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头部休息的高铁座椅的折叠式头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06950发布日期:2020-04-14 21:27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头部休息的高铁座椅的折叠式头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领域,具体是一种便于头部休息的高铁座椅的折叠式头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日益迅速,人们出行更加方便,道路交通日益发达,出行方式多种多样,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客车、火车、飞机是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目前交通发展迅速,近年来,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最新科技大幅进军海外的标杆;中国高铁高歌猛进,凭借高性价比和成功的运营经验,在全球市场接连斩获订单。数据显示,中国中车的业务量在铁路装备行业、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已居全球第一名,中国高铁约占全球30%的市场份额。

高铁运行速度快,最高可达350km/h,相对于客车和普通的火车,出行时间可减少2-3倍,相对于飞机出行,乘坐高铁的价格相对较低,大部分的旅客可以接受,加上高铁运输能力强,安全性能也很高,我国目前的高铁迅猛发展,目前出行很多旅客第一考虑乘坐高铁,目前高铁上的座椅采用常规的座椅,座椅的靠背是直的,而人的脊椎是弯曲的,长时间乘坐高铁会使人感觉腰酸背疼,休息不好,乘客舒适度不高,长途的旅行直立的座椅无法让乘客休息时有一定的支撑位置安心睡觉,乘客熟睡之后由于乘客本身的身体机制和高铁转弯时向心力的作用使乘客会经常性的偏倒,打扰周围人的休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乘客乘坐高铁时,现有高铁座椅不能为乘客提供舒适休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便于头部休息的高铁座椅的折叠式头枕,通过使用本装置,可以为需要休息的乘客提供座椅枕,使乘客在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的过程中舒适的休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便于头部休息的高铁座椅的折叠式头枕,包括座椅底座、座椅靠背、两个齿轮、两个齿带、两个调节杆、两个座椅枕上层和两个座椅枕下层,所述座椅枕上层和座椅枕下层的尺寸相同,座椅枕下层设有呈竖直状态的梯形滑槽,梯形滑槽内设有与之匹配的滑块,滑块底面短边构成的侧面与座椅枕上层连接,齿带设置在滑块底面长边构成的侧面上,齿带与滑块底面垂直,座椅枕下层内设有空腔和连通孔,齿轮设置在空腔内,齿轮与齿带啮合,调节杆穿过连通孔一端与齿轮连接,调节杆另一端突出于座椅枕下层外;座椅靠背上端部设有突出部,座椅靠背上端突出部的长度是座椅靠背长度的一半,座椅靠背突出部侧壁设有缺口,两个所述的座椅枕下层的侧壁分别与突出部的两侧侧壁铰接,突出部顶端设有能够固定座椅枕下层的卡扣,座椅枕上层和座椅枕下层构成座椅枕,两个座椅枕大小之和与座椅靠背上端突出部大小相同;初始状态时,座椅枕上层和座椅枕下层叠置,调节杆突出于座椅枕下层的部分放置于座椅靠背突出部侧壁的缺口内,使用时,将座椅枕旋转放置在座椅靠背上端部的突出部上,旋转调节杆使座椅枕上层上下移动。目前高铁采用常规的座椅,常规座椅的座椅靠背为直立的,相对于人弯曲的脊椎,乘客乘坐高铁休息时需要将背挺直,不舒服。本实用新型中在座椅靠背上端部设置凸起,座椅枕铰接于座椅靠背上端部凸起侧壁,由于单纯的铰接时会导致座椅枕在座椅靠背上自由转动,对乘客的乘坐体验造成极为不好的影响,所以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卡扣,以便在不需要使用时,通过突出部顶端的能够固定座椅枕下层的卡扣将座椅枕下层以及突出部的相对位置固定,避免其自由转动影响乘客的乘坐体验,当乘客需要休息时,打开卡扣并将座椅枕旋转到座椅靠背凸起上,和座椅靠背形成高度差,从而作为睡觉的枕头;座椅枕分为上下两层,座椅枕下层内部设置梯形滑槽,滑槽内设置与之匹配的滑块,滑块短边侧面与座椅枕上层连接,滑块长边侧面上连接齿带,齿带与齿轮匹配,齿轮上连接调节杆,设置梯形滑槽可以防止滑块横向移动,通过旋转调节杆使齿轮转动驱动滑块上下移动,乘客可以根据自己头部所在的位置对座椅枕上层的高度进行调整,当不设置插销时,座椅枕上层所处的位置能够调节但无法固定,介于此,在所述调节杆突出于座椅枕下层的部分的上方设有插销,调节杆相应的位置上分布有一圈通孔,当调节杆调节到位后,放下插销固定住调节杆使其无法继续旋转,从而控制住座椅枕上层避免其继续移动,调节杆一端突出于座椅枕下层外部,方便旋转调整杆对座椅枕上层的高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座椅枕上层包括垫枕和旁枕,旁枕与垫枕铰接,旁枕通过中心轴与垫枕铰接,在中心轴端部设有调角器,调角器的第一连接板与垫枕连接,调角器的第二连接板与旁枕连接,滑块与垫枕连接。本实用新型中将座椅枕上层分为垫枕和旁枕,旁枕可以旋转角度,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当乘客熟睡之后偏倒会靠在旁枕上,避免偏倒在周围人身上,对周围的乘客造成影响。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本技术方案中的调角器与汽车座椅调角器相同,汽车座椅调角器是一种安装于汽车座椅上,实现座椅靠背角度调节的装置。该装置一般由椅背联接板、椅座联接板、核心件、手轮或调节手柄、回复弹簧等部分组成(在一些低成本座椅中,一般将椅背联接板,椅座联接板整合到靠背骨架和座椅骨架上),其中第一连接板与椅背联接板对应,第二连接板与椅座联接板对应,使用时通过调整调节手柄来控制旁枕的翻折角度,以使得乘客的头部在倚靠时处于最佳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垫枕和旁枕内部充填多个水袋,水袋与水袋之间相互接触。水袋是柔性体,具有缓冲作用,乘客在乘坐高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颠簸,垫枕和旁枕内充填水袋,水袋会减少列车颠簸使乘客头部晃动的程度,此外,乘客在熟睡过程中头部会有一定距离的移动,水袋可以根据乘客头部的移动调整位置,方便乘客休息。

进一步的,所述水袋外表面均匀设置多个凸起。乘客在乘车过程中会感觉较为疲劳,本实用新型中设置凸起可以对乘客的头部进行轻微的按摩,使乘客头部更好的放松,从而更好的休息,但是长时间的按摩一个部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一定不良影响,本实用新型中将按摩触点均匀设置在水袋外表面,水袋在受到乘客头部或者列车的外力时,会进行一定程度不规则运动,从而使凸起对乘客的头部进行不同部位的按摩,将列车行进过程中颠簸的弊端转化为帮助乘客休息的优势。

进一步的,所述旁枕侧面具有贯穿的孔。人的耳朵突出于人头部,乘客在熟睡之后偏倒,耳朵会首先贴合在旁枕上,对耳朵进行挤压,长时间的对耳朵进行挤压会非常不舒服,本实用新型中在垫枕侧面具有贯穿的孔,乘客偏倒耳朵进入垫枕的孔内,头部倚靠在垫枕上,防止乘客的耳朵在头部偏倒在旁枕上面受到挤压,同时贯穿的孔不会时乘客的耳朵堵塞造成不适感。

进一步的,所述卡扣包括固定板和扣板,固定板位于座椅枕下层的顶端并与座椅枕下层固定连接,固定板表面设有若干凸起,所述扣板位于座椅靠背突出部的顶端并与突出部的顶端铰接,扣板表面设有若干大小、位置与固定板表面凸起匹配的通孔。所述卡扣的作用是将水平放置的座椅靠背突起部分和座椅枕下层连接在一起,固定板上设置有若干凸出于板表面的圆柱体,扣板设置有与凸出圆柱体位置和大小对应的通孔,通过将固定板上的圆柱体套入扣板上的通孔限制扣板和固定板的自由度,而扣板和固定板固定连接在底板上,限制扣板和固定板的自由度的同时就限制了座椅枕下层的自由度,由于固定板上存在的若干的圆柱体均匀分布,均匀分摊了底板对固定板和扣板的作用力,使得连接结构更加牢固不容易被外界作用力所破坏,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板和扣板结合扣紧座椅靠背突起部分和座椅枕下层有效保障了本实用新型座椅靠背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在座椅靠背上设置座椅枕,座椅枕下层内设置梯形滑槽和与之匹配的滑块,滑块与座椅枕上层和齿带的连接,通过齿轮与调节杆和齿带的连接,旋转调节孔控制座椅枕上层上下移动,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头部所在高度调整座椅枕上层的位置;同时座椅枕上层分为垫枕和旁枕,旁枕可以对乘客头部的侧方进行支撑,使乘客根据自己休息习惯在列车上面很好的休息;在垫枕和旁枕内部充填多个水袋,水袋上面设置凸起,在列车颠簸和乘客头部移动时可以对休息的乘客进行一定程度的按摩,进一步使乘客更好的休息;垫枕侧面设置贯穿的孔,可以防止乘客耳朵受到挤压。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座椅枕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座椅枕侧面剖视图;

图4为座椅枕顶部剖视图;

图5为卡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座椅靠背,2、座椅枕,3、垫枕,4、靠枕,5、座椅枕上层,6、座椅枕下层,7、齿轮,8、齿带,9、调节杆,10、梯形槽,11、卡扣,1101、固定板,1102、扣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包括座椅底座、座椅靠背1、两个齿轮7、两个齿带8、两个调节杆9、两个座椅枕上层5和两个座椅枕下层6,所述座椅枕上层5和座椅枕下层6的尺寸相同,座椅枕下层6设有呈竖直状态的梯形滑槽10,梯形滑槽10内设有与之匹配的滑块,滑块底面短边构成的侧面与座椅枕上层5连接,齿带8设置在滑块底面长边构成的侧面上,齿带8与滑块底面垂直,座椅枕下层6内设有空腔和连通孔,齿轮7设置在空腔内,齿轮7与齿带8啮合,调节杆9穿过连通孔一端与齿轮7连接,调节杆9另一端突出于座椅枕下层6外;座椅靠背1上端部设有突出部,座椅靠背1上端突出部的长度是座椅靠背1长度的一半,座椅靠背1突出部侧壁设有孔,两个所述的座椅枕下层6的侧壁分别与突出部的两侧侧壁铰接,突出部顶端设有能够固定座椅枕下层的卡扣11,所述卡扣11包括固定板1101和扣板1102,固定板1101位于座椅枕下层6的顶端并与座椅枕下层6固定连接,固定板1101表面设有若干凸起,所述扣板1102位于座椅靠背1突出部的顶端并与突出部的顶端铰接,扣板1102表面设有若干大小、位置与固定板1101表面凸起匹配的通孔。座椅枕上层5和座椅枕下层6构成座椅枕2,两个座椅枕2大小之和与座椅靠背1上端突出部大小相同;初始状态时,座椅枕上层5和座椅枕下层6叠置,调节杆9突出于座椅枕下层6的部分放置于座椅靠背1突出部侧壁的缺口内,使用时,将座椅枕2旋转放置在座椅靠背1上端部的突出部上,旋转调节杆9使座椅枕上层5上下移动。本实施例中座椅靠背1上端的突出部位沿座椅靠背1中轴线对称设置,两个座椅枕2对称设置在座椅靠背1突出部两端,座椅枕2的大小根据一般人的头部高度所在位置进行设定,座椅枕2旋转放置在座椅靠背1上端的凸起上时相互接触,形成的缝隙很小,乘客头部枕在上面基本察觉不出,所述调节杆9突出于座椅枕下层6的部分的上方设有插销,调节杆9相应的位置上分布有一圈通孔,当调节杆9调节到位后,放下插销固定住调节杆9使其无法继续旋转,从而控制住座椅枕上层5避免其继续移动,所述缺口能够容纳突出座椅的调节杆9,也能容纳插销,并且不影响座椅枕下层6和座椅枕上层5进行旋转。

实施例2: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座椅枕上层5包括垫枕3和旁枕4,旁枕4通过中心轴与垫枕3铰接,在中心轴端部设有调角器,调角器的第一连接板与垫枕3连接,调角器的第二连接板与旁枕4连接,滑块与垫枕3连接。乘客在休息时头部两侧可以倚靠在旁枕4上防止偏倒,本实施例中旁枕4与垫枕3一起上下移动。为了防止乘客在乘坐过程中因为列车的颠簸和自己无意识的移动使自己头部直接偏倒在旁枕4上对头部造成损伤,本实施例中垫枕3和旁枕4内部充填多个水袋,水袋与水袋之间相互接触,水袋为柔性材料制成。列车在行进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颠簸,这是列车行进的一个弊端,本实施例中水袋外表面均匀设置多个凸起,列车的颠簸使水袋不规则进行运动,从而使按摩触点对人体的头部进行按摩,促进人大脑的休息,将列车行进的弊端转化有助于乘客休息的优势,本实施例中凸起的材料优选橡胶,为了防止乘客在熟睡之后偏倒使乘客的耳朵受到挤压,本实施例中旁枕4侧面具有贯穿的孔,孔的大小大于常规情况下人耳朵的大小。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