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驻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38589发布日期:2022-07-30 01:37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驻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制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驻车系统。


背景技术:

2.商用车新能源轻卡液刹车型通常选用集成电动后桥带中央鼓式驻车制动器的拉线式驻车结构,并且一般选用机械手刹进行驻车操作,但是机械手刹不仅占用较大的中控空间,影响驾驶人员的使用,并且无法实现自动驻车等智能化电子驻车功能。
3.此外,机械手刹需要驾驶员频繁操作,特别是对于新手驾驶员而言,容易出现驾驶员停车后忘记拉手刹,造成车辆溜车的现象发生,而车辆起步时忘记松手刹,易造成鼓式制动器磨损,车辆抖动等情况。且机械手刹在使用时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使用较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驻车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车辆驻车系统,包括真空泵、执行器、制动器以及控制开关;所述执行器内部具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执行器的内部分隔为真空腔和常压腔,所述隔板能够在所述执行器的内部运动,以改变所述真空腔和所述常压腔的体积,所述执行器开设有连通所述真空腔的抽气口和进气口,所述抽气口设置有第一通断阀,所述进气口设置有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与所述真空泵连通;所述执行器还包括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伸入所述真空腔内且固定于所述隔板,另一端位于所述执行器外部且通过驻车拉线连接于所述制动器。
7.所述驻车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控制开关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和所述第二通断阀的启闭。
8.所述执行器还设置有气压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且所述气压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真空腔内的气压。
9.所述执行器还开设有固定孔,所述气压传感器固定于所述固定孔,所述气压传感器包括检测部和连接部,所述检测部位于所述真空腔内,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执行器外部。
10.所述驻车系统还包括四通接头和真空储能件,所述四通接头具有第一对接口、第二对接口、第三对接口以及第四对接口,所述第一对接口与所述真空泵连通,所述第二对接口连通真空助力器,所述第三对接口连通所述真空储能件,所述第四对接口连通所述第一通断阀。
11.所述推杆包括位于所述真空腔内的第一传动部和位于所述执行器外部的第二传动部,所述第二传动部的一端设置有拉线固定架,所述拉线固定架的一端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推杆同轴设置。
12.所述第一传动部的外周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顶所述隔板,另一端抵顶所述执行器的内壁。
13.所述第二传动部的外周套设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沿所述第二传动部的长度方向
设置有多个褶皱层。
14.所述第一通断阀和/或所述第二通断阀具有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的朝向互相垂直。
15.所述第一通断阀和/或所述第二通断阀还设置有电插接头,所述电插接头的外周具有卡接筋位。
1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7.1.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刹车系统通过所述真空泵作为驻车拉线的动力源,通过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和所述第二通断阀的通断状态,使所述执行器进行抽气和进气动作,进而改变所述执行器内部的所述真空腔的体积,并且利用所述真空腔内的所述隔板带动所述推杆线性运动,实现对驻车拉线的拉紧或放松,进而控制所述制动器工作,实现电子驻车,相较于传统机械手刹的方式而言,取消了大体积手刹杆的设置,大大节约了车辆中控区域的空间,使驾驶员获得较好的视线,并且减少了手刹杆的遮挡,操作更加方便。
18.此外,驻车过程通过电控制实现,无需驾驶员手动操纵机械式手刹杆,只需对控制开关进行操作,操作更加省力、方便,节省了劳动力,大大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
19.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执行器还设置有气压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且所述气压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真空腔内的气压。当车辆遇到紧急情况时驾驶员可通过触发所述控制开关,此时所述第一通断阀关闭,所述第二通断阀开启,并且通过所述气压传感器检测所述真空腔内的气压,当达到某一特定的真空度要求时,所述第二通断阀立刻关闭,从而保证驻车拉线以一定的行程拉动所述制动器来实现紧急制动。通过所述气压传感器反映所述真空腔内的气压,起到线性调节驻车拉线的拉紧长度,实现紧急制动需求。此外,所述气压传感器还能够实时地检测所述真空腔内的气压,以确保所述执行器在安全的环境下可靠地工作。
20.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驻车系统还包括四通接头和真空储能件,所述四通接头具有第一对接口、第二对接口、第三对接口以及第四对接口,所述第一对接口与所述真空泵连通,所述第二对接口连通真空助力器,所述第三对接口连通所述真空储能件,所述第四对接口连通所述第一通断阀。对于商用货车而言,尤其是新能源轻卡车而言,其内部还有其他动力元件需要依靠真空泵的作用实现,因此将所述真空泵通过所述四通接头转换为三条通道,分别供三处使用,一条通道连通所述执行器,以作为所述驻车系统的动力源,一条通道连通车辆的真空助力器,以为真空助力器提供动力,实现车辆助力,再一条通道连通所述真空储能件,作为真空储能源,因此当所述驻车系统需要抽气时,无需再次启动所述真空泵,利用所述真空储能件的抽吸力即可完成,减少了所述真空泵的启停次数,节省了能耗,且提高了所述真空泵的使用寿命。
2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传动部的外周套设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沿所述第二传动部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褶皱层。所述防护罩的设置,一方面对所述第二传动部起到防护作用,避免外部的灰尘、油污等附着在所述第二传动部的表面,影响其运动的流畅性,保证了所述第二传动部的清洁,另一方面,由于所述推杆的部分区域位于所述真空腔内部,部分区域位于所述执行器的外部,且所述推杆能相对于所述执行器运动,因此所述推杆与所述执行器外壁的配合处容易发生泄气,导致该处的密封难度较高,通过在所述第二传动部的外侧设置所述防护罩,将所述第二传动部围包形成密封,使其与
外部隔绝,从而避免了外部空气进入所述真空腔内,影响刹车效果。
2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通断阀和/或所述第二通断阀还设置有电插接头,所述电插接头的外周具有卡接筋位。所述第一通断阀和/或所述第二通断阀通过所述电插接头实现与其他部件的电连接,所述电插接头的外周设置有所述卡接筋位,使得所述电插接头通过插接的方式对接,然后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从而连接时,只需将所述电插接头与其他部件对接,然后通过转动或其他方式使所述卡接筋位与其他部件卡接固定,即可实现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方便易操作,降低了连接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2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车辆驻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所述执行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1中所述第一通断阀的结构示意图。
27.其中:
28.1真空泵;
29.2执行器;21真空腔;22常压腔;23抽气口;24进气口;25固定孔;26气压传感器;27隔板;28推杆;281复位弹簧;282防护罩;29拉线固定架;291开口;
30.3制动器;31驻车拉线;
31.4控制开关;
32.5第一通断阀;51第一连通口;52第二连通口;53电插接头;531卡接筋位;
33.6第二通断阀;
34.7四通接头;
35.8真空储能件;
36.9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3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
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2.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车辆驻车系统,包括真空泵1、执行器2、制动器3以及控制开关4;所述执行器2内部具有隔板27,所述隔板27将所述执行器2的内部分隔为真空腔21和常压腔22,所述隔板27能够在所述执行器2的内部运动,以改变所述真空腔21和所述常压腔22的体积,所述执行器2开设有连通所述真空腔21的抽气口23和进气口24,所述抽气口23设置有第一通断阀5,所述进气口24设置有第二通断阀6,所述第一通断阀5与所述真空泵1连通;所述执行器2还包括推杆28,所述推杆28的一端伸入所述真空腔21内且固定于所述隔板27,另一端位于所述执行器2外部且通过驻车拉线31连接于所述制动器3。
4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商用新能源轻卡车而言,其内部本就设置有真空泵,通过真空泵驱动其内部的真空助力器工作,以对车辆进行助力,因此将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驻车系统应用在商用新能源轻卡车上时,无需额外设置所述真空泵1,只需将所述执行器2与车辆原有的真空泵连通即可,以减少对原有车辆结构的改造,充分利用原车资源,节约开发成本。
44.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刹车系统通过所述真空泵1作为驻车拉线31的动力源,通过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5和所述第二通断阀6的通断状态,使所述执行器2进行抽气和进气动作,进而改变所述执行器2内部的所述真空腔21的体积,并且利用所述真空腔21内的所述隔板27带动所述推杆28线性运动,实现对驻车拉线31的拉紧或放松,进而控制所述制动器3工作,实现电子驻车,相较于传统机械手刹的方式而言,取消了大体积手刹杆的设置,大大节约了车辆中控区域的空间,使驾驶员获得较好的视线,并且减少了手刹杆的遮挡,操作更加方便。
45.此外,驻车过程通过电控制实现,无需驾驶员手动操纵机械式手刹杆,只需对控制开关4进行操作,操作更加省力、方便,节省了劳动力,大大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
46.具体而言,当执行驻车操作时,驾驶员操作所述控制开关4,此时所述第一通断阀5关闭,所述第二通断阀6开启,所述执行器2的所述抽气口23被封堵,所述进气口24被打开,外部空气通过所述进气口24进入所述真空腔21内,使得所述真空腔21的气压增大,从而推动所述隔板27朝向所述常压腔22移动,同时所述推杆28拉动所述驻车拉线31控制所述制动器3工作,完成驻车操作。
47.当解除驻车操作时,驾驶员操作所述控制开关4,此时所述第一通断阀5开启,所述第二通断阀6关闭,所述执行器2的所述抽气口23打开,所述进气口24被封堵,所述真空泵1抽吸所述真空腔21内的气体,此时所述真空腔21内的气压降低,隔板在所述常压腔22内空气的推动下朝向所述真空腔21移动,进而所述推杆28推动所述驻车拉线31控制所述制动器
3,解除制动器3的驻车动作。
4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所述驻车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9,所述控制单元9与所述控制开关4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通断阀5和所述第二通断阀6的启闭。
49.所述控制单元9对所述第一通断阀5和所述第二通断阀6进行电控制,进一步提高了控制的便捷性以及反应的及时性。驾驶员通过所述控制开关4向所述控制单元9发送驻车和行车的信号,以使所述控制单元9做出反应。
50.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执行器2还设置有气压传感器26,所述气压传感器26与所述控制单元9电连接,且所述气压传感器26用于检测所述真空腔21内的气压。
51.当车辆遇到紧急情况时驾驶员可通过触发所述控制开关4,此时所述第一通断阀5关闭,所述第二通断阀6开启,并且通过所述气压传感器26检测所述真空腔21内的气压,当达到某一特定的真空度要求时,所述第二通断阀6立刻关闭,从而保证所述驻车拉线31以一定的行程拉动所述制动器3来实现紧急制动。通过所述气压传感器26反映所述真空腔21内的气压,起到线性调节所述驻车拉线31的拉紧长度,实现紧急制动需求。此外,所述气压传感器26还能够实时地检测所述真空腔21内的气压,以确保所述执行器2在安全的环境下可靠地工作。
52.本实施方式对于所述气压传感器26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气压传感器26设置于所述真空腔21内,以避免在所述执行器2上开孔,增加密封成本。
53.而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执行器2还开设有固定孔25,所述气压传感器26固定于所述固定孔25,所述气压传感器26包括检测部和连接部,所述检测部位于所述真空腔21内,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执行器2外部。
54.所述检测部位于所述真空腔21内,使得所述检测部能够精确地对所述真空腔21内的气压进行检测,提高了检测的精确性以及反应的灵敏性。而所述气压传感器26还需要与其他部件电连接,所述气压传感器26的连接结构均设置于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执行器2外部,因此方便了线路的连接降低了装配难度。
5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驻车系统还包括四通接头7和真空储能件8,所述四通接头7具有第一对接口、第二对接口、第三对接口以及第四对接口,所述第一对接口与所述真空泵1连通,所述第二对接口连通真空助力器(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三对接口连通所述真空储能件8,所述第四对接口连通所述第一通断阀5。
56.对于商用货车而言,尤其是新能源轻卡车而言,其内部还有其他动力元件需要依靠所述真空泵1的作用实现,因此将所述真空泵1通过所述四通接头7转换为三条通道,分别供三处使用,一条通道连通所述执行器2,以作为所述驻车系统的动力源,一条通道连通车辆的真空助力器,以为真空助力器提供动力,实现车辆助力,再一条通道连通所述真空储能件8,作为真空储能源,因此当所述驻车系统需要抽气时,无需再次启动所述真空泵1,利用所述真空储能件8的抽吸力即可完成,减少了所述真空泵1的启停次数,节省了能耗,且提高了所述真空泵1的使用寿命。
57.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真空泵1为原车真空泵,通过所述四通接头7,使得一路仍与原车真空助力器连通,一路与所述执行器2连通,用于控制所述驻车系统的工作,一路
连通所述真空储能件8,作为真空能源的储备。
5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推杆28包括位于所述真空腔21内的第一传动部和位于所述执行器2外部的第二传动部,所述第二传动部的一端设置有拉线固定架29,所述拉线固定架29的一端开设有开口291,所述开口291与所述推杆28同轴设置。
59.所述驻车拉线31通过所述拉线固定架29固定于所述推杆28,提高了所述驻车拉线31固定的稳定性,且所述开口291与所述推杆28同轴,对所述驻车拉线31起到限位作用,使得所述驻车拉线31与所述推杆28一同做线性运动,提高了所述驻车拉线31运动的可靠性,并且使所述驻车拉线31受力始终沿自身轴线方向,防止所述驻车拉线31断裂,提高使用寿命。
60.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传动部的外周套设有复位弹簧281,所述复位弹簧281的一端抵顶所述隔板27,另一端抵顶所述执行器2的内壁。
61.当所述真空腔21的体积减小,所述推杆28向外伸出时,所述复位弹簧281受到挤压而发生形变,并向所述隔板27提供推顶力,使其恢复原位,即为车辆自行车状态切换至驻车状态提供助力,提高了安全性。此外,当车辆电路故障时,在所述复位弹簧281的推顶作用下,所述推杆28能够带动所述驻车拉线31回缩,从而控制所述制动器3制动车辆,对车辆以及驾驶员进行保护。
62.在本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传动部的外周套设有防护罩282,所述防护罩282沿所述第二传动部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褶皱层。
63.所述防护罩282的设置,一方面对所述第二传动部起到防护作用,避免外部的灰尘、油污等附着在所述第二传动部的表面,影响其运动的流畅性,保证了所述第二传动部的清洁,另一方面,由于所述推杆28的部分区域位于所述真空腔21内部,部分区域位于所述执行器2的外部,且所述推杆28能相对于所述执行器2运动,因此所述推杆28与所述执行器2外壁的配合处容易发生泄气,导致该处的密封难度较高,通过在所述第二传动部的外侧设置所述防护罩282,将所述第二传动部围包形成密封,使其与外部隔绝,从而避免了外部空气进入所述真空腔21内,影响刹车效果。
64.优选的,所述防护罩282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结构,如橡胶等,以防止所述推杆28伸出时,所述防护罩282受到较大的拉扯力而发生破裂。
6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通断阀5和/或所述第二通断阀6具有第一连通口51和第二连通口52,所述第一连通口51和所述第二连通口52的朝向互相垂直。
66.优选的,所述第一通断阀5和所述第二通断阀6均为电磁阀,即通过电控制其导通或封闭。
67.以所述第一通断阀5为例,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通口51和所述第二连通口52互相垂直,使得所述第一通断阀5和/或所述第二通断阀6的两个气路接口分别位于两个平面上,进而为各个连通口的连接留出较大的安装空间,方便与各个部件对接连通,避免发生干涉,且优化了整个所述驻车系统的气路连接布局,使得管路连接更加紧凑,大大节省安装空间。
68.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通断阀5和/或所述第二通断阀6还设置有电插接头
53,所述电插接头53的外周具有卡接筋位531。
69.所述第一通断阀5和/或所述第二通断阀6通过所述电插接头53实现与其他部件的电连接,所述电插接头53的外周设置有所述卡接筋位531,使得所述电插接头53通过插接的方式对接,然后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从而连接时,只需将所述电插接头53与其他部件对接,然后通过转动或其他方式使所述卡接筋位531与其他部件卡接固定,即可实现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方便易操作,降低了连接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
7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断阀5和所述第二通断阀6为相同的结构。
71.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72.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7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