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4033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后门车的后门开口部刚性和车体扭转刚性是声音振动、操作稳定性、车体耐久性中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提高对后门开口部刚性和车体扭转刚性影响很大的后门开口部周边的刚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了提高刚性,会产生与车体轻量化的要求抵触的问题。
因此,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一种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特开平182176号公报),该结构是在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中,在左右两支撑件的上部后侧端上接合后方顶梁的左右两侧端部并将加强件安装在该后方顶梁的侧端部近旁的后门车中,从左右两车体侧外部构件的上部后侧跨过所述后方顶梁的左右两侧端部而到达该后方顶梁的左右一对加强件分别与后方顶梁及左右两车体侧外部构件连接,并在加强件上安装后门铰链。
即,根据该以往的例子,通过使用从后方顶梁的侧端部跨过车体侧外板的上部后侧端部这样大的加强件后方顶梁,不设置上方顶梁而将传给后门铰链的外力传递给后柱,故具有提高后门的支撑刚性、且能实现车体的轻量化和制造成本降低的优点。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例子中,如上所述,由于不使用上方顶梁,左右加强件之间的刚性在两车体侧外部构件和加强件的连接部处局部下降,结果产生不能得到充分的后门开口部的刚性和车体扭转刚性的问题。
即,必须提高开口部的各角部刚性,以防止由车体的扭转输入力引起的后门开口部的变形,若加强件的刚性,特别是上下方向的弯曲刚性在局部减低,在向车体作用扭转输入力时,由于在同一部分应力集中而弯折,具有在后门开口部产生变形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如上述的以往问题而作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省略上方顶梁、又能得到充分的后门开口部的刚性和车体扭转刚性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在左右两支撑件的上端部接合有后方顶梁的左右两侧端部、在该后方顶梁的左右两侧端部近旁安装有加强件的结构中,左右一对加强件分别与该后方顶梁及左右两车体侧外部构件接合,该左右一对加强件从左右两车体侧外部构件的上部后侧跨过后方顶梁的左右两侧端部到达后方顶梁,该左右两车体侧外部构件在所述左右两支撑件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从后方顶梁到左右两加强件的至少中途部沿着车宽方向连续的加强筋。
在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中,如上所述,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在从左右两支撑件的左右两侧部具有的左右两车体侧外部构件的上部后侧跨过所述后方顶梁的左右两侧端部到达后方顶梁的左右一对加强件分别与该后方顶梁及左右两车体侧外部构件接合的结构中,形成有从后方顶梁到左右两加强件的至少中途部沿着车宽方向连续的加强筋,能提高后方顶梁部的刚性,特别在两加强件和后方顶梁的接合部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从而能提高上下方向的弯曲刚性,因此,可获得既省略上方顶梁、又能得到充分的后门开口部刚性和车体扭转刚性的效果。


图1示出实施例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是示出安装顶板前的状态的从车辆上部后侧看的的立体图。
图2是在图1的后方顶梁部结构上安装顶板后状态的A-A线的纵剖面图。
图3是图1的A-A线的纵剖面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在图1的后方顶梁部结构上安装顶板后状态的B-B线的纵剖面图。
图5是在图1的后方顶梁部结构上安装顶板后状态的B-B线的纵剖面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在图1的后方顶梁部结构上安装顶板后状态的C-C线的纵剖面图。
图7是在图1的后方顶梁部结构上安装顶板后状态的C-C线的纵剖面部分的立体图。
图8示出实施例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是为使理解简便而夸张地示出后门开口部的扭曲变形状态的图。
图9示出实施例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是为使理解简便而夸张地表示后门开口部的局部变形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对应于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明。
图1示出本实施例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是显示安装顶板前状态的从车辆上部后侧所看的立体图,图2是在图1的后方顶梁部结构上安装顶板后状态的A-A线的纵剖面图, 图3是图1的A-A线的纵剖面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在图1的后方顶梁部结构上安装顶板后状态的B-B线的纵剖面图,图5是在图1的后方顶梁部结构上安装顶板后状态的B-B线的纵剖面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在图1的后方顶梁部结构上安装顶板后状态的C-C线的纵剖面图,图7是在图1的后方顶梁部结构上安装顶板后状态的C-C线的纵剖面部分的立体图,图8示出实施例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是为使理解简便而夸张地示出后门开口部的扭曲变形状态的图,图9示出实施例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是为使理解简便而夸张地显示后门开口部的局部变形状态的图。
应用了本实施例的后方顶梁部结构的后门车主要包括左右车体侧外部构件1、左右柱后外部构件2、左右支撑件3、后方顶梁4、左右加强件5和顶板6。
更详细地说,本实施例的后门车是这样的后方顶梁部结构,在左右两支撑件3的上端部以螺栓和点焊接合有后方顶梁4的左右两侧端部侧、在该后方顶梁4的左右两侧端部近旁安装有加强件5的结构中,从左右两支撑件3的左右两侧部具有的左右两车体侧外部构件1的上部后侧跨过后方顶梁4的左右两侧端部到达后方顶梁4的左右一对加强件5分别与该后方顶梁4及左右两车体侧外部构件1接合。
上述左右两加强件5如图4、5所示,形成为其本体部51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向上突出的截面コ字状。
并且,如图1所示,以大致一定的宽度形成有从后方顶梁4到左右两加强件5的中途部沿着车宽方向连续的加强筋41、52,同时左右两加强件5的加强筋52形成为与该左右两加强件5的截面呈大略コ字状的本体部51的一侧棱线连续的状态,在此状态两加强筋41、52的一侧棱线连续至左右两加强件5的车宽方向两端部。
并且,如图2的纵剖视图所示,为使沿着车宽方向连续的加强筋41,52在左右两加强件5对后方顶梁4的左右两侧端部近旁的结合部a处平稳连接,左右两加强件5向结合部a方向向下倾斜,另一方面使后方顶梁4的左右两端部向结合部a方向向上倾斜,形成为中间高的形态。
并且,如图1、图7所示,由于左右两加强件5形成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变高的大致圆弧状,从本体部51向加强筋部52连续的后方纵壁部51a形成车宽方向中央部变高的圆弧状。沿车宽方向截面コ字状的铰链安装部53从该纵壁部51a向后方一体地形成,由此加强件5形成为沿车宽方向跨过铰链安装部53的状态。
接着,对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中,如上所述,由于通过作成从后方顶梁4到左右两加强件5的至少中途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连续的加强筋41、52的结构,以提高后方顶梁4部分的刚性,特别是在两加强件5和后方顶梁4的接合部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从而能提高上下方向的弯曲刚性,因此可获得既省略上方顶梁、又能得到充分的后门开口部7刚性和车体扭转刚性的效果。
即,由于从后门开口部7的左右任一方的输入力或是左右逆方向的输入力,如图8所示,会产生使柱上部的角部K角度变化的变形的趋势,对此,由于形成有在左右两加强件5和后方顶梁上连续的加强筋41、52,后门开口部7的上部(左右两加强件5和后方顶梁4)不弯曲而将力传送至相反侧而承受之,由此能抑制后门开口部7的变形。
并且,通过以大致一定的宽度形成有从后方顶梁4到左右两加强件5的中途部沿着车宽方向连续的加强筋41、52,以使弯曲应力不会在局部集中,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刚性。
并且,左右两加强件5形成为其本体部51的中央部向上突出的截面コ字状,形成有从后方顶梁4到左右两加强件5的中途部沿着车宽方向连续的加强筋41、52,同时通过将左右两加强件5的加强筋52形成为与该左右两加强件5的截面大致呈コ字状的本体部51的一侧棱线连续的状态,在此状态,两加强筋41、52的一侧棱线形成为连续至左右两加强件5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以使在到达左右加强件5的本体部51的车宽方向全长形成连续的加强筋,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刚性。
并且,即使在由于空间关系不能扩大后方顶梁4部分中的加强筋41宽度的场合,也能在后方顶部4及左右两加强件5的全长连续形成加强筋。
并且,沿着车宽方向连续的加强筋41,52以在左右两加强件5对后方顶梁4的左右两侧端部近旁的结合部a处平稳地连接的状态下接续,由此,在该结合部a上应力集中的现象得到减轻,因此能抑制弯曲刚性的减低。
并且,后部顶梁4的左右两端部向结合部a方向向上倾斜,形成为中间高的形态,据此能减少后方顶梁和左右两加强件5的结合部a的倾斜角度,因此能进一步抑制弯曲刚性的减低。
并且,由于左右两加强件形成为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变高的大致圆弧状,从本体部51向加强筋部52连续的后方纵壁部51a形成为车宽方向中央部变高的大致圆弧状,由于沿车宽方向截面コ字状的铰链安装部53从该纵壁部51a向后方一体地形成,加强件5形成为沿车宽方向跨过铰链安装部53的状态,以此结构能提高在后门开闭时对作用在铰链安装部53的上下方向的载荷F的支承刚性。
因此,不会由于作用在铰链安装部53的上下方向的载荷F而使后门开口部上部(左右两加强件5及后方顶梁4)的铰链安装部53附近H如图9所示局部地变形,据此,能提高后门的支承刚性。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即使进行不脱离本发明要旨范围的设计变更等,也依然落入本发明的范畴。
例如,在实施例中,示出了这样的例子,即通过将左右两加强件5的加强筋52形成为与该左右两加强件5的截面呈大略コ字状的本体部51连续的状态,而在左右加强件5的本体部51的车宽方向全长形成连续的加强筋,但即使只形成从后方顶梁4到左右两加强件5的至少中途部沿着车宽方向连续的加强筋41、52,也能充分提高刚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在左右两支撑件的上端部接合有后方顶梁的左右两侧端部、在该后方顶梁的左右两侧端部近旁安装有加强件的结构中,左右一对加强件分别与该后方顶梁及左右两车体侧外部构件接合,该左右一对加强件从左右两车体侧外部构件的上部后侧跨过所述后方顶梁的左右两侧端部到达后方顶梁,该左右两车体侧外部构件在所述左右两支撑件的左右两侧部,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从所述后方顶梁到所述左右两加强件的至少中途部沿着车宽方向连续的加强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后方顶梁到所述左右两加强件的至少中途部沿着车宽方向连续的加强筋以大致一定的宽度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后方顶梁到所述左右两加强件的至少中途部沿着车宽方向连续的加强筋的一侧棱线连续至所述左右两加强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两加强件的后方分别具有后门的铰链安装部,所述左右两加强件形成为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变高的大致圆弧状,同时形成为沿车宽方向跨过作为中心的所述铰链安装部的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两加强件对所述后方顶梁的左右两侧端部近旁的连结部以上下方向平稳连接的状态接续。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这样形成,在所述左右两加强件对所述后方顶梁的左右两侧端部近旁的结合部,所述左右两加强件向所述结合部方向向下倾斜,且所述后方顶梁的左右两端部向所述结合部方向向上倾斜。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两加强件的加强筋形成为与该左右两加强件本体部的截面呈大略コ字状的本体部连续的状态。
全文摘要
一种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左右两加强件(5)形成为其本体部(51)的中央部向上突出的截面呈コ字状,从后方顶梁(4)到左右两加强件(5)的至少中途部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连续的加强筋(41、(52),同时左右两加强件(5)的加强筋(52)形成为与该左右两加强件(5)的截面呈大略コ字状的本体部(51)连续的状态。采用本发明,既省略上方顶梁,又能获得充分的后门开口部刚性和车体扭转刚性。
文档编号B62D25/00GK1990324SQ20061014231
公开日2007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8日
发明者二户史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