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1359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用于设置在自动二轮车或是其 它类型的轮车,如速克达机动车、打档型机动车及动力车辆(即全能越野
车(ATV)、高尔夫球车及雪地机动车辆等),特别涉及一种可用以调整车 身高度的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
背景技术
请参考图1及图2所示,现有的多连杆悬架机构连接于车架]0a上, 车架10a设置有两个第一枢接座lla (如图2所示)及一个第二枢接座12a, 车架10a底端横向延伸一个横向支架14a,横向支架14a—体延伸形成第H 枢接座13a。
上述多连杆悬架机构包括两个引擎吊架20a、承载连杆30a、防篇器 40a及两个可调整长度的连动杆50a,其中两个引擎吊架20a中部枢接于车 架10a后侧的第一枢接座lla,且其后端与动力单元连接,两个引擎吊架20a 之间设置有轴杆21a。
承载连杆30a中部枢接于横向支架14a的第三枢接座13a,承载连杆30a 设有第一端31a及第二端32a。防震器40a前端枢接于车架10a前侧的第二 枢接座12a,后端枢接于承载连杆30a的第一端31a。两个连动杆50a为间 隔的设置,且其一端皆枢接于轴杆21a上,另一端枢接于承载连杆30a的第 二端32a,每一个连动杆50a中部设有固定螺帽51a,连动杆50a上部与下 部内部分别设有可相互配合的螺纹(图中没有示出),用以调整连动杆50a 的长度。
由于承载连杆30a枢接于横向支架14a的第三枢接座13a,因此承载连 杆30a仅能相对横向支架14a进行旋转而无法整体移动位置,在想调整车高 时,仅能通过变动连动杆50a的长度,以带动承载连杆30a转动,并使防震 器40a、引擎吊架20a同步连动,从而改变车身的高度,以配合不同高度体 型的人士骑乘。
但是,在变动两个连动杆50a的长度时,须将两个连动杆50a从车架 10a上拆下,先行松动固定螺帽51a,再转动连动杆50a的上、下部至需求 长度后,最后将固定螺帽51a转紧固定,此种方式在调整时需拆卸的构件 较多,且容易造成左、右两个连动杆50a调整量不一致,而产生应力集中 问题,且在连动杆50a具有调整长度的结构的情况下,连动杆50a容易造成 松动或断裂,甚至有螺纹崩牙的情况产生,如此,不但无法使用电动方式 调整,且会增加危险性。
此外,另一种现有的多连杆悬架机构在防震器单元上增加长度调整机 构(图中没有示出),通过调整防震器的长度,以带动其它相关构件转动, 从而调整车身高度,但此种方式将造成防震器单元价格过高,使得不容易 引入量产车,且同样无法用电动方式调整,另外,此种方式在调整车高吋 会使得防震器的动作角度大幅改变,因而影响驾驶的感觉。
因此,本发明人发现上述问题需要改善,于是潜心研究并配合运用各 种原理,而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其使用变更承 载连杆位置的方式,无需拆换或变更其它相关构件,即可达到变更车身高 度的功效。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其连接于车 架与动力单元之间,车架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枢接座及与两个第一枢
接座相隔一段距离的一个第二枢接座,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包括两个架 体,其分别枢接于两个第一枢接座,且连接于动力单元,两个架体之间设 置有轴杆;承载连杆,其设置在第一枢接座与第二枢接座之间,承载连杆 设有第一端及第二端;防震器,其一端枢接于第二枢接座,另一端枢接于 承载连杆的第一端;两个连动杆,其一端枢接于轴杆,另一端枢接于承载 连杆的第二端;以及调整装置,其设置于承载连杆的一侧,以调整承载连
杆的位置。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仅变更承载连杆的位置,而不需拆 换或变更连动杆、防震器等相关构件,即可达到变更车身高度的功效,并 可以手动或电动方式进行调整,且连动杆与防震器的结构单纯,可靠性较
咼o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为达到这样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法及功 效,请参考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附图,相信本发明的目的、特征 与特点可以更容易理解,然而附图与说明仅供参考和说明,并非用来对本 发明进行限制。


图l是现有多连杆悬架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现有多连杆悬架机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自动二轮车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5是自动二轮车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自动二轮车的另一侧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9是图8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IO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考图3至图6所示,其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以3 动二轮车10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应用于自动二轮车10,亦可 为其它类型的车辆,如速克达机动车、打档型机动车及动力车辆,其中动 力车辆为全能越野车(ATV)、高尔夫球车及雪地机动车辆等。
自动二轮车10具有车架11及动力单元12,其中车架11后端的相对两
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一枢接座111 (如图5所示),前端设有一个第二枢接座 112,第二枢接座112与两个第一枢接座111相隔一段距离,车架11底部设 有横向支架113,横向支架113连接有三角形的固定片114,固定片114后 侧焊接于横向支架113,前侧固接有调整座115,调整座115—侧往前延伸 一个长方形的臂部1151,调整座115下方设有夹片1152。动力单元12位于 靠近车架11下方后侧处,动力单元12后方枢接有后轮13,车架11与动力 单元12之间用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20 (如图3所示)相连接。
上述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20包括两个架体21、 一个承载连杆22、 防震器23、两个连动杆24及调整装置,其中两个架体21可以是引擎吊架 (当自动二轮车为打档型机动车时)或车轮架(自动二轮车为速克达型机 动车时),两个架体21中部分别枢接于车架11的两个第一枢接座111 (如 图5所示),两个架体21后端连接于动力单元12,两个架体21之问靠近前 端处设置有呈水平取向的轴杆211。
承载连杆22设有第一端221及第二端222,承载连杆22设置在车架 11的第一枢接座111与第二枢接座112之间。
防震器23前端枢接于车架11的第二枢接座112,后端枢接于承载连杆 22的第一端221 。防震器23位于相当于骑乘者的摆放脚部的脚踏板下方位 置。
两个连动杆24为间隔设置,且其一端枢接于轴杆211,另一端枢接于 承载连杆22的第二端222,通过两个连动杆24可将由动力单元12所传来 的力量,导引至防震器23上。
调整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一种手动式的设计,其设置于承载连杆22前 侧,包括带动件25及调整件26,其中带动件25为弧形板状体,带动件25 的中部与调整座115的夹片1152 (如图5所示)枢接,使得带动件25可以 相对调整座115进行转动。
带动件25具有第一端251及第二端252 (如图5所示),带动件25的 第一端251与承载连杆22的中部枢接(即承载连杆22枢接于带动件25的 偏心处),使承载连杆22可以带动件25的第一端251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
且其旋转中心的位置亦可以移动,让承载连杆22可变更其整体相对车架11 的位置。
调整件26包含螺杆261、连接于螺杆261顶部的旋钮262及连接于螺 杆261底部的夹片264,螺杆261以螺接的方式结合于车架11的调整座115 的臂部1151,使调整件26可相对臂部1151进行上、下移动,夹片264连 接于带动件25 (即板状体)的第二端252 (如图5所示),以连动带动件25。
当想调整车身高度时,只需要旋动调整件26的旋钮262,调整件26即 可连动带动件25的第二端252以无级调整的方式向上或向下移动,使带动 件25整体可相对车架11的调整座115旋转,使带动件25的第一端251与 结合于第一端251的承载连杆22亦对应地产生向下或向上移动,从而调整 承载连杆22整体的位置及角度,并使得防震器23、承载连杆22、连动杆 24及架体21同步连动,使连接于架体21的动力单元12与后轮13相对车 架11的位置变更,达到调整车身高度的功效。
请再参考图5所示,此时车身高度尚未被调整,后轮13底端与牟架11 后端最高处的距离为H1。
请配合参考图6所示,其为车身高度调整之后的侧视图,通过旋动旋 钮262的方式,使调整件26连动带动件25的第二端252向下移动,从而 使带动件25的第一端251连动承载连杆22向上移动,此时防震器23、连 动杆24及架体21亦同步被带动而各自改变其角度,使连接于架体21的动 力单元12及后轮13向下移位,使得后轮13与车架11后端最高处的距离 由H1增加为H2,达到将车身高度变高的目的。反之,只要旋动旋钮262, 使得调整件26连动带动件25的第二端252向上移动,即可縮短后轮13与 车架ll之间的距离,使车身高度变低。
请参考图7所示,其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 处在于
调整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一种电动式的设计,调整件26连接电动马达 27,利用电动马达27控制调整件26的上、下位移,进而连动带动件25的 第二端252产生向上或向下移动,使得带动件25的第一端251与承载连杆 22亦对应的产生向下或向上移动,而可同样达到调整承载连杆22位置的功
能,从而改变车身的高度。
请参考图8及图9所示,其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 差异处在于
带动件25亦可为偏心轮或凸轮,其一侧设有蜗齿253 (如图9所示), 带动件25枢接于车架11上,调整件26包含蜗杆263及连接于蜗杆263 — 端的旋钮262,蜗杆263啮合于蜗齿253,承载连杆22枢接于带动件25的 偏心处。
当想调整车高时,可手动旋转调整件26的旋钮262进行阶段式的调整, 经由蜗杆263与蜗齿253的配合,使带动件25转动,使得枢接于带动件25 的偏心处的承载连杆22变更位置,进而达到调整车高的功效。
请参考图10所示,其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
在于
车架11设有有齿条116,承载连杆22 —侧枢设有啮合于齿条116的齿 轮(图略)。调整装置包含扳杆28及限制拉杆29,扳杆28与限制拉杆29 连接而同步转动,当放松扳杆28时,限制拉杆29与承载连杆22分离,承 载连杆22即可与齿条116配合而进行位置的调整;当调整完成后,将扳杆 28拉下,限制拉杆29即抵触于承载连杆22的一侧,而将承载连杆22限位 于齿条116上,由此,使得承载连杆22可相对车架11进行前、后移动, 达到变更车高的目的。
由此,通过本发明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具有如下述特点及功能
1、 本发明仅调整承载连杆22的位置,并不需要直接变更连动杆24的 长度,且无需费力地将连动杆24拆下,因此不会有左、右两个连动杆24 调整不一致以及应力集中的问题。
2、 连动杆24与防震器23不必设置有调整的机构,因此其结构较为单
纯,可靠性较高。
3、 本发明可以手动或电动方式达到调整车身高度的功能。
4、 由于承载连杆22的角度及位置是可变动的,因此可通过调整承载 连杆22的角度,使得防震器23的动作角度在车身高度调整前、后不会产 生大幅度的变动,而影响到驾驶的感觉。
但是,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能因此而限制本发明的 权利要求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的内容而作出等同的技 术变化,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连接于车架与动力单元之间,所述车架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枢接座及与所述两个第一枢接座相隔一段距离的第二枢接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包括两个架体,其分别枢接于所述两个第一枢接座,且连接于所述动力单元,所述两个架体之间设有轴杆;承载连杆,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枢接座与所述第二枢接座之间,所述承载连杆设有第一端及第二端;防震器,其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座,另一端枢接于所述承载连杆的所述第一端;两个连动杆,其一端枢接于所述轴杆,另一端枢接于所述承载连杆的所述第二端;以及调整装置,其设置于所述承载连杆的一侧,以调整所述承载连杆的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架体为 引擎吊架或车轮架。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 装置包括带动件及调整件,所述带动件连接于所述车架,所述承载连杆枢 接于所述带动件的偏心处,所述调整件连接于所述带动件一侧,以调整所 述带动件的位置。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 固设有调整座,所述带动件枢接于所述调整座。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 件为板状体,所述板状体设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板状体的第一端与所 述承载连杆枢接,所述调整件包括螺杆、连接于所述螺杆顶部的旋钮及连 接于所述螺杆底部的夹片,所述夹片连接于所述板状体的第二端。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 件为偏心轮,所述偏心轮一侧设有蜗齿,所述调整件包括蜗杆及连接于所 述蜗杆一端的旋钮,所述蜗杆与所述蜗齿啮合。
7.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 件连接到马达。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 装置包含扳杆及连接于所述扳杆的限制拉杆,所述限制拉杆与所述扳杆同 步转动,且所述限制拉杆抵接于所述承载连杆的一侧,所述承载连杆枢设 有齿轮,所述车架设有齿条,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
全文摘要
一种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连接于车架与动力单元之间,该多连杆悬架调整机构包括两个架体、承载连杆、防震器、两个连动杆及调整装置,两个架体连接于动力单元,且两个架体之间设有轴杆,承载连杆设有第一端及第二端,防震器一端枢接于车架前端,另一端枢接于承载连杆的第一端,连动杆一端枢接于轴杆,另一端枢接于承载连杆的第二端,调整装置设置于承载连杆的一侧;由此,通过仅变更承载连杆位置的方式,即可达到变更车身高度的目的。
文档编号B62K25/04GK101342925SQ20071012728
公开日2009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0日
发明者洪瑞达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