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67005发布日期:2021-02-18 21:32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对于燃油类的车载空调器,其内部的油泵一般单独安装在壳体内壁上,需要根据油泵外形预加工成型,使得油泵的外形不能改变,造成油泵配件要求单一,同时油泵工作时产生的噪音通过壳体传递,使得产品整体的噪音大,影响用户的体验。
[0003]
同时车载空调器在安装时,一般通过其壳体直接安装,底部缺少支撑防护,壳体的连接点受力较大,这样使得壳体结构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空调器,用于降低产品的噪音,并保障产品的使用效果。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
一种车载空调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油箱、燃烧器和油泵,其特征在于:
[0007]
所述壳体内部分为两个单独设置的密闭腔室,且所述油箱、燃烧器分别位于所述密闭腔室内部并与壳体内壁连接,燃烧器位于油箱下部,其中,所述油箱的一侧表面设有一凹槽,凹槽边缘分别设有与油箱边缘连通的通道,且所述凹槽内设有所述油泵,通道内设有与油泵连接的输油管。
[0008]
所述油泵外侧还设有一软护套,软护套为管状结构并包裹在油泵表面,软护套外侧则与所述凹槽内壁贴合连接。
[0009]
所述油箱的进油口漏出壳体顶部设置,进油口内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油盖。
[0010]
所述燃烧器所在的腔室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空气进口和空气出口,空气进口内部设有一与其连接的风扇组件。
[0011]
所述燃烧器的助燃空气进口和尾气排口位于其底部,助燃空气进口和尾气排口分别漏出壳体侧壁设置。
[0012]
还包括了一底座,所述底座位于壳体的底部,底座边缘的上部分别设有护栏和支脚,护栏和支脚分别位于壳体的底部外侧,同时所述支脚内侧与所述壳体贴合连接。
[0013]
所述支脚的上部朝向外侧张开设置,支脚的底部设有一朝向外侧凸起设置的弯曲部。
[0014]
所述底座上还设有与其连接的两组连接管,连接管竖向分布并穿过底座设置,连接管分别与助燃空气进口和尾气排口的位置一一对应设置并相互连接。
[0015]
所述壳体的顶部还设有一提手部,壳体的侧面还设有一液位口。
[0016]
所述壳体的外壁上还设有与其连接的操作面板和电源接口,壳体内部还设有与其内壁连接固定的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电源接口、操作面板、燃烧器、油泵、风扇组件电连
接。
[001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在油箱上设置凹槽并装配油泵,可以降低壳体的整体体积,同时油泵外侧通过软护套安装,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油泵外形的限制,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减震,降低噪音;壳体底部还与底座连接,可以保障设备安装结构稳定,使其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为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为支脚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3]
图中:100壳体、101液位口、102空气出口、103空气进口、104提手部、105支撑部、106电源接口、200油箱、201凹槽、202油盖、300油泵、301软护套、302通道、303输油管、400操作面板、500燃烧器、501风扇组件、502助燃空气进口、503尾气排口、600控制器、700底座、701护栏、702连接管、703支脚、704弯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5]
根据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空调器,包括壳体100以及设置在壳体100内部的油箱200、燃烧器500和油泵300等主要组件,壳体100的底部外侧还设有与其连接的底座700,下面就各组件的具体实施结构进行描述。
[0026]
所述壳体100为聚酰胺材质,具有耐高温、强度高、韧性高等特点,壳体100包括前后两部分,两部分之间对齐后可以通过其内部的卡扣相互连接固定,也可以通过螺丝等配件进行装配固定;
[0027]
在壳体100的内部分为两个单独设置的密闭腔室,密闭腔室上下结构分布,壳体100的顶部设有一提手部104,提手部104为可以用于手持的通孔,壳体100的底部设有两个支撑部105,支撑部105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用于在地面上支撑固定使用。
[0028]
所述油箱200、燃烧器500分别位于所述密闭腔室内部并与壳体100内壁连接,燃烧器500位于下部的密闭腔室内,油箱200位于上部的密闭腔室内,密闭腔室内部形状与油箱200、燃烧器500形状匹配,并设置多个用于对油箱200、燃烧器500进行定位或安装的部位,以致于将油箱200、燃烧器500稳固的安装在壳体100内部;其中,所述油箱200的前侧表面设有一凹槽201,凹槽201的左侧、右侧、上侧和下侧边缘分别设有与油箱200边缘连通的通道302;
[0029]
所述凹槽201内设有所述油泵300,油泵300外侧还设有一软护套301,软护套301采用橡胶材质,软护套301为管状结构并包裹在油泵300表面,软护套301外侧则与所述凹槽201内壁贴合连接,软护套301的前侧则与壳体100内壁贴合连接,使得软护套301的外部被固定,对应的油泵300也被固定,此结构可以省去额外的为油泵300设置安装空间,使其直接
安装在油箱200表面,同时在通道302内设有与油泵300连接的输油管303以及电源线等,油泵300的输入侧输油管303连接于油箱200内部,油泵300的输出侧输油管303连接于燃烧器500,用于将油料供给燃烧器500;
[0030]
进一步地,所述油箱200的进油口漏出壳体100顶部设置,进油口内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油盖202,油盖202可以对油箱200的进油口进行密闭,且方便打开;壳体100的侧面还设有一液位口101,液位口101为竖向分布的长条孔,液位口101位于上部的密闭腔室侧壁上,用于观察油箱200的油料液位使用,以便于及时加油;
[0031]
进一步地,所述燃烧器500所在的腔室相对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空气进口103和空气出口102,空气进口103内部设有一与其连接的风扇组件501,风扇组件501主要与壳体100内壁连接,此结构中空气进口103用于将车辆驾驶室内部的空气引入,对应的经过加热后的空气再由空气出口102送回车辆驾驶室内部,燃烧器500内部通过燃油产生的大量的热量,热量通过其外部的散热筋传递至空气中,从而实现制热效果;
[0032]
对应的,所述燃烧器500的助燃空气进口502和尾气排口503位于其底部,助燃空气进口502和尾气排口503分别漏出壳体100侧壁设置,助燃空气进口502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燃烧器500内部,与油料混合后燃烧,燃烧后的尾气通过尾气排口503排出。
[0033]
所述底座700位于壳体100的底部,底座700边缘的上部分别设有护栏701和支脚703,护栏701位于前后两侧的中部,支脚703则分别位于护栏701两侧,且支脚703设有多个,在与壳体100装配后,护栏701和支脚703分别位于壳体100的前侧和后侧的底部外侧,同时所述支脚703内侧与所述壳体100贴合连接;
[0034]
所述支脚703的上部朝向外侧张开设置,以便于壳体100底部可以顺利卡入支脚703内侧,支脚703的底部设有一朝向外侧凸起设置的弯曲部704,弯曲部704为c型结构,在壳体100卡入的过程中,弯曲部704可以通过自身弯曲变形,从而使支脚703向外侧张开并夹紧壳体100;
[0035]
所述底座700上还设有与其连接的两组连接管702,连接管702竖向分布并穿过底座700设置,连接管702分别与助燃空气进口502和尾气排口503的位置一一对应设置,助燃空气进口502和尾气排口503分别插入至对应的连接管702内部并相互连接,使得底座700与壳体100及其内部组件的形状匹配,可以较好的配合使用。
[0036]
所述壳体100的外壁上还设有与其连接的操作面板400和电源接口106,壳体100内部还设有与其内壁连接固定的控制器600,控制器600与燃烧器500位于同一密闭强势内,并靠近空气进口103设置,控制器600分别与电源接口106、操作面板400、燃烧器500、油泵300、风扇组件501电连接,通过操作面板400可以向控制器600输入命令,由控制器600控制各组件的开关。
[003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