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后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0861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车体后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车体后部构造具备:左右的后部侧框架(21),其沿车体(12)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面板组装体(27),其形成有与后部侧框架(21)垂直地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部(41),并设置在后部侧框架(21)的后端部(25),并且构成车体后部开口部(37)的下部。后面板组装体(27)具备隔板(45),隔板(45)配置在后部侧框架(21)的上表面(43)和闭口截面部(41)内,并面向车宽方向分隔闭口截面部(41)内部。
【专利说明】车体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体后部构造,其中形成车辆储物室的后壁形成为闭口截面形状。
【背景技术】
[0002]在车体后部形成有用于向储物室装载行李的车体后部开口部,将形成该车体后部开口部的一部分的后横梁配置在低位置,从而使行李的出入较为容易。
[0003]上述车体后部中,后横梁形成为闭口截面形状,并且左端和右端与沿前方方向延伸的后框架接合。由于构成为在比后框架靠下的后横梁的下部和后框架的下表面设置有节点板,在后横梁的内部设置有隔板,因此能够提高车体后部的强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4]但是,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车体后部在后表面受到碰撞时,冲击(载荷)被输入到沿着后横梁的后保险杠,则后横梁和隔板变形。即,通过设置在后横梁和后保险杠之间的冲击吸收部件来支承后保险杠,通过冲击吸收部件来吸收冲击(载荷),由此防止了后横梁和后框架的变形。并且,能够使由于变形而需要更换的部件仅为将冲击(载荷)传递至冲击吸收部件的部件,能够减少部件更换的费用。但是,在后表面受到碰撞时,当输入了更大的冲击(载荷)时,大的冲击(载荷)从冲击吸收部件传递到后横梁和隔板,因而车体后部开口部的后横梁变形。考虑到需要连同隔板一起更换该车体后部开口部的后横梁,部件更换的费用增高。
[0005]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车体后部,在后框架的下表面设置有节点板,但是相反的,如果在后框架上安装后横梁,则能够在后框架的上表面和后横梁安装节点板,能够同样提高强度。但是,如果在后框架的上表面安装节点板,则沿着节点板设置的内装部件突出到储物室,因而缩小了储物室的收纳容量。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 1684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其提高了车体后部开口部的刚性和强度,从而抑制了在后表面碰撞时的部件的更换成本。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其具备:左右的后部侧框架,其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面板组装体,其形成有与所述后部侧框架交叉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部,通过使所述后面板组装体与所述后部侧框架的后端部结合而构成了车体后部开口部的下部,所述后面板组装体具备隔板,该隔板配置在所述后部侧框架的上表面且所述闭口截面部的内部,并面向车宽方向分隔所述内部,所述隔板被配置为与所述后部侧框架在上下方向重叠。[0013]在权利要求2所涉及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体后部构造还具备后保险杠,该后保险杠被支承于所述后端部并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后保险杠经由冲击吸收部件与所述后端部结合。
[0014]在权利要求3所涉及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后部侧框架具有凸缘板,该凸缘板设置在所述后端部的边缘,且面向前后方向,所述后面板组装体具备后面板内部件和后面板外部件,所述后面板内部件具有内部件伸出部,该内部件伸出部到达所述后部侧框架的所述边缘,且面向车体前后方向,所述隔板具有隔板伸出部,该隔板伸出部沿着所述内部件伸出部并面向前后方向,所述内部件伸出部与所述凸缘板重叠并结合,所述隔板伸出部与所述内部件伸出部重叠并结合,由此所述隔板与所述后部侧框架的所述边缘结合。
[0015]在权利要求4所涉及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体后部开口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开口周缘层叠凸缘,所述开口周缘层叠凸缘由所述后面板内部件的内部件周缘凸缘、和所述后面板外部件的与所述内部件周缘凸缘重叠的外部件周缘凸缘构成,所述隔板在上部具有隔板周缘凸缘,该隔板周缘凸缘被夹在所述内部件周缘凸缘和所述外部件周缘凸缘之间并与它们结合。
[0016]在权利要求5所涉及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后面板内部件具备:下板部,其与所述后部侧框架的所述上表面重叠;前板部,其与所述下板部的前缘相连并立起设置;顶部,其与所述前板部的上缘相连并与所述下板部对置;以及所述内部件伸出部,其与所述下板部的后缘相连,所述隔板具备:隔板主体部,其由隔板后壁、一个隔板侧壁和另一个隔板侧壁构成,所述隔板后壁与所述隔板伸出部相连并延伸至比所述后部侧框架靠上方的位置,所述一个隔板侧壁与所述隔板后壁的一个纵缘相连并向所述前板部延伸,所述另一个隔板侧壁与所述一个隔板侧壁对置,并且所述另一个隔板侧壁与所述隔板后壁的另一个纵缘相连并朝向所述前板部延伸;隔板侧壁上凸缘,其从所述两个隔板侧壁的上部分别弯折并与所述顶部重叠;隔板侧壁前凸缘,其从所述两个隔板侧壁的前部分别弯折并与所述前板部重叠;以及隔板侧壁拐角凸缘,其从所述两个隔板侧壁分别弯折并从所述隔板侧壁前凸缘延伸到所述隔板侧壁上凸缘。
[0017]发明的效果
[0018]在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发明中,由于后面板组装体具备隔板,隔板配置在后部侧框架的上表面且闭口截面部的内部,并面向车宽方向分隔内部,隔板被配置为与后部侧框架在上下方向重叠,因此,借助设置在闭口截面部内的隔板,能够将载荷从后部侧框架传递至后面板组装体,或者从后面板组装体传递至后部侧框架。因此,能够提高车体后部开口部的刚性和强度。
[0019]此外,能够使后表面碰撞时的载荷输入到配置在比设置于后端部的后面板组装体靠后方的后保险杠。其结果是,输入的载荷以不经由后面板组装体和隔板的方式传递至后部侧框架,因此能够抑制后面板组装体和隔板的变形,能够抑制后表面碰撞时的部件的更换成本。
[0020]在权利要求2所涉及的发明中,后保险杠经由冲击吸收部件与后端部结合,因此,在对后保险杠输入了后表面碰撞时的载荷时,能够经由冲击吸收部件(扩展部件)将碰撞的载荷传递至后部侧框架,提高了后表面碰撞时的耐碰撞性。例如与经由安装在后端部的末端面上的后末端横梁和安装在后末端横梁上的隔板(保险杠安装部件)传递载荷的结构相t匕,向后部侧框架传递碰撞载荷的效率提高。即,后部侧框架是车体的骨架部件,其形成为高强度,因此,通过借助该高强度的后部侧框架来直接承受载荷,提高了后表面碰撞时的耐碰撞性。
[0021]此外,由于后部侧框架可靠地承受了载荷,因此能够使冲击吸收部件(扩展部件)可靠地变形,来充分发挥吸收冲击的冲击吸收性能。
[0022]在权利要求3所涉及的发明中,后部侧框架具备设置在后端部的凸缘板,后面板组装体的后面板内部件具备到达后部侧框架的边缘且面向前后方向的内部件伸出部,隔板具备沿着内部件伸出部且面向前后方向的隔板伸出部,在凸缘板重叠并结合有内部件伸出部,在内部件伸出部重叠并结合有隔板伸出部,由此隔板与后部侧框架的边缘结合,因此,在输入了将隔板从后部侧框架剥离的向上的载荷时,载荷作为剪切载荷施加到将内部件伸出部与凸缘板结合的结合部、和将隔板伸出部与内部件伸出部结合的结合部。其结果是,能够将在后部侧框架和隔板之间产生的载荷不仅作为剥离方向的载荷还作为剪切方向的载荷来承受,能够提高结合的强度,从而提高车体后部开口部的刚性和强度。
[0023]在权利要求4所涉及的发明中,车体后部开口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开口周缘层叠凸缘,开口周缘层叠凸缘由后面板内部件的内部件周缘凸缘、和后面板外部件的与内部件周缘凸缘重叠的外部件周缘凸缘构成,隔板在上部具有隔板周缘凸缘,隔板周缘凸缘被夹在内部件周缘凸缘和外部件周缘凸缘之间并与它们结合,因此,能够将从后部侧框架传递来的上下方向的载荷从隔板的隔板周缘凸缘分散至开口周缘层叠凸缘,能够进一步提高车体后部开口部对抗来自后部侧框架的载荷的刚性和强度。
[0024]在权利要求5所涉及的发明中,后面板内部件具备前板部、顶部、内部件伸出部和与后部侧框架的上表面重叠的下板部,隔板具备:隔板主体部,其由隔板后壁、向前板部延伸的一个隔板侧壁和另一个隔板侧壁构成;隔板侧壁上凸缘,其从隔板侧壁的上部弯折并与顶部重叠;隔板侧壁前凸缘,其从隔板侧壁的前部弯折并与前板部重叠;以及隔板侧壁拐角凸缘,其从隔板侧壁弯折并从隔板侧壁前凸缘延伸到隔板侧壁上凸缘,因此,借助隔板侧壁拐角凸缘在拐角(角落)也能够分散载荷,提高了隔板单体的刚性和强度。即,隔板侧壁上凸缘的面朝向车辆上下方向,而隔板侧壁前凸缘的面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各面朝向的方向不同,因此,虽然隔板侧壁上凸缘和隔板侧壁前凸缘之间的拐角由于塑性加工时的成型性而被切断,但是通过在该拐角以不会对成型性带来不良影响的范围连续成型出隔板侧壁拐角凸缘,能够使由隔板侧壁和隔板侧壁上凸缘形成的上棱线部与由隔板侧壁和隔板侧壁前凸缘形成的前棱线部相连,提高了隔板单体的刚性和强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体后部构造的车辆的立体图。
[0026]图2是沿着图1的2 — 2线的剖视图。
[0027]图3是沿着图1的3 — 3线的放大剖视图。
[0028]图4是图3所示的车体后部的立体图。
[0029]图5是示出后部侧框架和隔板的安装关系的立体图。
[0030]图6是沿着图4的6-6线的剖视图。
[0031]图7是示出隔板、后面板内部件和后面板外部件的关系的立体图。[0032]图8是示出后部侧框架、后面板内部件和隔板的关系的立体图。
[0033]图9是对图8的区域9进行放大的图。
[0034]图10是示出后部侧框架和隔板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0035]图11是图10所示的隔板的立体图。
[0036]图12是图8所示的另一个隔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8]实施例
[0039]参照图1和图2,在车辆11中,本实施例的车体后部13搭载于车体。车体12具备:构成车室14的底面的下车身15 ;和构成车室14的侧壁的左右的车身侧部16。储物室18由下车身15和车身侧部16形成。
[0040]如图1?图7所示,下车身15包括后地板面板23、和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并配置在车体的左右侧的后部侧框架21。下车身15还包括后车身的后面板组装体27,后面板组装体27与左右的后部侧框架21的后端部25接合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向车辆的上方向延伸。
[0041]左右的后部侧框架21的后端部25分别经由冲击吸收部件28与后保险杠31的端部32相连结。
[0042]车身侧部16包括:后侧围柱(quarter pillar) 34 ;和与该后侧围柱34相连的左右的后柱35。由该左右的后柱35、后面板组装体27和后车顶横梁36形成车体后部开口部(尾门开口部)37。车体后部开口部37的下部是车体后部13的后面板组装体27。
[0043]接着,根据图1?图12对车体后部13的构造进行说明。车体后部13具备:左右的后部侧框架21,其沿车体12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面板组装体27,其形成有与后部侧框架21垂直地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部(中空部)41 (图6),通过使后面板组装体27与后部侧框架21的后端部25彼此结合而构成了车体后部开口部37 (图1)的下部。
[0044]后面板组装体27具备隔板45,隔板45设置在后部侧框架21的后端部25,并配置在后部侧框架21的上表面43 (图5)且闭口截面部41的内部,隔板45面向车宽方向分隔该闭口截面部41的内部。
[0045]对于“后部侧框架21的上表面43”,具体地说,由于在上表面43存在有后面板内部件46,因此其也是后面板内部件46的上表面。隔板45被配置为与后部侧框架21在上下方向重叠(图4、图5、图10)。
[0046]如图1和图4所不,沿车览方向延伸的后保险杠31支承在后部侧框架21的后端部25。后保险杠31经由冲击吸收部件28与后部侧框架21的后端部25结合。
[0047]如图3、图4和图6所示,后部侧框架21具备凸缘板51,凸缘板51以前后表面朝向车体前后方向的方式设置在后端部25的边缘47。后面板组装体27具备后面板内部件46和后面板外部件52。
[0048]后面板内部件46具有内部件伸出部53,内部件伸出部53到达后部侧框架21的边缘47并且面向前后方向。隔板45具有沿着内部件伸出部53并且面向前后方向的隔板伸出部54。[0049]如图6、图8所示,内部件伸出部53与后部侧框架21的凸缘板51重叠并接合,隔板伸出部54与内部件伸出部53重叠并结合,由此隔板45与后部侧框架21的边缘47接合。
[0050]车体后部开口部37 (图1)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开口周缘层叠凸缘56 (图3、图4)。如图6所示,开口周缘层叠凸缘56由后面板内部件46的内部件周缘凸缘57、和后面板外部件52的与内部件周缘凸缘57重叠的外部件周缘凸缘58构成。
[0051]此外,隔板45在上部具备隔板周缘凸缘61,隔板周缘凸缘61被夹在内部件周缘凸缘57和外部件周缘凸缘58之间并与它们结合。
[0052]后面板内部件46具备:下板部63,其与后部侧框架21的上表面43 (图3、图4)重叠;前板部65,其与下板部63的前缘64相连并立起设置;顶部67,其与前板部65的上缘66相连并与下板部63对置;以及内部件伸出部53,其与下板部63的后缘相连。
[0053]如图10和图11所示,隔板45具备:隔板主体部76,其由隔板后壁71、一个隔板侧壁73和另一个隔板侧壁75构成,隔板后壁71与隔板伸出部54相连并延伸到比后部侧框架21靠上方的位置,一个隔板侧壁73与隔板后壁71的一个纵缘72相连并向前板部65延伸,另一个隔板侧壁75与一个隔板侧壁73对置,并且另一个隔板侧壁75与隔板后壁71的另一个纵缘74相连并朝向前板部65延伸;隔板侧壁上凸缘78,其从这两个隔板侧壁73、75的上部77分别弯折并与顶部67 (图8)重叠;隔板侧壁前凸缘82,其从这两个隔板侧壁73,75的前部81 (图5、图11)分别弯折并与前板部65重叠;以及隔板侧壁拐角凸缘83,其从这两个隔板侧壁73、75分别弯折并从隔板侧壁前凸缘82延伸到隔板侧壁上凸缘78。
[0054]如图4和图5所示,车体后部13具备后部侧框架21、后面板内部件46、后面板外部件52和隔板45。
[0055]后部侧框架21由截面呈U字状的外壁部87、内壁部88和底部91形成,在外壁部87的上部形成有外凸缘93,在内壁部88的上部形成有内凸缘94,在所述外凸缘93和内凸缘94重叠并安装有后面板组装体27的后面板内部件46的下板部63,在剩余的外凸缘93和内凸缘94安装有后地板面板23。
[0056]内凸缘94和外凸缘93在形成于后部侧框架21的后端部25的凸缘紧固部96依次与后面板内部件46和隔板45的两个隔板侧壁下凸缘98重叠,并将重叠的这三者通过螺栓101 (图8)和螺母102紧固。
[0057]如图8所示,后面板内部件46在后面板内部件主体104的一侧(左侧)形成有安装于左后部侧框架21的第I后面板内部件安装端部105,在后面板内部件主体104的另一侧(右侧)形成有安装于右后部侧框架21的第2后面板内部件安装端部106 (图1)。标号107是后面板内部件46的后面板内部件中央部。
[0058]第I后面板内部件安装端部105具有已说明过的内部件伸出部53、下板部63、前板部65和顶部67。第2后面板内部件安装端部106与第I后面板内部件安装端部105大致对称。
[0059]如图5的(b)和图7所示,后面板外部件52具备与后面板内部件46的内部件伸出部53重叠的外部件伸出部111,依次使外部件伸出部111、内部件伸出部53和凸缘板51重叠,并将这三者通过点焊的焊接部113结合。
[0060]此外,如图6所示,依次使内部件伸出部53、隔板45的隔板伸出部54和外部件伸出部111重叠(图6),并将这三者通过螺栓114、螺母115紧固。[0061]如图1所示,在后面板组装体27中,隔板45配置在后面板组装体27的拐角部117的开始部118的内部并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形状的内部进行分隔,另一个隔板123配置在拐角部117的结束部121的内部并对沿车辆11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形状的内部进行分隔。
[0062]如图12所示,另一个隔板123形成有大致沿水平配置并对内部进行分隔的分隔主体125,使分隔主体125中车辆11内侧的一端126向下方弯折,由此形成第I棱线部127和第I凸缘128。此外,使分隔主体125中车辆11的后方的一端131向下方弯折,由此形成第2棱线部132和第2凸缘133,使分隔主体125的从第2凸缘133延伸到第I凸缘128的一端向下方弯折,由此形成拐角棱线部134和拐角凸缘135。此外,使分隔主体125中车辆11前方的一端向上方弯折,由此形成第3棱线部136和第3凸缘137。
[0063]在上述另一个隔板123中,由于形成了拐角棱线部134和拐角凸缘135,因此与隔板侧壁拐角凸缘83 (图11)一样,能够在拐角分散载荷,从而使另一个隔板123单体的强度提闻。
[0064]如图2所示,车体12具备后侧围柱34的柱内部件141、车身侧部16的后车轮罩142、车轮罩节点板145和上部加强件146。后车轮罩142由后车轮罩内部件143和后车轮罩外部件144构成。
[0065]此外,车体12具备后地板横梁147和保险杠安装部153。后地板横梁147由与后地板面板23的上表面接合的地板横梁上部件148、和与后地板面板23的下表面接合的地板横梁下部件151构成。保险杠安装部153设置于后部侧框架21的外壁部87,其用于支承未图示的后悬架的保险杠的上部。
[0066]像上述那样,在本实施例的车体后部13中,通过设置于闭口截面部41 (图6)的内部的隔板45,能够将载荷从后部侧框架21传递至后面板组装体27,或者从后面板组装体27传递至后部侧框架21。因此,能够提高车体后部开口部37 (图1)的刚性和强度。
[0067]详细而言,能够对以图2的箭头bl所示的方式输入到设置于后部侧框架21的保险杠安装点(保险杠安装部153)的保险杠上推载荷进行传递,并通过后面板组装体27进行支承,或者对输入到车体后部开口部(尾门开口部)37的使尾门开口部37变形的载荷进行传递,并通过后部侧框架21进行支承,能够使对抗保险杠上推载荷的刚性和强度以及尾门开口部37的刚性和强度相互提高。
[0068]此外,在车体后部13中,当对后保险杠31 (图1)输入了碰撞后表面时的载荷时,能够经由冲击吸收部件28 (扩展部件)将碰撞的载荷传递至后部侧框架21。例如与经由安装在后端部25的末端面上的后末端横梁和安装在后末端横梁上的隔板(保险杠安装部件)传递载荷的结构相比,向后部侧框架21传递碰撞载荷的效率提高。
[0069]此外,在车体后部13中,能够将自后部侧框架21传递来的上下方向的载荷从隔板45的隔板周缘凸缘61 (图10、图11)分散到开口周缘层叠凸缘56 (图6、图7),能够进一步提高车体后部开口部37 (图1)对抗来自后部侧框架21的载荷的强度。
[0070]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071]本发明的车体后部构造适用于汽车。
[0072]标号说明
[0073]11:车辆;12:车体;13:车体后部;21:后部侧框架;25:后部侧框架的后端部;27:后面板组装体;28:冲击吸收部件;31:后保险杠;37:车体后部开口部;41:闭口截面部;43:后部侧框架的上表面;45:隔板;46:后面板内部件;47:后端部的边缘;51:凸缘板;52:后面板外部件;53:内部件伸出部;54:隔板伸出部;56:开口周缘层叠凸缘;57:后面板内部件的内部件周缘凸缘;58:后面板外部件的外部件周缘凸缘;61:隔板的隔板周缘凸缘;63:下板部;65:前板部;67:顶部;71:隔板后壁;72: —个纵缘;73:—个隔板侧壁;74:另一个纵缘;75:另一个隔板侧壁;76:隔板主体部;78:隔板侧壁上凸缘;82:隔板侧壁前凸缘;83:隔板侧壁拐角凸缘。
【权利要求】
1.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后部构造具备: 左右的后部侧框架,其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后面板组装体,其形成有与所述后部侧框架交叉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口截面部,通过使所述后面板组装体与所述后部侧框架的后端部结合而构成了车体后部开口部的下部, 所述后面板组装体具备隔板,该隔板配置在所述后部侧框架的上表面且所述闭口截面部的内部,并面向车宽方向分隔所述内部,所述隔板被配置为与所述后部侧框架在上下方向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中, 所述车体后部构造还具备后保险杠,该后保险杠被支承于所述后端部并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后保险杠经由冲击吸收部件与所述后端部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中, 所述后部侧框架具有凸缘板,该凸缘板设置在所述后端部的边缘,且面向前后方向, 所述后面板组装体具备后面板内部件和后面板外部件,所述后面板内部件具有内部件伸出部,该内部件伸出部到达所述后部侧框架的所述边缘,且面向车体前后方向, 所述隔板具有隔板伸出部,该隔板伸出部沿着所述内部件伸出部并面向前后方向,所述内部件伸出部与所述凸缘板重叠并结合,所述隔板伸出部与所述内部件伸出部重叠并结合,由此所述隔板与所述后部侧框架的所述边缘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中, 所述车体后部开口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开口周缘层叠凸缘,所述开口周缘层叠凸缘由所述后面板内部件的内部件周缘凸缘、和所述后面板外部件的与所述内部件周缘凸缘重叠的外部件周缘凸缘构成, 所述隔板在上部具有隔板周缘凸缘,该隔板周缘凸缘被夹在所述内部件周缘凸缘和所述外部件周缘凸缘之间并与它们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中, 所述后面板内部件具备:下板部,其与所述后部侧框架的所述上表面重叠;前板部,其与所述下板部的前缘相连并立起设置;顶部,其与所述前板部的上缘相连并与所述下板部对置;以及所述内部件伸出部,其与所述下板部的后缘相连, 所述隔板具备:隔板主体部,其由隔板后壁、一个隔板侧壁和另一个隔板侧壁构成,所述隔板后壁与所述隔板伸出部相连并延伸至比所述后部侧框架靠上方的位置,所述一个隔板侧壁与所述隔板后壁的一个纵缘相连并向所述前板部延伸,所述另一个隔板侧壁与所述一个隔板侧壁对置,并且所述另一个隔板侧壁与所述隔板后壁的另一个纵缘相连并朝向所述前板部延伸;隔板侧壁上凸缘,其从所述两个隔板侧壁的上部分别弯折并与所述顶部重叠;隔板侧壁前凸缘,其从所述两个隔板侧壁的前部分别弯折并与所述前板部重叠;以及隔板侧壁拐角凸缘,其从所述两个隔板侧壁分别弯折并从所述隔板侧壁前凸缘延伸到所述隔板侧壁上凸缘。
【文档编号】B62D25/08GK103717482SQ201280038434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日
【发明者】加藤康之, 粂川裕邦, 武田康智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