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6365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婴儿车,尤其涉及能对背面可推状态和对面可推状态进行切换、并能作成床状状态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实开平7-4248号公报揭示了在车体框架上安装睡床的轻量型的婴儿车。睡床的靠背部由皮带构件从背面侧支承。通过调节皮带的长度能改变靠背部的后倾角度。如是这种婴儿车,能使靠背部的靠背结构非常简单,从而实现轻量化。
婴儿车,通常,具有用于将小孩约束在座位上的大腿皮带和腰部皮带。利用这些皮带,能防止小孩从座位向前方和侧方跌出。
日本专利特开平8-175394号公报揭示了能使靠背部很大地后倾以成为床状形态的婴儿车。在床状的形态中,位于靠背部的上方的头保护部从靠背部的上方端立起,以保护小孩的头顶部。另外,该公报揭示的婴儿车,可将宽度方向的尺寸缩小地进行折叠。
日本专利特开2002-220060号公报揭示了具有对背面可推状态和对面可推状态能进行切换的推杆的婴儿车。
专利文献1实开平7-4248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8-175394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2002-220060号公报在实开平7-4248号公报揭示的轻量型的婴儿车的场合,座位的上方、即座位睡床的靠背部的上方被开放。大腿皮带和腰部皮带,对防止小孩向前方和侧方的跌出是有效的,但对向上方的跌出不能有效地作用。
尤其,对能使靠背部很大地后倾而成为床状的形态的婴儿车,担心床状态时小孩向上方跌出(沿靠背部向后上方移动而跌出)。
婴儿的脑,在从出生7个月后至3岁期间被认为是最成长的时期。因此,尤其在收容乳儿的育儿器具中,头部的保护是重要的。
特开平8-175394号公报所揭示的婴儿车,在床状态时,由于具有从靠背部的上方端立起的头保护部,故对小孩头部的保护有一定的效果。
能对背面可推的状态和对面可推的状态进行切换,并能作成床状态的婴儿车的场合进行分析。在将座位作成床状、将推杆作成对面可推的场合,使小孩的头部相对行进方向位于最前方。即使具有特开平8-175394号公报所揭示的头保护部,但当该头保护部与障碍物冲撞时,也会对小孩的头部造成损伤。
即使是背面可推的状态,如座位为床状时,由于靠背部的上方部分,即支承小孩的头部的部分相对行进方向较大地朝后方突出,故移动操作婴儿车的人的膝与靠背部的上方部分或头保护部碰撞,有可能对小孩的头部产生冲撞。
发明的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在床状状态时充分保护小孩的头部的婴儿车。
本发明的婴儿车,是以能对靠背部和位于其上的头保护部平面地延伸的椅子状的形态、与头保护部从靠背部向上方立起的床状的形态进行切换的婴儿车为前提的。根据本发明的婴儿车,具有本体框架和保护构件。保护构件,由作为整体为倒U字形的具有刚性的结构体构成,其两端部与本体框架可转动地连接着。保护构件的中央部分,向婴儿车的宽度方向延伸。该中央部分,在椅子状和床状的两形态中,位于沿头保护部的背面。
采用上述结构的婴儿车,由于在床状的形态中、由具有刚性的结构体构成的U字形的保护构件位于小孩的头顶部和两侧头部的周面,故能充分保护小孩的头部。
在最好的实施形态中,本体框架,具有座面支承构件和从所述座面支承构件的后方端区域的两侧部向上方立起地延伸的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保护构件的两端部,与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可转动地连接着。因此,保护构件的中央部分,在椅子状和床状的两形态中,能位于沿头保护部的背面。
另外,在最好的实施形态中,婴儿车具有座位睡床、背面支承件和保护连接构件。座位睡床具有在所述座面支承构件上延伸的座面座垫部、与座面支承构件的后方端缘连接并在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之间延伸的靠背部。背面支承件,将靠背座垫部从背面侧可后倾地支承着,并与本体框架连接着。保护连接构件,对应成为头保护部的靠背座垫部的上方区域的背面与保护构件的中央部分进行连接。背面支承件,例如,具有沿靠背部座垫部的背面的宽度方向全长延伸且其两端与所述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连接的背面带子构件。采用这样的婴儿车,由于靠背部的靠背结构变得简单,故能实现轻量型化。
本发明的婴儿车,还可以具有其下端部与本体框架可转动地连接的推杆,以可将背面可推的状态和对面可推的状态进行切换。在这种婴儿车中,在对面可推的状态并作成床状态的场合,保护构件能对小孩的头部充分地进行保护。
所述保护构件,最好是具有其下端部与本体框架可转动地连接的1对侧杆部和两端与所述1对侧杆部连接的横杆部。横杆部,具有在侧杆部的延伸方向上较长的扁平形状。采用这样的保护构件,在作成床状态时,由于位于头保护部的背面的扁平的横杆部使较大的宽度尺寸部分向水平方向延伸,故能对前后方向的冲击发挥优异的强度。
本发明的婴儿车,也可以具有向宽度方向缩小而能折叠的结构。该场合,保护构件,具有其下端部与本体框架可转动地连接的1对侧杆部和两端与所述1对侧杆部连接的横杆部,保护构件的横杆部,为了能向宽度方向缩小地折叠而具有与1对侧杆部可转动地连接的1对端部连杆构件和其两端与1对端部连杆构件可转动地连接的中央连杆构件。最好是,端部连杆构件,将中央连杆构件构成为沿头保护部的背面平行移动的平行4节连锁机构。由于使用平行4节连锁机构,故能使婴儿车的折叠动作稳定。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婴儿车的侧视图,表示椅子状的背面可推的状态。
图2是婴儿车的侧视图,表示椅子状的对面可推的状态。
图3是婴儿车的侧视图,表示床状的对面可推的状态。
图4是表示折叠后的状态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婴儿车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婴儿车的背面的立体图,表示将被覆构件27向上卷起的状态。
图7是表示婴儿车的背面的立体图,表示使侧面垫子部23从侧部纵框架构件12分离后的状态。
图8是从背面侧看到的成为床状形态的婴儿车的立体9是表示保护构件的图。
图10是表示芯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头部芯材与背面芯材的连接部分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背面芯材与座面芯材的连接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背面支承件的俯视图,用剖面表示锁定构件。
图14是模式地表示侧部纵框架构件、靠背座垫部、背面支承件和保护构件的图。
图15是表示折叠后状态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16是从上方看到的椅子状形态的婴儿车的座位部分的剖面图。
图17是从上方看到的折叠后的婴儿车的座位部分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示的婴儿车1,在使用状态中,可采用图1~图3所示的形态。图1是表示椅子状的背面可推的状态。图2是表示椅子状的对面可推的状态。图3表示床状的对面可推的状态。虽未图示,但也可作成床状的背面可推的形态。另外,如图4所示,婴儿车1,在折叠状态下,能使宽度方向的尺寸缩小地自立。使向宽度方向缩小的折叠用的机构,由于在该领域中普遍知道,故省略详细的图示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婴儿车1,具有构成车体的本体框架10和安装在其上的座位睡床20。本体框架10包括支承座面的座面支承构件11和从座面支承构件11的后方端两侧部向上方立起地延伸的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呈倒U字形的推杆13的下方端,可转动地与本体框架10连接。通过改变推杆13的位置,能切换成图1所示的背面可推的状态和图2所示的对面可推的状态。
座位睡床20,包括在本体框架的座面支承构件11上延设的座面座垫部21、与座面座垫部21的后方端缘连接并在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之间延设的靠背垫子部22、从靠背垫子部22的两侧缘立起并向前方伸出的1对侧面垫子部23。
在座位睡床20的靠背垫子部22和座面座垫部21中,放入如图10所示的1块连续的平板形的芯材50。芯材50,包括牢固的树脂板55和贴在其上的软垫材料54。该芯材50,分割成头部芯材51、背面芯材52和座面芯材53的3个区域。
如图11所示,头部芯材51与背面芯材52,由于存在设在背面侧的树脂板55上的缺口56,故被连接成可折弯。可折弯地连接用的铰链,利用由缺口所形成的树脂板55的薄壁部分来形成。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中,头部芯材51从背面芯材52立起。当从该状态使头部芯材5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与背面芯材52成为同一平面时,由于头部芯材51的树脂板的端面成为与背面芯材52的树脂板的端面抵接的状态,故两者的同一平面状态能稳定地保持。
如图12所示,背面芯材52与座面芯材53,由于存在设在背面侧的树脂板55上的3处的缺口57,故能圆滑地连接成折弯状。用于可折弯地连接的铰链,利用由缺口所形成的树脂板55的薄壁部分来形成。由于设有3处缺口57,背面芯材52与座面芯材53可圆滑地弯曲,故能以较宽的面积稳定地支承乘座的小孩的臀部。
如图10所示,背面芯材52和头部芯材51,成为越向上方越宽的倾斜形状。最好是,背面芯材52和头部芯材51的最大宽度尺寸部分,如图16所示,作成沿靠背垫子部22的宽度尺寸整体。
由于如上述那样将背面芯材52和头部芯材51作成宽的宽度尺寸、并将座面芯材53和背面芯材52由连续的1块芯材构成,故即使对图示的轻量型的婴儿车1,也能使靠背垫子部22的姿势稳定地进行保持在使宽度方向缩小而进行折叠的以往的轻量型的婴儿车中,为了不对折叠动作带来妨碍,使座面芯材与背面芯材分离,并使这些芯材的宽度尺寸减小。在小孩乘座在座位上时,由于利用大腿皮带和腰部皮带约束小孩,能抑制座面座垫部的移动。另一方面,由于靠背垫子部相对座面座垫部仅为用座位睡床的布料连接的状态,而且背面芯材的宽度尺寸较小,故因随着婴儿车的移动引起的振动使靠背垫子部横向摇晃。
与此相反,在图示的婴儿车1中,尤其通过利用1块共用的芯材形成背面芯材52和座面芯材53,能尽可能减小靠背垫子部22的横向摇晃。如将背面芯材52的宽度尺寸增大,并使该背面芯材52占有靠背垫子部22的宽度尺寸全长,就能进一步提高其效果。
图16表示婴儿车1的使用状态,图17表示婴儿车1的折叠状态。如比较图16和图17可知,在婴儿车的折叠状态下,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的间隔变狭。背面芯材52,在图16所示的使用状态下,占有靠背垫子部22的宽度尺寸全长。在图17所示的折叠状态中,包括背面芯材52的靠背垫子部22,尤其不会在宽度方向折弯,位于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的背后。由于是这样的折叠结构,即使背面芯材52的宽度尺寸增大,也不会对缩小宽度方向的婴儿车的折叠动作带来妨碍。
如图16所示,1对侧面垫子部23,在与乘座的小孩头部的高度对应的位置具有护垫60。在图1和图16所示的椅子状的形态中,包括护垫60的1对侧面垫子部23,朝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的前方伸出。另一方面,在图3所示的床状的形态中,包括护垫的侧面垫子部23,位于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的后方。这样,在图示的婴儿车1中,在椅子状和床状的两形态中,都能对来自侧方的冲击而保护小孩的头部。
接着,对用于使婴儿车1从图2所示的椅子状的形态转变为图3所示的床状的形态的机构进行说明。
由图5~图7可知,婴儿车1,具有与本体框架10连接的背面支承件30,使能从背面侧可后倾地支承靠背垫子部22。参照图5~图7对背面支承件30的详细部分进行说明。
背面支承件30,具有沿靠背垫子部22的背面的宽度方向全长延伸并且其两端与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连接的背面带子构件。背面带子构件在图示的实施形态中,由左右的皮带31、32和锁定构件33构成。左右的皮带31、32,各一端分别与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连接。在座位睡床的靠背垫子部22的背面上,缝有用于通过左右的皮带31、32用的1对导向袋带24。如图所示,通过导向袋带24的左右的皮带31、32通过锁定构件33内。
如图13所示,锁定构件33,具有外壳34和能上下移动的楔状构件35。当对靠背垫子部22施加向背后方向的负荷时,对左右的皮带31、32作用使其互相远离的力,而锁定构件33的楔状构件35和外壳34卡住左右的皮带31、32,可阻止左右的皮带进行移动。这样,靠背垫子部22的姿势能通过背面支承件30而保持稳定。也可以具有将楔状构件35与外壳34始终向卡合方向施力的弹簧。
要从图2所示的椅子状的形态转变为图3所示的床状的形态的场合,只要用手指抓住锁定构件33的楔状构件35向下方拉下即可。通过将楔状构件35拉下,由于解除了楔状构件35对左右的皮带31、32的卡入,能容易地使靠背垫子部22向后方倒下。在靠背垫子部22成为所需的角度位置时,只要将手指从楔状构件35离开,利用施加在靠背垫子部22上的负荷,使楔状构件35卡住左右的皮带31、32而使靠背垫子部22的位置固定。
如图3和图8所示,当使靠背垫子部22向后方倾斜至成为床状的形态时,靠背垫子部22的上方端区域25相对其余的靠背垫子部弯曲而成为覆盖小孩的头顶部的形状。这样的形状的变化,通过设置整体为倒U字形的具有刚性的结构体的保护构件40来达到。
参照图5、图6和图7,对保护构件4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表示将座位睡床20的侧面垫子部23卷绕固定在侧部纵框架构件12上的状态,并表示从座位睡床20的上端缘垂下的被覆构件27覆盖保护构件40的中央部分的形态。图6是表示将被覆构件27向上卷起的状态。图7是表示使侧面垫子部23从侧部纵框架构件12分离后的状态。
倒U字形的保护构件40的两端,与侧部纵框架构件12可转动地进行连接。向宽度方向延伸的保护构件40的中央部分,位于沿靠背垫子部22的上方端区域25的背面。靠背垫子部22的上方端区域25,在座位成为床状的形态时,从靠背部向上方立起地形成覆盖小孩的头部的头保护部。如图8所示,即使在座位成为床状的形态时,保护构件40的中央部分,位于沿头保护部25的背面。为了始终保持保护构件40的中央部分与头保护部25的背面接近的位置关系,在头保护部25的背面上安装着保护连接构件26。保护构件40的中央部分,由环状的保护连接构件26进行保持。
如图5~图9所示,保护构件40,具有其下端部可转动地连接在与侧部纵框架构件12那样的本体框架上的1对侧杆部41、和两端可转动地连接在1对侧杆部41上的横杆部42。之所以将侧杆部41与横杆部42可转动地连接,是为了能使婴儿车向宽度方向缩小而可折叠的缘故。因此,如在折叠时不向宽度方向缩小的婴儿车,也可以使侧杆部41与横杆部42固定成一体。
在图示的实施形态中,横杆部42,具有在侧杆部41的延伸方向较长的扁平形状。更详细地说,图9中,横杆部42,具有在侧杆部41的延伸方向、即箭头A方向较长、相对纸面垂直的方向的厚度尺寸较小的扁平形状。如图6所示,在座位成为椅子状的形态时,保护构件40的扁平的横杆部42,使相对厚度方向正交的表面部沿头保护部25的背面。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座位成为睡床的形态时,保护构件40的扁平的横杆部42的厚度部分沿头保护部25的背面。这样,保护构件40的扁平的横杆部42,在床状时,由于使大的宽度尺寸部分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故对前后方向的冲击能发挥优异的强度。
从图9显而易见,保护构件40的横杆部42,具有与1对侧杆部41可转动地连接的1对端部连杆构件43、44;其两端与1对端部连杆构件43、44可转动地连接的中央连杆构件45。在图示的实施形态中,端部连杆构件,具有板状的第1端部连杆构件43;杆状的第2端部连杆构件44。
第1端部连杆构件43和第2端部连杆构件44,如图9的假想线所示,为了使中央连杆构件45在折叠动作时沿头保护部25的背面平行移动,而构成平行4节连锁机构。即,图9中的4个连接点46、47、48、49形成平行四边形,通过使用这样的平行4节连锁机构,能使婴儿车的折叠动作稳定。图15,表示折叠并自立状态的婴儿车。在该折叠状态下,端部连杆构件43、44和中央连杆构件45,沿头保护部25的背面作成U字形的形态。
在图示的实施形态中,保护构件40,当使座位向床状态转变时,起到使头保护部25从靠背部立起的作用。参照图14对其进行说明。
图14中,用实线表示椅子状的形态,用假想线表示床状的形态。在椅子状的形态时,侧部纵框架构件12与靠背垫子部22成为大致平行的位置关系。保护构件40的侧杆部41的下端,用连接点70与侧部纵框架构件12可转动地连接着。靠背垫子部22,能在折弯点71处进行折弯。连接点70的位置,位于折弯点71的位置的上方。
保护构件40的横杆部42,位于沿构成靠背垫子部22的上方区域的头保护部25的背面。在椅子状的形态下,头保护部25与靠背垫子部22位于大致同一平面。靠背垫子部22的后倾角度,通过调节背面支承件30的皮带31、32的长度来决定。
在将座位从椅子状的形态转变至床状的形态时,头保护部25的上端要沿以折弯点71为中心的圆轨道B进行移动,保护构件40的横杆部42要沿以连接点70为中心的圆轨道C移动。圆轨道C的半径比圆轨道B的半径小。因此,在图14中,如假想线所示,在背面支承件30的皮带31、32伸展而成为床状的形态时,头保护部25,通过保护构件40的横杆部42向上方抬起。
如图8所示,在座位成为床状的形态时,保护构件40的横杆部42位于沿从靠背部立起的头保护部25的背面并保护小孩的头顶部,侧杆部41位于沿侧面垫子部23而保护小孩的侧头部。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作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仅是例示,能进行各种修正及变形。下面列举几项来进行说明。
(1)在图示的实施形态中,保护构件除了床状态时保护小孩的头部的功能外,具有使靠背垫子部的上方端区域、即、使头保护部从靠背部立起的功能。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使头保护部立起的功能用与保护构件分体的构件来构成。
(2)在图示的实施形态中,保护构件的侧杆部与横杆部是可转动地连接着的,但只要是在折叠时在宽度方向不缩小的婴儿车,也可以将侧杆部与横杆部固定成一体。
(3)在图示的实施形态中,背面支承件,是具有沿靠背垫子部的背面的宽度方向全长延伸并且其两端与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连接的背面带子构件,但也可以使用不用背面带子构件的公知的靠背机构。
(3)在图示的实施形态中,推杆设成可转动地切换成背面可推的状态和对面可推的状态。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推杆固定,仅在背面可推的状态下使用的婴儿车。该场合,推杆的一部分构成侧部纵框架构件。
权利要求
1.一种婴儿车,能切换成靠背部和位于其上的头保护部平面状延伸的椅子状的形态、和所述头保护部从所述靠背部向上方立起的床状的形态,其特征在于,具有本体框架;对所述靠背部从背面侧可后倾地进行支承并与所述本体框架连接的背面支承件;保护构件,其整体由倒U字形的具有刚性的结构体构成,其两端部与所述本体框架可转动地连接,向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央部分在所述椅子状和床状的两形态中,位于沿所述头保护部的背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框架具有座面支承构件;从所述座面支承构件的后方端区域的两侧部向上方立起地延伸的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所述保护构件的两端部,与所述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可转动地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座位睡床,其包含在所述座面支承构件上延伸的座面座垫部、和与所述座面支承构件的后方端缘连接并在所述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之间延伸的靠背垫子部;将应成为所述头保护部的所述靠背垫子部的上方区域的背面与所述保护构件的中央部分连接起来的保护连接构件,所述背面支承件,将所述靠背垫子部支承成从背面侧可后倾。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支承件,具有沿所述靠背垫子部的背面的宽度方向全长延伸、且其两端与所述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连接的背面带子构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其下端部与所述本体框架可转动地连接的推杆,以可切换成背面可推的状态和对面可推的状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构件具有其下端部可转动地与所述本体框架连接的1对侧杆部;和两端与所述1对侧杆部连接的横杆部,所述横杆部具有在所述侧杆部的延伸方向较长的扁平形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婴儿车具有向宽度方向缩小而能折叠的结构,所述保护构件具有其下端部可转动地与所述本体框架连接的1对侧杆部;和两端与所述1对侧杆部连接的横杆部,所述保护构件的横杆部具有可转动地与所述1对侧杆部连接的1对端部连杆构件;两端可转动地与所述1对端部连杆构件连接的中央连杆构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连杆构件,构成使所述中央连杆构件沿所述头保护部的背面平行移动的4节连锁机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婴儿车具有可折叠成1对前轮和1对后轮在前后左右靠近的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婴儿车,具有侧部纵框架构件(12);靠背垫子部(22);位于靠背垫子部的上方端区域的头保护部(25);从背面侧对靠背垫子部(22)可后倾地进行支承且连接在侧部纵框架构件(12)上的背面支承件(30);由整体作为倒U字形的具有刚性的结构体构成的保护构件40。保护构件40,其两端部与侧部纵框架构件(12)可转动地连接,向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央部分,在椅子状和床状的两形态中,位于沿头保护部(25)的背面。故本发明能提供在床状的状态时充分保护小孩的头部的婴儿车。
文档编号B62B9/12GK1496904SQ03143489
公开日2004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30日
发明者葛西健造, 山本博康, 康 申请人:阿普丽佳葛西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