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及卧铺动车组的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9089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及卧铺动车组的空调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及卧铺动车组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风道系统)是让空气按照指定方向流动,经过滤、冷却/加热处理后送入到指定区域,使车内空气循环,带走车内热量(夏季)/冷量(冬季),并起到提供新风、排出废气的作用。

现有的卧铺包间的布局方式,一个包间包含4个或者6个铺位,两侧对称布置,铺位的长度方向沿横向(本说明书中,纵向指的是车体长度方向,横向指的是车体宽度方向)设置,两侧铺中间设有横向的过道。新风进入空调机组与回风混合,混合风经空调机组过滤、冷却或者加热后,由空调机组的送风机送入主风道,再经过各个支风道分配到每个包间,通过设置在每个包间顶板上的送风口包间内送风,然而,受上铺的铺床阻挡,只能靠从上方的新风扩散至下铺的区域,导致下铺无风或者风力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及卧铺动车组的空调系统,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下铺无风或者风力较小的问题。

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包括横墙风道和下铺风道;

所述横墙风道设置在卧铺包间的横墙内,且沿车体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横墙风道的上端用于与支风道连通;

所述卧铺包间内的下铺与设置在所述下铺上方的铺席之间形成下铺活动空间,所述下铺风道设置在围成所述下铺活动空间的室壁上或者室壁内,以使所述下铺风道能够向所述下铺送风;

其中,所述下铺风道的一端与所述横墙风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下铺活动空间的室壁包括所述卧铺包间的侧墙;

所述下铺风道包括沿车体纵向设置在所述卧铺包间的侧墙上或侧墙内的第一下铺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下铺的侧窗与其窗帘检修罩板的边缘之间设置有第一下铺送风口,所述第一下铺送风口与第一下铺风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下铺风道包括:在侧窗的窗帘检修罩板与卧铺包间的侧墙之间的第一封闭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下铺活动空间的室壁包括所述下铺上方的铺席的铺托;

所述铺托内设置有第二下铺风道,所述第二下铺风道与所述横墙风道连通。

进一步地,在所述铺托室外侧面设置第二下铺送风口,所述第二下铺送风口与所述第二下铺风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横墙风道的底部设置有地板送风口,所述地板送风口设置在下铺铺床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横墙风道包括:构成横墙的型材内部的密封空腔。

进一步地,还包括上铺风道,所述上铺风道沿车体纵向设置在所述卧铺包间的侧墙上或侧墙内,所述上铺风道与所述支风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上铺风道包括:在侧窗的窗帘检修罩板与卧铺包间的侧墙之间的第二封闭腔体。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卧铺动车组的空调系统,包括沿车体纵向中心布置的主风道,所述主风道的一端用于连接空调机组;在所述主风道的两侧横向设置有与其连通的多个支风道,所述支风道用于向卧铺包间供风,所述卧铺包间采用上述风道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及卧铺动车组的空调系统,通过在所述下铺活动空间的室壁上或者室壁内设置所述下铺风道,所述下铺风道的一端与所述横墙风道连通,以使所述下铺风道能够充分向所述下铺送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的主视图(朝向车窗的方向看);

图2为图1沿e-e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的下铺风道的风向示意图(箭头代表风向);

图4为图3的f-f向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的上铺风道示意图;

图6为图5的沿m-m向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的新风的风向示意图(箭头代表风向);

图8为实施例一中的新风从主风道进入包间后流入走廊的风向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的主视图(朝向车窗的方向看);

图10为图9沿e-e向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1-第一下铺风道;2-上铺风道;11、24-接口;3-横墙风道;34-连接法兰;41-地板送风口;43-下铺送风口;44-上铺送风口;64-铺托;71-窗帘罩板;72-窗帘检修罩板;84、85-侧窗;95-主风道;96-支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关于动车组的空调系统的整体结构与运行情况:一般情况下,空调机组安装在车辆一端顶部,空调机组的两侧分别设置混合空气箱和压力波保护装置,混合空气箱端部为回风口,新风通过压力波装置进入混合空气箱,在混合空气箱内与回风混合,形成混合空气。其中的压力波保护装置用于新风过滤,并消除高速运动形成的压力波的影响。

空调机组设置有过滤网,加热器/蒸发器、送风机等部件。混合空气经过滤网过滤后进入加热器/蒸发器进行热/湿交换处理,处理后变成洁净的热/冷空气,洁净的热/冷空气由空调机组的送风机送入沿车体长度方向(纵向)设置的主风道。冬天使用加热器对空气进行加热,夏天通过蒸发器对空气降温。包间内的空气一部分成为回风返回混合空气箱,一部分经过车上废排风道、车下废排风道后汇集在废排单元,在废排单元的动力作用下排至车外。

主风道沿车体纵向中心布置,吊装在车顶,主风道两侧设置多条与其连通的支风道,支风道用于连接主风道与包间风道。冷/热空气沿主风道和支风道,分别进入包间,由包间内的相应的风道(详见下文的描述)分配到每个包间区域。下面详细介绍包间的风道系统。其中的下铺风道指的是为下铺区域供风的风道,上铺风道指的是为上铺区域供风的风道。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的主视图(朝向车窗的方向看);

图2为图1沿e-e向的剖视示意图。

请参照图1-2,实施例一的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包括横墙风道3和下铺风道;横墙风道3沿上下方向设置于包间的横墙内,横墙风道3的上端通过连接法兰34连接至主风道的其中一个支风道(支风道在图1中未示出,请参考后面的附图)。

下铺风道包括沿纵向设置于的侧墙上或侧墙内的第一下铺风道1,第一下铺风道1的一端与横墙风道3连通。如上文,所谓下铺风道指的是为下铺供风的风道,在实施例一中,下铺风道即为第一下铺风道1。横墙风道3的上端通过连接法兰34从支风道得到新风,沿着箭头方向向下流动,在上铺的铺面位置设有一个接口11,用于与第一下铺风道1连接,将横墙风道3内的新风向第一下铺风道1内供应,显然,由于横墙用于隔开相邻的包间,所以,横墙风道3的两侧均开设接口11,分别向两侧的包间的第一下铺风道1供风。

请继续参照图1-2,作为优选方案,横墙风道3的底部设置格栅作为地板送风口41,如图2所示,格栅的高度位于下铺铺床的下方。这样,冬天送入的暖风在风道内的气压的作用下,能够进入地板区域,解决了现有风道,由于出风口处于包间顶部,冬季热风上浮,从上方吹入的热风很难达到地板区域,地板处温度低的问题。

图3为图1所示的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的下铺风道的风向示意图(箭头代表风向);图4为图3的f-f向的横截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3-4,并继续参照图2,实施例一中的第一下铺风道1是由包间侧墙与窗帘检修罩板72之间的腔体所形成的,其与横墙风道3连通。在下铺的侧窗84的窗帘检修罩板71与窗帘罩板72之间形成一个缝隙,该缝隙作为下铺送风口43,下铺送风口43与第一下铺风道1连通,第一下铺风道1内的新风在气压作用下从下铺送风口43吹向包间内,本实施例采取侧窗的遮阳帘的缝隙作为送风口,送风口为隐形风口,如图3所示,新风沿侧窗朝向下方(有一些倾斜)吹出,不直接吹向乘客。

此外,设置在包间顶板上的出风口直接暴露在乘客视野内,不够美观。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优选的方案,本实施例采取窗帘检修罩板71与窗帘罩板72之间的缝隙作为出风口,实际上,还可以在侧墙上与第一下铺风道1对应的区域设置格栅或者多个细孔作为出风口,只是本实施例的出风口朝向下方,沿玻璃的表面方向设置,具有隐形和基本不吹向乘客的优点。在实施例一中,第一下铺风道1设置在侧墙外,根据需要还可以设置于侧墙内,采用构成侧墙的型材空腔进行密封处理后形成第一下铺风道1。

图5为图1所示的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的上铺风道示意图;图6为图5的沿m-m向的横截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5-6,并继续参看图1,实施例一的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还包括上铺风道2,上铺风道2沿纵向设置于包间侧墙上,上铺风道2通过接口24与其中一个支风道(支风道请参照下文)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上铺的遮阳帘的腔体作为上铺送风道,附在侧墙上,并且,上铺风道2与上部的侧窗85同宽。形成上铺风道2的腔体上设接口24,用于与支风道连接。也就是说,支风道直接向上铺风道2内供风,由于支风道为并列设置的多条风道,上铺风道2与横墙风道3可以共用一个支风道取得新风,也可以分别设置单独的支风道从主风道取新风。

作为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上铺风道2还可以设置在侧墙内,采用构成侧墙的型材空腔进行密封处理后形成上铺风道2,上铺风道2与上部的侧窗85同宽。

如图6所示,包间上铺的侧窗85分别与其窗帘检修罩板72之间形成一个缝隙,该缝隙作为上铺送风口44,上铺送风口44与上铺风道2连通。新风从支风道进入铺风道2,然后从纵向设置的上铺送风口44沿侧窗朝向下方(有一些倾斜)吹出,不直接吹向乘客,此出风口从侧窗边缘,为隐形的。

显然,在实施例一中,包间上、下铺单独设置送风的风道,下铺送风不受上铺铺床遮挡,提高下铺舒适性。

图7为实施例一中的新风的风向示意图(箭头代表风向);

图8为实施例一中的新风从主风道进入包间后流入走廊的风向示意图。

请参照图7-8,采用实施例一的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新风(热风或者冷风)从主风道经过支风道分别进入包间的上铺区域和下铺区域,为包间提供暖风或冷风。主风道95沿车体纵向中心布置,吊装在车顶,主风道95两侧设置多条与其连通的支风道96,支风道96用于连接主风道95与包间风道。

实施例二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的主视图(朝向车窗的方向看);

图10为图9沿e-e向的剖视示意图。

请参照图9-10,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卧铺包间的风道系统,上铺的铺托64在横墙连接处与横墙内的横墙风道3连通,铺托64内部形成第二下铺风道,在上铺的铺托64的侧面设置格栅作为下铺的送风口。在图9中,由于铺托64的内部的空腔充当了第二下铺风道,故图中未加附图标记。

如图9和图10所示,新风沿其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经支风道送入横墙风道3,新风在铺托64与横墙的连接处进入第二下铺风道,经过铺托64侧面的格栅向外散出,也能达到向下铺送风,并且不直接吹向乘客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只设置第二下铺风道即可实现向下铺送风的目的。作为另外一种实施方式,还可以增加如实施例一相同结构的第一下铺风道,同样地,第一下铺风道采用由侧窗的窗帘检修罩板与侧墙之间形成的封闭腔体。在设置此第一下铺风道时,利用包间下铺的侧窗与其窗帘检修罩板边缘之间的缝隙作为下铺送风口,下铺送风口与第一下铺风道连通。如此设置,为下铺区域送风的风道就有两个,分别从窗户玻璃的位置与上铺的铺托的区域向下铺区域送风。

在实施例二中,横墙风道3也是由组成横墙的型材内部的空腔密封形成。

在实施例一中,下铺风道采用设置于侧墙上的第一下铺风道为下铺送风;在实施例二中采取设置第二下铺风道为下铺送风,或者采取与同时采取第一下铺风道与第二下铺风道并列设置的方式为下铺区域送风。

显然,在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涉及了一种卧铺动车组的空调系统,如图8所示,包括沿车体纵向中心布置的主风道95和在主风道95两侧横向设置与其连通的多个支风道96,主风道95的一端连接空调机组,支风道96用于向包间供风,包间内采用如上的任意一种包间的风道系统;经过包间的新风从包间的门口进入走廊,然后汇集至车体的两端,经过废排单元而排出到车外。

此空调系统的优点是能直接向下铺区域供风,下铺的供风不受上铺的影响,既可以应用于如图8所示的上下铺的铺长沿车体长度方向设置,上、下铺完全不通的新型的动车组卧铺车体上,也适用于铺长沿车体宽度方向设置,上下铺之间通过相对铺面之间的过道通风的现有的车体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