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向使用状态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792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多向使用状态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具有多向使用状态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婴幼儿承载装置及其操作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设置有顶篷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婴儿车、婴儿摇篮、婴儿秋千、婴儿游戏床等婴幼儿承载装置的支撑架体上常结合有顶篷一同使用,使得在乘坐空间内的孩童可有部分的遮蔽,不致完全开放于外在环境。如此可以遮蔽光源,避免影响于其上承作的幼儿,因此目前市面上的相关产品大多是组装有顶蓬组件的。然而,究其顶篷装设的结构时,却有顶篷设置位置毫无变化弹性的问题,使得顶篷仅可在婴幼儿承载装置是前向使用时,才可于完全掀翻与完全张开之间作择一选择而已, 当婴幼儿承载装置是后向使用时,因为幼儿位置的转换,顶篷完全无法根据使用者使用的习惯或其需求弹性变化其设置位置,由是产生使用上的不便利性。因此,目前亟需可以针对前述的问题提供便利方式使用顶篷的婴幼儿承载装置。

发明内容本发明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向使用状态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其所设计的顶篷组件与背靠组件可让婴幼儿承载装置的操作快速、便利及安全。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多向使用状态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撑架体;一座椅组件,设置于该支撑架体上,以提供一乘坐空间;一背靠组件,可相对于该座椅组件转动至不同倾斜角度;一顶篷组件,其中该顶篷组件包括一顶篷架及设置于该顶篷架上的顶篷件,该顶篷架与该座椅组件相枢接,使得该顶篷组件可介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该座椅组件转动,且该顶篷组件与该背靠组件以一连接件相接;及一顶篷定位构件,用以维持该顶篷组件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上;其中,当该背靠组件旋转时,该顶篷组件可借由该连接件连动而由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篷定位构件包括一织带件,该织带件的一端部与该支撑架体固定,该织带件的另一端部则固定于该顶篷组件。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篷架包括至少一支撑杆及一与支撑杆枢接的调整杆,该支撑杆枢接于该座椅组件。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篷定位构件设有至少二限位槽,且该支撑杆设有一卡合端部,其中该卡合端部可与任一该限位槽相卡合,借以该顶篷组件锁定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杆可沿其长轴向相对于该顶篷定位构件位移,以将该卡合端部与任一该限位槽相卡合、或解除其互相卡合。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合端部可借由一弹簧件的作用与任一该限位槽相卡合。
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调整杆位于该支撑杆的外侧,且借由一枢转机构与该支撑杆枢接。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枢转机构设有数个卡合位置,使该调整杆可对于该支撑杆被锁定于不同倾斜位置。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调整杆可由该支撑杆的一第一侧旋转至该支撑杆在其相对于该第一侧的一第二侧。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篷件设置于该支撑杆与该调整杆之间, 当该调整杆由该支撑杆的该第一侧旋转至该支撑杆的该第二侧时,将反转该顶篷件的上下方向。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靠组件可相对于该座椅组件转动以使该婴幼儿承载装置可在一前向使用状态及一后向使用状态间转换。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婴幼儿承载装置处于该前向使用状态时,该顶篷组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件包括一座布。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靠组件包括一背靠架,其中该背靠架可与一设置于该座椅组件上的背靠定位构件移离式卡合。依据另依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幼儿承载装置可在一前向使用状态与一后向使用状态间转换,其特征在于该婴幼儿承载装置包括一座椅组件以提供一乘坐空间; 一背靠组件枢设于该座椅组件上,并可相对于该座椅组件转动使该婴幼儿承载装置可在该前向使用状态与该后向使用状态间转换;一顶篷组件,包括一与该座椅组件枢接的顶篷架及一设置于该顶篷架上的顶篷件,该顶篷组件相对于该座椅组件于可介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及一顶篷定位构件,用以将该顶篷组件维持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上;其中当该背靠组件相对该座椅转动以使该婴幼儿承载装置于该前向使用状态与该后向使用状态转换时,该顶篷组件可相对于该座椅组件于该第一位置位及该第二位置之间转换,使该顶篷件可遮蔽于该背靠组件上方。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篷组件与该背靠组件以一连接件相接, 当该背靠组件相对该座椅转动以将该婴幼儿承载装置于该前向状态与该后向状态转换时, 该顶篷组件可经由该连接件被该背靠组件带动,而于该第一位置位及该第二位置之间转换。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件包括一座布。依据另一实施例,本发明亦提供一种具有多向使用状态的婴幼儿承载装置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婴幼儿承载装置包括一背靠组件、一连接该背靠组件的背靠定位构件、一顶篷组件、及一连接该顶篷阻件的顶篷定位构件,其中该顶篷组件与该背靠组件以一连接件相接,而该操作方法包括解除该背靠组件与该背靠定位构件的卡合;带动该背靠组件相对于该婴幼儿承载装置转动;及当该背靠组件旋转时,借由该连接件连动调整该顶篷组件的位置使该顶篷组件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间转换。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顶篷组件包括一连接该顶篷定位构件的支撑杆、 一支撑杆枢接的调整杆及一顶篷件,该顶篷件设置于该支撑杆与该调整杆之间,当该顶篷组件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间转换时,可操作该支撑杆相对该支撑杆转动,使该顶篷件位于该背靠组件上方。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操作方法更包括将该调整杆由该支撑杆的一第一侧转动至该支撑杆相对于该第一侧的一第二侧。借由前述的设计,可以依使用需求改变顶篷组件及背靠组件的使用方向,并且可依使用需求改变顶篷件的张开与收合,使得婴幼儿承载装置的使用更具便利性。况且,因顶篷组件及背靠组件借由一连接件相接,故背靠组件在换向的同时亦可连带动顶篷组件的调整,使得婴幼儿承载装置的换向操作更有效率。


图1为以前向的使用状态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幼儿承载装置丨示意图。
图2为以后向的使用状态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幼儿承载装置丨示意图。
图3为绘示背靠架与背靠定位构件相组接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绘示图3所示背靠架与背靠定位构件的运作示意图。
图5为绘示顶篷组件与座椅组件相组接的侧面示意图。
图6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用于顶篷架的枢转机构。
图7为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用于顶篷架的枢转机构。
图8为绘示婴幼儿承载装置中顶篷件的收合动作示意图。
图9及图10为绘示婴幼儿承载装置中背靠组件与顶篷组件的调整动作示意图。
100婴幼儿承载装置102支撑架体
103、103,顶篷定位构件104座椅组件
105背靠组件106顶篷组件
107连接件108推杆
110扶手112前支撑脚
114后支撑脚116车轮
118横杆124座板
125背靠件126背靠架
127穿槽128背靠定位构件
129顶篷架130顶篷件
131支撑杆132调整杆
133连接座布134枢转机构
136织带件136A、136B 端部
137、148、166 枢接件
142、160 板体144、162 沟槽
146定位槽150、168长形开槽
152、170弹簧件156止动表面
176,176'基座178、178’调整座
179滑动槽
105A、130A 第一侧110A、1 IOB 端部124B 后端164A第一限位槽176A、178A 内侧表面176B 突起178C第二定位槽179A、179B、179C 卡合位置X、Y长轴方向L 第一侧Vl向后平躺区Q 箭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向使用状态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所设计的顶篷组件与背靠组件可让婴幼儿承载装置的操作快速、便利及安全。婴幼儿承载装置可包括婴儿车、婴儿座椅、婴儿秋千、婴儿摇篮、等等。首先请一并参考图1及图2,其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幼儿承载装置100的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婴幼儿承载装置100为一婴儿车,在图1中,婴幼儿承载装置100是以前向使用的状态绘示,而在图2中,婴幼儿承载装置100是以后向使用的状态绘示。本实施例是以一婴儿车为婴幼儿承载装置100的示范例。如图中所示,婴幼儿承载装置100包括一支撑架体102、一顶篷定位构件103、一座椅组件104、一背靠组件105、一顶篷组件106及一连接件107。支撑架体102包括一推杆108、二扶手110、前支撑脚112、后支撑脚114、数个车轮116。在本实施例中,推杆108的一端部可卡合连接至后支撑脚114。扶手110的一端部IlOA可连接至推杆108,扶手110在其端部IlOA相对侧的另一端部IlOB则可与前支撑脚112与后支撑脚114的顶端连接。二扶手110之间亦可连接一横杆118,其中横杆118 的一端可以枢接于一扶手110(例如右侧扶手110)的端部IlOB上,使得横杆118相对扶手 110的端部IlOB转动。借由横杆118的转动,可将横杆118的另一端接触或移离另一扶手 110(例如左侧扶手110),其他实施例中,横杆118可被一餐盘取代。车轮116是分别组接于前支撑脚112与后支撑脚114的底端。如图1所示,座椅组件104设置于支撑架体102上。依据此实施例,座椅组件104 可包括一座板124,座板IM包括一前端124A及后端1MB,前端124A可与前支撑脚112组接,座板1 上位于其前端124A与后端124B之间的中间部位则可与后支撑脚114及/或推杆108组接。座板IM可以硬型(例如塑胶、金属、木板等材料)或软性(例如布料)材质组成。请继续参照图1,背靠组件105可由一背靠架126(以部分虚线绘示)及套于背靠架1 上的背靠件125所组成。依据一实施例,背靠件125可包括布料、靠垫或其类似材质。 背靠架126与二背靠定位构件1 组接。其中,背靠架1 主要以一 U形管构成,其左、右
105B、130B 第二侧 124A前端
126AU31A卡合端部 164B第二限位槽 176A,卡合凸柱 178B第一定位槽 178D第三定位槽
K、M施力 R第二侧 V2向前平躺区两侧分别可转动地与座板1 的左、右两侧所设置的背靠定位构件1 相组接,使得背靠架 1 可相对于座椅组件104转动至不同倾斜角度。如图1所示,各背靠定位构件1 分别固定于座板124的左、右两侧,背靠架1 可穿过座板IM所开设的穿槽127与背靠定位构件 1 组接。此外,背靠架126的末端亦设有一卡合端部126A。借由卡合端部126A与背靠定位构件128的卡合,可锁定背靠架1 于不同倾斜角度。至于顶篷组件106,其包括一顶篷架129、及顶篷件130。依据此实施例,顶篷架1 例如包括一支撑杆131、及一调整杆132。支撑杆131可为较粗的管件,其呈大约U字形状并位于背靠架126的外侧设置,使得背靠架1 在换向时可于支撑杆131的内侧移动。支撑杆131的二端可枢接于座椅组件104,使得包括支撑杆131的顶篷组件106可相对于座椅组件104介于具有不同倾斜角度的位置之间旋转,并借由该顶篷定位构件103维持其欲设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顶篷定位构件103可包括二织带件136,各织带件136的一端部 136A固定于扶手110上,织带件136的另一端部136B则可固定于支撑杆131。当顶篷组件 106被调整至所欲的第一位置后(例如图1所示的位置),可借由织带件136与支撑杆131 的相互固定局限顶篷架129的移动范围,从而维持顶篷组件106在该第一位置上。当顶篷组件106被调整至另一相对侧的第二位置后(例如图2所示的位置),织带件136与支撑杆131的相互固定相同地可以局限顶篷架129的移动范围,从而维持顶篷组件106在该第二位置上。调整杆132可由金属、塑胶、或其组合的材料所组成。调整杆132亦呈大约U字形状,其左、右两侧分别借由一枢转机构134组接于支撑杆131的的左、右外侧,使得调整杆 132在操作时可相对于支撑杆131经支撑杆131的外侧摆动。顶篷件130为固定于支撑杆 131与调整杆132之间,其中顶篷件130可以软性材质组成,诸如布料、塑胶材质、等等。请继续参照图1,连接件107为连接于背靠组件105与顶篷组件106之间。依据一实施例,连接件107例如为连接座布133,其一端缘固定于背靠架126,连接座布133的另一端缘则固定于支撑杆131,使得连接座布133可介于背靠架126与支撑杆131之间张开。如图1及图2所示,婴幼儿承载装置100具有多向使用状态,其中图1为绘示一前向使用状态,此时乘坐于上的幼儿面向前方,而背靠组件105处于平躺位置,图2则绘示一后向使用状态,此时乘坐于上的幼儿面向后方朝向父母,而背靠组件105处于平躺位置。为实现婴幼儿承载装置100的换向使用,背靠组件105及顶篷组件106分别采用活动式的结构设计,以便使用者依使用需求改变背靠组件105及顶篷组件106的状态。以下进一步说明背靠组件105及顶篷组件106的活动式结构设计。图3为绘示背靠架1 与背靠定位构件1 相组接的侧面示意图。背靠定位构件 128例如为一体成型的中空机构,其包含一略呈半圆形并固定于座板IM上的板体142。板体142开设有一沟槽144,沟槽144的底表面则设有数个周向排放的定位槽146。背靠架1 穿设于沟槽144中,并借由铆钉或其类似枢接件148与板体142组接。借此,背靠架1 可绕枢接件148转动。此外,背靠架1 对应枢接件148处亦设有一长形开槽150,开槽150 中穿设枢接件148。另外,背靠架126内亦设有一弹簧件152,其中弹簧件152的一端与枢接件148相接,弹簧件152的另一端则与背靠架126的内侧表面或是卡合端部1 抵靠。因枢接件148可沿开槽150相对于背靠架1 移动,使得背靠架1 除旋转的动作外,亦可沿其长轴方向X相对于背靠定位构件1 位移。借此,卡合端部126A可移离或卡合于定位槽 146。
图3为绘示背靠架126与背靠定位构件1 处于卡合状态的示意图,其中背靠架 126的卡合端部126A为借由弹簧件152的作用卡合于一定位槽146,使得背靠架1 可被锁定于一倾斜角度。接着请参照图4,当使用者欲调整背靠架126时,可沿其长轴方向X以施力F拉动背靠架126,使卡合端部126A脱离其中之一定位槽146的卡合后,即可将背靠架1 绕枢接件148转动,其中弹簧件152在卡合端部126A脱离定位槽146的卡合时为处于挤压的状态。 当背靠架1 调整至欲设的倾斜角度后,背靠架126的卡合端部126A可借由弹簧件152的推力作用与另一定位槽146恢复卡合,使得背靠架1 锁定于该新的倾斜角度。如图4以虚线所绘示,背靠架1 亦可旋转至一平躺位置,此时卡合端部126A将完全脱离沟槽144并位于背靠定位构件128以外,且借由弹簧件152的弹力作用推动卡合端部126A至另一卡合位置(如水准箭头所示)。在此另一卡合位置时,卡合端部126A可抵触一止动表面156,借以阻止背靠架1 朝沟槽144反转,借此可锁定背靠架126的平躺位置。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止动表面156例如为板体142或座板124的顶端表面。当使用者欲将背靠架126由平躺位置调整至另一倾斜位置时,首先须拉动背靠架126,使卡合端部126A脱离止动表面156的卡合。然后,卡合端部126A可随背靠架126的运动而经过沟槽144的内部旋转至另一倾斜角度。借由前述的设计,背靠架1 可介于数个使用状态之间切换,例如图1所示的向后平躺使用状态、或图2所示的向前平躺使用状态。继续参照图1及图2,顶篷定位构件103可由二织带件136组成,当顶篷组件106 往后或前方倾斜时,可借由顶篷定位构件103限制顶篷组件106的移动范围在一向后倾斜位置(图1)与一向前倾斜位置(图2~)之间。然而,如图5所示,本发明亦可采用类似背靠定位构件128的结构作为顶篷定位构件。图5为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顶篷定位构件103’的侧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顶篷定位构件103’例如为一体成型的中空机构,其包含一略呈半圆形并固定于座椅组件104上的板体160。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顶篷定位构件103’的板体160可设置于邻近图4所示的板体142的位置或是位于板体142的外壁上,以减低组装的空间。然而, 板体160亦可设置于座椅组件104或支撑架体102上的其它位置。板体160开设有一沟槽 162,沟槽162的底表面则设有数个周向排放的限位槽,例如第一限位槽164A及第二限位槽 164B。支撑杆131为穿设于沟槽162中,并借由铆钉或其类似之枢接件166与板体160组接。借此,支撑杆131可绕枢接件166转动。此外,支撑杆131对应枢接件166处亦设有一长形开槽168,开槽168中穿设枢接件166。此外,背靠架126内亦设有一弹簧件170,其中弹簧件170的一端与枢接件166相抵接,弹簧件170的另一端则与支撑杆131的末端所设置的卡合端部131A抵接。因枢接件166可沿长形开槽168相对于支撑杆131移动,使得支撑杆131除旋转的动作外,亦可沿其长轴方向Y相对于顶篷定位构件103’位移。借此,卡合端部131A可移离或卡合于第一限位槽164A或第二限位槽164B。图5为以实线绘示支撑杆131与顶篷定位构件103’处于卡合状态,其中支撑杆 131的卡合端部131A受弹簧件170的作用卡合于第一限位槽164A,使得顶篷架1 被锁定维持于一向后倾斜的位置(类似于图1所示)。当使用者欲将顶篷架1 调整至向前位置时,可沿支撑杆131的长轴方向Y以施力K拉动支撑杆131,使卡合端部131A脱离第一限位槽164A的卡合后,即可将支撑杆131绕枢接件166转动,其中弹簧件170在卡合端部131A脱离第一限位槽164A的卡合时为处于挤压的状态。当顶篷架1 到达向前倾斜位置时(如图5以虚线绘示),支撑杆131被座板124的抵触面124C阻挡,而支撑杆131的卡合端部131A可借由弹簧件170的推力作用与第二限位槽164B恢复卡合,使得顶篷架1 被锁定而维持该新的使用状态。借此,顶篷架1 可介于数个位置之间切换(例如图1所示的向后倾斜位置、及图2所示的向前倾斜位置),以便顶篷组件106的换向使用。此外,借由顶篷定位构件103’的锁定作用,可增加顶篷组件106的使用安全,避免顶篷组件106的意外运动。图6为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用于顶篷架1 中的枢转机构134。枢转机构134 可包括一基座176与一调整座178,基座176是固设于支撑杆131上,调整座178则是与调整杆132相固定并枢接于基座176上,然而不限于此种设置方式。如图中所示,基座176的一侧表面176A上形成有一突起176B,而调整座178相对基座176的一圆形内侧表面178A 则是设有数个以定位槽构成的卡合位置,其中定位槽例如包括一第一定位槽178B、一第二定位槽178C与一第三定位槽178D。借由突起176B与任一定位槽178B/178C/178D的相互卡合,可将调整杆132相对于支撑杆131锁定于不同倾斜角度。如使用者欲改变调整杆132 对于支撑杆131的倾斜角度,可带动调整杆132与调整座178相对于支撑杆131及基座176 旋转,促使突起176B脱离其中之一定位槽并沿内侧表面178A转动,其中突起176B与内侧表面178A在此转动过程为借由弹性变形而相抵触。当突起176B到达另一定位槽并卡合时, 调整杆132即可被锁定于另一倾斜角度。因此,调整杆132可依使用的需求由支撑杆131 的一第一侧L转动至支撑杆131相对于第一侧L的一第二侧R,以反转顶篷件130在顶篷架 1 上的配置方向。图7为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枢转机构134。同于图6所示的实施例,枢转机构134可包括一基座176’与一调整座178’,基座176’是固设于支撑杆131上, 调整座178’则是与调整杆132相固定并枢接于基座176’上,然而不限于此种设置方式。此外,基座176’上亦形成有一卡合凸柱176A’。图7的实施例与图6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调整座178’中开设有一滑动槽179,且滑动槽179具有数个卡合位置179A、179B、179C。当卡合凸柱176A’于任一卡合位置上受卡合时,调整杆132可被锁定于一对应倾斜角度。如使用者欲改变调整杆132对于支撑杆131的倾斜角度,可带动调整杆132与调整座178’相对于支撑杆131及基座176’旋转,促使卡合凸柱176A’脱离卡合位置并沿滑动槽179转动。 卡合凸柱176A’与滑动槽179的边缘在此转动过程可借由弹性变形而相抵触。当卡合凸柱 176A’到达另一卡合位置并受卡合时,调整杆132即可被锁定于另一倾斜角度。借此,调整杆132同样可由支撑杆131的第一侧L转动至支撑杆13的第二侧R,以改变顶篷件130在顶篷架1 上的配置方向。以下请参照图1、图2、及图8至图10说明婴幼儿承载装置100的操作方法。首先参照图1,其绘示婴幼儿承载装置100处于前向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其中,背靠组件105位于邻近座板124的后端124B的平躺位置,使得座板124的前端124A与背靠组件105的第一侧105A可界定一前向区Vl供婴儿坐立或平躺(平躺婴儿的头部可置放于后端)。顶篷组件106可借由图1的顶篷定位构件103或图5的顶篷定位构件103’则处于一向后倾斜位置,使顶篷件130的第一侧130A面向座椅组件104,顶篷件130的第二侧130B(即第一侧130A的相对侧)则朝上。借此,顶篷件130可在前向区Vl的上方提供有效的遮蔽功能。至于连接座布133,其介于顶篷组件106的支撑杆131与背靠架1 之间张开,并局部围绕向后区VI。图8为绘示顶篷件130的收合示意图。如图8所示,当使用者欲收合顶篷件130 时,可对调整杆132施力(箭头M)使调整杆132借由枢转机构134的作用向支撑杆131旋转,此时调整杆132朝向支撑杆131靠近。借此,顶篷件130可被折迭收合于支撑杆131与调整杆132之间。图9及图10为绘示婴幼儿承载装置100由前向使用状态(图1)转换至后向使用状态(图2)的动作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9,首先使用者可扳动横杆118,以打开背靠组件105与顶篷组件106的换向空间。随后,可将位于向后平躺的背靠架1 沿其长轴的方向拉动,以解除背靠架1 与背靠定位构件1 的互相卡合(如图4所示)。如果顶篷组件106为采用图1的顶篷定位构件103,使用者则不需解除顶篷组件106与顶篷定位构件 103的卡合,直接对于背靠架1 施力(箭头P)使背靠架1 经由顶篷架129的内侧向前方转动。在背靠架126向前方转动时,使用可同时向下转动调整杆132(箭头Q),使得支撑杆131亦连带向前方转动。如果顶篷组件106为采用图5的顶篷定位构件103’并处于卡合状态,使用者可借由拉动顶篷架1 解除顶篷组件106与顶篷定位构件103’的卡合。然后,如图9所示,使用者可对于背靠架1 施力(箭头P)使背靠架1 经由顶篷架129的内侧向前方转动。在背靠架126向前方转动的同时,使用者亦可向下转动调整杆132(箭头 Q)。因背靠架126与顶篷架129以连接座布133相接,使得支撑杆131亦连带向前方转动。图10为绘示背靠架1 调整至其向前平躺位置后的状态示意图。其中,背靠架126 位于邻近座板1 前端124A的位置,且背靠组件105的第一侧105A面向座板124的前端 124A,使背靠组件105的第二侧105B(即第一侧105A的相对侧)与座板124的后端124B 可形成后向区V2。若顶篷组件106为采用图1的顶篷定位构件103,顶篷架129的支撑杆 131可借由连接于扶手110及支撑杆131之间的织带件136而被局限位于向前倾斜的位置上。如顶篷组件106为采用顶篷定位构件103’,支撑杆131可借由座板IM的抵触面124C 所产生的阻挡及卡合端部131A与第二限位槽164B的卡合(图幻而被锁定,从而维持向前倾斜的位置。此外,连接座布133仍介于背靠架126与支撑杆131之间张开并遮蔽部分后向区V2。至于顶篷件130,其不使用时可向前外翻至局部包围连接件107外侧的状态(如图10所示)、或翻至向后以部份遮蔽后向区V2上方开口(如图2所示),端视使用者的需求。最后,使用者可带动调整杆132经支撑杆131的外侧向后转动至支撑杆131的另一侧,进而颠覆顶篷件130的上、下方向配置,即顶篷件130的第二侧130B改为面向座椅组件104的位置,顶篷件130的第一侧130A则朝上。因此,顶篷件130实质上位于背靠组件105的第二侧105B上方,以便在后向区V2的上方提供有效的遮蔽功能。因此,可转换成图2所示的后向使用状态。然而,背靠架1 旋转向前、后的倾斜程度可依使用者的需求作适性调整,无须限制于至向前、后平躺的程度,当需调整为向前、后倾斜的状态时亦同,无须对其倾斜程度有任何限制。基于前述的操作步骤,举例来说,使用者亦可将婴幼儿承载装置100恢复图1的前向使用状态。即先解除该背靠架126的卡合,并带动该背靠架1 旋转至其向后位置。当背靠架126向后旋转的同时,使用者可向下转动调整杆132,并借由连接座布133的连带作用带动支撑杆131至后向倾斜位置。然后,使用者可带动调整杆132经支撑杆131的外侧向前转动至支撑杆131的另一侧,致使顶篷件130的第一侧130A面向座椅组件104,顶篷件 130的第二侧130B则朝面朝上。借此,可完成图1所示的向后平躺使用状态。是故,由上述中可以得知,借由前述的设计,可以依使用需求改变顶篷组件及背靠组件的使用方向,并且可依使用需求改变顶篷件的张开与收合,使得婴幼儿承载装置的使用更具便利性。况且,因顶篷组件及背靠组件借由一连接件相接,故背靠组件在换向的同时亦可连带动顶篷组件的调整,使得婴幼儿承载装置的换向操作更有效率。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发明之精神与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多向使用状态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撑架体;一座椅组件,设置于该支撑架体上,以提供一乘坐空间;一背靠组件,可相对于该座椅组件转动至不同倾斜角度;一顶篷组件,其中该顶篷组件包括一顶篷架及设置于该顶篷架上的顶篷件,该顶篷架与该座椅组件相枢接,使得该顶篷组件可介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该座椅组件转动,且该顶篷组件与该背靠组件以一连接件相接;及一顶篷定位构件,用以维持该顶篷组件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上;其中,当该背靠组件旋转时,该顶篷组件可借由该连接件连动而由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篷定位构件包括一织带件, 该织带件的一端部与该支撑架体固定,该织带件的另一端部则固定于该顶篷组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篷架包括至少一支撑杆及一与支撑杆枢接的调整杆,该支撑杆枢接于该座椅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篷定位构件设有至少二限位槽,且该支撑杆设有一卡合端部,其中该卡合端部可与任一该限位槽相卡合,借以该顶篷组件锁定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杆可沿其长轴向相对于该顶篷定位构件位移,以将该卡合端部与任一该限位槽相卡合、或解除其互相卡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合端部可借由一弹簧件的作用与任一该限位槽相卡合。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调整杆位于该支撑杆的外侧, 且借由一枢转机构与该支撑杆枢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枢转机构设有数个卡合位置, 使该调整杆可对于该支撑杆被锁定于不同倾斜位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调整杆可由该支撑杆的一第一侧旋转至该支撑杆在其相对于该第一侧的一第二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篷件设置于该支撑杆与该调整杆之间,当该调整杆由该支撑杆的该第一侧旋转至该支撑杆的该第二侧时,将反转该顶篷件的上下方向。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靠组件可相对于该座椅组件转动以使该婴幼儿承载装置可在一前向使用状态及一后向使用状态间转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婴幼儿承载装置处于该前向使用状态时,该顶篷组件位于该第一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件包括一座布。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靠组件包括一背靠架,其中该背靠架可与一设置于该座椅组件上的背靠定位构件移离式卡合。
15.一种婴幼儿承载装置可在一前向使用状态与一后向使用状态间转换,其特征在于 该婴幼儿承载装置包括一座椅组件以提供一乘坐空间;一背靠组件枢设于该座椅组件上,并可相对于该座椅组件转动使该婴幼儿承载装置可在该前向使用状态与该后向使用状态间转换;一顶篷组件,包括一与该座椅组件枢接的顶篷架及一设置于该顶篷架上的顶篷件,该顶篷组件相对于该座椅组件于可介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及一顶篷定位构件,用以将该顶篷组件维持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上;其中当该背靠组件相对该座椅转动以使该婴幼儿承载装置于该前向使用状态与该后向使用状态转换时,该顶篷组件可相对于该座椅组件于该第一位置位及该第二位置之间转换,使该顶篷件可遮蔽于该背靠组件上方。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篷组件与该背靠组件以一连接件相接,当该背靠组件相对该座椅转动以将该婴幼儿承载装置于该前向状态与该后向状态转换时,该顶篷组件可经由该连接件被该背靠组件带动,而于该第一位置位及该第二位置之间转换。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件包括一座布。
18.一种具有多向使用状态的婴幼儿承载装置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婴幼儿承载装置包括一背靠组件、一连接该背靠组件的背靠定位构件、一顶篷组件、及一连接该顶篷阻件的顶篷定位构件,其中该顶篷组件与该背靠组件以一连接件相接,而该操作方法包括解除该背靠组件与该背靠定位构件的卡合;带动该背靠组件相对于该婴幼儿承载装置转动;及当该背靠组件旋转时,借由该连接件连动调整该顶篷组件的位置使该顶篷组件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间转换。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顶篷组件包括一连接该顶篷定位构件的支撑杆、一支撑杆枢接的调整杆及一顶篷件,该顶篷件设置于该支撑杆与该调整杆之间,当该顶篷组件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间转换时,可操作该支撑杆相对该支撑杆转动,使该顶篷件位于该背靠组件上方。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操作方法更包括将该调整杆由该支撑杆的一第一侧转动至该支撑杆相对于该第一侧的一第二侧。
全文摘要
一种婴幼儿承载装置包括一支撑架体、一座椅组件、一背靠组件、一顶篷组件、及一顶篷定位构件。座椅组件设置于支撑架体上以提供一乘坐空间。背靠组件可相对于座椅组件转动至不同倾斜角度。顶篷组件的顶篷架与座椅组件相枢接,使得顶篷组件可介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座椅组件转动,且顶篷组件与背靠组件以一连接件相接。顶篷定位构件则用以锁定该顶篷组件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上。因此,当背靠组件旋转,顶篷组件可借由连接件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此外,本发明亦揭露该婴幼儿承载装置的操作方法。
文档编号B62B9/12GK102273854SQ20101020105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9日
发明者易泽华, 曾湘勇 申请人: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