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遮阳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65957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遮阳棚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车用遮阳产品,尤其涉及一种兼有车衣和车棚功能的车用遮阳棚。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各种汽车或电车正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单位和家庭,但是中国的有棚停车场相对而言少之又少,大多数车都露天放置。夏天强烈的阳光照射到汽车上,不但造成车内温度很高,使乘车人很不舒服,而且加速车漆和车子的塑料或橡胶件的老化,降低车子的使用寿命,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燃,对所有者造成经济和财产损失。车内温度过高还会增加空调的负担,增加车子的能耗,增加碳排放量。在目前大气环境欠佳的情况下,露天放置汽车还会增加洗车次数,直接增加用车的费用。目前市面上虽然有很多种类的车用遮阳产品和车衣,但效果、实用性、性价比、使用方便性等综合性能不佳,普及率不高。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专利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携带使用方便,能够遮阳、防晒、防尘、性价比高且能显著降低车内温度的车用遮阳棚。
[0004]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用遮阳棚,分为升降式开口箱体和侧面开口箱体两种方案。升降式开口箱体包括由活动箱体7、第一箱体底板9和第一箱体隔板8,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底板9的底部固定有若干底脚52,在所述第一箱体底板9和第一箱体隔板8之间设有支架控制装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底板9的中心位置和活动箱体7之间设有车衣收纳装置,所述车衣收纳装置的中心位置设有圆筒13,车衣10的顶部中间穿过并固定在所述圆筒13的外壁,在所述车衣10的侧面或顶部设有若干通气孔,在所述第一箱体底板9的中心位置的上部设有穿过所述圆筒13的箱盖控制装置,所述第一箱体底板9上还设有电源和电子控制装置51。
[0005]侧面开口箱体包括由固定箱体5、第二箱体底板2、第二箱体隔板1、箱体侧板4和活动箱门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的底部固定有若干底脚52,在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和第二箱体隔板I之间设有支架控制装置,所述箱体侧板4的上部通过合页连接在所述第二箱体隔板I的边沿,所述箱体侧板4在外力作用下可以通过合页向上翻转,在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的中心位置和固定箱体5之间设有车衣收纳装置,所述车衣收纳装置的中心位置设有圆筒13,车衣10的顶部中间通过连接绳70固定在所述圆筒13的外壁,在所述车衣10的侧面或顶部设有若干通气孔,在所述圆筒13的内部上部设有箱门控制装置,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上还设有电源和电子控制装置51。
[0006]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箱盖控制装置,包含支撑装置、驱动装置和传感器装置,支撑装置包括若干直线光轴23、直线轴承24、支架25、箱盖支架28,所述直线光轴23穿过直线轴承24,底端可以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隔板8的中心部位,所述第一箱体隔板8通过若干支撑连接柱与所述第一箱体底板9相连。所述直线光轴23穿过直线轴承24,底端还可以固定在第一支架3的中心位置上,所述第一支架3通过若干支撑脚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底板9的中心位置。所述支架25固定在所述直线光轴23的顶端,所述箱盖支架28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直线轴承24上,顶部与所述活动箱体7的中心相连。驱动装置分为丝杆螺母驱动装置和齿条驱动装置,丝杆螺母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齿轮26、第二电机18、第二丝杆27、螺母齿轮29、轴承30组成。所述轴承30的外圈固定在所述支架25的中心位置,所述螺母齿轮29固定在所述轴承30的内圈上,所述第二丝杆27竖直穿过所述螺母齿轮29和所述支架25的中心,并且顶端固定在所述箱盖支架28的顶部中心位置,所述第二电机18固定在所述支架25上,所述第二电机18的输出轴第二齿轮26与所述螺母齿轮29相啮合。驱动装置还可以为齿条驱动装置,齿条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齿轮26、第二电机18、第一齿条53等组成。所述第一齿条53的上端竖直固定在所述箱盖支架28的上部,下端与所述直线轴承24固定相连,所述第二电机18固定在所述支架25上,所述第二电机18的输出轴第二齿轮26与所述第一齿条53相嗤合。传感器装置包括开盖传感器22和闭盖传感器21,所述开盖传感器22固定在所述支架25上并与所述直线光轴23相邻,所述闭盖传感器21可以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隔板8上并与相应所述直线光轴23相邻,所述闭盖传感器21也可以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3上并与相应所述直线光轴23相邻。
[0007]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箱门控制装置包括第二电机18、开门传感器19、闭门传感器20,所述第二电机18固定在固定箱体5的顶部中心位置且位于圆筒13的内部上方,所述第二电机18的输出轴与活动箱门6的旋转中心相固定。传感器装置包括开门传感器19和闭门传感器20,所述开门传感器19固定在所述固定箱体5的顶部中心位置右侦牝并且位于圆筒13的内部边缘上方,所述闭门传感器20固定在所述固定箱体5的顶部中心位置左侧,并且位于圆筒13的内部边缘上方。
[0008]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车衣收纳装置,包括旋转收纳装置、车衣驱动装置和传感器,所述旋转收纳装置包括第一轴承类转动件11、圆筒13和限位盘31等组成。所述第一轴承类转动件11的外圈可以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隔板8的中心位置上,所述第一箱体隔板8通过均布在所述第一箱体底板9上的若干支撑连接柱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底板9上,所述第一轴承类转动件11的外圈还可以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3的中心位置上,所述第一支架3通过若干支撑脚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底板9的中心位置上,所述第一箱体隔板8的中心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3上。所述圆筒13的下部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承类转动件11的内圈上,所述圆筒13的顶部设有限位盘31 ;所述车衣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14、齿轮15、齿圈16,所述第一电机14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隔板8上,并位于所述圆筒13内部;所述第一电机14还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3上,并位于所述圆筒13内部,所述第一电机14的输出轴上的第一齿轮15与所述齿圈16嗤合,所述齿圈16固定在所述圆筒13的下部,在所述圆筒13的内部下方位置处的转筒传感器17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隔板8上,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3上。
[0009]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车衣收纳装置,包括旋转收纳装置、车衣驱动装置和传感器;所述旋转收纳装置包括所述第一轴承类转动件11、第二轴承类转动件12和圆筒13,所述第二轴承类转动件12的外圈固定在所述固定箱体5的中心,所述第二轴承类转动件12的内圈固定在所述圆筒13的顶端,所述圆筒13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承类转动件11的内圈上。所述第一轴承类转动件11的外圈可以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隔板8的中心位置上,所述第一箱体隔板8通过均布在所述第一箱体底板9上的若干支撑连接柱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底板9上;所述第一轴承类转动件11的外圈还可以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3的中心位置上,所述第一支架3通过若干支撑脚固定在所述第一箱体底板9的中心位置上,所述第一箱体隔板8的中心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3上;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14、第一齿轮15、齿圈16等组成。所述第一电机14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隔板8上,并位于所述圆筒13内部;所述第一电机14还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3上,并位于所述圆筒13内部,所述第一电机14的输出轴上的第一齿轮15与所述齿圈16嗤合,所述齿圈16固定在所述圆筒13的下部,在所述圆筒13的内部下方位置处的转筒传感器17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隔板8上,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3上。
[0010]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支架控制装置,包括副支架单元、主支架单元和驱动单元,均位于所述第二箱体隔板I或第一箱体隔板8之下,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或第一箱体底板9之上;副支架单元是由多个第一伸缩杆50相连接组成的四边形支架结构主支架单元分为X型支架结构和伸缩杆结构。
[0011]X型支架结构可以由X型支架48、刚性连接件54和第二伸缩杆47组成,横向的两组X型支架48的内侧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轴承类转动件11的下部的两侧,内侧端的下部节点通过销轴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或第一箱体底板9上,外侧端的对应节点分别与所述副支架单元的两个相对边的所述第一伸缩杆50的中间相连;第二伸缩杆47的外套管分别横向固定在第二箱体底板2或第一箱体底板9的上部和下部位置,第二伸缩杆47的内管外端分别与所述副支架单元的两个相对边的所述第一伸缩杆50的外套管相连。纵向的一组X型支架48的中间右侧节点通过销轴固定在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或第一箱体底板9上,其两端对应节点分别连接在所述副支架单元的另外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一伸缩杆50的中间,所述横向的两组X型支架内侧端上部的两节点分别通过销轴与所述刚性连接件54相连,纵向的一组X型支架48的中间右侧节点的下方相邻节点通过销轴也与所述刚性连接件54相连。X型支架结构还可以由多组X型支架48和多支第二伸缩杆47组成,横向的两组X型支架48的内侧端节点分别通过销轴连接在所述第一轴承类转动件11的下部两侧的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或第一箱体底板9上,外侧端的对应节点分别与所述副支架单元的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一伸缩杆50的中间相连。外侧端的对应节点还可以分别与所述副支架单元的四边形两个对角的所述第一伸缩杆50的端部相连;第二伸缩杆47的外套管分别横向固定在第二箱体底板2或第一箱体底板9的上部和下部位置,第二伸缩杆47的内管外端分别与所述副支架单元的两个相对边的所述第一伸缩杆50的外套管相连。纵向的两组X型支架48的内侧端节点分别通过销轴连接在所述第一轴承类转动件11的下部两侧的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或第一箱体底板9上,外侧端的对应节点分别与所述副支架单元的两个相对的所述第一伸缩杆50的中间相连。外侧端的对应节点还可以分别与所述副支架单元的四边形两个对角的所述第一伸缩杆50的端部相连。
[0012]伸缩杆结构分为#字形布局结构或者X字形布局结构,均由第三伸缩杆55组成。所述第三伸缩杆55可以是普通伸缩杆57和尾部销轴56组成,所述尾部销轴56固定在所述普通伸缩杆57内管的尾端,所述尾部销轴56连接在第一传动带69上,所述第三伸缩杆55还可以是齿条伸缩杆58,所述齿条伸缩杆58是由齿条固定在普通伸缩杆的内管凹槽内组成的。所述第三伸缩杆55还可以是由螺旋伸缩杆60和尾部销轴56组成,所述螺旋伸缩杆60是由内螺纹中空套管61、外螺纹管62、内套管63、螺旋轴64、螺旋轴螺母65和管塞66,所述内套管63设置在所述外螺纹管62的管内,所述螺旋轴螺母65固定在所述内套管63的尾端管内,所述螺旋轴64设置于所述内套管63内,并且一端穿过所述螺旋轴螺母65固定在管塞66上,所述螺旋轴64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管塞66固定在所述外螺纹管62的尾端,所述外螺纹管62设置于所述内螺纹中空套管61内,并且设有尾部销轴56,所述尾部销轴56连接在所述第一传动带69上。螺旋伸缩杆的运动方式为所述内螺纹中空套管61固定在箱体底板上,所述内套管63的外端连接在所述副支架单元的伸缩杆上,推动或拉动所述尾部销轴56,所述外螺纹管62沿直线运动,同时同步做旋转运动,带动所述螺旋轴64同步旋转,从而推动所述内套管63同步沿直线运动。所述第三伸缩杆55还可以是由传动轮伸缩杆77和尾部销轴56组成,所述传动轮伸缩杆77是由外套管72、中套管73、沟槽内套管74、第二传动轮75和第二传动带76等组成。所述沟槽内套管74设置于所述中套管73的管内,所述中套管73的两端分别固定一个所述第二传动轮75,两端的所述第二传动轮75通过所述第二传动带76相连,所述第二传动带76的内侧穿过所述中套管73且位于所述沟槽内套管74的外壁沟槽内,所述第二传动带76的外侧位于所述中套管73和所述外套管72的管外侧,所述外套管72套在所述中套管73的外面且位于两端的所述第二传动轮75之间,所述沟槽内套管74的邻近尾端处连接在所述沟槽内的所述第二传动带76上,所述管外第二传动带76连接在所述外套管72的外壁上,所述尾部销轴56固定在所述中套管73的尾端,所述尾部销轴56连接在所述第一传动带69上。传动轮伸缩杆的运动方式为所述外套管72固定在箱体底板上,所述沟槽内套管74的外端连接在所述副支架单元的伸缩杆上,推动或拉动所述尾部销轴56,所述中套管73沿直线运动,同时带动所述第二传动带76同步运动,从而牵引所述沟槽内套管74同步沿直线运动。
[0013]所述#字形布局结构由六支所述第三伸缩杆55组成,其中四支横向的所述第三伸缩杆55的外套管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或第一箱体底板9的邻近四角的位置,其伸展方向均指向箱体的左右两侧的外部,所述第三伸缩杆55的前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副支架单元的由所述第一伸缩杆50组成的四边形支架的左右两条边上的所述第一伸缩杆50的外套管;两支纵向的所述第三伸缩杆55的外套管可以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或第一箱体底板9的上下对角的位置,两支纵向的所述第三伸缩杆55的外套管还可以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或第一箱体底板9的上下同侧的位置,其伸展方向均指向箱体的上下两侧的外部,所述两支纵向伸缩杆的前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副支架单元的由所述第一伸缩杆50组成的四边形支架的上下两条边上的所述推拉杆50的邻近中间位置。
[0014]所述X字形布局结构由四支所述第三伸缩杆55交叉组成,所述第三伸缩杆55的外套管沿所述箱体底板的对角线方向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或第一箱体底板9的邻近四角的位置,其伸展方向均沿对角线方向指向箱体的外部,所述第三伸缩杆55的前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副支架单元的由所述第一伸缩杆50组成的四边形支架的四个角。
[0015]所述驱动单元分为伞轮机构驱动结构和传动带机构驱动结构,所述伞轮机构驱动结构又分为单轴驱动结构和三轴驱动结构;所述传动带机构驱动方案按驱动方式可分为丝杆螺母驱动机构和电机传动轮驱动机构,所述传动带机构驱动方案按布局方式可分为回字型布局结构、口字型布局结构、凹字形布局结构、又字型布局结构、四V型对角对称型布局结构。
[0016]所述单轴驱动结构是由第三电机32、第一伞齿轮33、第二伞齿轮34、第一丝杆35、第一螺母36、第二螺母37、收缩传感器45和展开传感器46组成。由第一丝杆35、第一螺母36和第二螺母37组成的丝杆螺母装置横向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承类转动件11的下方附近,并通过轴承座固定在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或第一箱体底板9上,所述第一丝杆35左右两侧互为反丝,所述第二伞齿轮34固定在所述第一丝杆35的中间,第三电机32的输出轴第一伞齿轮33与所述第二伞齿轮34啮合,所述第一螺母36和第二螺母37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丝杆35的左右两边。所述第一螺母36与左侧的所述X型支架48的连接在所述箱体底板上的节点同侧且相邻的节点相连接,所述第二螺母37与右侧的所述X型支架48的连接在所述箱体底板上的节点同侧且相邻的节点相连接。
[0017]所述三轴驱动结构是由第三电机32、第一伞齿轮33、第二伞齿轮34、第一丝杆35、第一螺母36、第二螺母37、第三伞齿轮38、第四伞齿轮39、第五伞齿轮40、第四丝杆41、第三螺母42、第三丝杆43、第四螺母44、收缩传感器45和展开传感器46组成。由第一丝杆35、第一螺母36和第二螺母37组成的丝杆螺母装置横向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类转动件11的下方,并通过轴承座固定在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或第一箱体底板9中心上,所述第一丝杆35左右两侧互为反丝,所述第四伞齿轮39固定在所述第一丝杆35的中间,所述第二伞齿轮34固定在所述第一丝杆35的中间,第三电机32的输出轴第一伞齿轮33与所述第二伞齿轮34啮合,所述第一螺母36和第二螺母37分别套在所述第一丝杆35的左右两边。所述第一螺母36与左侧的所述X型支架48的连接在所述箱体底板上的双节点同类且相邻的对应双节点相连接,所述第二螺母37与右侧的所述X型支架48的连接在所述箱体底板上的双节点同类且相邻的对应双节点相连接。由第五伞齿轮40、第四丝杆41、第三螺母42组成的丝杆螺母装置和由第三伞齿轮38、第三丝杆43、第四螺母44组成的丝杆螺母装置分别纵向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类转动件11的下方和上方,并分别通过轴承座固定在所述第二箱体底板2或第一箱体底板9的纵向中心线附近,所述第四丝杆41和43同为正丝或反丝,所述第五伞齿轮40固定在所述第四丝杆41的内侧端并与所述第四伞齿轮39啮合,所述第三伞齿轮38固定在所述第三丝杆43的内侧端并与所述第四伞齿轮39啮合,所述第三螺母42和第四螺母4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丝杆41和第三丝杆43上,所述第四螺母44与上侧的所述X型支架48的连接在所述箱体底板上的双节点同类且相邻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