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树脂后尾门的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21281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车辆树脂后尾门的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树脂后尾门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按照惯例,已知一种安装树脂后尾门的方法,其包括:用联接至辅助设备的握持手柄从车身后侧抓紧树脂后尾门,在树脂后尾门相对于车身后部中的开口部稍微打开的状态下将树脂后尾门放置在车身上,此后,沿相对于开口部的关闭方向移动树脂后尾门并且同时使用附接至车身或树脂后尾门的定位夹具来调整树脂后尾门相对于车身的位置,从而将树脂后尾门紧固至车身(例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03-95158号)。

当后尾门由树脂制成时,在树脂材料的塑性区域处的变形量小,这样不可能实行利用塑性变形的位置调整。由于此原因,当将由树脂制成的后尾门安装在车身时,定位夹具变成必要的,但是在确保使用简化的定位夹具来容易地定位和安装后尾门这方面仍然存在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树脂后尾门的安装方法,所述车辆树脂后尾门的安装方法确保使用简化的定位夹具将由树脂制成的后尾门相对于车身容易定位并且安装在车身中。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树脂后尾门的安装方法是一种如下的方法:将由树脂制成的后尾门相对于由金属制成的车身沿车辆宽度方向居中,且使用附接至所述车身的左右一对第一定位夹具以及附接至所述后尾门的左右一对第二定位夹具来将所述后尾门安装在所述车身中,所述车辆树脂后尾门的安装方法包括:车身侧定位步骤:将所述第一定位夹具可拆卸地附接至所述车身,并在所述第一定位夹具处形 成从车身上侧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朝下且朝内倾斜的第一倾斜表面;后尾门侧定位步骤:将所述第二定位夹具可拆卸地附接至所述后尾门,并在所述后尾门相对于所述车身的安装姿态下,在所述第二定位夹具处形成从车身下侧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朝上且朝外倾斜的第二倾斜表面;临时放置步骤:使所述第二倾斜表面与所述第一倾斜表面接触,同时将所述后尾门临时放置在所述车身上,并且使所述后尾门相对于所述车身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居中;附接步骤:经由铰链构件将所述后尾门附接至所述车身;以及拆卸步骤:将所述第一定位夹具从所述车身拆卸且将所述第二定位夹具从所述后尾门拆卸。

依照本发明的第一方案,通过使所述第二定位夹具的第二倾斜表面与所述第一定位夹具的第一倾斜表面接触,且同时将后尾门临时放置在车身上,后尾门相对于车身沿车辆宽度方向居中,其中所述第二倾斜表面从车身下侧沿车辆宽度方向朝上且朝外倾斜,所述第一倾斜表面从车身上侧沿车辆宽度方向朝下且朝内倾斜。因此,第一定位夹具和第二定位夹具的构造简化,且使用第一定位夹具和第二定位夹具,后尾门相对于车身容易地定位且容易地安装在车身中。即,使用简化的第一定位夹具和第二定位夹具,由树脂制成的后尾门可相对于车身容易地定位且容易地安装在车身中。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车辆树脂后尾门的安装方法是第一方案,其中第一磁体布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夹具上,第二磁体布置在所述第二定位夹具上且金属构件布置在所述后尾门上,在所述车身侧定位步骤中,所述第一定位夹具通过所述第一磁体的磁力被吸引至所述车身并保持在所述车身上,并且在所述后尾门侧定位步骤中,所述第二定位夹具通过所述第二磁体的磁力经由所述后尾门被吸引至所述金属构件并保持在所述金属构件上。

依照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车身侧定位步骤中,第一定位夹具通过第一磁体被吸引至车身并保持在车身上,且在后尾门侧定位步骤中,第二定位夹具通过第二磁体经由后尾门被吸引至金属构件并保持在金属构件上。因此,第一定位夹具容易地附接至车身并且容易地从车身拆卸,且第二定位夹具容易地附接至后尾门并且容易地从后尾门拆卸。

此外,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车辆树脂后尾门的安装方法是第一方 案或第二方案,其中第一销布置成在所述第一定位夹具上突出且第一孔部形成在所述车身处,第二销布置成在所述第二定位夹具上突出且第二孔部形成在所述后尾门处,在所述车身侧定位步骤中,通过所述第一销插入所述第一孔部,所述第一定位夹具相对于所述车身定位,并且在所述后尾门侧定位步骤中,通过所述第二销插入所述第二孔部,所述第二定位夹具相对于所述后尾门定位。

依照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车身侧定位步骤中,第一定位夹具的第一销插入车身的第一孔部,且在后尾门侧定位步骤中,第二定位夹具的第二销插入后尾门的第二孔部。因此,第一定位夹具相对于车身容易定位,且第二定位夹具相对于后尾门容易定位。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装备有涉及实施例的定位夹具的车身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涉及实施例的在车身侧的定位夹具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装备有涉及实施例的定位夹具的后尾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涉及实施例的在后尾门侧的定位夹具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使用涉及实施例的定位夹具,后尾门相对于车身已经沿车辆宽度方向定位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从与图5的线X-X有关的箭头的方向所见的剖视图;以及

图7是示出在铰链构件周围且包含铰链构件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其中所述铰链构件将沿车辆宽度方向居中的后尾门紧固至车身。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基于附图将详细地描述属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为方便描述,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上”(UP)表示车身向上方向,箭头“前”(FR)表示车身向前方向,而箭头“右”(RH)表示车身向右方向。而且,当在以下描述中没有进一步明确指出的情况下,使用上下、前后、以及左右时,将要理解意指沿车身上下方向的上下、沿车身前后方向的前后、以及沿车身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

如图1所示,由金属制成的车身10具有形成在其后部侧处的开口 部12。开口部12由图3示出的由树脂制成的后尾门20打开和关闭。另外,左右一对第一定位夹具40可拆卸地附接在槽14中的预定位置处,所述槽布置在车身10的左右两侧且构成开口部12。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定位夹具40各自具有第一主体部42和第一磁体44,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42由轻量的且高强度的树脂材料(例如,ABS)制成且模制成矩形形状,第一磁体44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地附接至第一主体部42的一个表面(外表面)。

第一磁体44的外表面形成为顺应左右槽14的形状的形状,且形成为使得双边对称。换句话说,第一定位夹具40包含右用的一个和左用的一个。另外,圆柱状的第一销46一体地突出布置在第一磁体44中的每一个的外表面的大体中央部上。

而且,如图6所示,第一销46所插入的圆形的第一孔部16形成在槽14处,且第一孔部16的内径与第一销46的外径相同。因而,第一定位夹具40作为第一销46插入第一孔部16的结果而被定位,且同时第一定位夹具40通过第一磁体44的磁力而被可拆卸地吸引至车身10的槽14并保持在车身10的槽14中。

而且,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主体部42的其他表面(内表面)的上部侧是如下的第一倾斜表面48:在第一定位夹具40已经附接至车身10的槽14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倾斜表面从车身上侧沿车辆宽度方向朝下且朝内倾斜。多个微小的凹凸形成在第一倾斜表面48处,以便使得第一倾斜表面48的表面粗糙程度相对地粗糙。由于此,稍后描述的第二倾斜表面58的相对于第一倾斜表面48的摩擦(滑动阻力)减小。

现在返回到图3,后尾门20具有后尾门面板22以及后窗玻璃30,该后窗玻璃布置成使得封堵形成在后尾门面板22处的大体矩形形状的开口部24。如图6所示,作为由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制成的外面板28和内面板26如在其外周缘部和其构成开口部24的内周缘部处彼此接合的结果,来构成后尾门面板22。

因而,后尾门面板22至少在构成开口部24的上侧边缘部22A(见图3)和两侧边缘部22B(见图3)处构造成闭合的横截面形状。另外,如图6所示,由金属制成且用作金属构件的减振器保持器32布置在后 尾门面板22的两侧处的边缘部22B中的闭合横截面内。

具体地,用于附接桥接车身10和后尾门20的减振器(图中未示出)的减振器保持器32由未示出的螺栓和螺母或铆钉在后尾门面板22的边缘部22B上的预定位置处紧固至内面板26的内表面。另外,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左右一对第二定位夹具50可拆卸地附接至内面板26的外表面,其中减振器保持器32布置在所述内面板26的内表面上。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二定位夹具50各自具有第二主体部52和第二磁体54,所述第二主体部52由轻量且高强度的树脂材料(例如,ABS)制成且模制成矩形形状,所述第二磁体54通过嵌件成型一体地附接至第二主体部52的一个表面(外表面)。

第二磁体54的外表面形成为顺应左右的内面板26的形状的形状,且形成为使得双边对称。换句话说,第二定位夹具50也包含右用的一个和左用的一个。另外,圆柱状的第二销56一体地突出布置在第二磁体54中的每一个的外表面的大体中央部上。

而且,如图6所示,第二销56所插入的圆形的第二孔部27和34形成在内面板26和减振器保持器32处,且第二孔部27和34的内径与第二销56的外径相同。因而,第二定位夹具50作为第二销56插入第二孔部27和34的结果而定位,且同时通过第二磁体54的磁力,第二定位夹具50经由内面板26被可拆卸地吸引至减振器保持器32并保持在减振器保持器32上。

而且,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主体部52的其他表面(内表面)是如下的第二倾斜表面58:在第二定位夹具50已经附接至内面板26的状态下,且在如图5所示后尾门20相对于车身10的安装姿态下,所述第二倾斜表面从车身下侧沿车身宽度方向朝上且朝外倾斜。多个微小的凹凸还可形成在第二倾斜表面58上,从而也可使第二倾斜表面58的表面粗糙程度相对粗糙。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二倾斜表面58的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倾斜角与第一倾斜表面48的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倾斜角相同。因而,第二倾斜表面58以与第一倾斜表面48之间没有间隙的状态紧密地接触第一倾斜表面48。然而,为了后尾门20相对于车身10容易地沿车辆宽度 方向居中,有必要使第二倾斜表面58相对于第一倾斜表面48更容易地滑动。

因此,第一倾斜表面48和第二倾斜表面58中的至少一个倾斜表面的表面粗糙程度是相对粗糙的,从而减小在其之间的接触面积。由于此,第二倾斜表面58相对于第一倾斜表面48的摩擦(滑动阻力)减小。用于减小第二倾斜表面58相对于第一倾斜表面48的摩擦的摩擦减小手段没有限制于此。

而且,如图7所示,在后尾门20的后尾门面板22的上侧的边缘部22A经由铰链构件36附接至车身10的车顶11。具体地,每个铰链构件36的一部分(后部)通过螺栓38和螺母(图中未示出)在上侧的边缘部22A处经由内面板26紧固至布置在内面板26的内表面上的金属构件(图中未示出)。

另外,每个铰链构件36的另一部分(前部)通过螺栓38和螺母39经由如下的长孔部18紧固:在车身10的车顶11的后端部的左侧和右侧各自形成的两个所述长孔部。形成在车顶11的后端部处的长孔部18的长度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以便能够适应通过第一定位夹具40和第二定位夹具50对相对于车身10沿车辆宽度方向居中的后尾门20的位置调整。

接下来,将描述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身10和后尾门20的操作(将后尾门20安装在车身10中的方法)。

首先,如图1所示,第一定位夹具40附接至在车身10的左右两侧的槽14。即,如图6所示,左右的第一定位夹具40通过将第一销46插入第一孔部16来定位,且同时第一定位夹具40通过第一磁体44的磁力被吸引至左右的槽14并保持在左右的槽14中(车身侧定位步骤)。

由于左右的第一定位夹具40的第一磁体44的形状顺应左右的槽14的形状,因此简单地通过将第一销46插入第一孔部16,左右的第一定位夹具40可相对于左右的槽14(车身10)容易地被定位。

同时,如图3所示,第二定位夹具50附接至后尾门20(后尾门面板22)的左右的边缘部22B。即,如图6所示,左右的第二定位夹具50通过将第二销56插入第二孔部27和34来定位,且同时,通过第二 磁体54的磁力,第二定位夹具50经由内面板26被吸引至在左右的边缘部22B上的减振器保持器32并保持在减振器保持器32上(后尾门侧定位步骤)。

由于左右的第二定位夹具50的第二磁体54的形状顺应左右的内面板26的形状,因此简单地通过将第二销56插入第二孔部27和34,左右的第二定位夹具50可相对于左右的内面板26(后尾门20)容易地被定位。

而且,第二定位夹具50利用布置在内面板26的内表面上的减振器保持器32而被吸引并被保持,这样与用于吸引且保持第二定位夹具50的单独的金属构件布置在内面板26的内表面上的构造相比较,可控制或防止部件数量的增加,且可有效地附接第二定位夹具50。

此后,如图5和图6所示,后尾门20临时放置在车身10上并安装在车身10中。当后尾门20已经临时放置时,第二定位夹具50的第二倾斜表面58与第一定位夹具40的第一倾斜表面48接触。这里,第二倾斜表面58相对于第一倾斜表面48的摩擦(滑动阻力)减小。

因而,后尾门20经由第二定位夹具50的第二倾斜表面58沿第一定位夹具40的第一倾斜表面48朝下移动,且当其变得相对于车身10定位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时停止。由于此,后尾门20相对于车身10沿车辆宽度方向居中,且在车身10和后尾门20之间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空隙S(见图6)精确地设定(临时放置步骤)。

一旦后尾门20已经以这种方式相对于车身10沿车辆宽度方向居中,如图7所示,铰链构件36的后部就紧固在后尾门面板22的上侧的边缘部22A,且铰链构件36的前部紧固至车身10的车顶11的后端部(附接步骤)。这里,长度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的长孔部18形成在车顶11的后端部处。因而,即使后尾门2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车身10被调整,后尾门20也能以良好的位置精度紧固到车身10。

一旦后尾门20已经紧固至车身10,第一定位夹具40就从车身10的槽14拆卸,且第二定位夹具50就从后尾门20(后尾门面板22)的内面板26拆卸(拆卸步骤)。此时,由于第一定位夹具40和第二定位夹具50简单地通过第一磁体44和第二磁体54的磁力被吸引至车身10 的槽14以及后尾门20的内面板26上并保持在车身10的槽14中以及后尾门20的内面板26上,因此第一定位夹具40和第二定位夹具50可用手容易地拆卸。

在上述步骤之后,使用第一定位夹具40和第二定位夹具50将后尾门20安装在车身10中的工作终止。如此,依照涉及本实施例的安装方法,通过使用简化的第一定位夹具40和第二定位夹具50可使后尾门20相对于车身10容易地定位并安装在车身10中。另外,在车身10和后尾门20之间的空隙S可精确地被设定,这样同样是外观设计部件的后尾门20的视觉质量可得到改善。

未示出的第一缓冲橡胶和第二缓冲橡胶也可附接在已经拆卸第一定位夹具40的槽14的预定位置以及已经拆卸第二定位夹具50的内面板26的预定位置。因而,使用代替第一定位夹具40和第二定位夹具50的第一缓冲橡胶和第二缓冲橡胶,后尾门20也可相对于车身10沿车辆宽度方向居中。

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对形成在第一缓冲橡胶上的第一倾斜表面和形成在第二缓冲橡胶上的第二倾斜表面实施用于减小摩擦(滑动阻力)的表面处理。而且,当提供此构造时,第一定位夹具40和第二定位夹具50变得非必要的,这样存在可减少部件数量以及省略拆卸步骤的优势。

基于附图已经在上文描述了涉及本实施例的车辆树脂后尾门20的安装方法,但是涉及本实施例的车辆树脂后尾门20的安装方法没有限制于图中所示出的,且可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经受适当的设计修改。

例如,满足和后窗玻璃30一起构成后尾门20的后尾门面板22由树脂制成的需要即可,并且后尾门面板22没有限制于由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制成。然而,当后尾门面板22(内面板26和外面板28)使用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模制时,可使后尾门面板22轻量且高强度。

此外,满足第一定位夹具40和第二定位夹具50能够容易地附接至车身10的槽14和后尾门20(后尾门面板22)的内面板26,且能够容易地从车身10的槽14和后尾门20(后尾门面板22)的内面板26 拆卸的需要即可,并且第一定位夹具40和第二定位夹具50没有限制于通过第一磁体44和第二磁体54的磁力被吸引和保持。

此外,满足第一定位夹具40和第二定位夹具50能够容易地定位在车身10的槽14中以及后尾门20(后尾门面板22)的内面板26上的需要即可,且第一定位夹具40和第二定位夹具50没有限制于作为第一销46插入第一孔部16以及第二销56插入第二孔部27和34的结果而定位。

此外,第一销46和第二销56也可布置成在第一主体部42和第二主体部52上突出。在此情况下,满足第一销46和第二销56所穿过的通孔(图中未示出)形成在第一磁体44和第二磁体54处的需要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