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线运输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2348发布日期:2019-10-15 19:53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产线运输小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线物料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产线运输小车。



背景技术:

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待加工件通常需要经过几台加工设备进行加工,在一台设备上完成一些相应工序的生产制造后,就需要通过工装治具将该半成品或成品运输至下一阶段。为了满足每一道工序之间的衔接,工装治具会随着产品工序的加工步骤逐渐流向末端。一方面工装治具的数量影响着加工成本,另一方面工序末端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为了实现较合理的加工成本以及加工工序的持续,流向末端的工装治具就必须重新运输回加工工序的初始端。

现阶段将工装治具重新运输回初始端,一般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但人工搬运的方式,容易出现:(1)生产线的物料搬运繁忙、杂乱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2)工装治具搬运不及时,导致生产工序衔接不及时,而造成严重的生产浪费、生产效率低、加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线运输小车,从而避免了现阶段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所导致的搬运杂乱、搬运不及时等带来的不必要的生产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产线运输小车,其中,包括:连接运输起始点与终止点的运输轨道;与运输轨道移动连接的移动机构;设置于移动机构上用于承载物件的储物箱;设于储物箱侧面的控制箱;置于控制箱内用于控制移动机构速度大小与方向的控制电路板;连接设置在控制电路板与移动机构之间的驱动机构;与控制电路板输入端连接用于避免所述生产线运输小车发生碰撞的一个或多个传感器。

所述的生产线运输小车,其中,所述生产线运输小车包括分别设置在储物箱底部的固定杆以及分别设置在固定杆前端与后端的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

所述的生产线运输小车,其中,所述所述运输轨道包括平行布置的两条导轨。

所述的生产线运输小车,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控制电路板输出端连接用于驱动移动机构的电机、置于控制箱内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与电机供电的蓄电池。

所述的生产线运输小车,其中,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与两条导轨配合的多个用于滚动的轮组。

所述的生产线运输小车,其中,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第一前轮组、第二前轮组、第一后轮组、第二后轮组、连接设置于第一前轮组与第二前轮组之间的第一连接杆以及连接设置于第一后轮组与第二后轮组之间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连接杆上的同步轮,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连接设置在电机输出端与同步轮之间传递转动的同步带,所述电机布置在储物箱的底部。

所述的生产线运输小车,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电路包括: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电路包括:与电机连接的驱动电路以及与驱动电路连接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电路正向供电的第一控制端、控制电路反向供电的第二控制端、实现第一控制端与第二控制端的电流连通或断开的总控模块、设置在总控模块与第一控制端之间的第一控制模块,设置在总控模块与第二控制端之间的第二控制模块。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将小车到达正转轨道终点时传感器接收的信号转化为电流信号的第一整流组件、接收电流信号用于控制第一控制端的第一继电器,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包括将小车到达反转轨道终点时传感器接收的信号转化为电流信号的第二整流组件、接收电流信号用于控制第二控制端的第二继电器。

所述第一整流组件包括接收传感器信号的二极管D1、与二极管D1连接的电阻R5以及基极与电阻R5连接的三极管Q7,所述三极管Q7集电极与第一继电器连接、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整流组件包括接收传感器信号的二极管D2、与二极管D2连接的电阻R6以及基极与电阻R6连接的三极管Q8,所述三极管Q8集电极与第二继电器连接、发射极接地,所述总控模块包括三档开关、连接三挡开关与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三继电器以及连接三档开关与第二控制模块的第四继电器。

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电路包括:与电机连接的驱动电路以及与驱动电路连接的控制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电阻R3、电阻R4,所述三极管Q1基极与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阻R3两极连接三极管Q1集电极与三极管Q3基极,所述电压输入端与三极管Q3发射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电机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基极连接与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阻R4两极连接三极管Q2集电极与三极管Q5基极,所述三极管Q2发射极与三极管Q4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集电极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发射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一同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产线运输小车,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的将移动机构、储物箱、控制箱、控制电路板、驱动机构以及传感器布置在一起,并放置于运输轨道上的应用于生产线上的运输小车,避免了现阶段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所导致的搬运杂乱、搬运不及时等带来的不必要的生产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生产线运输小车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生产线运输小车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生产线运输小车控制箱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生产线运输小车的电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生产线运输小车的电路图的正转电流导向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生产线运输小车的电路图的反转电流导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产线运输小车,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生产线运输小车,包括连接运输起始点与终止点的运输轨道1;与运输轨道1移动连接的移动机构2;设置于移动机构2上用于承载物件的储物箱3;设于储物箱3侧面的控制箱4;置于控制箱4内用于控制移动机构2速度大小与方向的控制电路板5;连接设置在控制电路板5与移动机构2之间的驱动机构;与控制电路板5输入端连接用于避免所述生产线运输小车发生碰撞的一个或多个传感器。通过合理的将移动机构2、储物箱3、控制箱4、控制电路板5、驱动机构以及传感器布置在一起,并放置于运输轨道1上应用于生产线上的运输小车,避免了现阶段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所导致的搬运杂乱、搬运不及时等带来的不必要的生产损失。其中,运输轨道1与移动机构2的配合形式有很多,例如:滑道滑块的配合、滑道滚轮的配合、平轨与轮组的配合以及磁悬浮的配合等。其中控制电路板5对移动机构2速度大小与方向的控制,包括速度为0时的停止、速度不为0时的前后运动。其中传感器可以采用常见的距离传感器、碰撞(力)传感器等;将车架划分为储物箱3与控制箱4,实现了功能的分区,使得整体布置更加合理有条。

优选地,结合图2与图3,所述生产线运输小车包括分别设置在储物箱3底部的固定杆8以及分别设置在固定杆8前端与后端的第一传感器71与第二传感器72。将传感器设置在前端与后端,一方面满足基本的到达运输终点与起始点停下或反向运动的要求,一方面以较少的传感器数量得到了较为理想的避免碰撞的要求。优选地,所述所述运输轨道1包括平行布置的两条导轨。采用两条导轨的方式要由于一条导轨的稳定性,但又不会过于复杂。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控制电路板5输出端连接用于驱动移动机构2的电机61、置于控制箱4内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5与电机61供电的蓄电池62。其中蓄电池62的设置,该运输小车不再受线缆的限制,大大的增加了灵活性。优选地所述移动机构2包括与两条导轨配合的多个用于滚动的轮组。采用摩擦力小的导轨与轮组的形式实现运动,可以减少能量的不必要消耗。其中轮组可以根据导轨的形状进行必要的补充,如增加相应的转向结构以便适应复杂的轨道形状等。

具体地,所述移动机构2包括第一前轮组21、第二前轮组22、第一后轮组23、第二后轮组24、连接设置于第一前轮组21与第二前轮组22之间的第一连接杆25以及连接设置于第一后轮组23与第二后轮组24之间的第二连接杆26,所述移动机构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连接杆26上的同步轮27,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连接设置在电机61输出端与同步轮27之间传递转动的同步带63,所述电机61布置在储物箱3的底部。其中采用前后两组轮组的方式,是运用了常见的4轮车的结构,保证了小车整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由于轮组的选择时,可以考虑设置有轮毂电机的轮组来实现运动,但是轮毂电机相对普通电机的成本较高,且小车底部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布置电机61,轮毂电机的选择必要性小,故选择在储物箱3底部设置电机61;此外同步带63与同步轮27的组合是常用的运动传输组合,具有耐用可靠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5的电路如图4所示,所述三挡开关SW2(其中总控模块也可以是多个开关的组合实现第一控制端或第二控制端的电流连通或断开)的SW2.1闭合时,电流依次流过指示灯LED2、第三继电器线圈ZKM.1、第四继电器的常闭触点FKM.2、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电阻R1,加载到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基极与发射极导通,加载到三极管Q6的基极,使三极管Q6的基极与发射极导通,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基极与发射极导通,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三极管Q3集电极与基极,三极管Q3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三极管Q3集电极连接电源正极VCC;因此,电源正极VCC电流流过三极管Q3集电极与发射极,流过电机,经过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发射极,然后接地,实现电机正转,如图5所示电流方向。其中通过第三继电器线圈ZKM.1控制第三继电器的常闭触点ZKM.2,当第三继电器线圈ZKM.1通电时,第三继电器的常闭触点ZKM.2断开,实现互锁反转电路,即确保电机反转电路为开路。

同理,所述三挡开关SW2的SW2.2闭合时,电流依次流过指示灯LED3、第四继电器线圈FKM.1、第三继电器的常闭触点ZKM.2、第二继电器常闭触点KM2.2、电阻R2,加载到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导通,加载到三极管Q4的基极,使三极管Q4的基极与发射极导通,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导通,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三极管Q5集电极与基极导通,三极管Q5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三极管Q5集电极连接电源正极VCC;因此,电源正极VCC电流流过三极管Q5集电极与发射极,流过电机M,经过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发射极,然后接地,实现电机反转,如图6所示电流方向。其中通过第四继电器线圈FKM.1控制第四继电器的常闭触点FKM.2,当第四继电器线圈FKM.1通电时,第四继电器的常闭触点FKM.2断开,实现互锁正转电路,即确保电机正转电路为开路。

具体地,当所述电机正转时,即所述生产线运输小车往前行驶时,当行驶快到所述轨道终点时,所述前端传感器感应到挡板产生高电平信号,流过整流二极管D1和限流电阻R5后,加载到三极管Q7的基极,使三极管Q7的基极与发射极导通,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第一继电器线圈KM1.1通电,使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KM1.2断开,三极管Q1基极没有电流过,三极管Q1基极与发射极截止,三极管Q1集电极与发射极截止,使三极管Q6和三极管Q3,电源正极与电机M不导通,生产线运输小车停止;

同理,生产线运输小车往后行驶时,当行驶快到所述轨道终点时,所述后端传感器感应到挡板产生高电平信号,流过整流二极管D2和限流电阻R6后,加载到三极管Q8的基极,使三极管Q8的基极与发射极导通,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第二继电器线圈KM2.1通电,使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KM2.2断开,三极管Q2基极没有电流过,三极管Q2基极与发射极截止,三极管Q2集电极与发射极截止,使三极管Q4和三极管Q5,电源正极与电机M不导通,生产线运输小车停止。

此外,为了使得运输小车的控制更加方便,在控制箱上设置如图3所示的与控制电路板相连接的控制开关,如前进、后退、电源,分别实现运输小车的前进控制、后退控制、提供电源控制。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