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折叠式踏板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0946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折叠式踏板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折叠式踏板构造。
背景技术
常用的自行车脚踏板构造,其为一体成型的塑胶踏板,且于踏板本体上设有贯穿的轴孔,以供轴杆容置于轴孔内转动;又,该轴孔的侧方设有钩部,以供带体的两端能分别扣合于本体的钩部上,且能使带体的两端位于本体的不同两侧,并使带体能横跨于本体的上方。
这样,其虽可达到其原来的目的,但是,当踏板不使用时,则会使得踏板本体凸出于室内车的两外侧,而致使走路或跑步经过室内车周围时,常会有不小心撞击至踏板本体上,而造成受伤的意外危险发生,这是使用者的一大困惑。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行车折叠式踏板构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行车折叠式踏板构造,其包括有本体,其中该本体的两侧向下延伸设有补强肋,并使该补强肋的适当位置上设有贯穿孔及凸抵部,以供连接体能被置于两补强肋间,且使连接体的定位孔与贯穿孔对齐,才可借由杆体的自由端穿过定位孔及贯穿孔后而形成向外侧扩张贴合于补强肋表面上,以致使连接体被组设于本体上转动,且能使本体凸抵部恰能位于连接体前端的限位部内;又,该连接体下方则向内凹设有容置部,以致使配重体能被组设于容置部内。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体及本体间的组合更加简便快速,且也具有折弯的功效,以达到不占空间的功效外,同时,也能降低意外危险及伤害发生;并且也能增加其所能承受的外力及抗压的强度,以增加其使用寿命外,同时,亦能降低生产制造过程的困难度,以达到降低成本的功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另一组合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号说明1 本体;11 配合槽;12补强肋;120 贯穿孔; 121凸抵部;2 连接体;20定位孔; 21 限位部;22轴孔;23凸缘部; 24 容置部;25螺孔;3 杆体;30 自由端;4 板体;40穿孔;5 轴杆; 6 锁合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有本体1及连接体2,其中该本体1呈U形状,其适当位置上设有配合槽11,且该配合槽11的两侧向下形成有补强肋12,并于该补强肋12的适当位置上设有贯穿孔120及凸抵部121,以致使连接体2能置于本体1的配合槽11内,且会使连接体2的定位孔20与本体1的贯穿孔120对齐后,才能借由杆体3的自由端30穿过定位孔20及贯穿孔120后,而使该自由端30被挤压变形且形成向外侧扩张贴合于补强肋12的表面上,以致使连接体2被组设于本体1上转动,且可使本体1的凸抵部121恰能位于连接体2前端的限位部21内。
该连接体2的适当位置处则设有定位孔20、限位部21、轴孔22、凸缘部23及容置部24,其中该定位孔20是以横向方式贯穿于连接体2,且定位孔20与轴孔22呈相互垂直,以供杆体3穿入后而使连接体2被组设于本体1的两补强肋12间的配合槽11内,且能使本体1的凸抵部121恰能卡入至连接体2的限位部21内;又,该轴孔22是以轴向方式贯穿于连接体2上,且于轴孔22的前端外缘形成有凸缘部23,并使该凸缘部23的表面较本体1的顶面高度低,以供轴杆5能组设于轴孔22内,且能使连接体2在组设于本体1时,恰能使其抵顶于本体1的下缘处;另外,该容置部24凹设于连接体2的下方,且于其两侧设有螺孔25,以借由锁合件6穿入板体4的穿孔40后而组设于螺孔25上,且能使配重体7被组置于板体4及容置部24之间,以使其达到保持平衡作用。
当组装时,仅需先将配重体7置于连接体2的容置部24内,再利用锁合件6穿入板体4的穿孔40后而锁固于螺孔25上,即可将配重体7组设于板体4及容置部24之间;此时,再将已组设有配重体7的连接体2置于本体1的配合槽11内,且能使连接体2的定位孔20及本体1的两补强肋12上的贯穿孔120相互对齐后,再利用一杆体3的自由端30直接依序穿入贯穿孔120及定位孔20后,而使其自由端30能借由机械加压方式而迫使其产生被向外变形且形成向外侧扩张贴合于补强肋12的表面上,以确保连接体2能被组设于本体1的两补强肋12间呈可转动状,以达到其组装使用的功效;再者,当不使用时,亦仅需将本体1往上翻转,即该本体1会以杆体3为旋转中心呈顺时针向上转动,直至本体1被翻转至90度为止,如图3;这样,才能确保连接体2及本体1间的组合更加简便快速,且也具有折弯的功效,以达到不占空间的功效外,同时,也能降低意外危险及伤害发生。
当踩踏于踏板本体1上时,由于连接体2的凸缘部23抵顶于本体1顶面的下缘处,且补强肋12的凸抵部121卡掣抵顶于连接体2的限位部21内;当外力实压于本体1时,会使本体1将外力平均分布于连接体2的凸缘部23及限位部21上,且该补强肋12的凸抵部121会受连接体2的限位部21的限制作用,而不会使补强肋12的凸抵部121受外力压迫而产生左右摇动(即该补强肋12的凸抵部121的卡掣位置会稳固在同一个位置上,而不会有所改变),而不会有导致弯曲变形而跳脱分开的情况产生,以达到能增强补强肋12所能支撑的抗压强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确实能增加其所能承受的外力及抗压的强度,以增加其使用寿命外,同时,亦能降低生产制造过程的困难度,以达到降低成本的功效。
如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其主要改变在于该连接体2的容置部24是由原来的正下方改变为设置在接体2的下方侧边,以供配重体7能直接置于容置部24内;这样,其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及原理均已于上述内容中详加描述,故不在此赘述。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折叠式踏板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踏板包括有本体,其中该本体的两侧向下延伸设有补强肋,并使该补强肋的适当位置上设有贯穿孔及凸抵部,以供连接体能被置于两补强肋间,且使连接体的定位孔与贯穿孔对齐,才可借由杆体的自由端穿过定位孔及贯穿孔后而形成向外侧扩张贴合于补强肋表面上,以致使连接体被组设于本体上转动,且能使本体凸抵部恰能位于连接体前端的限位部内;又,该连接体下方则向内凹设有容置部,以致使配重体能被组设于容置部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折叠式踏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容置部的两侧则设有螺孔,以借由锁合件将板体组设于连接体的下方,且能使配重体被置于该板体及容置部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行车折叠式踏板构造,其包括有一本体,其中呈U形状,且于本体向下延伸设有补强肋,并使该补强肋的适当位置上设有贯穿孔及凸抵部,以供连接体能被置于两补强肋间,且使连接体的定位孔与贯穿孔对齐,才可借由杆体的自由端穿过定位孔及贯穿孔后而形成向外侧扩张贴合于补强肋表面上,以致使连接体被组设于本体上转动,且能使本体凸抵部恰能位于连接体前端的限位部内;又,该连接体下方则向内凹设有容置部,且该容置部的两侧则设有螺孔,以借由锁合件将板体组设于连接体的下方,且能使配重体被置于该板体及容置部之间。
文档编号B62M3/08GK2647738SQ03266679
公开日2004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3日
发明者刘雅馨 申请人:刘雅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