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0008阅读:816来源:国知局
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风道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



背景技术:

风道系统是让空气按照指定方向流动,经过滤、冷却/加热处理后送入到指定区域,使车内空气循环,在夏季时带走车内热量,在冬季时带走车内冷量,并起到提供新风、排出废气作用的系统。风道系统直接影响到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因此,风道系统的设计非常重要。图1为现有的卧铺动车组的包间布局图。图2为图1的H-H断面图。一个包间11包含4个或6个铺位12,铺位12位于包间过道13两侧且对称设置,上下铺位12之间空气可以流通。图2中的箭头示出了包间11中空气的流动方向。

现有的卧铺动车组的风道系统工作过程如下:新风进入空调机组与回风混合,混合风经空调机组过滤、冷却或者加热后,由空调机组送风机送入主风道,再由与主风道连通的支风道分配到每个包间,通过设置在每个包间顶板上的送风口或包间顶板与横墙夹角处的条缝送风口向包间内送风。

但是,随着卧铺动车组的发展,包间布局方式相较于现有的包间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型的卧铺动车组的包间中,上下铺位之间不连通。如果再采用现有的风道系统,将导致下铺无风,影响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以实现下铺送风,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包括:空气过滤装置、混合空气箱、空调机组、主风道、支风道、包间风道、包间送风口以及废排装置;

其中,所述空气过滤装置、所述混合空气箱、所述空调机组、所述主风道、所述支风道、所述包间风道以及所述包间送风口依次连通;所述空气过滤装置、所述混合空气箱及所述空调机组设置于动车的一位端或者二位端;所述废排装置用于排出所述动车上的废气;

所述主风道沿所述动车的纵向设置于所述动车的车顶,所述支风道设置于所述主风道的两侧;所述包间风道包括包间上铺风道、包间下铺风道及包间横墙风道,所述包间上铺风道、所述包间横墙风道均与所述支风道连通,所述包间下铺风道与所述包间横墙风道连通;所述包间送风口包括包间上铺送风口及包间下铺送风口,所述包间上铺送风口与所述包间上铺风道连通,用于对包间的上铺送风;所述包间下铺送风口与所述包间下铺风道连通,用于对所述包间的下铺送风。

进一步地,所述包间送风口还包括地板送风口,所述地板送风口与所述包间横墙风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地板送风口上设置有第一调节格栅,所述第一调节格栅用于调节所述地板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及送风量。

进一步地,所述包间上铺风道为上铺对应的窗户的窗帘罩板与所述上铺对应的窗户的窗帘检修板之间的腔体,所述包间上铺送风口为所述上铺对应的窗户的窗帘检修板与所述上铺对应的窗户的玻璃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包间下铺风道为上铺铺床、下铺对应的窗户的窗帘检修板与所述包间侧墙之间的腔体,所述包间下铺送风口为所述下铺对应的窗户的窗帘检修板与所述下铺对应的窗户的玻璃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包间下铺风道为上铺铺托、上铺铺床与包间横墙形成的密封区域,所述包间下铺送风口为所述上铺铺托的斜面上的开口,或者,所述包间下铺送风口为所述上铺铺床与所述上铺铺托交集位置的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上铺铺托的斜面上的开口上设置有第二调节格栅,或者,所述上铺铺床与所述上铺铺托交集位置的开口上设置有第二调节格栅,所述第二调节格栅用于调节所述开口的送风方向及送风量。

进一步地,所述废排装置包括车上废排风道、车下废排风道及废排单元;

所述车上废排风道、所述车下废排风道及所述废排单元依次连通;所述车上废排风道沿所述动车的纵向设置于所述动车的车体底架上方,所述车下废排风道设置于所述车体底架下方,所述废排单元设置于所述车体底架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废排单元包括废排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过滤装置为压力波保护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通过设置空气过滤装置、混合空气箱、空调机组、主风道、支风道、包间风道、包间送风口以及废排装置,其中,空气过滤装置、混合空气箱、空调机组、主风道、支风道、包间风道以及包间送风口依次连通,空气过滤装置、混合空气箱及空调机组设置于动车的一位端或者二位端,废排装置用于排出动车上的废气,主风道沿动车的纵向设置于动车的车顶,支风道设置于主风道的两侧,包间风道包括包间上铺风道、包间下铺风道及包间横墙风道,包间上铺风道、包间横墙风道均与支风道连通,包间下铺风道与包间横墙风道连通,包间送风口包括包间上铺送风口及包间下铺送风口,包间上铺送风口与包间上铺风道连通,用于对包间的上铺送风,包间下铺送风口与包间下铺风道连通,用于对包间的下铺送风,通过主风道、支风道、包间风道及包间送风口的连通,实现了可以对新型的卧铺动车组包间中的下铺送风,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卧铺动车组的包间布局图;

图2为图1的H-H断面图;

图3为新型的卧铺动车组的包间布局图;

图4为图3的I-I断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6为图5的A-A断面图;

图7为图5的B-B断面图;

图8为图5中的包间风道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的气流走向图;

图10A为包间上铺风道及包间上铺送风口的主视图;

图10B为图10A的侧视图;

图11A为包间横墙风道的主视图;

图11B为图11A的E-E断面图;

图12A为一种包间下铺风道及包间下铺送风口的主视图;

图12B为图12A的F-F断面图;

图13A为另一种包间下铺风道及包间下铺送风口的主视图;

图13B为图13A的G-G断面图;

图14为废排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5为图14的C-C断面图;

图16为图14的D-D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图3为新型的卧铺动车组的包间布局图。图4为图3的I-I断面图。请同时参照图3和图4,新型的卧铺动车组包括两种包间:包间31和包间32。这两种包间交错设置。从图3中可以看到,靠近动车两侧的侧墙33均设置有一个包间31,靠近动车走廊34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包间32。如图4所示,包间31和包间32中均包括两个铺位:上铺35和下铺36。上铺35和下铺36之间不连通,则上铺35和下铺36之间的空气无法流通。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通过设置包间风道包括包间上铺风道、包间下铺风道及包间横墙风道,包间上铺风道、包间横墙风道均与支风道连通,包间下铺风道与包间横墙风道连通,包间送风口包括包间上铺送风口及包间下铺送风口,包间上铺送风口与包间上铺风道连通,用于对包间的上铺送风,包间下铺送风口与包间下铺风道连通,用于对包间的下铺送风,实现了可以对新型的卧铺动车组包间中的下铺送风,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图6为图5的A-A断面图。图7为图5的B-B断面图。图8为图5中的包间风道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的气流走向图。图10A为包间上铺风道及包间上铺送风口的主视图。图10B为图10A的侧视图。图11A为包间横墙风道的主视图。图11B为图11A的E-E断面图。图12A为一种包间下铺风道及包间下铺送风口的主视图。图12B为图12A的F-F断面图。请同时参照图5-图12B,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包括:空气过滤装置51、混合空气箱52、空调机组53、主风道54、支风道55、包间风道、包间送风口以及废排装置。

其中,空气过滤装置51、混合空气箱52、空调机组53、主风道54、支风道55、包间风道以及包间送风口依次连通。空气过滤装置51、混合空气箱52及空调机组53设置于动车的一位端或者二位端。废排装置用于排出动车上的废气。主风道54沿动车的纵向设置于动车的车顶,支风道55设置于主风道54的两侧。包间风道包括包间上铺风道81、包间下铺风道83及包间横墙风道82。包间上铺风道81、包间横墙风道82均与支风道55连通。包间下铺风道83与包间横墙风道82连通。包间送风口包括包间上铺送风口94及包间下铺送风口98。包间上铺送风口94与包间上铺风道81连通,用于对包间的上铺送风。包间下铺送风口98与包间下铺风道83连通,用于对包间的下铺送风。

具体地,动车的车体上设置有新风口,用于新风流入动车。空气过滤装置51与车体上的新风口连通。空气过滤装置51用于对流入动车的新风进行过滤,过滤掉新风中的灰尘和杂质,输出洁净新风。混合空气箱52将洁净新风和包间的回风进行混合,输出混合风。空调机组53根据其自身的工作模式将该混合风变换为洁净冷风或者洁净热风。可选的,空气过滤装置51可以是压力波保护装置。压力波保护装置除了可以对新风进行过滤,还可以消除动车在过隧道时车外压力对于车内压力的影响。

空气过滤装置51、混合空气箱52及空调机组53可以设置于动车的一位端或者二位端。图5中示出了空气过滤装置51、混合空气箱52及空调机组53设置于动车的二位端。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风道系统可以包括两个空气过滤装置51,两个混合空气箱52。两个空气过滤装置51分别设置于空调机组53的两侧,两个混合空气箱52分别设置于空调机组53的两侧。其中一个空气过滤装置51与其中一个混合空气箱52连通,该混合空气箱52再与空调机组53连通。另一个空气过滤装置51与另一个混合空气箱52连通,该混合空气箱52再与空调机组53连通。设置分别位于空调机组53两侧的两个空气过滤装置51可以从动车两侧流入的新风进行过滤,提高了新风进入及新风过滤的效率。当然,本发明实施例对空气过滤装置和混合空气箱的数量不作限制。

主风道54可以沿动车的纵向吊装在动车的车顶上。可选的,可以通过设置支撑柱的方式将主风道54吊装在车顶。当然,也可以其他方式将主风道54设置于车顶上,例如,焊接等方式。主风道54的材质可以是镀锌铁板、铝合金板、玻璃钢和胶合板等。本发明实施例对主风道54的材质不作限制,只要其能满足耐腐蚀、隔热性好及重量轻等特点即可。

支风道55设置于主风道54的两侧,用于连通走廊34两侧的包间中的包间风道与主风道54。

包间风道包括包间上铺风道81、包间下铺风道83及包间横墙风道82。包间横墙风道82为位于包间横墙84上的风道。如图5所示,包间31和包间32之间通过包间横墙隔开。包间31和包间32之间有两种类型的包间横墙:包间横墙84和包间横墙85。包间横墙84弯向动车的二位端,包间横墙85弯向动车的一位端。图8示出的是在包间横墙84上设置包间横墙风道82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在横墙85上设置包间横墙风道82。包间横墙风道82可以是在包间横墙84内敷设风道管道,也可以是利用包间横墙84自身形成的密封腔体直接作为包间横墙风道82。包间上铺风道81与支风道55连通,包间下铺风道83通过包间横墙风道82与支风道55连通。

包间送风口包括包间上铺送风口94及包间下铺送风口98。包间上铺送风口94与包间上铺风道81连通,用于对包间的上铺送风。包间31和包间32中均设置有包间上铺送风口94。包间上铺送风口94可以是在包间的上铺位置特意设置的出风口,也可以是利用车体上已有的部件设置的隐藏出风口。包间下铺送风口98与包间下铺风道83连通,用于对包间的下铺送风。包间31和包间32中均设置有包间上铺送风口94。包间下铺送风口98可以是在包间的下铺位置特意设置的出风口,也可以是利用车体上已有的部件设置的隐藏出风口。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图8中的箭头示出了包间中风流的走向。

图14为废排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图15为图14的C-C断面图。图16为图14的D-D断面图。请同时参照图14-图16,可选的,废排装置可以包括车上废排风道141、车下废排风道142及废排单元143。车上废排风道141、车下废排风道142及废排单元143依次连通。车上废排风道141沿动车的纵向设置于动车的车体底架上方,车下废排风道142设置于车体底架下方。废排单元143设置于车体底架下方。具体地,废排单元143可以吊装在车体底架下方。车上废排风道141通过废排软风道144连接到动车上的卫生间、电器柜及平顶区域等需要排除废弃的区域,废气经由卫生间、电器柜及平顶区域的废气入口进入车上废排风道141,沿车上废排风道141进入车下废排风道142,汇集到废排单元143。废排单元143将废气排出动车外。可选的,废排单元143中可以包括废排风机,通过废排风机将废气排出动车外。图14-图16中的箭头示出了废排装置中废气的流动方向。

请参照图9,其示出了气流走向。新风由新风口进入空气过滤装置51,经过空气过滤装置51过滤后,形成洁净新风。混合空气箱52将洁净新风和包间中的回风进行混合,形成混合风。空调机组53根据其工作模式将混合风变换为洁净冷风或者洁净热风。洁净冷风或者洁净热风经由主风道54、支风道55、包间风道到达包间送风口,实现对包间上铺和包间下铺的送风。废排装置将动车上的废气排出车外。图5及图7中的箭头示出了新风-回风的流动方向。图6中的箭头示出了包间气流方向。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卧铺动车组风道系统,通过设置空气过滤装置、混合空气箱、空调机组、主风道、支风道、包间风道、包间送风口以及废排装置,其中,空气过滤装置、混合空气箱、空调机组、主风道、支风道、包间风道以及包间送风口依次连通,空气过滤装置、混合空气箱及空调机组设置于动车的一位端或者二位端,废排装置用于排出动车上的废气,主风道沿动车的纵向设置于动车的车顶,支风道设置于主风道的两侧,包间风道包括包间上铺风道、包间下铺风道及包间横墙风道,包间上铺风道、包间横墙风道均与支风道连通,包间下铺风道与包间横墙风道连通,包间送风口包括包间上铺送风口及包间下铺送风口,包间上铺送风口与包间上铺风道连通,用于对包间的上铺送风,包间下铺送风口与包间下铺风道连通,用于对包间的下铺送风,通过主风道、支风道、包间风道及包间送风口的连通,实现了可以对新型的卧铺动车组包间中的下铺送风,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8,包间送风口还包括地板送风口96,地板送风口96与包间横墙风道82连通。地板送风口96用于对包间中的地板送风,以实现在冬季中,提高地板区域的温度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可选的,地板送风口96上设置有第一调节格栅。第一调节格栅用于调节地板送风口96的送风方向及送风量,以实现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送风方向及送风量。

进一步地,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请继续参照图10A和图10B,包间上铺风道81为上铺对应的窗户145的窗帘罩板92与上铺对应的窗户145的窗帘检修板93之间的腔体。包间上铺送风口94为上铺对应的窗户145的窗帘检修板93与上铺对应的窗户145的玻璃之间的间隙。图10B中,包间上铺风道81通过支风道接口91与支风道55连通。支风道接口91具体可以是法兰接口,以方便连接及拆卸。可以理解的是,包间上铺风道81与窗户145同宽。通过将上铺对应的窗户的窗帘检修板与上铺对应的窗户的玻璃之间的间隙作为包间上铺送风口,可以实现送风口为暗送风口,提高了包间上铺送风口的美观性。

进一步地,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请继续参照图11A-图12B,包间横墙风道82通过支风道接口91与支风道55连通。支风道接口91具体可以是法兰接口,以方便连接及拆卸。包间下铺风道83通过包间下铺风道接口95与包间横墙风道82连通。包间横墙风道82还与地板送风口96连通。包间下铺风道83为下铺对应的窗户146的窗帘检修板97、上铺铺床与包间侧墙147之间的腔体。包间下铺送风口98为下铺对应的窗户146的窗帘检修板97与下铺对应的窗户146的玻璃之间的间隙。包间横墙两侧的包间下铺送风方式一致。图11A-图12A中的箭头示出了空气流动方向。通过将下铺对应的窗户的窗帘检修板与下铺对应的窗户的玻璃之间的间隙作为包间下铺送风口,可以实现送风口为暗送风口,提高了包间下铺送风口的美观性。

进一步地,在另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图13A为另一种包间下铺风道及包间下铺送风口的主视图,图13B为图13A的G-G断面图。请参照图13A和图13B,包间下铺风道83为上铺铺托99、上铺铺床148与包间横墙84形成的密封区域,包间下铺送风口为上铺铺托99的斜面上的开口,或者,包间下铺送风口为上铺铺床148与上铺铺托99交集位置的开口。上铺铺床148与上铺铺托99交集位置指的是上铺铺床148与上铺铺托99相交的位置。此时实现方式也实现了送风口为暗送风口,提高了包间下铺送风口的美观性。在此种实现方式中,包间送风口还包括地板送风口96,地板送风口96与包间横墙风道82连通。另外,在此种实现方式中,可以在上铺铺托的斜面上的开口上设置第二调节格栅,或者,可以在上铺铺托与上铺铺托交集位置的开口上设置第二调节格栅,第二调节格栅用于调节开口的送风方向及送风量,以实现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送风方向及送风量。图13A及图13B中的箭头示出了空气流动方向。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