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排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8427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并排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包围乘坐区域的网的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背景技术
总体讲,全地形车辆(“ATV”)和多用途车辆(“UV”)用于在各种地形上搭载一或两名乘客和少量货物。由于对ATV不断增长的娱乐休闲兴趣,诸如用于小道行驶、赛车及货运的特殊ATV已经进入市场。大多数ATV包括用于达到两名乘客的座位,这两名乘客或者并排就座,或者使乘客位于ATV的驾驶员后面。由于允许乘客分享驾驶员视野的能力,驾驶员和乘客在侧向相互间隔开的座椅上并排就座的并排式ATV已经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多用途车辆示出为包括车架,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驱动系,驱动系由车架支承;以及可操作地联接至车架的多个车轮。第一乘坐区域定位在第一纵向位置,第二乘坐区域定位在第二纵向位置。第二乘坐区域在第一乘坐区域后方,并且轮廓形成为使得第二乘坐区域中乘客的臀部枢转轴线(H点)高于第一乘坐区域中的人的臀部枢转轴线。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多用途车辆示出为包括车架,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驱动系,驱动系由车架支承;以及可操作地联接至车架的多个车轮。前桥联接至所述多个车轮中的一个或多个,并且后桥联接至所述多个车轮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乘坐区域由在第一纵向位置的并排式座椅位置组成。第二乘坐区域由在第二纵向位置的并排式座椅位置组成,其中第二乘坐位置将乘客的臀部枢转轴线(H点)定位在第二乘坐区域内,或者位于后桥中心线的上方,或者位于后桥中心线的纵向前方。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多用途车辆示出为包括车架,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驱动系,驱动系由车架支承,驱动系包括发动机;以及可操作地联接至车架的多个车轮。前桥联接至所述多个车轮中的一个或多个,后桥联接至所述多个车轮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乘坐区域定位在第一纵向位置,第二乘坐区域定位在第二纵向位置,其中乘客乘坐位置在发动机顶部平面下方。根据本公开的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多用途车辆示出为包括车架,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驱动系,驱动系由车架支承;以及可操作地联接至车架的多个车轮。第一乘坐区域定位在第一纵向位置,第二乘坐区域定位在第一乘坐区域的后方。防滚架基本覆盖第一和第二乘坐区域,防滚架包括前部、中心部和后部,前部、中心部和后部相互联接并且联接至车架。根据本公开的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多用途车辆示出为包括车架,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驱动系,驱动系由车架支承;以及可操作地联接至车架的多个车轮。第一乘坐区域定位在第一纵向位置,第二乘坐区域定位在第一乘坐区域的后方。扶手杆定位在第一乘坐区域后面,安全带收紧器在与第一乘坐区域相邻的位置安装至扶手杆。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多用途车辆示出为包括车架,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车架具有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至少一个细长车架管组件;驱动系,驱动系由车架支承;以及车架管联接器,车架管联接器在距离车架的任一端大约车架的长度的25%的距离内的纵向位置处联接车架管部分。根据本公开的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多用途车辆示出为包括车架,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具有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至少一个细长车架管组件;驱动系,驱动系由车架支承。车架管联接器联接车架管部分,其中车架管联接器包括与每个联接器端部相关联的联接器部分,并且联接器部分具有用于使联接器部分相互对准的对准组件。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多用途车辆包括车架,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具有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至少一个细长车架管组件;驱动系,驱动系由车架支承。车架管联接器联接车架管部分,其中车架管联接器包括与每个联接器端部相关联的联接器部分,并且联接器部分具有互补的相互接合元件。紧固件将相互接合元件保持在一起,其中紧固件张紧以迫使互补的接合元件接合。通过这种方式,任何剪切力均基本被互补的
接合元件吸收。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多用途车辆示出为包括车架,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驱动系,驱动系由车架支承;可操作地联接至车架的多个车轮;第一乘坐区域;以及侧网组件。侧网组件由枢转杆和由枢转杆支承的网组成。枢转杆在第一端枢转地安装至车辆,且能够在第二相反端锁止于车辆,由此当驾乘人员在车辆内时侧网组件可以处于锁止位置,并且可以缩陷以允许驾乘人员进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多用途车辆示出为包括车架,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驱动系,驱动系由车架支承;可操作地联接至车架的多个车轮;第一乘坐区域,第一乘坐区域位于相对于车架的第一纵向位置;和车架遮篷,车架遮篷包围第一乘坐区域,由联接至车架的多个车架管限定,所述车架管限定围绕第一乘坐区域的包封部。侧网组件由车架直立件中的一个支承,并且能够锁止于车架管中的另一个,由此当驾乘人员在车辆内时侧网组件可以处于锁止位置,并且可以缩陷以允许驾乘人员进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为多用途车辆提供了侧网组件,其中多用途车辆包括车架,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第一乘坐区域,第一乘坐区域位于相对于车架的第一纵向位置;以及车架遮篷,车架遮篷包围第一乘坐区域。车架由联接至车架的多个车架管组成,车架管限定围绕第一乘坐区域的包封部。侧网组件包括枢转杆和由枢转杆支承的网,其中侧网组件由车架管中的一个支承,并且能够锁止于车架管中的另一个。当驾乘人员在车辆内时侧网组件可以处于锁止位置,并且可以缩陷以允许驾乘人员进出。


通过参照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将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特征及其实施方式变得更显而易见,并且使发明本身得到更好的理解,其中图I示出了本公开的车辆的左侧正视立体图;图2示出了图I所示车辆的左后方立体图;图3示出了图I所示车辆的左侧视图;图4示出了图I所示车辆的俯视图5示出了图I所示车辆的正视图;图6示出了图I所示车辆的后视图;图7示出了类似于图3所示视图的左侧视图,示出了去除底盘的情况;图8示出了图7所示车辆的右侧视图;图9是车架和防滚架(roll cage)的正视立体图;图10示出了车辆主车架的放大图;图11示出了车辆前车架的放大图;图12是示出了用于将主车架和前车架联接在一起的联接器的局部分解及局部立体图;图13示出了防滚架的俯视立体图;图14示出了穿过图3的12-12线的横截面图;图15示出了安全带收紧器的放大图;图16示出了准备好(poised)容纳在乘坐区域中的一个中的座椅的立体图;图17示出了上文描述的车辆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车辆包括可缩陷的侧网,其中网处于上部锁止位置;图18示出了图17所示车辆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其中网处于缩陷的非锁止位置;图19示出了枢转杆的俯视立体图;图20示出了图19的枢转杆的仰视立体图;图21示出了图19的枢转杆的仰视立体图,去除了端盖;图22示出了图21中指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23示出了图21中指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24示出了分离开的枢转杆的平面图,示出了准备好附接至枢转杆的网;图25示出了第一钩的平面图;图26示出了第二钩的平面图;图27示出了枢转杆的组装图;图28是替代性侧网组件的右手侧视图;图28A是图28指示部分的放大图;图29示出了图28的侧网组件,其中侧网缩陷;图30示出了准备好容纳在枢转连杆内的侧网柱的视图;以及图31至图33示出了侧网柱和枢转连杆的概略渐进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所有附图中相应参考符号指示相应的零件。尽管附图代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但附图没必要按照比例绘制,且某些特征可能被夸大以更好地图示及说明本发明。下文公开的实施方式无意于是全面彻底的,或者使本发明局限于在下文详细的说明中公开的精确形式。相反,实施方式选择并描述为使本领域其他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其教导。例如,尽管下文描述主要指多用途车辆(UV),但本文描述的某些特征可以应用于诸如全地形车辆(ATV)、雪地车、摩托车、助动车等的其他应用。
首先参照图I至图6,将描述本公开的车辆。车辆总体以10示出,并且通常称为全地形车辆(ATV)、并排式车辆(SxS)或者多用途车辆。如图所示,车辆10大体包括由地面接合构件14和16支承的车架12(图2)。如在本公开中示出的,地面接合构件14和16由车轮18和轮胎20以及车轮22和轮胎24组成。车辆10还包括驱动系30 (图2),驱动系30可操作地联接至车架12并且传动地连接至地面接合构件14、16中的一个或多个。在本公开中,驱动系30由燃料燃烧发动机和变速器组合连同在驱动系与前地面接合构件14之间延伸的传动轴组成。然而,能够想到诸如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或者电动的任何驱动系。驱动系30、前悬架组件、后悬架组件和转向组件在申请人的2006年7月28日提交的序列号为No. 11/494,891和2006年7月28日提交的序列号为11/494/890的未决申请中更完整地描述,上述申请的主题通过参引结合于此。
如图I和图2中示出的,车辆10还包括总体以40示出的本体部或底盘,其包括发动机罩42、前翼子板44、前围46、侧板48、前底板50、后侧板52、后底板54和后载货区56。另外如示出的,车辆10由两个乘坐区域即前乘坐区域60和后乘坐区域62组成,其中前乘坐区域60由示出为桶式座椅64的并排式座椅组成;并且后乘坐区域62由示出为桶式座椅66的并排式座椅组成。如图3中最佳地不出的,前排座椅包括座椅底部64a和座椅靠背64b,而后排座椅66包括座椅底部66a和座椅靠背66b。车辆10还包括防滚架70,防滚架70由前部72、中心部74和后部76组成,其中前部72、中心部74和后部76由相互附连并且附连至车架12的多个车架管组成,如本文更全面地描述。现在将参照图7至图12更详细地描述车架12。车架12总体由主车架部分80和前车架部分82组成,其中上述两个部分通过联接器84相互连接。首先参照图9和图10,主车架部分80总体由两个纵向车架纵梁90组成,这两个纵向车架纵梁90通过诸如92、94和96的多个支杆相互连接,这些支杆将车架纵梁90以预先限定的间隔开的关系附连在一起。主车架部分80还包括在主车架80的后部延伸的驱动系安装部102。现在参照图10,车架80还限定前排座椅支承平台110和后排座椅支承平台112。前排座椅支承平台110包括横向延伸的管114,管114具有腿116和内腿120,腿116附连至外车架纵梁118,内腿120直接附连至车架管90。车架管114横跨车架纵梁118与车架管90的距离。仍参照图10,车架管114包括锁止钩122,本文将进一步对其进行描述。前排座椅支承平台110还包括横向车架构件124,如图9中最佳地示出的,横向车架构件124附连至防滚架中心部74,本文将进一步对此进行描述。车架管124包括用于与座椅64相互接合的锁止销126。仍参照图10,后排座椅支承平台112由车架管130组成,车架管130为横向车架管132和134提供提升的平台。车架管132具有锁止钩136 (本质上类似于锁止钩122),而车架管134具有锁止销138 (类似于锁止销126)。仍参照图10,主车架构件80还包括防滚架安装部150和152。如图所示,安装部150包括位于每一侧的跨越管90和车架纵梁118的板154。安装部152由板156来提供,板156设置在车架管158上,车架管158横跨车架纵梁118的直立件160。现在参照图11,将更详细地描述前车架构件82。前车架构件82包括与车架管90互补的车架管170,并且由管172、174保持为固定的关系。车架纵梁178借助于支杆180相对于车架管170固定。前车架82还包括前防滚架安装部182,前防滚架安装部182包括板184,板184定位在横向管186、188之间,并且借助于直立件192、194提升。如上文描述的,车架80由主车架构件90和前车架构件82组成。将车架分为两个单独的模块化子组件允许更容易地加工整个车辆10。由于车架管90、170上的载荷,由联接器84提供的连接发生在从车架80的任一端开始距离该端大约车架80的长度的30%的距离内的纵向位置处。联接器84也可以放置在车架纵梁90的后部。现在参照图12,车架管联接器84示出为准备好容纳在车架管90、170内。如图所示,联接器84由单独的联接器构件200组成。联接器构件200是相同的,每个均包括管连接部202以及对准或相互接合部204。相互接合部204包括相互接合元件,此处示出为突出部206和凹入部208。突出部206示出为截头圆锥体形状,而凹入部则具有互补的截锥体凹入构型。相互接合部分204还包括开孔216,当互补的突出部206与凹入部208对准时,开孔216与相对的相互接合部分204中的开孔216自对准。图12中还示出,管连接部202包括腿210和隔离件212。最后,透设置有用于连接车架纵梁118和178的连接支架220。为了连接主车架构件80和前车架构件82,将各个联接器构件200均分别插入车架管90、170的相应端中,直至隔离件212抵接车架管90、170的端边缘时。隔离件212留出用于将各个联接器200焊接至车架管90、170的焊接间隙。各个联接器200在图10和图11中示出为在适当位置焊接至相应的车架管90、170。联接器84允许在各个联接器200分别与相应的车架管90、170对准并且各个联接器200能够相互对准时使车架管90和170对准。联接器84还允许当主车架80和前车架82本身并未完全对准时使车架管90、170对准。即,一旦各个联接器接近于对准时,则将紧固件(未示出)定位在互补的开孔216内并穿过开孔216,由此可以将紧固件收紧直至突出部与凹入部相互接合。这使管90、170对准。同时,联接器84上的任何剪切力均通过突出部和凹入部吸收,而不通过紧固件吸收。现在参照图13,防滚架70示出为包括前防滚架部分72、中心防滚架部分74和后防滚架部分76。如图所示,每个防滚架部分均包括多个车架管。防滚架部分示出为在连接接头230和232处连接。这种接头在本行业中是已知的。前防滚架部分72由直立件234、横向部分236/和纵向延伸部分238组成。底座240设置在前部并且从直立件234延伸。应当理解,底座240借助于紧固件(未示出)与安装部182 (图11)协作。中心防滚架部分74由直立件246、横向部分248和纵向延伸部分250构成。底座252设置在直立件246的下端,并且由隔离件254和安装支架256组成。应当理解,安装支架256借助于紧固件(未示出)与安装部150 (图10)协作。后防滚架部分76由直立件260、横向部分262和纵向延伸部分264组成。底座268设置在直立件260的下端,与安装部分152 (图10)协作。防滚架组件70包括用于驾驶员和乘客的人体工程学特征。首先,支承件276向前延伸地设置在直立件246上。如图I和图2中示出的,这些支承件定位为与座椅64相邻,并且包围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其次,支承件280设置在直立件246和260之间,并且包括上部282、下部284和过渡部286。如图I中示出的,支承件280示出为处于下部延伸穿过底板54上方隔开的入口处的位置。过渡部286和上部282延伸横过座椅66并包围后排乘客。最后,后排乘客手扶杆290在直立件246之间延伸,并且如图14最佳地示出的,在前排座椅64后面延伸,如下文描述的。如图14中示出的,后排座椅底部66a示出为相对于前排座椅底部64a提升。因此,在前排座椅靠背64b后面延伸的后排乘客手扶杆290定位在相对于前排座椅64中的人的肩部高度。如图15中最佳地示出的,安全带收紧器300定位在手扶杆290上,并且附连至连接于手扶杆290与直立件246之间的支架302。这将安全带收紧器300布置在对于前排座椅64中的人很方便的位置,但同时又使收紧器远离后排乘客。车辆10还对后排乘客的驾乘体验进行人体工程学设计。例如,仍参照图14,直立件246示出为向外张开。例如,直立件在车架处隔开尺寸D1,但向上延伸至大于D1的尺寸D20这提供了直立件与座椅靠背64b之间的用310表示的间距,为乘客的膝盖提供了额外的空间。车辆的设计还提供容易的进出。如图14中最佳地示出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可以
在不接触纵向延伸部分238的情况下容易地进入车辆10。这是由于纵向延伸部分238之间的距离(D6)小于与直立件234的顶部相邻的最大位置(D5),并且小于与直立件246的顶部相邻的最大位置之间的距离(D4)。加入纵向延伸部分238提供了容易的进入。关于后排乘客,以相同的方式,并且如图4、图6和图14中最佳地示出的,纵向延伸部分264从直立件246和260两者的最大位置D6加入,即D6小于D2和D7(图4和图6),这为后排乘客提供了容易的进入。本设计还为后排乘客提供了增强的乘坐体验。由于提升的后排座椅66,后排乘客可以拥有前排座椅64上方的视野。如图7中最佳地示出的,座椅的提升使得后排乘客的臀部枢转轴线(HA)(H2)高于驾驶员的H点饵)。此外,为了乘坐固的,后排乘客的H点(H2)定位在后桥中心线的上方或者前方。如图7中最佳地示出的,H2和后桥中心线以距离D8间隔开。此外,为了增强后排乘客的乘坐体验以及保持低重心,后排乘客的乘坐位置310定位为低于发动机322的顶部320。乘坐位置是怠速时具有来自乘客的最高载荷分布的座椅上的位置。此区域通常与穿过乘客躯干和座椅底部66a的交叉线基本相邻。在图7的所示实施方式中,此距离示出为D9。最后,乘坐位置310还位于发动机322的最前方点330的前方,并且如图7中最佳地示出的,此距离显示为01(|。应当理解,如果座椅沿侧向跨过发动机322,则乘坐位置也可以低于发动机322的最高点320,并且在最前点330后面。现在参照图16,车辆10提供增强的可维护性和功能性。如图所示,每个座椅64、66均可以去除。座椅64示出为具有下基部350,下基部350具有锁定脚352和锁止部354,锁定脚352能够容纳在锁止钩122下方,而锁止部354能够容纳在锁止销126外。锁止释放装置356使锁止部354从锁止部锁定状态下释放。锁止部354基本类似于2008年10月7日提交的未决美国申请No. 12/246, 948中示出的锁止部,该申请通过参引整体结合于本文。这使得能够接近电池箱360中的电池(未示出)。此外,由于横向管124用螺栓连接至隔离件254 (图9),所以管124的去除允许容易地去除模制盖360。应当理解,后排座椅66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以与参照前排座椅64描述的方式相同的方式去除。如果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并且该空间对于驾乘人员是不需要的,则可能希望去除后排座椅中的一个或多个。此外,可以设置附件底座(具有与座椅基部350类似的构造和占位面积),并且将附件底座卡入一个或两个座椅位置中的适当位置。例如,这种附件可以包括冷却装置、工具箱、行李箱、水箱、燃料箱、露营/钓鱼用具、狗窝/狗屋之类。这增强了车辆10的功能性。现在参照图17,图17以410示出了多用途车辆的另一实施方式。该车辆基本类似于图I至图16中所描述的车辆。车辆410包括车架412,具有由驱动系430驱动的轮胎形式的地面接合构件414和416。车身440围绕车架并且形成车辆外壳。形成有前乘坐区域460和后乘坐区域462,而且可以包括与前面描述为64和66的座椅相类似的座椅。车辆410还包括防滚架470,防滚架470限定围绕第一乘坐区域460和第二乘坐区域462的遮棚。防滚架470包括前部472、中心部474和后部476。防滚架470包括前车架直立件534、中心车架直立件546和后车架直立件560。如图所示,驾驶员的进出区域570限定在中心直立件546与左前翼子板572之间。类似地,左后进出区域574限定在中心直立件546和后直立件570之间。右侧进出区域也可以设置为 车辆左侧的镜像。在此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7,前侧网组件600示出为处于锁止位置,并且大致包围驾驶员的进出区域570。以类似的方式,左后侧网组件602示出为大致包围左后进出区域574。如图所示,前侧网组件600包括枢转杆610,枢转杆610的一端附连至中心直立件546上的枢转连杆612,而相反端则附连至锁止舌614,锁止舌614则附连至前直立件534。侧网组件600还包括固定至枢转杆610的网620,如本文进一步描述的。以类似的方式,后侧网组件602包括枢转杆630,该枢转杆630附连至枢转连杆632并且附连至锁止舌634,枢转连杆632附连至后直立件560,锁止舌634则附连至中心直立件546的后侧。现在将参照图19至23更详细地描述枢转杆610。如图所示,枢转杆610包括第一端640和第二相反端642。如图19中最佳地不出的,第一端640包括用于可枢转地安装枢转杆16的开孔646,而第二端642包括锁止组件648,锁止组件648大致类似于具有用于容纳舌614(图17)的槽650的安全带扣。枢转杆610还包括端盖652,端盖652由联接在一起围绕锁止组件648的盖部分654和656组成。枢转杆610还包括细长半部660和662,细长半部660和662限定夹紧部分,夹紧部分以蛤壳的方式联接在一起以包围网,如本文描述的。如图20中最佳地示出的,夹紧部分660和662限定槽664以容纳穿过其中的网。将参照图21至图24更详细地描述枢转杆610。如本文所描述的,枢转杆610的细长半部660、662各包括肋部668,肋部668具有如本文描述的隔断670。开孔672与开孔646相反地设置。第一钩680设置在网620的最后端(图24),并且如图25中最佳地示出的,第一钩680包括开孔682和槽684。第二钩690设置在网620的最前端(图24),并且如图26中最佳地示出的,第二钩690包括开孔692、槽694、开孔696和槽698、700。还如图24中最佳地示出的,扣648包括具有开孔712的安装柱710。扣648还包括释放按钮714。如本文描述的,还提供了螺栓716和螺母718形式的紧固件。此外,如本文描述的,每个端盖654、656均包括隔离件720,隔离件720包括用于容纳其他紧固件的贯穿开孔。仍参照图24,网620包括上边界边缘730,上边界边缘730具有多个贯穿其中的开口 732,开口 732由孔眼734加强。网620还包括限定网的开口 746的竖直带部740和水平带部742。应当理解,任何材料(如尼龙带)都可以用于网,或者其可以是一件式模制柔韧塑料材料。
为了组装网600,网的上边界边缘730缝合至相应的钩680、690的槽684和694中。柱710 (图24)放置在与钩690的开孔692 (图26)相邻的位置,而螺栓716可以定位为穿过半部660,662的开孔672,穿过扣柱710的开孔712,并且穿过钩690的开孔692 (图26)。随后,可以将螺母718布置在细长半部660的相反侧并将其与螺栓716连接。应当理解,隔断670提供用于容纳孔眼734的凹入部,并且开孔682 (图25)定位为与细长半部660、662的开孔646相邻。随后,紧固件可以定位为穿过开孔750 (见图27),并穿过孔眼734的开孔732 (见图24),将网620保持于枢转杆610。此时,将紧固件定位为穿过开孔752 (图27),延伸穿过隔离件720 (图24),并穿过两个端盖半部654、656之间的开孔696 (图26)。当处于适当位置时,端部盖648包围紧固件716、718,并且还将扣648定位在其适当的直立位置。当组装好以后,此时可以通过将紧固件定位为穿过开孔646(图27)以及穿过枢转构件612而将侧网600附连至中心直立件646。网的下端部还包括紧固至车辆底板的孔眼。再次参照图17,当扣600锁止于相关联的锁止舌614时,侧网600大致包围驾驶员进出区域570。当致动释放按钮714时,扣648从锁止舌614释放,这允许枢转杆610逆时针旋转至图18中示出的位置,在该位置枢转杆610和网620处于缩陷位置。这打开了驾驶员的进出区域570,允许驾驶员进入车辆以及离开车辆。应当理解,如图19和图20中最佳地示出的,枢转杆610向外弓形弯曲,为驾驶员提供了增加的内部空间。还应当理解,前排乘客侧的枢转杆610也向外弓形弯曲,或者是如上文描述并如图19和图20中显示的枢转杆610的镜像。最后,还可以理解,枢转杆602可以以与刚刚描述的方式相同的方式组装,从而覆盖用于后排乘客的进出区域574。现在参照图28至图33,图中以810示出了多用途车辆的另一实施方式。此车辆大致类似于如图I至图16或者图17至图27所描述的车辆。车辆810包括车架812,尽管未具体示出,但车辆810还包括由驱动系驱动的轮胎形式的地面接合构件。车身840包围车架,并且形成车辆的外壳。形成有前排座椅区域860,其包括类似于上文描述为64和66的座椅。车辆810可以是两乘客或者四乘客车辆,但示出为两乘客车辆。车辆810还包括防滚架870,防滚架870限定围绕前乘坐区域860的遮棚。防滚架870包括前部872和后部876。此外,车辆包括驾驶员进出区域以及乘客进出区域。乘客进出区域以874示出为在前部872与后部876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并且参照图28,侧网组件900示出为处于锁止位置,并且大致包围乘客进出区域874。如图所示,侧网组件900色括枢转杆910(图28A),枢转杆910的一端附连至底板922上的枢转连杆912,而相反端定位在网920的边界边缘936内。锁止舌914附连至前部872。锁止舌914借助于带或夹紧装置栓系至前部872,而夹子916 (图28和图29)夹紧至前部872。夹子916具有围绕锁止舌914并使其变硬的臂,以便使锁止过程成为单手操作。现在将参照图28A和图30更详细地描述枢转杆910。如图所示,枢转杆910包括杆柱920,杆柱920具有第一端940和第二相反端(未示出)。如图28A和图30中最佳地示出的,第一端940包括用于枢转地安装枢转杆910的扩大端946,而第二端定位并固定在网920的边界边缘936内。将参照图30更详细地描述枢转连杆912。枢转连杆912包括梯形本体部960,梯形本体部960具有上壁962、下壁964、侧壁966和968、以及后壁970。上壁962包括半圆形开口 972 (向后敞开),而下壁964包括半圆形开口 974 (向前敞开)。后壁970包括穿入半圆形开口 974中的槽976。半圆形开口 974大于杆柱920的直径,但小于扩大端946的直径。槽976大于扩大端946的轮廓。再次参照图28,网920包括上边界边缘930、下边界边缘932、后边界边缘934和前边界边缘936。网920还包括带部940。应当理解,任何材料(如尼龙带)都可以用于网,或者其可以是一件式模制柔韧塑料材料。还如图28和图29中最佳地示出的,网组件900包括扣948,扣948附连至网900的边界边缘936的端部。扣948包括与图24中示出的大致相同的释放按钮(未示出)。侧网920还在点950、952、954和956绕后部876铰接。这允许侧网920在锁止部948释放时
摆动敞开。仍参照图28,当扣948锁止于相关联的锁止舌914时,侧网组件900大致包围驾驶员进出区域874。当致动释放按钮时,扣948从锁止舌914释放,这允许网900旋转至图29中示出的位置,在该位置处枢转杆910和网920处于缩陷位置。这打开了驾驶员进出区域874,允许驾驶员进入车辆或者离开车辆。为了锁止网组件900,参照图30至图33,枢转杆910定位为使扩大端946朝向枢转连杆912,使得扩大端946定位为穿过槽976 (图30)。随后,枢转杆910如图32中示出地旋转,这将扩大端946定位在开口 974下方,而杆柱部920位于开口 974内。枢转杆910继续旋转至图33所示位置使枢转杆910也定位在开口 972内。随后,扣948与锁止部914锁止,以产生图28所示的锁止状态。尽管本发明已经描述为具有示例性设计,但本发明还可以在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进一步修改。因此,本申请意于覆盖使用其一般原理的本发明的任何变型、使用、或者修改。此外,本申请意于覆盖在本发明所属领域内的已知或常规实践内的本公开的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多用途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驱动系,所述驱动系由所述车架支承;多个车轮,所述多个车轮可操作地联接至所述车架;第一乘坐区域,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定位在第一纵向位置处;以及第二乘坐区域,所述第二乘坐区域定位在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后方的第二纵向位置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乘坐区域的轮廓形成为使得在所述第二乘坐区域中的乘客的臀部枢转轴线高于在所述第一乘坐区域中的人的臀部枢转轴线。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由所述并排式乘坐支承件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并排式乘坐支承件由一对桶式座椅限定。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乘坐区域包括并排式乘坐支承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并排式乘坐支承件由一对桶式座椅限定。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乘坐区域还包括联接至所述车架的第二乘坐平台,所述并排式乘坐支承件联接至所述第二乘坐平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并排式乘坐支承件能够从所述第二乘坐平台上可锁止地去除。
8.一种多用途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驱动系,所述驱动系由所述车架支承;多个车轮,所述多个车轮可操作地联接至所述车架;前桥,所述前桥联接至所述多个车轮中的一个或多个;后桥,所述后桥联接至所述多个车轮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乘坐区域,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由在第一纵向位置处的并排式座椅位置组成;以及第二乘坐区域,所述第二乘坐区域由在第二纵向位置处的并排式座椅位置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纵向位置将在所述第二乘坐区域内的乘客的臀部枢转轴线定位在所述后桥的中心线的上方或纵向前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由并排式乘坐支承件组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并排式乘坐支承件由一对桶式座椅限定。
11.如权利要求9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乘坐区域包括并排式乘坐支承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并排式乘坐支承件由一对桶式座椅限定。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乘坐区域还包括联接至所述车架的第二乘坐平台,所述并排式乘坐支承件联接至所述第二乘坐平台。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并排式乘坐支承件能够从所述第二乘坐平台上可锁止地去除。
15.—种多用途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由所述车架支承的驱动系,所述驱动系包括发动机;多个车轮,所述多个车轮可操作地联接至所述车架;前桥,所述前桥联接至所述多个车轮中的一个或多个;后桥,所述后桥联接至所述多个车轮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乘坐区域,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定位在第一纵向位置处;以及第二乘坐区域,所述第二乘坐区域定位在第二纵向位置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乘坐区域具有位于所述发动机的顶部平面下方的乘客乘坐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乘坐区域包括并排式乘坐支承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并排式乘坐支承件由一对桶式座椅限定。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限定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乘坐区域还包括联接至所述车架的乘坐平台,所述并排式乘坐支承件联接至所述乘坐平台。
19.如权利要求16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并排式乘坐支承件能够从所述乘坐平台上可锁止地去除。
20.如权利要求15至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乘坐位置位于所述发动机的前部的前方。
21.如权利要求16至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乘坐位置位于所述发动机的前部的后方,所述并排式乘坐支承件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侧方。
22.—种多用途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驱动系,所述驱动系由所述车架支承;多个车轮,所述多个车轮可操作地联接至所述车架;第一乘坐区域,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定位在第一纵向位置处;以及第二乘坐区域,所述第二乘坐区域定位在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的后方,其特征在于基本覆盖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和所述第二乘坐区域的防滚架,所述防滚架包括前部、中心部和后部,所述前部、所述中心部和所述后部相互联接并且联接至所述车架。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滚架的所述前部由直立部分和横向部分组成,所述前直立部分在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的前方安装于车架。
24.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滚架的所述后部由直立部分和横向部分组成,所述后直立部分在所述第二乘坐区域的后方安装于车架。
25.如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滚架的所述中心部由直立部分和横向部分组成,所述中心直立部分安装在所述前直立部分与所述后直立部分之间。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由座椅靠背和座椅底部组成,所述中心直立部分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的座椅靠背相邻地定位。
27.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部的直立部分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的所述座椅靠背。
28.如权利要求25至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扶手杆,所述扶手杆在所述中心部的所述直立部分之间延伸,并且定位在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的所述座椅靠背的后面。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安全带收紧器,所述安全带收紧器在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的所述座椅靠背相邻的位置处安装到所述扶手杆上。
30.一种多用途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驱动系,所述驱动系由所述车架支承;多个车轮,所述多个车轮可操作地联接至所述车架;第一乘坐区域,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定位在第一纵向位置处;以及第二乘坐区域,所述第二乘坐区域定位在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的后方,其特征在于扶手杆和安全带收紧器,所述扶手杆定位在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的后面,所述安全带收紧器在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相邻的位置处安装到所述扶手杆上。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防滚架,所述防滚架基本覆盖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和所述第二乘坐区域,所述防滚架具有前部、后部和纵向部,所述前部和所述后部联接至所述车架,所述纵向部位于所述前部和所述后部中间,并且位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和所述第二乘坐区域上面,所述纵向部具有小于所述前部或所述后部的最大宽度的宽度。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中心部,所述中心部联接至所述车架,并且联接至所述纵向部。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由座椅靠背和座椅底部组成,所述中心部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的所述座椅靠背相邻地定位。
34.如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部由直立部分和横向部分组成,所述中心直立部分安装至所述车架。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杆在中心直立部分之间延伸,并且定位在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的所述座椅靠背的后面。
36.如权利要求33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乘坐区域定位为在竖直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并且所述安全带收紧器安装至所述扶手杆,所述扶手杆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的座椅靠背的大约肩部高度位置。
37.一种多用途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驱动系,所述驱动系由所述车架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具有至少一个由多个部分组成的细长的车架管组件;以及车架管联接器,所述车架管联接器在从所述车架的任一端开始距离该端大约所述车架的长度的30%的距离内的纵向位置处联接车架管部分。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管联接器能够附连至所述车架管部分的相邻端。
39.如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管联接器由两个相互接合的联接器构件组成。
40.如权利要求37至3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联接器构件均由管连接部和相互接合部组成,其中所述相互接合部相互连接以便联接所述车架管部分。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管连接部均能够插入到所述车架管部分的相应端中。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相互接合部均由突出部和凹入部组成,其中,每个所述相互接合部的突出部的轮廓形成为容纳在另一个所述相互接合部的凹入部内。
43.如权利要求37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器构件是相同的。
44.一种多用途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以及驱动系,所述驱动系由所述车架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具有至少一个由多个部分组成的细长的车架管组件;以及车架管联接器,所述车架管联接器联接所述车架管部分,所述车架管联接器包括与每个联接器端部相关联的联接器部分,所述联接器部分具有用于使所述联接器部分相互对准的对准组件。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管联接器能够附连至所述车架管部分的相邻端。
46.如权利要求44或45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管联接器由两个相互接合的联接器构件组成。
47.如权利要求44至4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联接器构件均由管连接部和相互接合部组成,其中所述相互接合部相互连接以便联接所述车架管部分。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管连接部均能够插入到所述车架管部分的相应端中。
49.如权利要求47或48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相互接合部均由互补的突出部和凹入部组成,其中,每个所述相互接合部的突出部的轮廓形成为容纳在另一个所述相互接合部的凹入部内。
50.如权利要求47至4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相互接合部保持在一起的紧固件,其中所述紧固件张紧以迫使所述互补的突出部和凹入部接合,并且任何剪切力都基本被所述互补的突出部和凹入部吸收。
51.一种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以及驱动系,所述驱动系由所述车架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具有至少一个由多个部分组成的细长的车架管组件;以及车架管联接器,所述车架管联接器联接车架管部分,所述车架管联接器包括与每个联接器端部相关联的联接器部分,并且所述联接器部分具有互补的相互接合元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相互接合元件保持在一起的紧固件,其中所述紧固件张紧以迫使所述互补的相互接合元件接合,其中任何剪切力都基本被所述互补的相互接合元件吸收。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管联接器能够附连至所述车架管部分的相邻端。
53.如权利要求51或52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联接器构件均由管连接部和相互接合部组成,其中所述相互接合元件定位在所述相互接合部上。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管连接部均能够插入到所述车架管部分的相应端中。
55.如权利要求53或54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每个相互接合部均由互补的突出部和凹入部组成,其中每个所述相互接合部的突出部的轮廓形成为容纳在另一个所述相互接合部的凹入部内。
56.一种多用途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驱动系,所述驱动系由所述车架支承;多个车轮,所述多个车轮可操作地联接至所述车架;第一乘坐区域;以及用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的侧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网组件由枢转杆和由所述枢转杆支承的网组成,所述杆在第一端处枢转地安装至所述车辆,并且所述网能够锁止于所述车辆,由此所述侧网组件能够在驾乘人员在车辆内时处于锁止位置,并且所述侧网组件能够缩陷以允许驾乘人员进出。
57.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由具有座椅底部和座椅靠背的座椅组成。
58.如权利要求56或57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与所述座椅靠背相邻地定位的车架直立件,并且还包括防滚架,所述防滚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前方的前车架直立件。
59.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网组件能够锁止于所述前车架直立件。
60.如权利要求58或59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锁止舌附连至所述前车架直立件,并且所述侧网组件还包括锁止扣,所述锁止扣能够连接至所述锁止舌。
61.如权利要求56至6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杆沿着所述网的边缘安装。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杆沿着所述网的顶部边缘安装,并且枢转地安装至所述车架直立件。
63.如权利要求56至62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杆形成为蛤壳式,其中所述网的一部分捕获在它们之间。
64.如权利要求63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具有顶部边界强化边缘,所述顶部边界强化边缘具有穿过其的开口,所述枢转杆通过延伸穿过所述枢转杆并且穿过所述开口的紧固件保持在一起。
65.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具有强化孔眼。
66.如权利要求56至6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由并排式座椅限定,从而限定两个驾乘人员位置,并且所述多用途车辆设置有两个侧网组件。
67.如权利要求61至6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杆安装至所述网的所述前边界端。
68.如权利要求67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杆能够定位在安装于底板的前端的前枢转连杆中。
69.一种多用途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驱动系,所述驱动系由所述车架支承;多个车轮,所述多个车轮可操作地联接至所述车架;第一乘坐区域,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处于相对于所述车架的第一纵向位置处;车架遮篷,所述车架遮篷包围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并且由联接至所述车架的多个车架管限定,所述车架管中的至少一些为车架直立件的形式,并且所述车架管限定围绕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的包封部,其特征在于侧网组件,所述侧网组件由所述车架直立件中的一个支承,并且能够锁止于另一个所述车架直立件,所述侧网组件包括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辆枢转地运动的硬化的边缘,由此所述侧网组件能够在驾乘人员在车辆内时处于锁止位置,并且所述侧网组件能够缩陷以允许驾乘人员进出。
70.如权利要求69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网组件的顶部边缘是刚性的。
71.如权利要求70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网组件由刚性枢转杆和由所述枢转杆支承的网组成。
72.如权利要求69至7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由座椅底部和座椅靠背组成。
73.如权利要求69至7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遮篷包括与所述座椅靠背相邻地定位的中心车架直立件,并且所述侧网组件枢转地安装至所述中心车架直立件。
74.如权利要求73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遮篷包括前车架直立件,所述前车架直立件位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前方,所述侧网组件能够锁止于所述前车架直立件。
75.如权利要求69至7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网组件由枢转杆和由所述枢转杆支承的网组成。
76.如权利要求75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锁止舌附连至所述前车架直立件,并且锁止扣附连至所述枢转杆的第二端。
77.如权利要求69至7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杆形成为蛤壳式,其中所述网的一部分捕获在它们之间。
78.如权利要求69至7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具有顶部边界强化边缘,所述顶部边界强化边缘具有穿过其的开口,所述枢转杆通过延伸穿过所述枢转杆并且穿过所述开口的紧固件保持在一起。
79.如权利要求69至7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遮篷包括与所述座椅靠背相邻地定位的中心车架直立件,并且所述侧网组件安装至所述中心车架直立件。
80.如权利要求69至7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遮篷包括前车架直立件,所述前车架直立件位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前方,所述侧网组件能够锁止于所述前车架直立件,并且相对于所述前车架直立件枢转地安装。
81.一种用于多用途车辆的侧网组件,其中,所述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沿着大体纵向方向延伸;第一乘坐区域,所述第一乘坐区域位于相对于所述车架的第一纵向位置处;以及车架遮篷,所述车架遮篷包围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并且由联接至所述车架的多个车架直立件限定,所述车架直立件限定围绕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的包封部,其特征在于侧网组件,所述侧网组件由枢转杆和由所述枢转杆支承的网组成,所述侧网组件由所述车架直立件中的至少一个支承,并且能够锁止于所述车架直立件中的至少一个,由此所述侧网组件能够在驾乘人员在车辆内时处于锁止位置,并且所述侧网组件能够缩陷以允许驾乘人员进出。
82.如权利要求81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由座椅底部和座椅靠背组成。
83.如权利要求81或82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遮篷包括前车架直立件,所述前车架直立件位于所述第一乘坐区域前方,所述侧网组件能够锁止于所述前车架直立件。
84.如权利要求83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锁止舌附连至所述前车架直立件,并且锁止扣附连至所述枢转杆的前端。
85.如权利要求81至8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遮篷包括与所述座椅靠背相邻地定位的中心车架直立件,并且所述侧网组件枢转地安装至所述中心车架直立件。
86.如权利要求81至8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杆定位在所述网的前部基本竖直边缘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全地形车辆,该全地形车辆具有至少一对侧向间隔开的乘坐表面(64a、66a)。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具有多排座椅(64、66)的并排式全地形车辆(10)。
文档编号B62D31/00GK102803010SQ201080026656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5日
发明者阿伦·D·德卡德, 布赖恩·M·萨弗兰斯基, 理查德·L·孙斯达尔, 迈克尔·D·施奈德, 迈克尔·J·汉滕, 卡尔·W·约翰逊, 凯文·万布龙克霍斯特 申请人: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