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2386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婴儿车,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向前收合,符合人体工学的婴儿车。
(2)背景技术婴儿车为携带婴幼儿外出时必备且方便的用品,但因其体积较大,故大多设计成可收合式,以便携带。但是,传统可收合式的婴儿车设计仍存在若干的缺点。例如,传统可收合式婴儿车的收合操作都采用向后收合的设计,而此种设计并不符台人体工学的收合习惯,因而造成收合操作上的不便利。此外,一般的可收合式婴儿车在收合状态下,车体的各部构件都无法充分的叠合,尤其是把手部分,因此即使是在收合的状态下仍占了很大的体积,这样既不利于使用者的携带,又不利于运送和仓贮。
因此,在婴儿车领域中,仍然需要设计一种能够让使用者姿势舒适、操作简单、收合自如,且收合体积最小化的婴儿车。
(3)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符合人体工学收车习惯的可向前收合的婴儿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为提供一种收合时餐盘不会撞到地面的新颖婴儿车。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为提供一种收合时所占体积最小化的婴儿车。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婴儿车,其包含把手机构(10),其具有两管臂部分(11)及一制动机构(14);两枢转锁合机构(20),其分别固定在把手机构的两管臂部分的自由端上且经由一缆线与该制动机构相连结;两前脚管(30),每一前脚管的一端分别可枢转地耦合至前述枢转锁合机构之一上,另一端则各装设一前轮;两后脚管(40),每一后脚管的一端分别可枢转地耦合至前述前脚管之一上靠近前轮的位置处,另一端则装设一后轮;两连接管(50),每一连接管的一端分别可枢转地耦合至前述枢转锁合机构之一上,另一端则可枢转地耦合至后脚管;两滑动连接座(51),每一滑动连接座分别可转动地固定在前述连接管之一上;一U形的座管(60),其具有两臂部分分别套设穿过前述两滑动连接座,使滑动连接座可沿着座管的臂部分移动及可相对于连接管转动;及一餐盘组件(70),其固定在前述座管的两臂部分的自由端上且可枢转地与前脚管相耦合;其中,该枢转锁合机构可因制动机构的操作而选择性地将婴儿车锁定在把手机构与前脚管成平行及连接管与地面成垂直的位置,或将婴儿车解锁使得把手机构可向前、向下收折,使把手机构、前脚管、后脚管、支撑管、座管及餐盘组件叠合至与地面成平行的收合位置。
(4)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婴儿车的一示意立体图。
图2A为图1所示的枢转锁合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B为枢转锁合机构的组合立体图。
图3A为滑动件与连接管及座管的分解立体图。
图3B为滑动件与连接管及座管的组合立体图。
图4A为餐盘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B为餐盘组件的组合立体图。
图5A为图1所示的新型婴儿车使用状态的侧视图。
图5B为图1所示的新型婴儿车收合状态的侧视图。
(5)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参照附图所示的实施例来加以说明。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婴儿车主要包含一U形的把手杆10,其具有两臂部11及一连接部分12连接两臂部11;两枢转锁合机构20,它们分别固定在把手杆两臂部11的自由端上;两前脚管30,每一前脚管的一端可枢转地耦合至一对应的枢转锁合机构20,另一端则装设一前轮32;两后脚管40每一后脚管的一端是可枢转地耦合至一对应前脚管30的装设有前轮的一端附近,而其另一端则装设一后轮42;两连接管50每一连接管的一端是可枢转地耦合至一对应的枢转锁合机构20,而其另一端则可枢转地耦合至一对应的后脚管40;一U形的座管60其具有两管臂部分,其分别可枢转地耦合于两连接管50上;及一餐盘组件70固定于座管60上。
在把手杆10的连接部12上装设有一制动件14,其可相对于把手杆10转动,用以经由一与枢转锁合机构20连接的缆线16(图2A)来制动枢转锁合机构20,此部分的细节将于下文中详细说明。此外,因为制动件14与把手杆10及缆线16间的组合关系可见在一般传统的婴儿车中,因而此部分的结构将不在本文中赘述。
现参照图2A及图2B来说明枢转锁合机构20。如图2A及图2B所示,枢转锁合机构20包含一固定在前脚管30上的扣钩部分,一可滑动地安装在把手管10上的闩锁部分,一连接件27及一护盖29。扣构部分包含一套装件21其套装于前脚管30的一端上,两扣勾片22分别设置于套装件21的两侧并利用固定件,如铆钉,将套装件21及扣勾片22固定于前脚管30上。扣钩片22具有一钩槽221及一带有导斜面222的钩部。该闩锁部分包含一中空圆柱形的安装座件23其可插设固定于把手管10的臂部11的自由端内且具有一底部,一设有轴向开槽的侧壁及一比把手管10内径大的顶部使其不会滑入把手管内。闩锁部分尚包含一滑动件24其可滑动地装设于该安装座件23内并经由缆线16与制动件14相连结,一复位弹簧25被设置在该滑动件24与安装座件23底部之间,一销26横向地穿过该滑动件24并经由开设在把手管10臂部分11的自由端管壁上的纵向槽口17延伸至管壁外。枢转锁合机构20的连接件27为一U形的三角形件,其U形边固定在臂部分11自由端附近,而与该U形边相对的顶点则可枢转地耦合于该套装件21上使得把手管10与前脚管30形成可枢转的耦合。枢转锁合机构20的护盖29亦为一U形件,其将扣钩部分、闩锁部分及连接件27包括于其内且其上端可枢转地耦合至该套装件21及其下端与连接管50可枢转的耦合。如图2B所示,当枢转锁合机构20组合好时,销26伸出到臂部分11的自由端管壁外的部分是卡合于扣钩片的钩槽221内,其中为了清楚看出枢转锁合机构20组合后各构件间的相对关系,一部分的护盖29在此图中被删除。
现参照图3A及图3B来说明把手管10、连接管50、及座管60间的连结关系。如图3B所示,连接管50的一端是可枢转地耦合至枢转锁合机构20的安装片27上且在连接管50的中间部分可转动地固设一滑动连接座51,其具有一中空管状部分。U形座管60的两管臂部分分别穿过滑动连接座51的中空管状部分,使得座管60不仅可转动地与连接管50相耦合,还可让滑动连接座51可沿着座管60的管臂部分移动。
接着,参照图4A及图4B来说明餐盘组件70。如图4A所示,餐盘组件70包含两固定架71,其底端被固定在座管60的管臂部分的自由端上;及一餐盘72其具有两连接臂73。每一固定架71上都开设一倒U形的连接槽用以容纳形成于餐盘72的连接臂73端部上的对应的倒U形连接部74。在连接部74上设有一弹性扣件75,其在连接部74被插入固定架71上对应的连接槽内时,可与开设在固定架上的一对应卡合孔76相卡合,用以安装在固定架71上。当在需要将餐盘72拆下时,只需将弹性扣件75压下使其与卡合孔脱离,即可将餐盘72与固定架71分离。此外,固定架71的上端部也利用一铆钉而可枢转地耦合至前脚管30上。
由于前轮32与前脚管30之间的耦合及后轮42与后脚管40之间的耦合为一般已知的结构且并非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所在,因此此部分的结构将不在本文中说明。
接下来,将参照图5A及图5B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的操作及使用。当要将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收合时,使用者只需转动设在把手管10上的制动件14使其牵动缆线16来拉动枢转锁合机构20的滑动件24,进而通过由滑动件来带动销26使其与扣钩片22的钩槽221脱离而形成解锁合状态。此时,使用者即可将把手管10向前推,而此一把手管的前推动作可使把手管10以A点(即,前脚管30与枢转锁合机构20间的枢接点)为旋转中心相对于前脚管30枢转,并带动把手管10与连接管50的枢接点B向后枢转摆动。同时,连接管50的向后摆动会带动连接管上的滑动连接座51沿着座管60的臂部分向后移动。如此一来,由于婴儿车失去了连接管50的垂直支撑,所以前脚管30会以其与后脚管40的枢接点C为中心向下、向后枢转,连接管50会以其与后脚管40的枢接点D为中心向下、向后枢转,使得把手管10、前脚管30,连接管50、座管60及后脚管40向下收合成大致平行的收合状态,此时的餐盘组件70亦会以其固定架71与前脚管30的枢接点E为中心枢转,使其不会碰撞到地面,如图5b所示。
当需要将婴儿车伸展开来使用时,只需将把手管10向上提起,前脚管30及连接管50即会顺势分别以枢转点C及D为中心向上、向前枢转,并带动连接管50上的滑移枢连接座51沿着座管60向前移动,回到大致直立的位置,且把手管10也会以枢接点A为中心枢转至与前脚管30大致平行的位置。此时,只需将把手管10稍微向下压,即可让枢转锁合机构的销26沿着扣钩片22的导斜面222移动而滑入钩槽221内,形成锁合状态,如图5A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婴儿车具有以下的优点(1)婴儿车的收合采用向前收合方式,符合人体工学的收合习惯;(2)收合时,餐盘不会因为车体的向下收合动作而碰撞到地面;及(3)收合时,因把手管是向前叠合成与后脚管及前脚管平行,所以可缩小婴儿车在收合状态时的前后长度;另外,因餐盘组件在收合时可相对于前脚管朝内枢转,所以可降低婴儿车在收合状态时的高度。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在上述中加以说明,但这并不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只局限于上述的结构。熟悉此技术者在阅读上述的说明之后将可很容易地发展出等效的替代结构,而这些等效的替代结构亦是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把手机构(10),其具有两管臂部分(11)及一制动机构(14);两枢转锁合机构(20),其分别固定在把手机构的两管臂部分的自由端上且经由一缆线与该制动机构相连结;两前脚管(30),每一前脚管的一端分别可枢转地耦合至前述枢转锁合机构之一上,另一端则各装设一前轮;两后脚管(40),每一后脚管的一端分别可枢转地耦合至前述前脚管之一上靠近前轮的位置处,另一端则装设一后轮;两连接管(50),每一连接管的一端分别可枢转地耦合至前述枢转锁合机构之一上,另一端则可枢转地耦合至后脚管;两滑动连接座(51),每一滑动连接座分别可转动地固定在前述连接管之一上;一U形的座管(60),其具有两臂部分分别套设穿过前述两滑动连接座,使滑动连接座可沿着座管的臂部分移动及可相对于连接管转动;及一餐盘组件(70),其固定在前述座管的两臂部分的自由端上且可枢转地与前脚管相耦合;其中,该枢转锁合机构可因制动机构的操作而选择性地将婴儿车锁定在把手机构与前脚管成平行及连接管与地面成垂直的位置,或将婴儿车解锁,使得把手机构可向前、向下收折,使把手机构、前脚管、后脚管、支撑管、座管及餐盘组件叠合至与地面成平行的收合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把手机构是一U形的管件,其具有连接两管臂部分的一连接部分且该制动件是装设于该连接部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枢转锁合机构包含一固定在前脚管上的扣钩部分,一可滑动地安装在把手管上的闩锁部分,其可选择性地与扣钩部分形成锁合或解锁合的关系,一连接件其将把手机构可枢转地耦合至扣钩部分及一将扣构部分、闩锁部分及连接件包括于其内且可枢转地耦合至扣钩部分的护盖。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扣钩部分包含一套装件,其套装于前脚管的一端上;两扣勾片分别设置于套装件的两侧并利用固定件将套装件及扣勾片固定于前脚管上,其中该扣钩片具有一钩槽及一带有导斜面的钩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闩锁部分包含一中空圆柱形的安装座件,其插设固定于把手管的臂部的自由端内且具有一底部;一设有轴向开槽的侧壁及一比把手管内径大的顶部使其不会滑入把手管内;一可滑动地装设于该安装座件内,其经由缆线与制动件相连结;一复位弹簧,其被设置在该滑动件与安装座件的底部之间;一销,其横向地穿过该滑动件并经由开设在把手管臂部分的自由端管壁上的纵向槽口延伸至管壁外,而与扣钩片上的钩槽形成选择性的锁合或解锁关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滑动连接座包含一中空管状部分以供座管的臂部分穿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餐盘组件包含两固定架,每一固定架的底部分别固定在座管的自由端上且其上部是可枢转地耦台至前脚管;及一餐盘其拆卸地耦合至该二固定架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婴儿车,其包含把手机构(10),两枢转锁合机构(20),两前脚管(30),两后脚管(40),两连接管(50),两滑动连接座(51),一U形座管(60),及一餐盘组件(70)。其中,该枢转锁合机构可因制动机构的操作而选择性地将婴儿车锁定在把手机构与前脚管成平行及连接管与地面成垂直的位置,或将婴儿车解锁使得把手机构可向前、向下收折,使把手机构、前脚管、后脚管、支撑管、座管及餐盘组件叠合至与地面成平行的收合位置。
文档编号B62B7/06GK2581277SQ0228293
公开日2003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24日
发明者陈舜民 申请人:郑钦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