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隔热屏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8192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隔热屏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屏风结构,尤指一种汽车隔热屏风结构。
一般在夏季由于日照强烈,车内冷气往往需开至中或强冷,才能维持车内的凉爽,而汽车大部分时间由一人乘坐,故大部份冷气被浪费了,无形中造成冷气运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装设在汽车内部,以一电动方式控制,利用隔屏将车内空间分隔,以使冷气工作空间缩小的汽车隔热屏风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隔热屏风结构主要由固设在固定座上的马达及控制马达正逆转的控制机构和屏风组成,其特征在于屏风上端固设一传动轴,传动轴的两端与马达的轴相连接,并随马达同步转动,屏风的下端固设一横杆;而控制马达正逆转的控制机构为反弹式三用开关及二段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以一反弹式三用开关及二段开关与两组马达连接来控制电流方向,以控制马达的正逆转,进而控制屏风的升降,使车内冷气空间得以缩小,冷气运用则更有效,进而达到节能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通过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控制马达的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图。
参见
图1-2,汽车隔热屏风结构主要由固设在固定座2上的前后两组马达11(11a)、12(12a)及控制马达正逆转的控制机构和屏风3组成,且马达为12伏特的马达。
固定座2呈一长形座体,其形状可依安装的车种及位置而变化,两组马达11(11a)、12(12a)即动力装置1以螺丝固在固定座2近两端处,呈相对状,然后再将固定座2固定在车厢内的顶面处,固定座2还可制成两个较短的座体分别与马达固连,其固设位置可多种,如车厢内顶面处或车厢内顶面的两侧处,甚至可直接将两组马达锁固在车内。
屏风3由一透明塑胶布等材质制成,呈片体形状,其上端固设在一呈长条园柱状的传动轴31上,传动轴31两端为空心状分别与马达11(11a)、12(12a)的轴相结合,并随马达同步转动,屏风3的下端固设一横杆32,使屏风3升降更为顺利。
而控制马达11(11a)、12(12a)正逆转的控制机构为反弹式三用开关及二段开关,见图3所示,本创作在动作时,以车内电源为动力(可利用汽车点烟器),将反弹式三用开关4的输出端连接至二段开关5的输入端,再以二段开关5的第一段开关51的输出端连接至前组马达11、12,再以第二段开关52的输出端连接至后组马达11a,12a,以按下第一段开关51时接通前组马达11、12,再以一反弹三用开关4来控制电流方向,以达成控制马达11、12的正逆转,再以按下第二段开关52时接通后组马达11a、12a,再以一反弹式三用开关4来控制电流方向,以达成马达11a、12a的正逆转,由上述控制机构可控制前后组屏风,此设计可适用于一般的厢行车内使用。
参见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其动力装置1并不局限于前后两组马达11(11a)、12(12a)组成,也可简化为一马达13,此马达13同样可带动传动轴31转动,而传动轴31一端被支撑在轴承座14上。同样可达上述实施例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隔热屏风结构主要由固设在固定座(2)上的马达(11)(11a)、(12)(12a)及控制马达正逆转的控制机构和屏风(3)组成,其特征在于屏风(3)上端固设一传动轴(31),传动轴(31)的两端与马达的轴相连接,并随马达(11)(11a)、(12)(12a)同步转动,屏风(3)的下端固设一横杆(32);而控制马达正逆转的控制机构为反弹式三用开关及二段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隔热屏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弹式三用开关及二段开关指的是反弹式三用开关(4)的输出端连接至二段开关(5)的输入端,再以二段开关(5)的第一段开关(51)的输出端连接至前组马达(11)、(12),再以第二段开关(52)的输出端连接至后组马达(11a),(12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隔热屏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座(2)还可制成两个较短的座体分别与马达固连,其固设位置可多种,如车厢内顶面处或车厢内顶面的两侧处,甚至可直接将两组马达(11)(11a)、(12)(12a)锁固在车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隔热屏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轴(31)的两端还可一端与马达连接,另一端被支持在轴承座上。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隔热屏风结构主要由固设在固定座上的马达及控制马达正逆转的控制机构和屏风组成,其特征在于屏风上端固设一传动轴,传动轴的两端与马达的轴相连接,并随马达同步转动,屏风的下端固设一横杆;而控制马达正逆转的控制机构为反弹式三用开关及二段开关。这样即可控制屏风的升降,缩小冷气空间,节省能源,提高冷气利用效果。
文档编号B60H1/00GK2254840SQ96205229
公开日1997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1996年3月7日 优先权日1996年3月7日
发明者袁仁捷 申请人:袁仁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