境合理利用车内空间,优化人机效果;此外,还优化了车载显示器的人机视角和视距,解决了人机视角差,空间占用大以及固定不牢靠等问题,给出更合理的人机体验。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显示器加固结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显示器加固结构回折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所述翻折组件的结构结构图;
25.1、翻折组件;2、固定壳体;3、承载收纳箱;4、接口转接盒;11、支撑件;12、第一铰链;13、支撑梁;14、限位块;15、第二铰链;16、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8.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物理连接或无线通信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
义。
30.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1.如附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车载显示器加固结构,用于起到对车载显示器的展开、收纳和加固作用,能够很好的解决人机视角差,空间占用大以及固定不牢靠等问题。所述车载显示器加固结构采用一体化设计结构,主要包括翻折组件1、固定壳体2、承载收纳箱3以及接口转接盒4几个部分,其中,所述翻折组件1转动连接所述承载收纳箱3,所述固定壳体2转动连接所述翻折组件1,所述接口转接盒4内置于所述承载收纳箱3的空腔结构,所述接口转接盒4用于承载电控板以及为电源、dvi、通信以及航插等提供固定的空间,还能为内部走线提供条件;所述承载收纳箱3内部具有用于承载和容纳车载显示器、固定壳体2以及接口转接盒4的空腔结构、端面开设有用于避开显示器、固定壳体2的避空槽,便于显示器、固定壳体2等组件能够收纳到承载收纳箱3的腔体内。
32.如附图3所示,所述翻折组件1主要包括支撑件11、第一铰链12、支撑梁13、限位块14、第二铰链15以及基座16;其中第一铰链12和第二铰链15的旋转轴线相互垂直,第一铰链12铰接于所述承载收纳箱3与第二铰链15之间,第二铰链15铰接于所述第一铰链12与固定壳体2之间,通过两个相互连接的铰链实现显示器两个方向的翻转,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33.更具体的,所述支撑梁13与所述第一铰链1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11与所述第二铰链15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壳体2一端与所述支撑件11采用螺钉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可以实现翻转与折叠;进一步的,所述基座16与支撑梁13通过所述第一铰链12铰接,实现所述支撑梁13、第二铰链15、支撑件11和固定壳体2等组件整体结构的150
°
转动;所述支撑梁13与支撑件11通过所述第二铰链15铰接,实现所述支撑件11和固定壳体2等组件整体结构的90
°
转动;所述限位块14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梁13两端,用于限位所述支撑件11的转动角度,当所述第二铰链15的转动角度为0
°
时,所述限位块14与支撑件11贴紧,此时,固定壳体2、显示器与承载收纳箱3的侧面平行,完成收纳前的限位。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链12的角度转动范围是0
°
~150
°
,所述第二铰链15的角度转动范围是0
°
~90
°
;当所述第一铰链12的转动角度为0
°
时,所述支撑梁13与承载收纳箱3的端面贴合;当所述第一铰链12的转动角度为150
°
时,所述支撑梁13与承载收纳箱3的端面夹角为150
°
;当所述第二铰链15的转动角度为0
°
时,所述固定壳体2与承载收纳箱3的侧面平行;当所述第二铰链15的转动角度为90
°
时,所述固定壳体2与承载收纳箱3的侧面垂直。
35.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链12的角度转动范围是0
°
~180
°
,实现显示器的平放,以满足不同的场景需求。
36.作为优选,所述承载收纳箱3的避空槽宽度至少为所述固定壳体2宽度的两倍,以便固定壳体2、显示器能顺利进入到承载收纳箱3的空腔结构中。
37.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过程是:
38.所述车载显示器加固结构展开状态如附图1所示,回折收纳状态如附图2所示;当需要对显示器进行折回收纳时,先将固定壳体2与支撑件11沿着第二铰链15的旋转轴线旋转90
°
,限位块14与支撑件11贴紧后停止,固定壳体与承载收纳箱3的侧面平行;再将固定壳
体2、支撑件11、第二铰链15、限位块14以及支撑梁13等组件整体沿着第一铰链12的旋转轴线转动150
°
,支撑梁13与承载收纳箱3的端面贴紧,显示屏、固定壳体2等组件则完全收纳到承载收纳箱3的空腔结构中,如附图2所示。展开过程与前述的折回收纳过程相反,在此不做赘述。
39.本实施例通过承载收纳箱、翻折组件和固定壳体之间的配合实现车载显示器的翻折与回收,适用于在车载的狭小环境合理利用车内空间,优化人机效果;此外,还优化了车载显示器的人机视角和视距,解决了人机视角差,空间占用大以及固定不牢靠等问题,给出更合理的人机体验。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