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自行车防盗报警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4727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自行车防盗报警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摩托车、自行车的防盗报警锁。
目前,社会上盗车事件屡屡发生,于是市场上不断有各种各样的防盗锁问世,起先是不带报警的,而现在带报警功能的防盗锁也已有不少新的设计,它们大多是根据摩托车、自行车被盗时会产生晃动的机理,采用传感器将晃动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触发电子报警装置报警,从而达到防盗目的,如中国专利CN2067737U“自行车防盗报警锁”,CN2080090U“自行车防盗报警锁”和CN2086290U“多功能自行车防盗报警器”等等,它们的设计各有巧妙,但都不尽完善,普遍存在着容易误报警、传感器不佳的缺陷,而且忽略了警报发声腔的设计,以及整个锁体机电结合的合理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设计较完善的、能有效防止误报警的摩托车、自行车防盗报警锁。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以普通U型车锁为基础,包括U型锁杆和左、右锁体,所述的锁体内安装有防盗报警装置及其电池盒,所述的防盗报警装置包括锁体内的微动开关、晃动传感器、触发控制电路及发声腔;所述的触发控制电路则由二路并联的信号驱动电路及微分电路、积分电路、二个串联的单稳态电路以及发声片驱动电路组成;所述的电池盒侧面呈 形,与锁体滑槽连接,并且上锁后U型锁杆正好穿过电池盒的缺口挡住可拆卸的电池盒使之自锁。
与现有的防盗报警锁相比,由于结构上的合理安排,本实用新型与原有的U型锁完全兼容,无须改变安装、使用习惯,而且误报警机会小,独特的电池盒自锁结构既能在开锁后方便地拆卸以更换电池,又能使在上锁后难以被撬。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右锁体去掉了外壳体)。
图2是图1中发声腔体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触发控制电路。
图5是触发控制电路的工作波形图。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以现有的U型车锁为基础,由锁杆(1)和左、右锁体(4)、(6)组成,左、右锁体(4)、(6)相互固定于车上,上锁时锁杆(1)从右侧面插入右锁体的锁孔(2)穿入左锁体(6)后拨出钥匙而锁定,左锁体上的顶面锁孔(5)用于开锁后锁杆(1)的插放,改进部位主要集中于右锁体(4)在右锁体(4)有限的空间内放置有电池盒(8)、晃动传感器(3)、发声腔(10)以及控制电路板(图中未显示),它们相互之间有电线连接,其中电池盒侧视呈 形,与右锁体(4)滑槽连接,锁杆(1)正好穿过电池盒(8)的缺口插入锁孔(2),可见,一旦开锁从锁孔(2)拨出锁杆(1),则电池盒(8)可以被方便地拆装,而一旦锁杆(1)插入锁孔(2)上锁,则电池盒自动被锁杆(1)挡住而固定;这样的结构既方便更换电池,又能有效地防止盗车者出于切断电源使报警系统失灵的目的而从锁体外破坏电池盒。
微动开关KC安装在右锁体锁孔(2)内,可以采用市售的各种常开微动开关,在控制电路中作为电源开关,当锁杆(1)插入锁孔(2)即被触动而闭合,从而使报警系统得电开始处于工作状态。
发声腔(10)主要对发声片(13)发出的声音起共振放大作用,其结构如图2所示,由腔室(12)、发声片(13)、前罩(11)和后盖(14)组成,发声片(13)与腔室(12)粘结固定,前罩(11)通过其上的几个卡扣分别与腔室(12)前部的几个突起相卡接,这样既从前面保护了腔室(12)和发声片(13),又使发声腔为开放式,便于声音的传播。为了防止盗车者破坏发声腔(10)而使整个报警装置失灵,最好地,发声腔(10)部位外的锁体上再粘接一声腔防护罩(9),如图1所示。
传感器(3)采用开关类晃动传感器,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类型,但最好采用如图3所示的结构,由封闭的水银槽(31)和三根尖端探针(32)组成,中间探针作为输入端接电源,左右探针相接作为输出端,其整体厚度较薄,故对左右晃动较为敏感,而对前后晃动不敏感,可以有效地识别车子因被偷盗而左右晃动,而且这种传感器不易因剧烈晃动而受损。
控制电路如图4所示,由以下各功能器件及电路前后串接而成,包括电源开关KC(即上述的微动开关KC),传感器KA(即图1、3中(3)),IC1-1、IC1-2和IC1-3组成的信号驱动放大电路,R2、C1、D1、D2及C2、D3、D4组成的二路并联的微分电路,R3、C3组成的积分电路,IC2-1及C4、R4、C5、R5组成的单稳态电路、IC2-2及C6、R6、C7、R7组成的单稳态电路,BG1、IC3、BG2、BL、HT组成的报警驱动发生电路,这里IC1为一多反相器集成片,选用4096;IC2为双可重触发单稳态触发器,选用4098,IC3为软封装告警片,选用KD-9562。
当U形锁杆(1)插入锁孔(2)上锁后,电源开关KC闭合,控制电路进入工作状态。
晃动传感器KA实质上是一高低电平信号发生器,当车子晃向一边时,KA输出高电平,反相器IC1-3输出低电平,电容C2由二极管D3放电,对后面电路不起作用,但该高电平信号会经反相器IC1-1、IC1-2放大、整形,再经电容C1微分,在a1点得一尖峰脉冲,二极管D2导通输出给后面的R3、C3积分电路;当车子晃向另一边时,KA输出低电平,经IC1-3放大、整形、再经电容C2微分,在a2点得一尖峰脉冲,二极管D4导通输出给后面的R3、C3积分电路,而同时IC1-1输出高电平,IC1-2输出低电平,C1由D1反向放电,对后面电路不起作用。总之,当车子晃动一次,a点就前后有二个尖峰脉冲经过,其波形如图5-a所示;电阻R3、电容C3组成积分电路,每一个尖峰脉冲的到来都对C3进行一次充电,当有足够的尖峰脉冲到来后——具体取决于R3C3值,一般取六个尖峰脉冲为佳——C3上电压达到触发电平V0足以触发后面的IC2-1,b点工作波形如图5-b所示;IC2-1及外围的R4、C4、R5、C5组成一单稳态电路,输出端-Q输出低电平脉冲,脉冲宽度由定时元件R5、C5决定,一般可设定为3~5秒,c点工作波形如图5-c所示;IC2-2及外围的R6C6、R7C7组成另一单稳态电路,当C点的低电平转为高电平时,后沿脉冲经电容C8耦合触发IC2-2,输出端Q输出高电平脉冲,脉冲宽度由定时元件R7C7决定,一般可设定为10~15秒,d点工作波形如图5-d所示;三极管BG1、软封装告警信号源集成片IC3、三极管BG2、输出匹配变压器BL、发声片HT构成报警驱动发生电路,IC2-2输出的高电平经BG1导通、IC3发生告警信号,再经BG2放大,最后由BL耦合、阻抗变换,驱动HT发声、告警。
上述的R4C4、R6C6为IC6清零定时元件,主要目的是使本装置开机时(即车上锁时)传感器进入稳定状态以免上锁时误报警,微动开关KC闭合,电源经R4对C4充电,经R6对C6充电,充电定时为半分钟,此半分钟里IC2的R端始终为低电平,电路封锁输出端不起作用,此时主要是让传感器进入稳定状态,以便车主上锁,车子锁好半分钟以后进入戒备状态。
IC2-1输出脉冲宽度定为3-5秒,目的是开锁延时,防止开锁时,因连续晃动车子而误告警,由于本锁体与锁杆特殊性需二步工作,锁杆拉出,微动开关才打开,这样,即使连续晃动车子2-3秒钟由于锁杆已被拉出,微动开关KC切断电源,告警电路不再处于工作状态。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自行车防盗报警锁,以普通U型车锁为基础,包括U型锁杆(1)和左、右锁体(4)、(8),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锁体内安装有防盗报警装置及其电池盒(8),所述的防盗报警装置包括锁体内的微动开关KC、晃动传感器(3)、触发控制电路及发声腔(1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自行车防盗报警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电路以下各功能器件及电路前后串接而成a.电源开关KC,b.晃动传感器KA,c.IC1-1、IC1-2和IC1-3组成的信号驱动放大电路,d.R2、C1、D1、D2及C2、D3、D4组成的二路并联的微分电路,e.R3、C3组成的积分电路,f.IC2-1及C4、R4、C5、R5组成的单稳态电路、g.IC2-2及C6、R6、C7、R7组成的单稳态电路,h.BG1、IC3、BG2、BL、HT组成的报警驱动发生电路;所述的IC1为一多反相器集成片,IC2为双可重触发单稳态触发器,IC3为软封装告警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自行车防盗报警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盒(8)侧面呈 形,与锁体滑槽连接,并且上锁后U型锁杆(1)正好穿过电池盒的缺口挡住可拆卸的电池盒(8)使之自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自行车防盗报警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感器(3)由封闭的水银槽(31)和三根尖端探针(32)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自行车防盗报警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声腔(10)由腔室(12)、发声片(13)、前罩(11)和后盖(14)组成,发声片(13)与腔室(12)粘结固定,前罩(11)通过其上的卡扣分别与腔室(12)前部的突起相卡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自行车防盗报警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发声腔(10)部位外的锁体上粘接有一声腔防护罩(9)。
专利摘要一种摩托车、自行车防盗报警锁,以普通U形车锁为基础,包括U形锁杆(1)和左、右锁体(4)、(6),在所述的锁体内安装有防盗报警装置及其电池盒(8),所述的防盗报警装置包括锁体内的微动开关KC、晃动传感器(3)、触发控制电路及发声腔(10),与现有的防盗报警锁相比,由于结构上的合理安排,本实用新型与原有的U形锁完全兼容,无须改变安装、使用习惯,而且误报警机会小,独特的电池盒自锁结构既能在开锁后方便地拆卸以更换电池,又能使在上锁后难以被撬。
文档编号B60R25/10GK2188054SQ9420733
公开日1995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1994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1994年3月16日
发明者周建平, 陈雪祥 申请人:周建平, 陈雪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