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尾灯单元以及配备有该尾灯单元的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0715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尾灯单元以及配备有该尾灯单元的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尾灯单元和配备有该尾灯单元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用在摩托车上的尾灯单元通常包括例如支撑作为光源的灯泡的灯体,和位于罩住灯体开口位置处的透镜。
当这类尾灯连接到车身上时,一个独立于车身的支架可拆卸地连接到车架的后端部。尾灯单元、后挡泥板和车架罩连接到该支架上,从而便于共用支架。
专利文献1JP-A-10-297569发明内容然而,在上述公知的摩托车中,尾灯单元、后挡泥板及包括车架罩等的车身罩连接到支架上,该支架可拆卸连接到车架上。因为支架以这种方式布置在尾灯单元和车架罩之间,所以难以获得尾灯单元和车身罩的对齐精度。因此,如果尾灯单元和车身罩没有对齐,就有损车辆外观。近年来制造的摩托车具有一种设计,在侧罩的前后方向上具有对齐线,将尾灯单元的透镜尽可能地作长。这种设计需要更高的对齐精度。需要注意的是,在远离车身难以设置支架的位置处不可能将尾灯单元和车身罩对齐。
本发明是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尾灯单元和配备有该尾灯单元的摩托车,其能改善尾灯单元和车身外组件的对齐精度。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尾灯单元,包括作为光源的灯泡,支撑灯泡的灯体,盖住灯体开口的透镜,和向透镜侧反射灯泡光线的反射件。该尾灯单元特征在于与车身外部组件接合的接合件形成在透镜上。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尾灯单元,与车身外部组件接合的接合部分形成在透镜上。因此,可以直接对齐车身外部组件和透镜的位置,换句话说,可以不用支架或者插在二者之间的类似装置。因此,可以改善两个部件的定位精度。因而,可以防止由于位置没对齐而影响外观。


图1是配备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尾灯单元的摩托车侧视图。
图2是该尾灯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该尾灯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该尾灯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该尾灯单元的后视图。
图6是该尾灯单元的侧视图。
图7是该尾灯单元的剖面侧视图(沿图5中线VII-VII截取的剖面图)。
图8是该尾灯单元的剖面侧视图(沿图5中线VIII-VIII截取的剖面图)。
图9是该尾灯单元接合部分的剖面图(沿图2中线IX-IX的剖面)。
图10是接合部分的剖面图(沿图2中线X-X的剖面)。
图11是该尾灯单元连接在车身上时的剖面图(沿图2中线XIa-XIa、XIb-XIb的剖面)图12是该尾灯单元处于组装状态的透视图。
图13是该尾灯单元处于组装状态的透视图。
图14示出了该尾灯单元的组装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介绍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至14是示出了配备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尾灯单元的摩托车的视图。需要指出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术语前后、左右指的是骑乘者坐在车座上所看到的前后和左右方向。
在附图中,1是一种轻便型摩托车,包括下弯架式车架2;位于车架2前端的头管3;由头管3枢转支撑以左右转向的前叉4;枢转支撑在车架2中间部分从而可以上下摆动的摇臂式发动机单元5;和可供双人乘坐的跨骑式车座6,其安装在车架2上的发动机单元5的上方。
前轮7可转动地支撑在前叉4的下端部,杆式的转向车把8固定到前叉4上端。前挡泥板22设置在前叉4上从而罩住前轮7的上侧。
另外,后轮9由发动机单元5的后端部可转动地支撑,后减震器10布置在发动机单元5和车架2之间。
储物箱30和油箱31分别位于车座6下方位于前后延伸的一条直线上。车座6的前端部由储物箱30支撑从而使其可以上下转动。
后面的骑乘者可以握住的握杆38设置在车座6的后边缘。该握杆38连接并固定到车座6下面的车架2上。
围绕转向车把8周围的车把罩21连接到转向车把8上。在车把罩21上布置有仪表装置25,包括速度表、燃油余量表等。
车架2的头管3前侧由前罩15盖住,后侧由护腿板16盖住。头灯单元26设置在前罩15上。
另外,乘客可以放脚的脚踏板19布置在护腿板16和左右侧罩17之间。底罩20覆盖脚踏板19的下侧。
车座6的下部外围由左右侧罩17、17盖住,盖住后轮9上方的后挡泥板18布置在左右侧罩17、17下边缘之间。后挡泥板18包括盖住后轮9前部上方的前挡泥板部分18a和盖住后轮9后部上方的后挡泥板部分18b。牌照板连接件18c、18c设在后挡泥板部分18b的后表面上。
尾灯单元27设置在左右侧罩17、17的后端部上。
尾灯单元27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上,包括尾灯灯泡80,闪光灯灯泡81、81,灯体82,和外透镜83。当骑乘者操纵车闸时尾灯灯泡80点亮,闪光灯灯泡81、81位于尾灯灯泡80的左右侧,当骑乘者操作开关时闪烁。灯体82可拆卸地保持各闪光灯灯泡81和尾灯灯泡80。外透镜83由透明树脂制成,由所有灯泡80、81共用,且被定位成能盖住灯体82的透镜开口82a。
电源线80a、81a、81a分别连接尾灯灯泡80和左右闪光灯灯泡81。各电源线80a、81a通过连接器85连接到电源(未示出)。
灯体82包括碗形的中心反射件82b,尾灯灯泡80安装在其上,和碗形的左右反射件82c、82c,闪光灯灯泡81、81安装在其上。在各反射件82b、82c的内周面上通过例如蒸汽沉积铝而形成反射面。反射面向外透镜83反射来自各灯泡80、81的光线。
在灯体82的透镜开口82a的整个外周边缘上形成有接合槽82d。外透镜83的周向边缘83a以防水方式固定在接合槽82d中。另外,在灯体82的中心反射件82b的下缘部分形成有排水孔82e(参见图7)。
红色的树脂制内透镜84装配在中心反射件82b的开口上。该内透镜84从横截面看去时具有盖住中心反射件82b开口的透明部分84d和从该透明部分84d的上边缘在车辆前进方向上连续延伸的上侧壁84c。上侧壁84c的前缘84e固定到灯体82的接合槽82d上。
另外,在内透镜84的底部上形成有切口84a。切口84a使得尾灯灯泡80穿过外透镜83的光线能直接照射到牌照板(未示出)上。另外,挡住尾灯灯泡80的光线传递的遮挡件84b设在内透镜84的下部。因此,从车辆后侧看去时很难看到尾灯灯泡80本身。
外透镜83形成为从灯体82的接合槽82d扩展到车辆后侧,从而能包围住各反射件82b、82c的外侧。另外,外透镜83从左右侧罩17向后突出。
外透镜83包括上壁部分83b、左右侧壁部分83c、83c、和后壁部分83d。上壁部分83b大致为平面形状,盖住左右侧罩17、17的左右后端部17a、17a之间。左右侧壁部分83c、83c从侧面看大致呈横V形,且延伸成从上壁部分83b的左右侧边以台阶方式向下延伸,然后斜向前向下延伸。后壁部分83d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曲线形状延伸从而连接在左右侧壁83c、83c与上壁部分83b之间。需要指出的是上壁部分83b位于车座6的后部。
上侧壁部分83b的前缘部分插入到车座6之下,从而定位在车座6的后缘6a的前侧。另外,向后突出的突起部分83j形成在后壁部分83d上,以改善外观。
在左右侧罩17的后端部17a上形成有大致横V形的缺口17b,其基本沿着外透镜83的左右侧壁部分83c、83c延伸。当从侧面看车辆时,左右侧壁部分83c、83c的后部从后端部17a的缺口17b中向外露出。因此,可以看到由闪光灯灯泡81发出并穿过后壁部分83d的闪光。
影形成壁部82f与灯体82整体成型并盖在各反射件82b、82c上方。影形成壁部82f围绕各反射件82b、82c的后边缘向前侧弯曲,在车辆向前的方向上延伸,以整体连接接合槽82d。
需要指出的是,从尾灯灯泡80发出的灯光通过反射件82b向后反射。然而,一部分光线穿过反射件82b后端和内透镜84之间的缝隙以及缝隙S1而漏出到封印86。然而,从尾灯灯泡80发出的大部分光线被反射件82b、82c挡住,从而不能直接到达影形成壁部82f。
内透镜84的上侧壁84c大致与影形成壁部82f平行,并且面向影形成壁部82f,二者之间形成预定间隙s1。另外,上侧壁84c大致平行于外透镜83的上壁部分83b,并面向上壁部分83b,二者之间形成预定间隙s2。间隙s1、s2尺寸大致相同,影形成壁部82f和上侧壁84c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和外透镜83的上壁部分83b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相同。
具有所附投影图案的封印86粘在内透镜84的上侧壁84c的上表面上。封印86包括透光薄膜,其上印有图案86a,即标识。封印86可以从外侧通过外透镜83看到。
图案86a阻止光线从外透镜83侧穿过,从而在影形成壁部82f的上表面上形成影子。另外,在封印86以及所附图案86a所粘在的内透镜84和影形成壁部82f之间具有间隙s1。因此,所形成的影子形成在图案86a下的距离等于间隙s1的位置处。因此,影子给出了具有深度的印象,从而给观察者一种“该图案86a为向上浮突的三维物体”的印象。
该尾灯单元27通过一种结构连接到车架2上,下面将详细介绍这种结构。
从图12中可以看到,横向构件2c固定到车架2的左右车座轨元件2a、2b的后端部之间。大致U形且具有左右固定凸耳2e、2e的支架2d固定到横向构件2c的后表面上。
在支架2d的左右固定凸耳2e、2e的上端部向外弯曲形成连接座2f、2f。圆柱形的凸台2g、2g设置在左右连结座2f上。圆柱形的凸台2g设置在左右连接座2f上。支架2d由车座6盖住,并且当打开车座6时向上向前露出。因此,可以从车辆向前方向更换尾灯灯泡80和闪光灯灯泡81。
在左右侧上设置成对的上下侧固定件82g、82h,以在灯体82的上边缘部分和下边缘部分向前突出。左右上侧固定件82g、82g用橡胶圈87连接到左右凸台82g上,橡胶圈87插在二者之间。橡胶圈87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椭圆形。另外,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开口的支撑孔82j以及向上突出的突起82m的各支撑件82k形成在左右上侧固定件82g、82g上。
由于通过左右橡胶圈87、87将尾灯单元27连接到支架2d上,所以可以调整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连接位置。另外,可以防止由于振动或者类似原因而引起的各灯泡80、81的损坏或者没对准。
在左右侧罩17的后端部17a的上边缘上形成有上侧连接凸耳17d、17d,其延伸到与左右上侧固定件82g重叠的位置处。左右上侧连接凸耳17d、17d装配到左右凸台82g上,且包括能在前后方向上调节位置的各长孔17e、与支撑件82k的支撑孔82j接合的钩子17f和保证突起82m正确定位的定位孔17g。在组装侧罩17时,当突起82m与定位孔17g对齐时,可以保证侧罩17正确定位在前后方向上的预定位置上。
左右上侧连接凸耳17d沿着上侧固定件82g通过将上侧螺钉90从上侧旋到凸台82g上来固定到支架2d上,从而可以调整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图11(a)、(b)箭头所示方向)。
下侧连接凸耳17h、17h形成在左右侧罩17的后端部17a的下边缘上并且延伸到下侧连接凸耳17h、17h与左右下侧固定件82h、82h的上表面重叠的位置处。各弹簧螺母88装配到左右下侧连接凸耳17h上。左右下侧连接凸耳17h通过如图14(a)所示箭头指示方向的变形而弯曲,从而重叠在下侧固定件82h上。下侧螺钉89从下方旋入以将左右下侧连接凸耳17h牢牢地固定到下侧固定件82h(参考图14(a)、(b))。
与左右侧罩(车体外组件)17、17接合的接合件形成在外透镜83上。该接合件具有如下结构。
当从侧面看车辆时,朝车辆内侧凹陷的凹部83c’形成在外透镜83的侧壁部分83c的上部。另外,左右成对的前侧接合件83f、83f和后侧接合件83e、83e分别形成在凹部83c’表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后部上。左右前侧接合件83f位于前后方向上大致与中心反射件82b对齐的位置上。另外,左右前侧接合件83f的重心和尾灯单元27的重心大致相同。
侧罩17的后端部17a位于侧壁部分83c的凹部83c’中,从而盖住前后侧接合件83f、83e。因此,前侧接合件83f和后侧接合件83e位于外透镜83的各灯泡80、81的光线向外射出的区域外侧。
左右侧接合件83f的结构设计成由从外透镜83前边缘部向后直线延伸的支架部83g和从支架部83g前端部以凹陷方式形成的前侧接合凹部83h构成。另外,左右后侧接合件83e形成在外透镜83的后端部而向前凹陷。
从图13可以看出,前后侧接合凸耳17i、17j形成在左右侧罩17的后端部17a的上边缘部分,并与前后侧接合件83f、83e接合。前侧接合凸耳17i的结构设计成与支架部83g下表面邻接且形成在后端部17a上边缘中部的平板构件17k,与前侧接合凹部83h相接合且形成在平板构件17k前端上的钩子17m。
后侧接合凸耳17j为钩形,其与后侧接合件83e接合,且形成在侧罩17的后端部17a的后端部上边缘上。
外透镜83通过将上侧固定件82g沿着侧罩17的上侧连接凸耳17d固定到支架2d上来由左右侧罩17支撑,并且将前侧和后侧接合件83f、83e与左右侧罩17的前后侧接合凸耳17i、17j相接合。因此,可以控制外透镜83的向下运动。另外,也能控制外透镜83与左右侧罩17之间间隙的外扩。
下面,介绍组装尾灯单元27和左右侧罩17、17的过程。
灯体82上的左右上侧固定件82g、82g的橡胶圈87、87装配到支架2d的连接座2f、2f的凸台2g、2g上,下侧固定件82h放置成与后挡泥板部分18b的后表面相接触(参见图12、图13)。因此,尾灯单元27在上下方向上被临时大致保持并放置在预定连接位置上。
左右侧罩17从相对于连接位置略微侧面且斜向后的地方连接到外透镜83上。此时,侧罩17的下侧连接凸耳17h向上弹性变形以与外透镜83的下侧固定件82h的上侧重叠(参见图14)。
然后,侧罩17向前略微移动,从而前侧接合凸耳17i与外透镜83的前侧接合件83f接合,后侧接合凸耳17j和后侧接合件83e接合。另外,侧罩17的钩17f插入到支撑件82k中,从而当从上方看去时定位孔17g与突起82m对齐。在这种状态下,上侧螺钉90用来将上侧连接凸耳17d和上侧固定件82g紧固和固定到支架2d上。另外,下侧螺钉89用来将下侧连接件17h固定到下侧固定件82h上。
根据该实施例,与左右侧罩17接合的前后侧接合件83f、83e形成在外透镜83上。所以,可以可靠地进行外透镜83和左右侧罩17的定位,且改善了部件17、83的定位精度。从而,不对齐不会影响外观。因此,在外透镜83上壁部分83b的左右边缘与侧罩17的后端部分17a的上边缘的对齐线L(参考图4)在前后方向上更长的情况下,能很容易地确保定位精度。
在该实施例中,外透镜83的前后侧接合件83f、83e设成一部分与侧罩17重叠,前后侧接合件83f、83e用来控制外透镜83和侧罩17之间的间隙扩大。因此,由于前后侧接合件83f、83e从外侧或者从构件17、83之间的缝隙处无法看到,所以不会影响外观。
另外,外透镜83的前后侧接合件83f、83e与左右侧罩17接合,从而阻止由于尾灯单元27自身重量而使外透镜向下移动及下垂。因此,不会影响外观。
在该实施例中,前后侧接合件83f、83e定位在光线从透镜83向外射出的区域之外。因此,可以防止从各灯泡80、81发出的光线被各接合件83d、83e挡住。另外,还可以防止由于前后侧接合件83f、83e的变形而影响尾灯单元27的功能。
另外,在外透镜83的侧面上形成向车身内侧凹陷的凹部83c’,车身外部组件17位于该凹部83c’中。此外,与侧罩17接合的接合件83f、83e形成在凹部83c的表面上。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对齐外透镜83和侧罩17的位置,且可以直接对齐侧罩17和外透镜83的位置。从而,可以显著改善两个元件的定位精度。
另外,前后侧接合件83f、83e设在盖住侧罩17的部分上,从而防止由于能从外面看到接合件83f、83e而引起的外观影响。
另外,前后侧接合件83f、83e形成在外透镜83上,从而防止其影响光的照射。
在该实施例中,尾灯单元27的重心位于中心反射件82b的附近。然而,前侧接合件83f位于使其与灯体82的中心反射件82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对齐。因此,在重心附近进行接合,从而使得尾灯单元27可以可靠地处于稳定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前后侧接合件83f、83e分别形成在外透镜83再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后侧上。从而,可以大大改善外透镜83和侧罩17的定位精度。
此外,后侧接合件83e设置在中心反光镜82b的后侧尾灯单元27重心所在的位置上,前侧接合件83f的前侧接合凹部83h设置在中心反射件82b的前侧。因此,尾灯单元27可以被可靠且准确地支撑,且大大改善了外透镜83和侧罩17的定位精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设有两个透镜,接合件83f、83g设置在外侧透镜上。然而,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在包括一个透镜的结构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灯体82和反射件82b、82c形成整体。然而,反射件(用来将灯泡光线反射到透镜内侧的元件,以及用来保持灯泡的元件)和灯体(包含透镜且用来保持反射件的元件)可以制成单独的部件。
另外,上述实施例介绍了用于摩托车的尾灯单元的实例。然而,本发明的尾灯单元也可以应用到例如汽车的车辆上。
附图标记说明1摩托车17侧罩(车体外部组件)27尾灯单元80尾灯灯泡82灯体82a透镜开口82b中心反射件83外透镜83e后侧接合部分83f前侧接合部分84内透镜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尾灯单元,包括作为光源的灯泡;位于该灯泡后部并盖住灯泡后侧的透镜;和从该灯泡向透镜侧反射光的反射件,该尾灯单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透镜中形成有与车身外部组件接合的接合件。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辆尾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的侧面朝车身内侧凹陷而形成凹部,车身外部组件位于该凹部内,且所述接合件形成在该凹部的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辆尾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件形成在所述透镜与所述车身外部组件重合的部分上,并控制该透镜与车身外部组件之间间隙的扩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的车辆尾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件控制所述透镜和车身外部组件之间的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扩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的车辆尾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件控制所述透镜和车身外部组件之间的间隙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扩大。
6.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辆尾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件形成在所述透镜中的一个位置,该位置位于光线穿过透镜的区域之外。
7.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辆尾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件形成在所述透镜和车身外部组件之间的所述透镜被车身外部组件盖住的部分上。
8.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辆尾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包括内透镜和外透镜,所述接合件形成在该外透镜上。
9.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辆尾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件的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大致与所述反射件对齐。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辆尾灯单元,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多个所述接合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车辆尾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件包括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前侧接合件,和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后侧接合件,且所述反射件插在该前侧接合件和后侧接合件之间。
12.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的尾灯单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为了提供一种车辆尾灯单元和配备有该尾灯单元的摩托车,其能改善尾灯单元和车身外组件的对齐精度。本发明一种车辆尾灯单元,包括作为光源的灯泡(80);支撑灯泡(80)的灯体(82);盖住灯体(82)开口(82a)的透镜(83);和向透镜侧反射灯泡(80)光线的反射件(82b)。与车身外部组件(侧罩)(17)接合的接合件(83e)、(83f)形成在透镜(83)上。
文档编号B62K11/00GK101045476SQ20071000598
公开日2007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31日
发明者大园元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