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3750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婴儿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把手能够在向前方倾斜的位置和向后方倾斜的位置之间摆动的可折叠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公知一种婴儿车,其把手在从侧面观察时能够在向铅直轴后方倾斜的第1位置(背面推动位置)和向铅直轴前方倾斜的第2位置(面对面推动位置)之间摆动。考虑到这种婴儿车的操作性,优选在前腿和后腿上均使用作为常说的脚轮的车轮保持单元,其具有:旋转体,其保持车轮且该车轮能够旋转;和固定体,其支承旋转体且该旋转体能够以与车轮的旋转轴线不平行的轴线为中心旋转,而且,安装于前进方向的前方侧的腿上的车轮保持单元的旋转体能够相对于固定体旋转,安装于前进方向的后方侧的腿上的旋转体相对于固定体的旋转则受到限制。并且,在JP2008-254693A所公开的婴儿车中,设置有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能够根据把手的位置自动切换旋转体相对于固定体能够旋转的状态和不能够旋转的状态。

在JP2008-254693A所公开的婴儿车中,切换机构包括:滑动部件,其设置于后腿且能够滑动;和切换部件,其设置于把手。在JP2008-254693A所公开的婴儿车中,与把手的摆动相随的切换部件的转动动作被转换为滑动部件的滑动动作。通过将该滑动部件的滑动动作传递给车轮保持单元,伴随着把手的摆动,能够自动切换车轮保持单元的旋转体相对于固定体能够旋转的状态和不能够旋转的状态。

像这样的切换机构虽然非常有用,但是结构却较为复杂,因此,会引起婴儿车的大型化,由此导致婴儿车的重量加重。

另外,近来的婴儿车通常以可折叠的方式构成。在可折叠的婴儿车中,一般来说,用于维持婴儿车的展开状态的机构设置于把手及其附近。即,用于维持婴儿车的展开状态的机构配置于与构成切换机构的部件相同的位置。因此,难以确保构成切换机构的部件的设置空间。另外,切换机构的设计自由度也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把手能够摆动且婴儿车主体能够折叠的婴儿车中,使根据把手的摆动来自动切换车轮保持单元的状态的机构小型化和轻量化。

本发明的婴儿车具有:婴儿车主体,其具有:主体框架,其具有前腿和后腿;和把手,其与所述主体框架连接且能够摆动;以及

车轮保持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前腿和所述后腿中的至少一个腿上,且具有:车轮;旋转体,其支承所述车轮且所述车轮能够旋转;固定体,其安装于所述至少一个腿上且支承旋转体,该旋转体能够以不与所述车轮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轴线为中心旋转;和锁定部件,其能够在限制所述旋转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旋转的非旋转位置和使所述旋转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体旋转的旋转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主体框架上设置有状态维持部件,该状态维持部件能够在限制所述婴儿车主体的折叠动作的限制位置和使所述婴儿车主体的折叠动作能够得以进行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把手上设置有能够相对于所述把手进行动作的操作部件,

设置有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相应于所述把手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的摆动使所述锁定部件移动,

所述切换机构包括:切换部件,其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且能够动作;和传递机构,其用于将所述切换部件的动作传递给所述锁定部件,

所述操作部件通过相对于所述把手的动作来推压所述状态维持部件,使之移动,并伴随着所述把手的摆动来推压所述切换部件,使之动作。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主体框架具有:

扶手,其与所述前腿和所述后腿连接且能够转动;和

第1连杆单元,其与所述扶手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状态维持部件支承于所述第1连杆单元,

所述切换部件支承于所述后腿。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主体框架还具有:

第2连杆单元,其与所述前腿连接且能够转动;和

第3连杆单元,其与所述后腿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第2连杆单元同所述第1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第3连杆单元同所述第1连杆单元和所述第2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操作部件能够沿所述把手中的设置有所述操作部件的部分的长度方向,而在操作位置和位于所述操作位置下方的非操作位置之间移动,且所述操作部件被从所述操作位置一侧向所述非操作位置施力,

所述操作部件伴随着所述把手的摆动而从下方与所述切换部件抵接,使该切换部件动作。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操作部件能够沿所述把手中的设置有所述操作部件的部分的长度方向,而在操作位置和位于所述操作位置下方的非操作位置之间移动,且所述操作部件被从所述操作位置一侧向所述非操作位置施力,

所述状态维持部件被从所述非操作位置向所述操作位置移动的所述操作部件推压,而从所述限制位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移动。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把手能够在所述操作部件可与所述状态维持部件卡合的第1位置和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切换部件卡合的第2位置之间摆动,

当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1位置时,所述操作部件离开所述切换部件。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把手能够在所述操作部件可与所述状态维持部件卡合的第1位置和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切换部件卡合的第2位置之间摆动,

所述操作部件能够沿所述把手中的设置有所述操作部件的部分的长度方向,而在操作位置和位于所述操作位置下方的非操作位置之间移动,且所述操作部件被从所述操作位置一侧向所述非操作位置施力,

所述操作部件具有接触面,当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1位置时,所述接触面能够从下方与所述状态维持部件接触,当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所述接触面从下方与所述切换部件接触。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操作部件具有:操作基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把手滑动;和操作突出部,其向与所述把手中的设置有所述操作基部的部分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且包括所述接触面。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当从与所述把手的摆动轴线平行的方向观察时,所述接触面呈曲线状。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接触面包括如下这样的表面,即,在从与所述把手的摆动轴线平行的方向观察时,该表面到所述摆动轴线的距离从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动路径的前方侧向后方侧逐渐变长,其中,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动路径是所述操作部件伴随着所述把手的由所述第1位置向所述第2位置的摆动而移动的路径。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当所述把手配置于所述第1位置时,所述操作部件中,所述接触面中的到所述摆动轴线的距离最长的部分能够与所述状态维持部件接触。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在从与所述把手的摆动轴线平行的方向观察时,所述接触面中的能够与所述状态维持部件接触的部分与所述把手中的设置有所述操作部件的部分的长度方向垂直。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切换部件具有:切换基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后腿滑动;和切换突出部,其向与所述后腿中的设置有所述切换基部的部分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

所述切换突出部包括如下承受面,即,在从与所述把手的摆动轴线平行的方向观察时,该承受面到所述摆动轴线的距离从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动路径的前方侧向后方侧逐渐变长,其中,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动路径是所述操作部件伴随着所述把手的由所述第1位置向所述第2位置的摆动而移动的路径,

所述操作部件伴随着所述把手向所述第2位置的摆动,而与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承受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其目的在于,在把手能够摆动且婴儿车主体能够折叠的婴儿车中,使根据把手的摆动来自动切换车轮保持单元的状态的机构小型化和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婴儿车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把手配置于第2位置(面对面推动位置)的状态下的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婴儿车的主要部分的局部侧视图。

图5是表示婴儿车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表示婴儿车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表示婴儿车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表示拆掉一个车轮后的状态下的车轮保持单元的侧视图。

图9是沿图8的IX-IX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其中,图1和图3表示婴儿车的整体结构。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具有:可折叠的婴儿车主体11,其具有腿14、16;和车轮保持单元70,其安装于腿14、16。婴儿车主体11具有:主体框架12,其具有前腿14和后腿16;和把手50,其与主体框架12连接并能够相对于主体框架12摆动。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具有缓冲性能的座椅部件以能够拆下来的方式安装于婴儿车主体11。婴幼儿乘坐在该座椅部件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婴儿车10如广泛普及的那样(例如,JP2006-117012A)以可折叠的方式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中,通过使把手50相对于主体框架12摆动,操作者(保护者)能够从婴幼儿的背面侧把持把手50,操纵婴儿车10,在婴幼儿朝向前进方向前方的情况下使婴儿车10行进,并且,操作者还能够从面对婴幼儿的前腿侧的位置把持把手50,操纵婴儿车10,在以婴儿车10的后腿侧为前进方向前方的情况下使婴儿车10行进。

这里,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婴儿车及其结构要素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这些用语在没有特别指定的情况下,意思是指以乘坐于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及其结构要素的婴幼儿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更为详细地说,“前后方向”是指连接图1的纸面的左下和右上的方向,相当于图2的纸面的左右方向。并且,在没有特别指定的情况下,“前”是指乘车的婴幼儿所朝向的一侧,图1的纸面的左下侧和图2的纸面的左侧为前侧。另外,“上下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垂直并与接地面垂直的方向。因此,在接地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是指铅直方向。另外,“横向”是指宽度方向,且是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

首先,作为婴儿车的整体结构,对婴儿车主体1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的整体结构为,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横向中心面为中心大致对称。如上所述,婴儿车主体11具有主体框架12和把手50。其中,如图1所示,主体框架12具有分别配置于左右的一对前腿14、分别配置于左右的一对后腿16、分别配置于左右的一对扶手19和分别配置于左右的一对第1连杆单元20。

如图1和图2所示,前腿14的上端部分与配置于相对应一侧的(左侧或者右侧)的扶手19的前方部分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同样,后腿16的上端部分与配置于相对应一侧的(左侧或者右侧)的扶手19的前方部分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另外,第1连杆单元20的上方部分与配置于相对应一侧的(左侧或者右侧)的扶手19的后方部分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如图2所示,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连杆单元20具有主连接部件21和固定于主连接部件21的上端的上连接部件22。主连接部件21例如由金属管构成。上连接部件22例如由树脂成形物构成。第1连杆单元20在上连接部件22处与扶手19的后端部分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

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框架12具有:第2连杆单元25,其与前腿14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和第3连杆单元30,其与后腿16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第2连杆单元25与第1连杆单元20和第3连杆单元30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第3连杆单元30与第1连杆单元20和第2连杆单元25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

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例子中,作为构成第2连杆单元25的部件,设置有框架部件26、固定于框架部件26的前连接部件27和后连接部件28。主连接部件26例如由通过弯曲加工而成的金属管构成。前连接部件27和后连接部件28例如由树脂成形物构成。框架部件26呈U字形,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部26a和在前方连结于一对侧部26a之间的连结部26b。前连接部件27的一端部分与前腿14连接且能够转动,另一端部分固定于侧部26a的前方部分。后连接部件28固定于侧部26a的后端部分。在该例子中,由位于右侧的框架部件26的侧部26a以及、固定于该右侧的侧部26a的右侧的前连接部件27和后连接部件28形成右侧的第2连杆单元25。同样,由位于左侧的框架部件26的侧部26a以及、固定于该左侧的侧部26a的左侧的前连接部件27和后连接部件28形成左侧的第2连杆单元25。

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例子中,第3连杆单元30具有:主轴部件31,其与后腿16连接且能够转动;和端部件32,其固定于主轴部件31的上端部分。主轴部件31例如由金属管构成。端部件32例如由树脂成形物构成。主轴部件31在下端部分处与后腿16连接且能够转动。端部件32与第1连杆单元20和第2连杆单元25连接。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连杆单元20、第2连杆单元25和第3连杆单元30利用同一轴部件34相互连接且能够转动。该轴部件34贯穿第1连杆单元20的主连接部件21、第3连杆单元30的端部件32和构成第2连杆单元25的后连接部件28。通过该结构,第1连杆单元20、第2连杆单元25和第3连杆单元30能够以由轴部件34所确定的同一轴线为中心相互转动。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框架12还具有底部框架41、上方框架42、以及连结底部框架41和上方框架42的连结框架43。在框架部件26和底部框架41上铺设有基布材料(未图示)。基布材料同框架部件26、底部框架41、上方框架42和连结框架43一起支承具有缓冲性能的座椅部件(未图示)。底部框架41和上方框架42均形成为U字形。底部框架41在其两端部被轴部件34贯穿。并且,底部框架41能够相对于框架部件26或其他结构要素转动(摆动)。上方框架42在其两端部与扶手19的后端部分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上方框架42相对于扶手19的转动轴线与第1连杆单元20相对于扶手19的转动轴线一致。在底部框架41和上方框架42之间设置有在横向上相离的一对连结框架43。连结框架43在其两端与底部框架41和上方框架42连接且能够转动。

如图1所示,主体框架12具有作为沿横向延伸的结构要素的、连结于一对前腿14之间的前方连结部件15和连结于一对后腿16之间的后方连结部件17。前方连结部件15具有踏板的功能。另外,在一对后连接部件28之间设置有中央连结部件29。由前方连结部件15、后方连结部件17和中央连结部件29能够抑制婴儿车10向横向发生变形。再者,在一对扶手19之间设置有能够拆下来的具有可挠性的防护部件38。

把手50与具有以上结构的主体框架12连结且能够摆动。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50包括:一对轴部50a,其大致相平行延伸;中间部50b,其连结于一对轴部50a之间。把手50具有整体呈大致U字形的形状。把手50在U字的两端部与主体框架12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如图5所示,把手50通过轴部件34与主体框架12连接且能够转动。因此,第1连杆单元20、第2连杆单元25、第3连杆单元30、底部框架41和把手50能够以由轴部件34所确定的同一轴线为中心相互转动。

在该婴儿车主体11中,把手50在从侧面观察时能够在向铅直轴后方倾斜的第1位置(背面推动位置)和向铅直轴前方倾斜的第2位置(面对面推动位置)之间摆动。在图1中,把手50配置于第1位置。在图2中,把手50配置于第2位置。在把手50的轴部50a设置有保持卡合部件51。保持卡合部件51能够沿轴部50a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轴部50a滑动。另外,在主体框架12上设置有能够与保持卡合部件51卡合的第1位置保持部件35(参照图2)和第2位置保持部件36(参照图1)。通过保持卡合部件51和第1位置保持部件35的卡合,把手50如图1所示那样保持在第1位置。通过保持卡合部件51和第2位置保持部件36的卡合,把手50如图2所示那样保持在第2位置。

接着,对安装于婴儿车主体11的腿14、16的车轮保持单元7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于前腿14和后腿16的车轮保持单元70构成为常说的脚轮。如图8和图9所示,各车轮保持单元70具有:固定体71,其固定于所对应的腿14、16;旋转体74,其支承(保持)于固定体71;和车轮78,其通过车轴77被旋转体74保持且能够转动。车轮78能够以由车轴77所确定的旋转轴线Ar为中心转动。

另外,如图1所示,一对车轮78以分别位于固定体71和旋转体74的两侧的方式设置。但是,在图8中,省略了一侧的车轮78的图示。

如图8所示,固定体71具有向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延伸出来的脚轮轴部件72。旋转体74具有被脚轮轴部件72贯穿的通孔(未图示)。其结果为,旋转体74能够以由脚轮轴部件72所确定的脚轮轴线Ac为中心相对于固定体71转动。作为旋转体74相对于固定体71的旋转轴线的脚轮轴线Ac与作为车轮78相对于旋转体74的旋转轴线的旋转轴线Ar不平行。典型的是,脚轮轴线Ac与上下方向平行,旋转轴线Ar与横向平行。

如图9所示,车轮保持单元70还具有锁定部件79,其中,该锁定部件79为用于限制固定体71和旋转体74的相对旋转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79支承于固定体71。锁定部件79能够相对于固定体71动作。在固定体71上形成有收装槽73,该收装槽73沿上下方向呈细长状延伸且朝旋转体74开口。锁定部件79配置于收装槽73内,相对于固定体71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其结果为,锁定部件79能够在限制旋转体74相对于固定体71旋转的非旋转位置和使旋转体74能够相对于固定体71旋转的旋转位置之间移动。

在图9中表示出了配置于非旋转位置的锁定部件79。如图9所示,当锁定部件79配置于非旋转位置时,该锁定部件79从固定体71向下方突出。在旋转体74上设置有用于承受从固定体71突出的锁定部件79的承受凹部75。即,当锁定部件79位于非旋转位置时,锁定部件79的顶端插入承受凹部75内,使得旋转体74和固定体71之间的以脚轮轴线Ac为中心的相对旋转受到限制。另外,当锁定部件79位于旋转位置时,整个锁定部件79位于固定体71的内部,使得旋转体74和固定体71之间能够以脚轮轴线Ac为中心相对旋转。

并且,如图9所示,在固定体71的收装槽73内收装有施力部件80。施力部件80例如由压缩弹簧构成。施力部件80从旋转位置一侧向非旋转位置对锁定部件79施力。另外,锁定部件79与后述的传递机构85的牵拉线86连接。锁定部件79相对于固定体71的相对位置可以由传递机构85来控制。

并且,安装于一对前腿14的车轮保持单元70可以为相同结构或者对称结构。同样,安装于一对后腿16的车轮保持单元70可以为相同结构或者对称结构。另外,安装于前腿14的车轮保持单元70和安装于后腿16的车轮保持单元70可以仅仅是安装于腿上的安装位置不同,而其他结构相同。在图8和图9中,作为代表图示出了安装于前腿14的车轮保持单元70。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婴儿车10中,当把手50保持在第1位置时(图1所示状态),操作者(监护人)能够从作为婴幼儿的背面侧的婴儿车10的后腿侧的位置把持把手50,在婴幼儿朝向前进方向前方的状态下推动婴儿车10行进。此时,婴儿车10的前腿侧为前进方向前方。另外,当把手50保持在第2位置时,操作者能够从面对婴幼儿的婴儿车10的前腿侧的位置把持把手50,推动婴儿车10行进。此时,婴儿车10的后腿侧为前进方向前方。优选在像这样的婴儿车10中,安装在位于前进方向前方侧的腿14、16上的车轮保持单元70的旋转体74能够相对于固定体71旋转,安装在位于前进方向后方侧的腿上的车轮保持单元70的旋转体74相对于固定体71的旋转受到限制。

即,优选当把手50保持在第1位置时,安装于前腿14的车轮保持单元70的锁定部件79配置于旋转位置,而且安装于后腿16的车轮保持单元70的锁定部件79配置于非旋转位置。另外,优选当把手50保持在第2位置时,安装于前腿14的车轮保持单元70的锁定部件79配置于非旋转位置,而且安装于后腿16的车轮保持单元70的锁定部件79配置于旋转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中,如后所述,设置有相应于把手50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摆动使锁定部件79移动的切换机构100。

接着,对从展开状态折叠具有上述结构的婴儿车10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具有以上结构的婴儿车10能够通过使各结构部件相对转动来进行折叠。具体来说,先将配置于第1位置的把手50向后上方提起,然后再向下方按下,由此使第3连杆单元30相对于后腿16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着该操作,扶手19和第2连杆单元25相对于第1连杆单元20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像这样的操作,从侧面观察时,把手50和前腿14大致平行配置,并且,把手50的配置位置下移。通过以上操作,能够如图3所示那样折叠婴儿车10。在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下,能够使婴儿车10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变小。另外,在从折叠状态展开婴儿车10时,只要按照与上述的折叠操作相反的顺序进行即可。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中,如图4~图7所示,用于限制婴儿车10的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的动作的状态维持部件60设置于主体框架12。状态维持部件60能够在限制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的限制位置和使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能够得以进行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状态维持部件60支承于第1连杆单元20的主连接部件21。状态维持部件60在限制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的移动为主连接部件21沿长度方向的移动。

如图6明确所示,状态维持部件60具有安装于主连接部件21的主体部61、以及从主体部61突出的限制卡合突起62和承受板63。限制卡合突起62从主体部61朝横向内侧突出。另外,在第3连杆单元30的端部件32上形成有能够与限制卡合突起62卡合的限制卡合凹部33。如图5所示,当状态维持部件60相对于第1连杆单元20向下方滑动时,状态维持部件60的限制卡合突起62收装在第3连杆单元30的限制卡合凹部33内。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支承状态维持部件60的第1连杆单元20和与状态维持部件60卡合的第3连杆单元30不能相对旋转。因此,当状态维持部件60的限制卡合突起62和第3连杆单元30的限制卡合凹部33卡合时,婴儿车10维持展开状态,而不能对婴儿车10进行折叠。即,图5所示的状态维持部件60的位置为状态维持部件60的限制位置。

另外,如图6所示,当状态维持部件60相对于第1连杆单元20向上方滑动时,限制卡合突起62从第3连杆单元30的限制卡合凹部33脱出。并且,当限制卡合突起62和限制卡合凹部33的卡合被解除时,第1连杆单元20和第3连杆单元30能够相对旋转,且能够对婴儿车10进行折叠。即,图6所示的状态维持部件60的位置为状态维持部件60的限制位置。

并且,优选状态维持部件60的主体部61被未图示的施力部件从解除位置(参照图6)向限制位置(参照图5)施力。通过利用像这样的作用力,只要不是有意主动施加外力,便能够更可靠地限制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即,能够有效地防止因误动作而不经意地使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开始的情况发生。

与状态维持部件60的设置相应,在把手50的轴部50a设有用于操作状态维持部件60的操作部件55。操作部件55能够沿把手50中的设置有操作部件55的部分的长度方向,在图5所示的非操作位置和图6所示的操作位置之间移动。操作部件55被收装在把手50的轴部50a的施力部件59(参照图5)从操作位置一侧向非操作位置施力。即,操作部件55在没有被施加外力时,在来自施力部件59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位于非操作位置,其中,该非操作位置位于操作位置的下方。作为一个例子,操作部件55通过未图示的操作传递件而与设置于把手50的中间部50b的远程操作装置52(参照图1)连结。并且,通过操作远程操作装置52,能够使操作部件50从操作位置向非操作位置移动。

如图5所示,操作部件55具有:操作基部56,其支承于把手50;和操作突出部57,其从操作基部56突出。操作基部56安装于把手50的轴部50a。操作基部56能够沿把手50的轴部50a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该轴部50a滑动。另外,操作突出部57从操作基部56向与把手50中的设置有操作基部56的部分50a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更具体来说为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出来。另外,如图6所示,状态维持部件60的承受板63从主体部61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出来。并且,当操作部件55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动时,操作突出部57从下方与状态维持部件60的承受板63抵接,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推压状态维持部件60。即,如图5和图6所示,当把手50配置于第1位置时,通过使操作部件55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动,能够使状态维持部件60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据此,能够开始上述的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

接着,对切换机构100进行说明。切换机构100是相应于把手50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摆动使车轮保持单元70的锁定部件79移动的机构。如图5、图7、图8和图9所示,切换机构100包括:切换部件65,其设置于主体框架12;传递机构85,其用于将切换部件65的动作传递给锁定部件79。切换部件65能够相对于主体框架12动作。切换部件65支承于后腿16。切换部件65能够沿把手16中的设置有切换部件65的部分的长度方向,而在图5所示的第1切换位置和图7所示的第2切换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传递机构85设置于切换部件65和锁定部件79之间。作为具体的结构,如图9所示,传递机构85具有牵拉线86和供牵拉线86插入穿过的筒状部件87。牵拉线86分别安装于锁定部件79和切换部件65。传递机构85的一端固定于锁定部件79附近,另一端固定于切换部件65附近。因此,当切换部件65在第1切换位置和第2切换位置之间移动时,牵拉线86在筒状部件87内移动,使锁定部件79在旋转位置和非旋转位置之间移动。

尤其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前腿侧的传递机构85设置在安装于前腿14的车轮保持单元70的锁定部件79和切换部件65之间,而且,后腿侧的传递机构85设置在安装于后腿16的车轮保持单元70的锁定部件79和切换部件65之间。如图2所示,前腿侧的传递机构85在后腿16内和前腿14内穿过,从切换部件65延伸到车轮保持单元70。如图2所示,后腿侧的传递机构85在后腿16内穿过,从切换部件65延伸到车轮保持单元70。当切换部件65位于图5所示的第1切换位置时,安装于前腿14的锁定部件79被从非旋转位置向旋转位置拉起,而且,安装于后腿16的锁定部件79在施力部件80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从旋转位置被推向非旋转位置。另外,当切换部件65位于图7所示的第2切换位置时,安装于前腿14的锁定部件79在施力部件80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从旋转位置被推向非旋转位置,而且,安装于后腿16的锁定部件79被从非旋转位置向旋转位置拉起。

切换机构100的切换部件65能够根据把手50的摆动位置,而配置于第1切换位置和第2切换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具体来说,安装于把手50的操作部件55伴随着把手50的摆动而推压切换部件65以使之动作。如图5所示,当把手50位于第1位置时,操作部件55离开切换部件65。但是,伴随着把手50的摆动,操作部件55从下方与切换部件65抵接,使该切换部件65动作。即,如图5所示,当把手50配置于第1位置时,操作部件55离开切换部件65,使切换部件65配置于第1切换位置。另外,如图7所示,当把手50配置于第2位置时,操作部件55从下方与切换部件65的切换突出部67抵接,使切换部件65配置于第2切换位置。

并且,如图5所示,切换部件65被设置于后腿16内的施力部件69从第2切换位置一侧向第1切换位置施力。施力部件69的作用力大于设置于车轮保持单元70内的施力部件80的作用力。因此,切换部件65能够在没有与操作部件55抵接的状态下稳定地位于第1切换位置。据此,能够稳定地通过把手50的摆动位置来实现切换部件65的位置控制。

如图5所示,操作部件65具有:切换基部66,其支承于后腿16;和切换突出部67,其从切换基部66突出。切换基部66安装于后腿16并能够沿后腿16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该后腿16滑动。另外,切换突出部67从切换基部66向与后腿16中的设置有切换基部66的部分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更具体来说向前后方向上的后方延伸出来。如图7所示,当把手50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时,操作部件55的操作突出部57从下方与切换部件65的切换突出部67抵接,将切换部件65从第1位置向第2切换位置推压。

即,操作部件55的操作突出部57具有能够伴随着把手50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的摆动而从下方与切换部件65接触的接触面58。与之相对,切换部件65具有能够与操作部件55的接触面58接触的承受面69。图4中表示出了从与把手50的摆动轴线As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的接触面58(虚线)和承受面69。

如图4所示,而且根据图5也可理解,接触面58形成为曲面状。因此,通过伴随着把手50的摆动而移动的操作部件55能够使切换部件65相对于后腿16顺利且稳定地动作。据此,能够更可靠地通过把手50的摆动使锁定部件79在旋转位置和非旋转位置之间动作。另外,如图4所示,接触面58包括如下曲面,即,在从与把手50的摆动轴线As平行的方向观察时,该曲面到摆动轴线As的距离da从伴随着把手50的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的摆动而得到的操作部件55的移动路径tr的前方侧向后方侧逐渐变长。因此,能够伴随着把手50的摆动,使切换部件65相对于后腿16顺利地逐渐动作。据此,能够根据把手50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摆动更可靠地使锁定部件79在旋转位置和非旋转位置之间动作。

同样,如图4所示,切换突出部67的承受面68包括如下曲面,即,在从与把手50的摆动轴线As平行的方向观察时,该曲面到摆动轴线As的距离db从操作部件55的伴随着把手50的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的摆动而进行移动的移动路径tr的前方侧向后方侧逐渐变长。因此,能够顺利地伴随着把手50的摆动,使切换部件65相对于后腿16逐渐动作。据此,能够更可靠地通过把手50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摆动使锁定部件79在旋转位置和非旋转位置之间动作。

并且,如图5所示,在后腿16上形成有引导长孔16a,其中,该引导长孔16a沿后腿16的长度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切换轴部件65a插入该引导长孔16a。切换轴部件65a能够沿引导长孔16a的长度方向移动。该切换轴部件65a被切换部件65的切换基部66保持,与切换部件65一起相对于后腿16动作。上述的传递机构85的牵拉线86也可以与切换轴部件65的切换轴部件65a或者联动部件(未图示)连接,其中,该联动部件与切换轴部件65a固定在一起,且能够与切换轴部件65一起在后腿16内移动。

并且,如上所述,当把手50位于第1位置时,操作部件55能够从下方与状态维持部件60接触,而使状态维持部件60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把手50配置于第1位置时,操作部件55中,其接触面58中的到把手摆动轴线As的距离da(参照图5)最长的顶点58a与状态维持部件60的承受板63接触。像这样的接触面58能够防止大型化,将结构设计得紧凑。即,能够实现操作部件55的小型化、实现婴儿车10的简易化和轻量化。

另外,如图4所示,接触面58的顶部58a在从与把手50的摆动轴线As平行的方向观察时,沿着与把手50中的设置有操作部件55的部分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换言之,接触面58的顶部58a在从与把手50的摆动轴线As平行的方向观察时,与垂直于把手50中的设置有操作部件55的部分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平行,或者与垂直于该长度方向的方向相切。采用像这样的操作部件55,能够确保状态维持部件60和操作部件55的稳定的接触状态。据此,通过利用也用于操作切换部件65的操作部件55能够稳定地操作状态维持部件60。尤其是,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当操作部件55沿把手50的长度方向滑动时,利用该操作部件55能够更稳定地操作状态维持部件60。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操作部件55能够通过相对于把手50的动作来推压状态维持部件60,使之移动,并且,还能够伴随着把手50的摆动来推压切换部件65,使之动作。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把手50摆动时,通过伴随着把手50的摆动而移动的操作部件55能够自动地操作切换部件65。通过操作该操作部件55,使操作部件55相对于把手50动作,还能够使状态维持部件60移动。即,操作部件55还作为用于维持婴儿车10的展开状态的机构的一部分发挥功能。与在操作部件55之外另设置用于使切换部件65动作的部件的情况相比,利用像这样的操作部件55能够减少婴儿车10的零部件个数。另外,由于能够减少零部件个数,因此还能够充分地确保零部件的设置空间。再者,能够大幅度地简化婴儿车10的结构,实现小型化,同时还能够实现婴儿车10的轻量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操作部件55能够沿把手50中的设置有操作部件55的部分的长度方向,在操作位置和位于操作位置下方的非操作位置之间移动,而且被从操作位置一侧向非操作位置施力。另外,操作部件55伴随着把手50的摆动从下方与切换部件65抵接,使该切换部件65动作。即,操作部件55被向位于下方的非操作位置施力,并且从下方推压切换部件65。据此,当把手50向第2位置摆动时,处于被施力后的位置的操作部件55向与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推压切换部件65。因此,被维持在可移动范围的下限的操作部件55伴随着把手50的摆动从下方与切换部件65抵接,能够使该切换部件65向上方动作。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切换部件65的稳定动作。

再者,根据本实施方式,操作部件55能够沿把手50中的设置有操作部件55的部分的长度方向,在操作位置和位于操作位置下方的非操作位置之间移动,而且被从操作位置一侧向非操作位置施力。另外,状态维持部件60被从操作位置向非操作位置移动的操作部件55推压,而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即,操作部件55被向位于下方的非操作位置施力,并且从下方推压切换部件60。据此,当把手50配置于第1位置时,能够通过克服被施加的作用力而向操作位置被操作的操作部件55使状态维持部件60动作。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状态维持部件60不经意地动作。据此,能够稳定地维持婴儿车10的展开状态。

再者,根据本实施方式,把手50能够在操作部件可与状态维持部件60卡合的第1位置和操作部件55可与切换部件65卡合的第2位置之间摆动。另外,当把手50位于第1位置时,操作部件55离开切换部件65。因此,在把手50配置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将婴儿车10从折叠状态展开时,会在切换部件65和操作部件55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展开婴儿车时衣服等被夹在切换部件65和操作部件55之间。

再者,根据本实施方式,操作部件55具有:操作基部56,其能够相对于把手50滑动;和操作突出部57,其向与把手50中的设置有操作基部56的部分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突出,且包括接触面58。因此,能够伴随着把手50的摆动稳定地确保操作部件55和切换部件65的接触。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下面对变更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安装于前腿14和后腿16这两者的车轮保持单元70的锁定部件79通过切换机构100而根据把手50的摆动位置自动地动作的例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只有安装于任意一个(某一个)腿上的车轮保持单元70的锁定部件79通过切换机构100而根据把手的摆动位置自动地动作。此时,安装于另一个腿上的车轮保持单元70可以不构成为脚轮。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婴儿车10和婴儿车主体11的整体结构仅是例子而已。

再者,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车轮保持单元70的结构仅是例子而已。例如,也可以采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254693号公开的脚轮的结构。

并且,以上已经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几个变形例进行了说明,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将多个变形例进行组合后适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