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2863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一种无气轮胎,尤指一种和习用构造完全不同,且结构较习用为强又无需充气之汽车用无气轮胎者。
按,随着汽车逐年升高的普及率,驾驶汽车而发生之意外事件亦有增加之趋势,而其中因轮胎损坏而造成意外者之比例亦不在少数,由此可知轮胎对汽车之重要性;但,为何轮胎会如此容易造成汽车之意外事件呢待吾人了解轮胎之基本构造後再逐一讨论;就现今广为使用之轮胎而言,可分为两大部份,一为橡胶胎(A)一为轮框(B),系将橡胶胎(A)套於轮框(B)上,令橡胶胎(A)抵住轮框(B)两侧之凸缘(B1)而定位(如

图1所示);又橡胶胎(A)系如何抵住轮框(B)呢又可分为下列三种(1)靠橡胶胎(A1)本身如图2a所示,橡胶胎(A1)为实心,直接套接於轮框(B)上,此种又可称为实心式轮胎。(2)橡胶胎(A2)内注入气体如图2b所示,橡胶胎(A2)为中空,套於轮框(B)上後注入气体,当气体充满橡胶胎(A2)与轮框(B)间後,气体会向四方挤压,便使橡胶胎(A2)向两侧扩张进而紧抵於轮框(B)并定位,此种又可称为充气式轮胎。(3)橡胶胎(A3)内置若干气袋(C)如图二c所示,橡胶胎(A3)亦为中空,内有适量气袋(C),套於轮框(B)上後气袋(C)充入气体,藉气袋(C)将橡胶胎(A3)推挤抵住轮框(B)而定位,此种又可称为气袋式轮胎。
其中,实心式轮胎之橡胶胎(A1)系一体成型而成,当受外力冲击时系靠橡胶本身来吸收应力并靠避震装置予以化解,是以其缺点在於
重量过重,车体之避震系统需非常良好,只能在平稳路面行驶,否则会因受力不均致使橡胶胎(A1)整体爆裂;充气式轮胎系靠内部气体之挤压而定位,是以需时时注意胎压是否充足,其缺点在於过於麻烦,且当高速行驶後摩擦使温度上升造成胎压提高,此时若遇较尖锐物品极易产生爆胎之现象;气袋式轮胎其原理和充气式轮胎相同,系靠气袋(C)内之气体定位,且可加强充气式轮胎之不足,其缺点在於成本较高,且当其中一气袋(C)被戳破时,虽仍可行走但却会因气体分布不均胎压不平均而行驶不顺。
综观上述,可知习用之轮胎有其共通之缺点存在1安全性不足如实心式轮胎及充气式轮胎,前者於紧急刹车时,橡胶胎(A1)与车体之刹车装置间易有打滑,产生轮胎无法完全停住之现象;而後者於橡胶胎(A2)上有裂缝或破时,易於行驶中发生爆胎而产生车祸。
2成本过高如实心式轮胎及气袋式轮胎,前者之橡胶胎(A1)整体系以橡胶制成,不仅重量过重且成本亦高;而後者於制造过程中因技术上之缘故造成其成本居高不下。
3不甚实用如气袋式轮胎,当其中一气袋破损漏气时,需马上修补,否则轮胎内部形成胎压不足,而不易行驶。
是知一个好轮胎需具备1安全性高,2重量轻,3寿命长……等条件。
且最重要的是使用方便,而如上述,仅以橡胶制造轮胎者,则需灌入空气,利用空气於固定体积内产生之高压令轮胎产生一张力,可承受路面颠簸造成之外力,并藉本身之弹性化解应力;但胎内有空气却同样有前述之缺点。而若以钢材来制造轮胎,其张力虽足够,且可承受更大之外力,但其本身之重量往往成为汽车最大之负荷;改以钢片者,张力强度皆可,但其与地面之摩擦力过低,抓地力不足,不易行驶,亦非良好之设计。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重量轻且不必充气,安全性高的无气轮胎。
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法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多个具良好挠性之薄钢片枢接成一适当大小之钢圈,於钢圈周围覆盖一细铁网,将此钢圈及细铁网置於模具内与橡胶一体成型,而橡胶包覆於钢圈与细铁网外围组成橡胶胎;将橡胶胎套在轮框上,轮框为内部中空且呈
型之轮框,於两端缘向外凸衍生成一抵制缘,而其端面则延轴向凸设若干螺栓,螺栓之一端固设於轮框内;压盘盖,为一中空圆盘,於盘上开设有多个与轮框之螺栓相对应之圆孔;藉上述构件将橡胶胎套於轮框上,压盘盖将橡胶胎固设於轮框上,令橡胶胎介於轮框之抵制缘与压盘盖间者。
本发明人在揉合了解已有技术的优点基础上,制造一无需充气之无气轮胎,且不仅重量轻(内部亦为中空)使用方便(不必充气)寿命长(待胎纹磨平才需更换)更重要的是安全性高(无爆胎之虞),实符合驾驶人对汽车轮胎之要求。
下面结合实例说明图1.系习用轮胎之结构图,图2.系习用轮胎之示意图,图3.系本发明之结构示意图,图4.系本发明之橡胶胎之结构图,
图5.系本发明之橡胶胎之交叉状钢片之展开6.系本发明之橡胶胎之钢圈示意7.系本发明之组装图;剖视8.系本发明之橡胶胎之Z型钢片与直立式钢片之受力比较9.系本发明之受力1,2已於前述,不再赘述。
请叁阅图3,本发明系一种无气轮胎,包含一橡胶胎(1)一轮框(2)及一压盘盖(3)等构件,其中橡胶胎(1),系由一钢圈(11)细铁网(12)及橡胶(13)构成,如图4,5所示,其中钢圈(11)系由Z型钢片(111)与三适长钢条(112)固结而成,Z型钢片(111)系一宽度较厚度大具良好挠折性之薄片,分别以Z型钢片(111)之两端部及中心点为枢接点(113),相互交叉并同时与钢条(112)固结,且令Z型钢片(111)之较宽面做底面,成一长片展开状之交叉状钢片(114)(如图五所示),取此交叉状钢片(114)之两端相互固结成一钢圈(11),如此Z型钢片(111)之宽面便可与地面接触;又,Z型钢片(111)间与三钢条(112)间之枢结留有一间隙,非紧密结合,使Z型钢片(111)可做弯折与伸展,如此钢圈(11)可承受更大之外力;取上述钢圈(11)弯折成马蹄形(如图6a,6b,6c所示),将细铁网(12)包覆於钢圈(11)之内外两侧,送入模具内与橡胶(13)一体成型使橡胶(13)覆於钢圈(11)与细铁网(12)外围,如此橡胶(13)之胶粒可咬合於细铁网(12)上而使橡胶(13)不致脱落,即成一橡胶胎(1);(如图4所示)轮框(2),呈状且内部为中空,於其端缘向外凸设一抵制缘(21),而轮框(2)之端面则延轴向凸伸若干适长之螺栓(22),螺栓(22)之一端系固设於轮框(2)内部;(如图3所示)压盘盖(3),为中空圆盘,其外径大于橡胶胎之内径,压盖盘(3)将橡皮胎(1)固设于轮框(2)上,并调整压盘盖(3)对橡胶胎(1)之松紧度,控制橡胶胎(1)之张力大小,盘上开若干圆孔(31)与轮框(2)上之螺栓(22)相对应,(如图3所示)。其组装则如图7所示,先将橡胶胎(1)套接於轮框(2)上,再将压盘盖(3)盖於橡胶胎(1)外,令轮框(2)之螺栓(22)自压盘盖(3)之圆孔(31)穿出,再以螺帽(4)迫紧,令三者合为一体,而橡胶胎(1)缘则受轮框(2)之抵制缘(21)与压盘盖(3)之紧迫而固定於轮框(2)上,即成一无气轮胎。制得之无气轮胎,因内部弯曲成马蹄形之Z型钢片(111)本身有欲回复成原状而向外扩张之力,是以可紧抵於轮框(2)与压盘盖(3)间,且因Z型钢片(111)具有较佳之挠性,是以当受外力冲击时Z型钢片(111)会产生形变,(图8中箭头所指方向为受力方向)但其内部之应力便会将外来之冲击化解,且其Z型倾斜之设计系针对为排除外力而设,(如图8a所示)故Z型钢片(111)较气体及直立式钢片(如图8b所示)可承受更大之外力,而Z型钢片(111)之相互交叉固结系可增加无气轮胎本身之强度,且受外力时,Z型钢片(111)可将部份外力牵引至别处,当外力消失时,轮胎又可回复原状(与充气式轮胎雷同),如图九所示。
权利要求
1.一种无气轮胎,由橡胶胎套在轮框上,通过压盘盖将橡胶胎固定在轮框上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橡胶胎,系由多个具良好挠性之薄钢片枢接成一适当大小之钢圈,於钢圈周围覆盖一细铁网,将此钢圈及细铁网置於模具内与橡胶一体成型,而橡胶包覆於钢圈与细铁网外围而成;轮框,一内部中空且呈
型之轮框,於其端缘向外凸衍生成一抵制缘,而其端面则延轴向凸设若干螺栓,螺栓之一端固设於轮框内;压盘盖,为一中空圆盘,於盘上开设有若干与轮框之螺栓相对应之圆孔;藉上述构件将橡胶胎套於轮框上,取压盘盖将橡胶胎固设於轮框上,而介於轮框之抵制缘与压盘盖间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无气轮胎,其中钢圈系由多个Z型钢片相互交叉後分别以其两端与中心点为支点并与三钢条枢接成一长片状展开之交叉钢片後,于此交叉钢片之两端再加以固结成钢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无气轮胎,其中压盘盖之外径大於橡胶胎之内径,压盘盖将橡胶胎固设於轮框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之无气轮胎,其中Z型钢片系一宽度大于厚度的薄钢片,连接成钢圈後,各连接点间皆留有一适当供Z型钢片做适度弯折或伸展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之无气轮胎,其中由Z型钢片组成之钢圈系以较宽之面隔着细铁网与橡胶及地面接触。
全文摘要
一种无气轮胎,通过压盘盖将橡胶胎固定在轮框上,其中橡胶胎系由若干z型钢片与钢条固设成一钢圈后,置於模具内令橡胶一体成型而直接包覆於钢圈与细铁网外侧而成,而轮框系一
文档编号B60C7/00GK1088877SQ9312129
公开日1994年7月6日 申请日期1993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1993年12月29日
发明者卢再传 申请人:卢再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